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55728发布日期:2021-08-31 13:43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大气治理呼声的日益高涨及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检查,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工作车间以及在被污染的工作车间工作的员工的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废气处理装置也逐渐引用到企业车间中,尤其是喷漆房中。物件在喷漆时,一般会在喷漆房内进行,所选的材料多数为水性涂料,在喷涂过程中,由于水性涂料的挥发性,会产生一些带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内附带一些有害分子,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周围的工作人员会造成身体的危害。

中国专利cn210278700u公开了一种voc废气处理净化装置,分子筛以颗粒的形式进行加热脱附和冷凝,分子筛颗粒以输送带的形式进行输送和循环。上述方案虽能实现分子筛的脱附和冷凝以实现分子筛的回收,但是:脱附后的气体未经催化燃烧,其排放会对人体和环境形成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voc废气经吸附区吸附,固体吸附介质在吸附区、脱附区、激活区及吸附区循环,脱附的气体经催化燃烧、催化燃烧产生的余热又可用于脱附,进排放出微量废气,有效降低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包括第一壳体、位于第一壳体内部的第一风口、位于第一壳体内部的废气净化循环组件、将空气由第一风口导向废气净化循环组件的导风组件以及用于导出净化空气的第二风口,所述第一风口与导风组件之间设有除尘组件,所述废气净化循环组件填充有若干固体吸附介质且废气净化循环组件内划分有首尾顺次相连的吸附区、脱附区和激活区,所述脱附区连接有催化燃烧组件,所述激活区连接有制冷组件,所述催化燃烧组件连通有排放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废气由第一风口进入,经过除尘组件去除废气中的粉尘、气溶胶等颗粒物,在导风组件的作用下导向至吸附区吸附;在吸附区,吸附单元吸附废气中的voc得到净化气,净化气通过第二风口导出混入空气;空气源源不断由第一风口进入废气处理净化装置处理净化,净化气源源不断由第二风口排出。同时,吸附饱和的固体吸附介质进入脱附区进行脱附,脱附气进入催化燃烧组件进行燃烧分解,而催化燃烧分解产生的热量可用于脱附的热量来源,充分利用热能,脱附完成的固体吸附介质进入激活区降温激活,激活后的固体吸附介质重新进入吸附区进行吸附。本实用新型形成一个吸附—脱附—激活—吸附的闭路循环,可实现反复吸附,充分吸附空气中的voc、吸附的voc充分脱附、充分分解,还形成一个脱附—催化燃烧—脱附的闭路循环,实现反复燃烧,两个闭路循环可促进voc废气的净化,提高voc废气的净化效率,有害气体仅有微量排放,可避免或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组件包括风机及用于改变风向的导风板,所述导风板靠近风机的出风口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除尘组件包括多个呈多行多列规整排布的抽屉,所述抽屉与第一壳体活动连接,抽屉内填充有过滤棉。

进一步地,所述废气净化循环组件为转轮结构,所述废气净化循环组件包括若干内部填充有固体吸附介质的柱体结构,若干柱体结构均匀环绕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废气净化循环组件包括若干填充有固体吸附介质的箱式吸附单元及循环输送组件,所述循环输送组件带动箱式吸附单元在吸附区、脱附区、激活区及吸附区反复循环输送。

进一步地,所述催化燃烧组件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发热管以及置有催化剂块的催化剂搁板,所述催化剂搁板设于第二壳体内,多组第二发热管沿第二壳体内壁环绕设置;所述催化燃烧组件下方设有用于导入废气的进风组件;所述催化燃烧组件设有用于导入废气的进风组件以及用于排出燃烧分解气的出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和出风组件均与脱附区连通。

进一步地,还包括脱附组件,脱附组件和催化燃烧组件分别连接于脱附区两侧且催化燃烧组件和脱附组件连通;所述催化燃烧组件和/或脱附区连通有补氧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脱附组件包括安装座以及多组安装于安装座内的第一发热管,多组第一发热管平行排布。

