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与兰炭的混合燃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5847发布日期:2019-06-21 23:47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泥与兰炭的混合燃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污泥与兰炭混合燃烧系统,属于环保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城市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高速发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污水处理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这些污水处理后所得到的污泥不仅总量巨大而且增长迅速,如何对这部分污泥进行妥善处理,也已经成为诸多城市发展中的一大困扰。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对污泥加以焚烧处理,以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由于这类污泥具有含水率高、热值低、粘度大等特点,其焚烧需配用一定量的常规燃料,通常采用特性类似的煤炭作为辅助,但这样处理后的污泥在焚烧后会产生较大的污染物排放,并不符合环保要求。

兰炭是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具有有害元素低、热值高和价格低廉等优势,作为中国煤化工产业的特色产品,在铁合金、电石和化肥等行业得到了广泛运用。利用兰炭代替煤炭用于污泥掺烧可以提高混合产品的热值,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焚烧后产生灰渣量少且适合水泥、建材等资源化利用。但兰炭作为一种新型燃料,其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而言,兰炭在掺烧过程中可能存在燃烧不充分、燃烧效率低、锅炉结渣等风险。因此,也就需要对现有的燃料系统和锅炉结构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升级,以提高污泥焚烧的稳定性和热效率。

综上所述,如何针对污泥及兰炭二者自身的特性,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二者充分燃烧的混合燃烧系统,也就成为了目前行业内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污泥与兰炭混合燃烧系统。

具体而言,包括用于燃料燃烧的燃烧炉,还包括与所述燃烧炉相连接、用于向所述燃烧炉内输送燃料的燃料输送机构,所述燃料输送机构包括污泥输送组件以及兰炭输送组件,所述污泥输送组件与兰炭输送组件均与所述燃烧炉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燃烧炉上开设有燃烧炉进风口、上进料口、下进料口以及燃烧炉烟气出口,所述燃烧炉内部设置有流化床床体,所述下进料口设置于所述流化床床体的上方,所述燃烧炉进风口设置于所述流化床床体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污泥输送组件包括污泥干化装置、污泥破碎筛分装置、污泥存储仓以及污泥粉存储仓,所述污泥干化装置与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相连接,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与所述燃烧炉相连接,所述污泥存储仓设置于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与燃烧炉之间。

优选地,所述污泥干化装置上开设有污泥进料口、干化装置烟气进口、干化装置烟气出口以及污泥出料口,所述干化装置烟气进口与所述燃烧炉烟气出口相连通,所述干化装置烟气出口与所述燃烧炉进风口相连通,所述污泥出料口与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的进料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上开设有第一出料口及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与所述上进料口相连通,所述污泥存储仓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料口与上进料口之间,所述第二出料口与所述兰炭输送组件相连通,所述污泥粉存储仓设置于所述第二出料口与兰炭输送组件之间。

优选地,所述兰炭输送组件包括兰炭粉磨机、兰炭存储仓以及混合装置,所述混合装置上开设有第一进料口及第二进料口,所述第一进料口与所述兰炭粉磨机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兰炭存储仓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料口与兰炭粉磨机的出料口之间,所述第二进料口与所述第二出料口相连通,所述污泥粉存储仓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料口与第二出料口之间,所述混合装置的出料口与所述下进料口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兰炭粉磨机粉磨后的细度不大于3mm。

优选地,所述燃烧炉内污泥与兰炭的混合比为10:1-10: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实用新型对不同颗粒原料分开进料,大颗粒污泥从上部进入落入燃烧炉、混合细粉从下部进入燃烧炉,保证了燃料的充分燃烧,提升了燃料的燃烧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兰炭磨粉再与粉状污泥混合进料的方式改变了兰炭燃烧性能,使其燃烧更为充分。本实用新型还通过控制污泥与兰炭二者添加量及颗粒度的方式实现了达到流化床燃烧炉的较佳燃烧状态,进一步提升了燃烧效率。

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污泥与兰炭的混合燃烧,大幅减少了烟气污染物的生成量、降低了系统的烟气处理负荷,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还可直接用于污泥干化,污泥干化的废气也可用作燃烧炉部分供风再一次循环利用,充分地体现出节能环保的技术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也为同领域内的其他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拓展延伸,运用于领域内其他燃烧系统及锅炉结构的相关方案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燃烧炉; 101、燃烧炉进风口;102、下进料口;103、上进料口;104、燃烧炉烟气出口;105、流化床床体;2、污泥干化装置;201、污泥进料口;202、干化装置烟气进口;203、干化装置烟气出口;204、污泥出料口;3、兰炭粉磨机;4、污泥破碎筛分装置;401、第一出料口;402、第二出料口;5、混合装置;501、第一进料口;502、第二进料口;6、污泥存储仓;7、兰炭存储仓;8、污泥粉存储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污泥与兰炭混合燃烧系统,包括用于燃料燃烧的燃烧炉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燃烧炉1相连接、用于向所述燃烧炉1内输送燃料的燃料输送机构,所述燃料输送机构包括污泥输送组件以及兰炭输送组件,所述污泥输送组件与兰炭输送组件均与所述燃烧炉1相连通。

