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用的立式蜂窝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333443发布日期:2022-06-08 06:13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用的立式蜂窝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用的立式蜂窝发热体。


背景技术:

2.红外灶因其烹饪时较好的加热均匀性、其尾气中较低的co排放、以及较高的热效率而在市场受到欢迎,其核心部件蜂窝发热体上有数千个火孔,空燃混合气在火孔中燃烧使孔壁升温发红,发射红外线用以加热锅具。
3.然而,蜂窝发热体的火孔过多,烹饪时的溢液或食物残渣会掉落至火孔上,部分会迅速汽化或碳化,但是会有少量的残渣可能会堵住蜂窝体的火孔,不易清洁,并且还会导致部分火孔燃烧不正常。若溢液或残渣掉落在点火感应区域且堵住火孔,还易造成点火不良和感应不良现象发生,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4.另外,金属蜂窝发热体相比陶瓷蜂窝发热体的耐冷热冲击性能更好,但是金属热导率高,下游燃烧区的热量易通过金属材料本身传导至上游,造成燃烧不稳定而出现回火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燃气灶用的立式蜂窝发热体,其结构简单,具有防污性能好、点火感应可靠等优点,保证烹饪时的溢液或食物残渣不易掉落至火孔上,同时使整体结构以及燃烧性能更稳定,防止发生回火现象,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6.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用的立式蜂窝发热体,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一种燃气灶用的立式蜂窝发热体,包括:沿径向依次套设布置的至少一个环状蜂窝体,每个所述环状蜂窝体具有竖向布置的中心通孔,在每个所述环状蜂窝体的侧壁设有沿周向和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火孔;环状金属网,在至少一个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内壁面或外壁面设有所述环状金属网,所述环状金属网的侧壁具有若干气孔,所述气孔的竖直截面积小于所述火孔的竖直截面积。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蜂窝体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内壁面为发热面,所述环状金属网设置于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外壁面并连接或抵接所述环状蜂窝体;或者,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外壁面为发热面,所述环状金属网设置于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内壁面并连接或抵接所述环状蜂窝体。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蜂窝体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环状金属网夹持于两个所述环状蜂窝体之间;或者,靠内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内壁面为发热面,所述环状金属网设置于靠外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外壁面并连接或抵接靠外所述环状蜂窝体;或者,靠外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外壁面为发热面,所述环状金属网设置于靠内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内壁面并连接或抵接靠内所述环状蜂窝体。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火孔呈水平布置或者在竖直方向上倾斜布置,所述气孔