进一步地,所述排放组件包括隔火箱及烟囱,所述烟囱与隔火箱连通,所述隔火箱连接于催化燃烧组件和脱附区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制冷组件包括冷凝器和冷风风机,所述冷风风机设于冷凝器旁侧,冷风风机的出风口与激活区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喷漆房内空气源源不断进入废气处理净化装置进行净化处理,而经废气处理净化装置得到的净化气源源不断输送出来,如此循环,反复吸附,反复脱附,脱附产生的脱附气反复燃烧分解,实现有害气体的微量排放甚至零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i;

图2为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ii;

图3为固体吸附介质循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脱附组件和催化燃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催化燃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i;

图6为催化燃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ii;

图7为制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第一壳体;14-第一风口;15-第二风口;2-固体吸附介质循环组件;21-吸附区;22-脱附区;23-激活区;24-箱式吸附单元;25-循环输送组件;3-导风组件;31-风机;32-导风板;4-除尘组件;41-抽屉;5-补氧风机;6-脱附组件;61-安装座;62-第一发热管;7-催化燃烧组件;71-第二壳体;72-第二发热管;73-催化剂搁板;74-引风机;75-进风组件;76-出风组件;8-制冷组件;81-冷凝器;82-冷风风机;9-排风组件;91-隔火箱;92-烟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微排放废气处理净化装置的实施例,包括第一壳体1、位于第一壳体1内部的第一风口14、位于第一壳体1内部的废气净化循环组件2、将空气由第一风口14导向废气净化循环组件2的导风组件3以及用于导出净化空气的第二风口15,所述第一风口14与导风组件3之间设有除尘组件4,所述废气净化循环组件2填充有若干固体吸附介质且废气净化循环组件内划分有首尾顺次相连的吸附区21、脱附区22和激活区23,所述脱附区22连接有催化燃烧组件7,所述激活区23连接有制冷组件8,所述催化燃烧组件7连通有排放组件9。本实施例中,固体吸附介质选自分子筛、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铝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废气由第一风口14进入,经过除尘组件4去除废气中的粉尘、气溶胶等颗粒物,在导风组件3的作用下导向至吸附区21吸附;在吸附区21,吸附单元吸附废气中的voc得到净化气,净化气通过第二风口15导出混入空气;空气源源不断由第一风口14进入废气处理净化装置处理净化,净化气源源不断由第二风口15排出;同时,吸附饱和的固体吸附介质进入脱附区22进行脱附,脱附气进入催化燃烧组件7进行燃烧分解,而催化燃烧分解产生的热量可用于脱附的热量来源,充分利用热能,脱附完成的固体吸附介质进入激活区23降温激活,激活后的固体吸附介质重新进入吸附区21进行吸附。本实施例中形成有两个循环:吸附—脱附—激活—吸附的闭路循环,实现反复吸附;脱附—催化燃烧—脱附的闭路循环,实现反复分解;两个闭路循环可促进voc废气的净化,提高voc废气的净化效率,有害气体仅有微量排放,可避免或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风组件3包括风机31及用于改变风向的导风板32,导风板32靠近风机31的出风口设置,如图1所示。流经除尘组件4的气体在风机31的作用下竖直方向流动,设置与水平面夹角为45°的导风板32,竖直方向的气流经过导风板32后变为水平方向并导向至吸附区21。本实施例中,导风组件3位于除尘组件4的上方,且导风组件3、除尘组件4均位于整体装置的前部,吸附区21位于整体装置的后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除尘组件4包括多个呈多行多列规整排布的抽屉41,抽屉41与第一壳体1活动连接,抽屉41内部填充有过滤棉,如图1至图2所示;当废气流经过滤棉时,废气中的漆雾、粉尘、气溶胶被去除;抽出抽屉41即可更换内部过滤棉,操作简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废气净化循环组件2为转轮结构,所述废气净化循环组件2包括若干内部填充有固体吸附介质的柱体结构,若干柱体结构均匀环绕布置。转轮结构按需求划分得到吸附区21、脱附区22和激活区23,转轮结构设置有驱动组件用以驱动转轮结构转动,转动不同的柱体结构单元进入吸附区21吸附、进入脱附区22脱附、进入激活区23冷却激活。