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头底座及其燃气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21856发布日期:2020-05-29 14:15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炉头底座及其燃气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炉的装置,具体是一种炉头底座及其燃气燃烧器。



背景技术:

1、现有炉头底座做有两种,一种生铁铸造,另一种是铝压铸,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生铁生产、铝生产涉及废水及废弃物处理成本高,后期废品回收处理成本高,所以,用生铁铸造或用铝压铸的炉头底座成本越来越高。2、现有部分的单腔燃烧的炉头底座也有通过不锈钢板冲压形成的,但只有外环火力燃烧,只能大火燃烧,没有中心火力燃烧,无法调节中心小火力要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生产成本低,后期回收成本及处理成本低,可以通过若干部件组合安装形成有中心火力燃烧及外环火力燃烧供燃气的一种炉头底座。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炉头底座,炉头底座包括底层壳件、中层壳件、上层壳件;

所述底层壳件与中层壳件密封连接并在底层壳件与中层壳件之间形成有中心燃气进入通道,中心燃气进入通道的前端为中心燃气进入孔口;所述中层壳件的末端顶部设有中心燃气上气孔,中心燃气上气孔、中心燃气进入通道、中心燃气进入孔口相通;

所述中层壳件与上层壳件密封连接并在中层壳件与上层壳件之间形成有外环燃气进入通道,外环燃气进入通道的前端为外环燃气进入孔口;所述上层壳件的末端顶部设有外环燃气上气孔,中心燃气上气孔布置在外环燃气上气孔的中间,外环燃气上气孔环绕在中心燃气上气孔外周,外环燃气进入孔口、外环燃气进入通道、外环燃气上气孔相通;

所述中心燃气进入孔口、外环燃气进入孔口固定连接有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上设有中心燃气引射孔、外环燃气引射孔,中心燃气引射孔对准在中心燃气进入孔口中间,外环燃气引射孔对准在外环燃气进入孔口中间;

所述中心燃气上气孔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有中心供气管,中心供气管的内部为中心燃气上气通道、顶部为中心燃气出气孔口、底部与中心燃气上气孔口对接连通,中心燃气上气孔、中心燃气上气通道、中心燃气出气孔口纵向相通;

所述外环燃气上气孔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有外环供气管,外环供气管的内部为外环燃气上气通道、顶部为外环燃气出气孔口、底部与外环燃气上气孔口对接连通,外环燃气上气孔、外环燃气上气通道、外环燃气出气孔口纵向相通;所述中心供气管布置在外环供气管的中间使外环燃气上气通道环绕中心供气管。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中心供气管的顶部伸出在外环燃气出气孔口之上。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中心供气管包括下段管件及上段管件,下段管件的底端与中心燃气上气孔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下段管件的顶端与上段管件的底端纵向固定密封连接,上段管件的顶部为中心燃气出气孔口,下段管件及上段管件的内部共同组成中心燃气上气通道。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下段管件的底端通过内弯折翻边包裹中心燃气上气孔的孔沿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所述上段管件的底端通过外弯折翻边包裹下段管件的上端外翻边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所述上段管件的顶部往内弯折有内翻边。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外环供气管包括下管环件及上管环件,下管环件的底端与外环燃气上气孔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下管环件的顶端与上管环件的下环边固定密封连接,上管环件的顶部为外环燃气出气孔口,下管环件及上管环件的内部共同组成外环燃气上气通道。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下管环件的底端通过内弯折翻边包裹外环燃气上气孔的孔沿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所述上管环件的下环边通过弯折翻边包裹与下管环件的顶端外翻边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所述上管环件的上环边往内弯折有内翻边。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外环供气管的上段外壁固定连接有底座支架,底座支架上穿接固定有点火针、火焰检测针。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外环供气管的外壁固定有卡环,卡环、底座支架上穿接固定有点火针、火焰检测针。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底层壳件、中层壳件、上层壳件、中心供气管、外环供气管为不锈钢制造;所述中心供气管、外环供气管分别为单根管体或者多段管件连接组合;所述上层壳件的边沿通过下弯折翻边包裹底层壳件、中层壳件的边沿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为一体。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中心燃气上气孔的正下方底层壳件内凸起有燃气导流凸台。

