一种燃煤电厂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3381发布日期:2019-02-15 19:58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煤电厂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煤电厂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病菌、重金属和致癌化学物质等成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量逐年递增,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也急剧增加,未经过处理的污泥进入环境后,会给人类和神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无害化焚烧处理是有效处理污泥的方法,能够使其有效的减量化、无害化。

污泥掺烧是污泥焚烧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可利用燃煤电厂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处理污泥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如重金属、SO2、NOx等,使其掺烧燃料燃烧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而对于电厂来说,电厂经营成本中60%~70%是来自燃料成本,利用污泥中的热值,进行掺烧污泥可降低燃煤电厂的燃料成本,降低电厂生产成本,但当前污泥需在专用的干化场所进行干化后再运往电厂,且堆放后不能得到当即使用,而利用经过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后的烟气余热进行干化湿污泥,实现现场干化掺烧,随干随烧,可以有效实现烟气余热的二次利用,减少了干化、运输费用。

中国专利CN207313417U公开了一种电站锅炉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由湿污泥仓、污泥干燥机、输煤皮带、干燥引风机、锅炉、省煤器、除尘器、脱硫装置、锅炉引风机、烟囱组成,所述湿污泥仓的出口与污泥干燥机的入料口通过管道连接,污泥干燥机的底部设有出料口,出料口通过管道连接至输煤皮带,输煤皮带的末端与锅炉连接,省煤器的顶部通过管道与污泥干燥机连通,污泥干燥机经干燥引风机分别连接省煤器和除尘器,除尘器的出口连接至脱硫装置,脱硫装置通过锅炉引风机与烟囱连通,经烟囱与外界大气连通,利用城市工厂或电厂现有的锅炉,在系统改动不大的情况下,实现污泥的掺烧处置。

但该专利在污泥在线干化掺烧中存在以下不足:(1)该专利所述直接抽取省煤器前炉膛中的高温烟气,影响到烟气对过热器再热器的加热,并且炉膛中的高温烟气会使湿污泥在干燥过程中产生二噁英等剧毒有害物质,同时使省煤器和空气预热器的烟气量减少,使烟气余热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2)该专利所述污泥干燥机对引入的烟气存在的湿污泥受热不均、烟气旁路等问题没有解释,会进一步影响到对湿污泥的干燥程度,影响锅炉整体效率;(3)该专利所述污泥干燥机干燥湿污泥后直接输送至输煤皮带,不能解决污泥的存放问题,限制了锅炉的掺烧比,同时存在烟气在出料口的泄漏问题;(4)该专利所述湿污泥仓与污泥干燥机之间无安全断开措施,会造成干燥机的空转等现象;(5)该专利所述干燥引风机分别连接省煤器和除尘器,干燥烟气直接进入除尘器会对除尘器性能造成影响,会与主流烟气形成干扰;(6)该专利所述干燥引风机连接除尘器管道与除尘器连接处存在较大磨损和扰动情况出现,增大了引风机的电耗,降低了机组整体效率;(7)该专利所述输煤皮带将煤和污泥混合物送至炉膛,存在混合不均匀的情况,影响到在炉膛内的燃烧状况,同时也会存在污泥的抛洒掉落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燃煤电厂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利用经过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后的烟气余热进行干化湿污泥,实现现场干化掺烧,随干随烧可有效实现烟气余热的二次利用,减少了干化、运输费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燃煤电厂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包括锅炉炉膛、除尘器、脱硫塔、烟囱、用于堆放湿污泥的堆放仓、将湿污泥干燥的干化仓、存储干燥污泥的待掺仓以及将干污泥和煤混合的掺烧输送机,所述锅炉炉膛出口与烟道连接,所述除尘器和脱硫塔依次设置在烟道中,所述烟囱连接于烟道末端,所述堆放仓出口连接干化仓的污泥进料口,所述干化仓的污泥出料口连接待掺仓的入口,所述待掺仓的出口连接掺烧输送机,所述掺烧输送机将干污泥和煤的混合料送至锅炉炉膛燃烧,所述干化仓的烟气入口通过抽气管道与锅炉炉膛出口烟道连接,所述干化仓的烟气出口通过回气管道与锅炉炉膛出口烟道连接,所述抽气管道与回气管道均设于除尘器的前端,且抽气管道设于回气管道的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抽气管道中设有将锅炉炉膛出口烟道中的高温烟气抽至干化仓的引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回气管道与烟道的连接处设置弯管,所述弯管开口方向与烟气流动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堆放仓与干化仓之间、以及干化仓与待掺仓之间设有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干化仓内设有多层用于放置污泥的链条,所述链条为回转式传动链条,链条在干化仓前后壁水平方向多层安置,前后壁的链条回转方向相反,最后一级链条将干化后污泥送至干化仓与待掺仓的连接管道。