呈水平布置或者在竖直方向上倾斜布置。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火孔为圆孔、多边形孔或异形孔中的任一种,所述气孔为圆孔或多边形孔。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火孔通过压铸成型,或者所述火孔为对所述环状蜂窝体的局部侧壁进行钻孔或者切割后形成。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火孔包括第一火孔和第一火孔,所述第一火孔和所述第一火孔交错布置在所述环状蜂窝体的侧壁上;或者,所述火孔包括第一火孔和第一火孔,所述环状蜂窝体的侧壁沿周向划分为多个第一区域和多个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交错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火孔,在所述第二区域上设有若干多个所述第一火孔。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蜂窝体由耐高温的微孔结构材料制成。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蜂窝体由耐高温的金属材料或者非金属材料制成。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蜂窝体为中空圆柱体或者中空棱柱体。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的立式蜂窝发热体,通过将火孔设置在环状蜂窝体的侧壁上,并且保证环状蜂窝体的顶面无火孔,以使空燃混合气在火孔处燃烧时,发热面位于环状蜂窝体的内壁面或外壁面上,相比于发热面位于顶部的现有蜂窝发热体或红外燃烧板,其结构简单,确保烹饪时的溢液或食物残渣不易掉落至火孔上,防污性能好,不堵火孔,进而利于提升点火感应可靠性;
19.2.通过在环状蜂窝体的内壁面或外壁面增设环状金属网,环状金属网的气孔尺寸小于火孔的尺寸,使蜂窝发热体的火力分布更均匀,燃烧更稳定性,防止发生回火现象,同时可增加整个蜂窝发热体的刚性,使整个结构更稳定。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立式蜂窝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立式蜂窝发热体的剖视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立式蜂窝发热体(第二种结构)的剖视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立式蜂窝发热体(第三种结构)的剖视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立式蜂窝发热体(第四种结构)的剖视图。
25.图中:1-环状蜂窝体,101-发热面,102-顶面,11-中心通孔,12-火孔;
26.2-环状金属网,21-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28.特别说明,现有蜂窝发热体或者燃烧板的火孔呈竖直布置,空燃混合气在火孔的上端燃烧,使得发热面位于产品的顶部,因此,现有蜂窝发热体或者燃烧板在用户使用过程中有一个痛点:不好清洁,烹饪时溢液残渣掉到火孔上堵孔,即便碳化了也还是会有少量残
留。
29.本实施例中提出了一种燃气灶用的立式蜂窝发热体,其中“立式”是指蜂窝发热体的发热面为蜂窝发热体径向方向的内壁面或者外壁面,使发热面呈竖向布置,以确保溢液残渣不至于掉到火孔上而堵塞火孔。
30.实施例1
31.参考图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燃气灶用的立式蜂窝发热体,包括至少一个环状蜂窝体1和环状金属网2,本实施例以环状蜂窝体1的数量为一个为例,环状蜂窝体1具有竖向布置的中心通孔11,在环状蜂窝体1的侧壁设有沿周向和高度方向间隔布置的多个火孔 12,每个火孔12的径向内端连通中心通孔11,径向外端连通环状蜂窝体1的侧壁外部。在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或外壁面设有环状金属网2,环状金属网2的侧壁具有若干供空燃混合气通过的气孔21,该气孔21的竖直截面积小于火孔的竖直截面积。
32.在本实施例中,当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为发热面101,环状金属网2设置于环状蜂窝体1的外壁面并连接或抵接环状蜂窝体1,参考图1-2。当环状蜂窝体1的外壁面为发热面,环状金属网2设置于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并连接或抵接环状蜂窝体1,参考图3。
33.可见,通过将火孔12设置在环状蜂窝体1的侧壁上,并且保证环状蜂窝体1的顶面 103无火孔,以使空燃混合气在火孔12处点火燃烧时,发热面位于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或外壁面上,相比于发热面位于顶部的现有蜂窝发热体或红外燃烧板,其结构简单。烹饪时的溢液或食物残渣会掉落至环状蜂窝体1的顶面102时,会迅速汽化或碳化,即使有少量残渣残留,也不易掉落至火孔12上而堵住火孔12,从而确保烹饪时的溢液或食物残渣不易掉落至火孔12上,防污性能好,不堵火孔12,利于提升点火感应可靠性。
34.另外,通过在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或外壁面增设环状金属网2,环状金属网的气孔21尺寸小于火孔12的尺寸,使蜂窝发热体的火力分布更均匀,以增加蜂窝发热体的燃烧稳定性,防止发生回火现象,对气源压力波动的适应性强,热负荷可以做得更大。同时环状金属网2的加入,增加了整个蜂窝发热体的刚性,使整个结构更稳定。