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所述中心供气管、外环供气管为铜或铝制造,中心供气管、外环供气管分别为单根管体或者多段管件连接组合;所述底层壳件、中层壳件、上层壳件为铜或铝制造。

本发明的一种炉头底座有益效果为:1、本产品通过底层壳件、中层壳件、上层壳件、中心供气管、外环供气管等部件组合密封连接,免铸造或压铸就能生产,达到环保生产的同时还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后期废品回收及处理成本,而且也达到燃气密封流通,不影响燃气流通压力、阻力,燃气燃烧火力布置均匀也不受影响。2、本产品主要包括底层壳件、中层壳件、上层壳件、中心供气管、外环供气管,底层壳件、中层壳件、上层壳件依次层叠,在底层壳件与中层壳件密封连接并在底层壳件与中层壳件之间形成有中心燃气进入通道,在中心燃气上气孔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有中心供气管,用于中心火力燃烧供燃气;在中层壳件与上层壳件密封连接并在中层壳件与上层壳件之间形成有外环燃气进入通道,在外环燃气上气孔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有外环供气管,用于外环火力燃烧供燃气;中心供气管布置在外环供气管的中间使外环燃气上气通道环绕中心供气管,这样形成在炉头底座的中间有中心、外环供燃气通道;在中心燃气进入孔口、外环燃气进入孔口固定连接有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上设有中心燃气引射孔、外环燃气引射孔,中心燃气引射孔对准在中心燃气进入孔口中间,外环燃气引射孔对准在外环燃气进入孔口中间,从而使燃气能精准引射。

说明书附图

图1、图2为本发明产品炉头底座的立体图;

图3、图4为本发明产品炉头底座的拆分图;

图5为本发明产品炉头底座的局部立体图;

图6、图7为本发明产品燃气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产品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产品底层壳件、中层壳件、上层壳件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图10、图11为本发明产品燃气燃烧器的剖视图;

图12、图13为本发明产品燃烧火盖的拆分图;

图14、图15为本发明产品燃烧火盖的剖视图;

图16、图17、图18为本发明产品燃气燃烧器的立体图。

底层壳件1、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凹槽一1a、凹槽三1b、隆起部1c、燃气混合腔1d、长条通孔一101、燃气导流凸台102、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中心燃气上气孔13、中心供气管14、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中心燃气出气孔口142、下段管件14a、上段管件14b、中层壳件2、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外环燃气上气孔23、外环供气管24、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卡环243、下管环件24a、上管环件24b、凹槽二2a、凹槽四2b、凸起部2c、燃气与空气混合腔2d、长条通孔二201、上层壳件3、凹槽五3a、凹槽六3b、长条通孔三301、待弯折下翻边301a、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4、中心燃气引射孔41、内翻边环一411、外环燃气引射孔42、内翻边环二421、翻边盖沿43、底座支架5、点火针51、火焰检测针52、左脚支杆53、右脚支杆54、顶板55、套孔551、下壳盖61、外环燃烧上气孔611、第二限位翻边612、下连接槽613、下连接边614、上壳盖62、中心燃烧上气孔621、第一限位翻边622、上连接槽623、上连接边624、中心燃气腔625、中心燃烧分火盖63、中心燃烧孔631、上环形接头64、下环形接头65、外环燃气输出通道66、外环燃气分布腔67、外环燃烧分火孔68、燃烧供氧孔69。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炉头底座,炉头底座包括底层壳件1、中层壳件2、上层壳件3;

所述底层壳件1与中层壳件2密封连接并在底层壳件1与中层壳件2之间形成有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的前端为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所述中层壳件2的末端顶部设有中心燃气上气孔13,中心燃气上气孔13、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三者相通;