进一步地,所述干化仓在烟气入口处设置有使烟气均匀流动的多孔网格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堆放仓、干化仓以及待掺仓均为密闭仓室。

进一步地,所述抽气管道和回气管道与烟道连接处均设有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锅炉炉膛出口烟道内设置空气预热器,所述抽气烟道设置在空气预热器之后,所述抽气管道的烟气温度在240-250℃,不会使湿污泥产生二噁英等有毒物质。

该系统用于污泥处理,可使污泥在燃煤电厂实时干化、掺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煤电厂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可对未充分利用烟气实现二次利用,降低烟气的排烟温度,减少排烟损失,同时就地在线干化湿污泥,时干时烧;

2、本实用新型在系统中分别设置了堆放仓、干化仓和待掺仓,并在它们之间设置阀门,可以根据需要调节阀门开度,系统实现在线循环高效运行;

3、干化仓内设置回转式传动链条,前后壁的链条回转方向相反,确保湿污泥在链条上多次往复加热干化;

4、干化仓在烟气入口处设置有使烟气均匀流动的多孔网格板结构,保证加热烟气的均匀扩散;

5、回气管道与烟道连接处设置弯管,保证回气管道中烟气不会破坏烟道烟气流动,减少扰动,降低引风机电耗;

6、通过在空气预热器后,除尘器前设置抽气烟道,降低了对烟道各受热面的影响,利用了真正的“废气”;

7、掺烧输送机在煤和污泥进入炉膛前预先对其进行混合,提高了炉膛燃烧器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完全燃烧情况的产生,同时可以有效避免燃料的抛洒外泄;

8、在堆放仓、干化仓、待掺仓连接管道处和抽气管道、回气管道处布置的阀门可实现对整个干化系统的有效控制,调整系统运行状况;

9、抽气管道设置于空气预热器后,还可以控制抽气温度,避免高温情况下有毒物质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燃煤电厂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干化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多孔网格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回气管道弯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炉炉膛;2-除尘器;3-脱硫塔;4-烟囱;5-引风机;6-干化仓;7-堆放仓;8-待掺仓;9-掺烧输送机;10-阀门;11-多孔网格板结构;12-链条;13-弯管;14-抽气管道;15-回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有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煤电厂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锅炉炉膛1、堆放仓7、干化仓6、待掺仓8、抽气管道14、回气管道15和烟囱4,锅炉炉膛1与烟道连接,烟道中设除尘器2和脱硫塔3,抽气管道14设置于除尘器2之前,抽气管道14与引风机5连接,引风机5与干化仓6连接,干化仓6内设有多层用于放置污泥的链条12,链条12为回转式传动链条,链条12在干化仓6前后壁水平方向多层安置,前后壁的链条12回转方向相反,最后一级链条12将干化后污泥送至干化仓6与待掺仓8的连接管道,干化仓6在烟气入口处设置有使烟气均匀流动的多孔网格板结构11。烟气通过抽气管道14进入干化仓6,在多孔网格板结构11处均匀扩散干化链条12上的湿污泥,随后通过回气管道15回到烟道,为保证对干化污泥烟气的清洁,回气管道15布置在抽气管道14之后,除尘器2之前。

如图2、3所示,烟气进入干化仓6后,在多孔网格板结构11处均匀扩散,这样保证整个干化过程湿污泥的受热,链条12为回转式传动链条,前后壁的链条回转方向相反,确保湿污泥在链条12上多次往复加热干化,干化后的污泥通过阀门10进入待掺仓8等待使用,干化仓6中的烟气在干化完污泥后携带水汽和部分污染物通过回气管道15回到烟气,随后通过除尘器2和脱硫塔3进行烟气净化。

为保证回气管道15中烟气不会破坏烟道烟气流动,特设置弯管13,如图4所示,使干化仓6中烟气进入烟道后和主烟气同向流动。在整个系统中,烟气只能通过烟囱4排出,且都需经过除尘器2和脱硫塔3,确保系统排放合乎国家标准。普遍的污泥在高温下会产生二噁英等剧毒物质,因此抽气管道14位于烟道中空气预热器之后,对于百万机组此处的烟气温度在240℃左右,不会使湿污泥产生二噁英等有毒物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燃煤电厂在线污泥干化掺烧系统,通过抽气管道14、引风机5、干化仓6、回气管道15实现了对湿污泥的在线干化处理,通过阀门10将干化后的污泥送至待掺仓8,实现了对掺烧污泥的就地干化和储备,从而节省了污泥干化及场外运输费用,同时空气预热器后的烟气已无余热利用设备利用烟气余热,采用此污泥在线干化系统可以实现对烟气的二次利用,降低排烟温度,减少排烟热损失,提高锅炉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