35.在本实施例中,环状蜂窝体1具有在径向方向相对布置的内壁面和外壁面,环状蜂窝体1远离环状金属网2的内壁面或外壁面作为发热面。参考图1-2,当环状金属网2设置在环状金属网2的外壁面时,空燃混合气从环状金属网2沿着火孔12朝向径向内侧传输,在火孔12的径向内侧点火燃烧,此时内壁面为发热面;反之,参考图3,当环状金属网2设置在环状金属网2的内壁面时,空燃混合气从环状金属网2沿着火孔12朝向径向外侧传输时,在火孔12的径向外侧点火燃烧,此时外壁面为发热面。由此,通过对火孔12设置位置以及朝向的布置,确保发热面为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或外壁面,相比于发热面为顶面的现有蜂窝发热体或红外燃烧板,本实施例的立式蜂窝发热体,烹饪时的溢液或食物残渣不易掉落至火孔12上,防污性能好,不堵孔,使得点火感应的可靠性更高。
36.具体地,环状蜂窝体1为中空圆柱体或者中空棱柱体。参考图1,本实施例以环状蜂窝体1为中空圆柱体为例,该环状蜂窝体1优选为由耐高温的微孔结构材料制成,以确保环状蜂窝体1除火孔12外的实体部分为疏的微孔结构,质量轻热容低,环状蜂窝体1的发热面起热更快,用户操作时火力响应速度较快,烹饪体验好,同时利于提升蜂窝发热体的热效率,更好地满足火力要求。
37.更具体地,环状蜂窝体1可以由耐高温的金属材料制成,或者由耐高温的非金属材
料制成。
38.具体地,为了保证环状蜂窝体1上的火孔12便于加工制造以及成品具有较好的燃烧性能和热效率,环状蜂窝体1的侧壁的径向厚度设计为不小于2mm且不大于10mm。
39.参考图2或3,在本实施例中,火孔12呈水平布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火孔12还可以设计为在竖直方向上倾斜布置,当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为发热面时,火孔12可以设计为由外往内且上倾斜布置,当然也可以设计为由外往内且下倾斜布置;反之,当环状蜂窝体 1的外壁面为发热面,火孔12可以设计为由内往外且上倾斜布置,当然也可以设计为由内往外且下倾斜布置。
40.具体地,火孔12可以为圆孔,全部圆孔沿周向和高度方向间隔均布在环状蜂窝体1 的侧壁上。另外,参考图1-2,火孔12还可以为多边形孔,全部多边形孔沿周向和高度方向间隔均布在环状蜂窝体1的侧壁上。当然,火孔12也可以设计为异形孔,异形孔可以是波浪形孔、两端孔径不同的火孔等。
41.具体地,对于环状蜂窝体1上的火孔12的加工成型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式:火孔12通过压铸成型,或者火孔12为对环状蜂窝体1的局部侧壁进行钻孔或者切割后形成。
42.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使立式蜂窝发热体具有多种火形,可以将火孔12设计为包括第一火孔和第二火孔,第一火孔和第二火孔可以交错布置在环状蜂窝体1的侧壁上。或者,环状蜂窝体1的侧壁沿周向划分为多个第一区域和多个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交错布置,在第一区域上设有多个第一火孔,在第二区域上设有若干多个第二火孔。
43.当将上述所述的一种燃气灶用的立式蜂窝发热体,安装在燃气灶的炉头上时,燃气灶的点火针安装在环状蜂窝体1背离金属网2的一侧,并且点火针的放电部朝向其中一个或多个火孔12的径向外端部。由于火孔12均布在立式蜂窝发热体的侧壁上,确保发热面位于立式蜂窝发热体的侧壁上,因此,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烹饪时的溢液或食物残渣不易掉落至火孔12上,防污性能好,不堵火孔12,保证点火感应可靠,解决了现有蜂窝发热体或红外燃烧板的火孔不易清洁,火孔可能被残渣堵塞以及点火感应区火孔被堵塞而造成点火与感应不良的问题。
44.实施例2
4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环状蜂窝体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环状蜂窝体1 沿径向方向依次套设布置,以增大产品在径向方向的厚度,同时更加方便环状蜂窝体1上火孔12的加工成型。
46.关于金属网2的安装方式,可以如下任一种:第一种,参考图4,金属网2夹持于两个环状蜂窝体1之间,这样,利于金属网2的简易快速固定,并且保证蜂窝发热体的火力分布更均匀,使燃烧稳定性和整个结构更稳定,防止发生回火现象,此时,可以将靠外环状蜂窝体1的外壁面或者靠内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设计网为发热面;
47.第二种,参考图5,靠外环状蜂窝体1的外壁面设计为发热面,金属网2设置于靠内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并连接或抵接靠内环状蜂窝体1,这样,确保金属网2远离发热面 101,空燃混合气从金属网2沿着火孔12朝向径向内侧的发热面传输,由于金属网2的加入,能够防止因燃烧不稳定而出现回火现象;
48.第三种,靠内环状蜂窝体1的内壁面为发热面,金属网2设置于靠外环状蜂窝体1 的外壁面并连接或抵接靠外环状蜂窝体1,此时,金属网2远离发热面101,空燃混合气从金
属网2沿着火孔12朝向径向外侧的发热面传输。
49.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