所述中层壳件2的末端壳件设有一隆起部1c,隆起部1c的顶部中间设有中心燃气上气孔13,底层壳件1与中层壳件2的隆起部1c之间形成有空间为梯形状的燃气混合腔1d(梯形状的燃气混合腔1d也可以用空间为弧形状拱壁的燃气混合腔替代梯形状的燃气混合腔),中心燃气上气孔13位于梯形状的燃气混合腔1d的正中间上方,空气与燃气通过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进入梯形状的燃气混合腔后,梯形状的燃气混合腔能缓冲燃气与空气,然后进行扰乱混合,之后通过梯形状空间导流使混合燃气往上向中心燃气上气孔13流走。燃气混合腔1d预先将空气燃气混合,增加了一道混合腔,输出的燃气更加均匀,燃烧更好更充分。

所述底层壳件1的一侧设有凹槽一1a、中层壳件2的一侧设有凹槽二2a,当底层壳件1与中层壳件2层叠,其边沿密封连接后,凹槽一1a与凹槽二2a组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

所述底层壳件1的另一侧设有凹槽三1b;

所述中层壳件2与上层壳件3密封连接并在中层壳件2与上层壳件3之间形成有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的前端为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所述上层壳件3的末端顶部设有外环燃气上气孔23,中心燃气上气孔13布置在外环燃气上气孔23的中间,外环燃气上气孔23环绕在中心燃气上气孔13外周(即:外环燃气上气孔23环绕中心供气管14),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外环燃气上气孔23相通;中心燃气上气孔13位于外环燃气上气孔23的内(即:中心燃气上气孔13的孔口矮于外环燃气上气孔23的孔口,相反,外环燃气上气孔23的孔口高于中心燃气上气孔13的孔口)。

所述上层壳件3的末端壳件设有一凸起部2c,凸起部2c的顶部中间设有外环燃气上气孔23,中层壳件2的隆起部1c与上层壳件3的凸起部2c之间形成有空间为梯形状或拱形状的燃气与空气混合腔2d,外环燃气上气孔23位于的燃气与空气混合腔2d的正中间上方,空气与燃气通过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进入燃气与空气混合腔2d后,燃气与空气混合腔2d能缓冲燃气与空气,然后进行扰乱混合,使混合燃气360度环绕隆起部1c分布,之后通过燃气与空气混合腔2d为梯形状或拱形状的空间导流使混合燃气往上向外环燃气上气孔23流走;燃气与空气混合腔2d预先将空气燃气混合,增加了一道混合腔,输出的燃气更加均匀,燃烧更好更充分。

所述中层壳件2的另一侧设有凹槽四2b、上层壳件3的另一侧设有凹槽五3a,当中层壳件2与上层壳件3层叠,其边沿密封连接后,凹槽四2b与凹槽五3a组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

所述上层壳件3的一侧设有凹槽六3b;

所述中层壳件2因设置凹槽四2b使反面下凸部分套合式嵌入在凹槽三1b内;

所述中层壳件2因设置凹槽二2a使上面上凸部分套合式嵌入在凹槽六3b内;

所述凹槽一1a与凹槽三1b之间的底层壳件1设有长条通孔一101;所述凹槽二2a与凹槽四2b之间的中层壳件2设有长条通孔二201;所述凹槽五3a与凹槽六3b之间的上层壳件3设有长条通孔三301,长条通孔三301的孔沿延伸有待弯折下翻边301a,底层壳件1、中层壳件2、上层壳件3层叠时,待弯折下翻边301a穿过长条通孔二201、长条通孔一101,然后通过冲压使待弯折下翻边301a弯折包裹长条通孔二201、长条通孔一101的孔沿而形成铆接式固定密封连接;从而使底层壳件1、中层壳件2、上层壳件3层叠紧密固定,防止中间空鼓翘起;所述底层壳件1、中层壳件2、上层壳件3层叠形成的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而形成分层供中心燃气、外环燃气,防止中心燃气供气与外环燃气供气串气;

所述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布置在一侧,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布置在另一侧,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平行布置;

所述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固定连接有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4,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4上设有中心燃气引射孔41、外环燃气引射孔42,中心燃气引射孔41对准在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中间,外环燃气引射孔42对准在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中间;中心燃气引射孔41、外环燃气引射孔42用于燃气引射喷嘴插入连接及定位;