所述燃烧炉1上开设有燃烧炉进风口101、上进料口103、下进料口102以及燃烧炉烟气出口104,所述燃烧炉1内部设置有流化床床体105,所述下进料口102设置于所述流化床床体105的上方,所述燃烧炉进风口101设置于所述流化床床体105的下方。

所述污泥输送组件包括污泥干化装置2、污泥破碎筛分装置4、污泥存储仓6以及污泥粉存储仓8,所述污泥干化装置2与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4相连接,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4与所述燃烧炉1相连接,所述污泥存储仓6设置于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4与燃烧炉1之间。

所述污泥干化装置2上开设有污泥进料口201、干化装置烟气进口202、干化装置烟气出口203以及污泥出料口204,所述干化装置烟气进口202与所述燃烧炉烟气出口104相连通,所述干化装置烟气出口203与所述燃烧炉进风口101相连通,所述污泥出料口204与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4的进料口相连通。

所述污泥破碎筛分装置4上开设有第一出料口401及第二出料口402,所述第一出料口401与所述上进料口103相连通,所述污泥存储仓6设置于所述第一出料口401与上进料口103之间,所述第二出料口402与所述兰炭输送组件相连通,所述污泥粉存储仓8设置于所述第二出料口402与兰炭输送组件之间。

污泥经过干化、破碎、筛分后,一部分为大颗粒污泥,一部分为粉状污泥。大颗粒污泥从所述第一出料口401进入污泥存储仓6,粉状污泥由所述第二出料口402进入污泥粉存储仓8,两者分开存储运输避免了污泥的进料除尘,且由于兰炭颗粒不易燃烧,可以与粉状污泥混合进料而燃烧更充分。

所述兰炭输送组件包括兰炭粉磨机3、兰炭存储仓7以及混合装置5,所述混合装置5上开设有第一进料口501及第二进料口502,所述第一进料口501与所述兰炭粉磨机3的出料口相连通,所述兰炭存储仓7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料口501与兰炭粉磨机3的出料口之间,所述第二进料口502与所述第二出料口402相连通,所述污泥粉存储仓8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料口502与第二出料口402之间,所述混合装置5的出料口与所述下进料口102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兰炭通过磨粉来提高燃烧性能,粉磨后的兰炭细度为0mm-3mm,存储于兰炭存储仓7内。

所述燃料输送机构还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连接有控制系统(图中未示出),可通过设置使得所述燃烧炉1内污泥与兰炭混合比为10:1-10:4。污泥大颗粒直接进入上进料口103,再落入流化床床体105充分燃烧;粉状污泥从所述第二进料口502进入混合装置,兰炭粉从所述第一进料口501进入混合装置,充分混合后,二者进入下进料口102。所述燃烧炉烟气出口104与干化装置烟气进口202相连,污泥由污泥进料口201进入污泥干化装置,利用燃烧炉产生的烟气直接进行干化,干化后产生的废气通过干化装置烟气出口203以及燃烧炉进风口101进入燃烧炉1内,作为燃烧炉1部分供风再一次利用,节能环保,大幅降低烟气污染物生成量,降低烟气处理负荷。

本实用新型对不同颗粒原料分开进料,大颗粒污泥从上部进入落入燃烧炉、混合细粉从下部进入燃烧炉,保证了燃料的充分燃烧,提升了燃料的燃烧效率。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兰炭磨粉再与粉状污泥混合进料的方式改变了兰炭燃烧性能,使其燃烧更为充分。本实用新型还通过控制污泥与兰炭二者添加量及颗粒度的方式实现了达到流化床燃烧炉的较佳燃烧状态,进一步提升了燃烧效率。

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污泥与兰炭的混合燃烧,大幅减少了烟气污染物的生成量、降低了系统的烟气处理负荷,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还可直接用于污泥干化,污泥干化的废气也可用作燃烧炉部分供风再一次循环利用,充分地体现出节能环保的技术效果。

此外,本实用新型也为同领域内的其他相关问题提供了参考,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拓展延伸,运用于领域内其他燃烧系统及锅炉结构的相关方案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依据污泥与兰炭二者的特性,实现二者的充分燃烧,具有很高的使用及推广价值。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