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废气净化循环组件2包括若干填充有固体吸附介质的箱式吸附单元24及循环输送组件25,所述循环输送组件25带动箱式吸附单元24在吸附区21、脱附区22、激活区23及吸附区21反复循环输送。本实施例中,吸附区21、脱附区22、激活区23可上下分开布置,也可分布在同一平面不同区域。当上下分开布置时,循环输送组件可采用齿轮齿条、链传动、电梯井等升降组件带动箱式吸附单元24上下移动,采用电动推杆或液压杆驱动箱式吸附单元24水平移动。当同一平面内分布时,箱式吸附单元24可采用链传动或带传动的传动方式输送。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固体吸附介质为颗粒状,采用循环输送组件25带动固体吸附介质在吸附区21、脱附区22、激活区23及吸附区21反复循环输送。本实施例中,吸附区21、脱附区22、激活区23可上下分开布置,也可分布在同一平面不同区域,循环输送组件可采用链传动或带传动的传动方式进行输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催化燃烧组件7包括第二壳体71、第二发热管72以及置有催化剂块的催化剂搁板73,催化剂搁板73设于第二壳体71内,多组第二发热管72沿第二壳体71内壁环绕设置;所述催化燃烧组件7设有用于导入废气的进风组件75以及用于排出燃烧分解气的出风组件76,所述进风组件75和出风组件76均与脱附区22连通。在第二壳体71内,第二发热管72工作升温至350℃~400℃之间,气体在高温和催化剂的共同作用下催化燃烧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燃烧产生的热量为脱附区提供热源,如图5、图6所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脱附组件6,脱附组件6和催化燃烧组件7分别连接于脱附区22两侧且催化燃烧组件7和脱附组件6连通,催化燃烧组件7设有通过第一风管与脱附区22连通的输入端以及通过第二风管与脱附组件6连通的输出端;为便于气体在第一风管和第二风管内循环,本实施例在催化燃烧组件7和第一风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引风机74。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脱附组件6包括安装座61以及多组安装于安装座61内的第一发热管62,多组第一发热管62平行排布,如图4所示。第一发热管62加热的气体作为脱附热源,催化燃烧组件7的出气作为另一脱附热源,可节约第一发热管62加热至脱附温度所需的能量。本实施例中,脱附组件6可还包括风机,风机用于将第一发热管62加热得到的热空气吹送至脱附区22作为脱附热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催化燃烧组件7和/或脱附区22连通有补氧风机5。脱附区22连接补氧风机5可用于调节脱附区22的温度,催化燃烧组件7连接补氧风机5可向催化燃烧补充提供氧气。本实施例中,补氧风机5的数目和连接位置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和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发热管62工作将脱附温度控制为200℃~270℃之间,第二发热管72工作将催化燃烧温度控制在350℃~400℃之间。脱附温度可满足voc分子的脱附需要,可采用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脱附温度;催化燃烧温度控制在voc分子的燃烧需要,可采用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催化燃烧温度,监测的温度实时反馈用以控制第一发热管62和第二发热管72的工作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放组件9包括隔火箱91及烟囱92,所述烟囱92与隔火箱91连通,所述隔火箱91连接于催化燃烧组件7和脱附区22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制冷组件8包括冷凝器81和冷风风机82,冷风风机82设于冷凝器81旁侧,冷风风机82的出风口与激活区23连通,如图7所示。冷凝器81冷却空气,冷风风机82将冷却空气吹向激活区23的固体吸附介质,对固体吸附介质冷却后的空气在冷风风机82的作用下由冷风风机82进风口进入,如此在激活区23内形成冷循环回路。本实施例的冷却组件可安装在激活区23的侧部、也可安装在激活区23的底部,也可设置在激活区23外部通过管道与激活区23连通,还根据实际应用位置进行设置和安装。冷却时,固体吸附介质在激活区23进行冷却,激活固体吸附介质的吸附能力,冷却后的固体吸附介质重新进入吸附区21内吸附voc分子。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