所述中心燃气引射孔41的孔沿内侧延伸有内翻边环一411,内翻边环一411插入在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内,防止孔口燃气泄漏;所述外环燃气引射孔42的孔沿内侧延伸有内翻边环二421,内翻边环二421插入在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内,防止燃气引射时孔口燃气泄漏;

所述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4的边沿往内侧延伸有翻边盖沿43,翻边盖沿43将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的口沿外部整体包裹遮挡,防止燃气引射时孔口燃气泄漏及可能会刮伤人体;

所述中心燃气上气孔13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有中心供气管14,中心供气管14的内部为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顶部为中心燃气出气孔口142、底部与中心燃气上气孔13口对接连通,中心燃气上气孔13、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中心燃气出气孔口142纵向相通;

所述外环燃气上气孔23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有外环供气管24,外环供气管24的内部为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顶部为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底部与外环燃气上气孔23口对接连通,外环燃气上气孔23、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纵向相通;所述中心供气管14布置在外环供气管24的中间使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环绕中心供气管14。

所述中心供气管14的顶部伸出在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之上(伸出在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之上5毫米~4厘米,优选为为1.5厘米~2厘米),方便中心火盖的接头对接。

所述中心供气管14包括下段管件14a及上段管件14b,下段管件14a的底端与中心燃气上气孔13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下段管件14a的顶端与上段管件14b的底端纵向固定密封连接,上段管件14b的顶部为中心燃气出气孔口142,中心燃气出气孔口142整体水平布置,下段管件14a及上段管件14b的内部共同组成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中心供气管14分成两段连接解决了部件之间冲压密封连接的技术问题。

所述中心供气管14可以是单独一根管体,也可以是多段管件组合连接而成。

所述下段管件14a的底端通过内弯折翻边包裹中心燃气上气孔13的孔沿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所述上段管件14b的底端通过外弯折翻边包裹下段管件14a的上端外翻边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所述上段管件14b的顶部往内弯折有内翻边。

所述上段管件14b的顶部往内弯折有带顶部平台的内翻边,顶部平台用于与上环形接头64的内壁台阶相配合紧密卡接。

所述外环供气管24包括下管环件24a及上管环件24b,下管环件24a的底端与外环燃气上气孔23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下管环件24a的顶端与上管环件24b的下环边固定密封连接,上管环件24b的顶部为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整体水平布置,下管环件24a及上管环件24b的内部共同组成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外环供气管24分成两段连接解决了部件之间冲压密封连接的技术问题。

所述外环供气管24可以是单独一根管体,也可以是多段管件组合连接而成。

所述下管环件24a的底端通过内弯折翻边包裹外环燃气上气孔23的孔沿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所述上管环件24b的下环边通过往外弯折翻边包裹与下管环件24a的顶端外翻边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所述上管环件24b的上环边往内弯折有内翻边。

所述上管环件24b的顶部往内弯折有带顶部环形平台的内翻边,顶部环形平台用于与下环形接头65的内壁台阶相配合紧密卡接。

所述外环供气管24的上段外壁固定连接有底座支架5,底座支架5上穿接固定有点火针51、火焰检测针52。

所述外环供气管24的上段外壁固定有卡环243,卡环243、底座支架5上穿接固定有点火针51、火焰检测针52。

所述底座支架5包括左脚支杆53、右脚支杆54、顶板55,左脚支杆53、右脚支杆54用于与炉具安装时固定炉头底座,左脚支杆53、右脚支杆54分别固定连接在顶板55左右两侧,顶板55的中间设有套孔551,上管环件24b插入在套孔551内,上管环件24b的下环边外弯折翻边与顶板55固定连接;所述卡环243卡接在下管环件24a的顶端外翻边之下并与其接触连接;所述卡环243、下管环件24a的外翻边、上管环件24b的下环边外弯折翻边、顶板55由下往上依次层叠连接,卡环243、下管环件24a的外翻边、上管环件24b的下环边外弯折翻边、顶板55上穿接固定有点火针51、火焰检测针52。

所述底层壳件1、中层壳件2、上层壳件3、中心供气管14、外环供气管24为不锈钢制造,本不锈钢制造的中心供气管、外环供气管分别为单根管体或者多段管件连接组合;其耐腐蚀不生锈,当然,也可能采用铜、铝等其他金属制造;所述底层壳件1、中层壳件2、上层壳件3为冲压形成;所述上层壳件3的边沿通过下弯折翻边包裹底层壳件1、中层壳件2的边沿冲压铆接固定密封连接为一体。

所述中心燃气上气孔13的正下方底层壳件1内凸起有燃气导流凸台102,燃气进入后能迅速往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方向流动,尽量减少气压损失及流速损失。

所述中心供气管、外环供气管为铜或铝制造,本铜或铝制造的中心供气管、外环供气管分别为单根管体或者多段管件连接组合;所述底层壳件、中层壳件、上层壳件为铜或铝制造。

应用实施例:

一种燃气燃烧器,包括炉头底座及燃烧火盖,

所述炉头底座炉头底座包括底层壳件1、中层壳件2、上层壳件3;

所述底层壳件1与中层壳件2密封连接并在底层壳件1与中层壳件2之间形成有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的前端为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所述中层壳件2的末端顶部设有中心燃气上气孔13,中心燃气上气孔13、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相通、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相通;

所述中层壳件2与上层壳件3密封连接并在中层壳件2与上层壳件3之间形成有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的前端为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所述上层壳件3的末端顶部设有外环燃气上气孔23,中心燃气上气孔13布置在外环燃气上气孔23的中间,外环燃气上气孔23环绕在中心燃气上气孔13外周,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外环燃气上气孔23相通;

所述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布置在一侧,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布置在另一侧,中心燃气进入通道11、外环燃气进入通道21平行布置;

所述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固定连接有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4,燃气引射喷嘴连接件4上设有中心燃气引射孔41、外环燃气引射孔42,中心燃气引射孔41对准在中心燃气进入孔口12中间,外环燃气引射孔42对准在外环燃气进入孔口22中间;中心燃气引射孔41、外环燃气引射孔42用于燃气引射喷嘴插入连接及定位;

所述中心燃气上气孔13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有中心供气管14,中心供气管14的内部为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顶部为中心燃气出气孔口142、底部与中心燃气上气孔13口对接连通,中心燃气上气孔13、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中心燃气出气孔口142纵向相通;

所述外环燃气上气孔23的孔沿纵向固定密封连接有外环供气管24,外环供气管24的内部为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顶部为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底部与外环燃气上气孔23口对接连通,外环燃气上气孔23、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纵向相通;所述中心供气管14布置在外环供气管24的中间使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环绕中心供气管14;

所述中心供气管14的顶部伸出在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之上,方便中心火盖的接头对接;

所述外环供气管24的上段外壁固定连接有底座支架5,底座支架5上穿接固定有点火针51、火焰检测针52;

所述底层壳件1、中层壳件2、上层壳件3、中心供气管14、外环供气管24为不锈钢制造,其耐腐蚀不生锈;

所述中心燃气上气孔13的正下方底层壳件1内凸起有燃气导流凸台102,燃气进入后能迅速往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方向流动,尽量减少气压损失及流速损失;

燃烧火盖包括下壳盖61、上壳盖62、中心燃烧分火盖63、上环形接头64和下环形接头65;

所述上壳盖62的中部设有中心燃烧上气孔621,中心燃烧上气孔621的孔沿延伸弯折有第一限位翻边622,第一限位翻边622与上壳盖62本体之间形成有上连接槽623,所述第一限位翻边622呈喇叭形,所述上环形接头64安装在上连接槽623中且被第一限位翻边622卡紧固定;

所述下壳盖61的中部设有外环燃烧上气孔611,外环燃烧上气孔611的孔沿延伸弯折有第二限位翻边612,第二限位翻边612与下壳盖61本体之间形有下连接槽613,所述第二限位翻边612呈喇叭形,所述下环形接头65安装在下连接槽613中且被第二限位翻边612卡紧固定;

所述上壳盖62的外侧边缘设有上连接边624,所述下壳盖61的外边缘设有下连接边614,所述上壳盖62安装在所述下壳盖61上,所述上连接边624与所述下连接边614相互配合固定,所述上壳盖62与下壳盖61之间形成有至少两条外环燃气输出通道66及一环形的外环燃气分布腔67,所述上壳盖62中设有一圈外环燃烧分火孔68,外环燃烧分火孔68、外环燃气分布腔67、外环燃气输出通道66、外环燃烧上气孔611相通,燃气从外环燃烧上气孔611进入外环燃气输出通道66,由外环燃气输出通道66送入外环燃气分布腔67,通过外环燃气分布腔67分布均匀燃气及平衡气压,然后在外环燃烧分火孔68喷出燃烧;

所述中心燃烧分火盖63盖合在所述上壳盖62顶部的中心燃烧上气孔621的孔沿台阶上,所述中心燃烧分火盖63与上壳盖62之间设有中心燃气腔625,所述中心燃烧分火盖63上设有一圈中心燃烧孔631,所述中心燃烧孔631、中心燃气腔625、中心燃烧上气孔621相互连通,燃气从中心燃烧上气孔621进入到中心燃气腔625,中心燃气腔625分布均匀燃气及平衡气压,然后在中心燃烧孔631喷出燃烧;

所述中心燃烧上气孔621、上环形接头64设在外环燃烧上气孔611中间内上方。

本发明在使用时燃气分别连通至中心燃烧上气孔621、外环燃烧上气孔611中,使燃气能够分别进入中心燃气腔625、外环燃气输出通道66中,使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中心火焰、外层火焰同时对炊具进行均匀的加热,增加了炊具的受热效率,同时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第一限位翻边622对上环形接头64进行卡固,通过设置的第二限位翻边612对下环形接头65进行卡固,以此防止中心燃气腔625的燃气与外环燃气输出通道66中的燃气存在串气现象,增加了燃气灶的燃烧效率,同时增加了燃气灶的使用安全性。

所述上壳盖62与下壳盖61中设有两个供中心燃烧增氧的燃烧供氧孔69;所述下壳盖61与上壳盖62之间的沿边固定连接均为铆接,使外环燃气分布腔67不会漏气。

所述供中心燃烧增氧的燃烧供氧孔69的下壳盖61与上壳盖62之间的沿边固定连接均为铆接,通过铆接密封下壳盖61与上壳盖62之间的燃烧供氧孔69沿边,使外环燃气分布腔67不会漏气。

所述下环形接头65卡接在外环供气管24的顶部,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仅与外环燃烧上气孔611、外环燃气输出通道66连通,从外环燃气上气通道241、外环燃气出气孔口242输出的燃气进入外环燃烧上气孔611、外环燃气输出通道66;所述上环形接头64卡接在中心供气管14的顶部,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中心燃气出气孔口142仅与中心燃烧上气孔621、中心燃气腔625相通,从中心燃气上气通道141、中心燃气出气孔口142输出的燃气进入中心燃烧上气孔621、中心燃气腔625。

所述点火针51的点火端穿过燃烧供氧孔69且处于外环燃烧分火孔68与中心燃烧孔631之间,通过设置的点火针51能够对外环燃烧分火孔68与中心燃烧孔631中排出的燃气进行点燃。

所述火焰检测针52的检测端穿过燃烧供氧孔69且处于外环燃烧分火孔68与中心燃烧孔631之间,通过火焰检测针52能够对外环燃烧分火孔68与中心燃烧孔631之间的火焰进行检测,使用者触发点火按钮后,点火针51进行持续点火,当火焰检测针52检测到外环燃烧分火孔68与中心燃烧孔631已经被点燃时控制点火针51停止点火并持续监测燃烧火焰,如果发现没有火燃烧,通过火焰检测针52的火焰信号反馈给控制器将燃气阀关闭。

本发明中的燃烧火盖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各部件之间相互铆其结构更加稳定且不容易损坏,降低了生产成本且提高了生产效率,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的第一限位翻边对上环形接头进行卡固,通过设置的第二限位翻边对下环形接头进行卡固,以此防止中心燃气腔的燃气与外环燃气输出通道中的燃气存在串气现象,增加了燃气灶的燃烧效率,以此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燃气灶的结构复杂以及使用过程中容易存在串气现象的技术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发明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