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余热再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35758发布日期:2022-12-28 11:13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余热再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余热再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的是工业化程度最高的洁净煤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流态化燃烧,主要结构包括燃烧室和循环回炉两大部分,与鼓泡流化床燃烧技术的最大区别是运行风速高,强化了燃烧和脱硫等非均相反应过程,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生产时产生的一种固体废料。
3.传统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使用时,通常是直接将料斗内的颗粒原料投入燃烧室内进行燃烧处理,由于原料自身通常为常温状态,从而影响了燃烧效果,且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进行生产作业时,会产生大量底渣,而底渣在排出时通常处于高温状态,携带有大量的热能,若底渣直接进行排放,将会导致热能资源被浪费,为此,提出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余热再利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余热再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之一。
5.本实用新型由如下技术方案实施: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余热再利用装置,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所述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包括循环流化床体、原料斗、底渣斗、输渣管和燃烧室;
6.余热回收机构,所述余热回收机构包括气泵、导热板、轴杆、第一绞龙片、第二绞龙片、输气管和排气底罩;
7.所述循环流化床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原料斗,所述原料斗的内侧壁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气底罩,所述循环流化床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底渣斗,所述底渣斗的底部连通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的底部连通有输渣管,所述输渣管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导热板,所述输渣管的外侧壁一侧设有气泵,所述气泵的排气口连通于输渣管的外侧壁,所述轴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绞龙片,所述第二绞龙片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于输渣管的内侧壁,所述输渣管的外侧壁一侧连通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一端贯穿原料斗的内侧壁且连通于排气底罩的内部。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输渣管的一端安装有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轴贯穿输渣管的内侧壁且固定连接有轴杆。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轴杆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绞龙片,所述输渣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导料板。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循环流化床体的内侧壁一侧设有燃烧室,所述原料斗的一端贯穿循环流化床体的内侧壁且连通于燃烧室的内部。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底渣斗的外侧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控箱,所述电控箱的一侧中部安装有触控屏。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电控箱的内侧壁顶部安装有plc控制器,所述电控箱的内侧壁底部均匀安装有继电器。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排气底罩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滤板。
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触控屏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于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plc控制器的电性输出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于继电器的电性输入端,所述继电器的电性输出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于气泵、电磁阀和减速电机的电性输入端。
1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输渣管对底渣斗排出的底渣进行输送,然后通过气泵将空气注入输渣管的内部,然后通过导热板利用底渣携带的热量对空气进行加热处理,通过设置的第二绞龙片为空气进行导流,增加了空气在输渣管内停留的时间,然后通过输气管将输渣管内加热后的空气输送至原料斗内对原料进行预热处理,从而使预热后的原料在燃烧室内可以进行更充分燃烧,增加了原料的燃烧效果,进而提高了底渣热能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热能资源被浪费。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底渣斗和输渣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控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2、余热回收机构;101、循环流化床体;102、原料斗;103、底渣斗;104、输渣管;105、燃烧室;201、气泵;202、导热板;203、轴杆;204、第一绞龙片;205、第二绞龙片;206、输气管;207、排气底罩;41、滤板;42、电磁阀;43、电控箱;44、触控屏;45、plc控制器;46、继电器;47、减速电机;48、导料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底渣余热再利用装置,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1,循环流化床锅炉组件1包括循环流化床体101、原料斗102、底渣斗103、输渣管104和燃烧室105;
25.余热回收机构2,余热回收机构2包括气泵201、导热板202、轴杆203、第一绞龙片204、第二绞龙片205、输气管206和排气底罩207;
26.循环流化床体1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原料斗102,原料斗102的内侧壁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气底罩207,循环流化床体10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底渣斗103,底渣斗103的底部连通有电磁阀42,电磁阀42的底部连通有输渣管104,输渣管104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导热板202,输渣管104的外侧壁一侧设有气泵201,气泵201的排气口连通于输渣管104的外侧壁,轴杆203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绞龙片205,第二绞龙片20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于输渣管104的内侧壁,输渣管104的外侧壁一侧连通有输气管206,输气管206的一端贯穿原料斗102的内侧壁且连通于排气底罩207的内部。
27.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输渣管104的一端安装有减速电机47,减速电机47的输出轴贯穿输渣管104的内侧壁且固定连接有轴杆203,轴杆203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绞龙片204,输渣管104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导料板48;通过减速电机47的输出轴带动轴杆203转动,转动的轴杆203带动第一绞龙片204对输渣管104内的底渣进行输送。
28.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循环流化床体101的内侧壁一侧设有燃烧室105,原料斗102的一端贯穿循环流化床体101的内侧壁且连通于燃烧室105的内部;通过燃烧室105对原料斗102排出的原料进行燃烧处理。
29.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底渣斗103的外侧壁底部固定连接有电控箱43,电控箱43的一侧中部安装有触控屏44,电控箱43的内侧壁顶部安装有plc控制器45,电控箱43的内侧壁底部均匀安装有继电器46,触控屏44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于plc控制器45的信号输入端,plc控制器45的电性输出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于继电器46的电性输入端,继电器46的电性输出端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于气泵201、电磁阀42和减速电机47的电性输入端;通过plc控制器45接收触控屏44的数据,通过继电器46控制气泵201、电磁阀42和减速电机47的开启和关闭。
30.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排气底罩207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滤板41;通过滤板41对原料斗102内的原料进行阻挡,避免了原料直接落入排气底罩207的内部。
31.本实施例中,具体的:触控屏44的型号为aml500j01z-00;plc控制器45的型号为df-96d;电磁阀42的型号为q22hd-15-20-25。
32.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使用时,通过原料斗102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原料进行存储,当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进行生产作业时,通过原料斗102将原料导入燃烧室105的内部,然后通过循环流化床体101将生产时产生的底渣排出至底渣斗103的内部,通过设置的底渣斗103对底渣进行暂存处理,当需要对底渣进行输送处理时,通过触控屏44将控制指令录入plc控制器45,然后通过plc控制器45根据指令启动继电器46工作,工作的继电器46依次启动电磁阀42、减速电机47和气泵201工作,工作的电磁阀42将底渣斗103内存储的底渣排出至输渣管104的内部,然后通过减速电机47的输出轴带动轴杆203转动,转动的轴杆203带动第一绞龙片204转动,转动的第一绞龙片204对输渣管104内的底渣进行输送,然后通过气泵201将空气注入输渣管104的内部,然后通过导热板202利用底渣携带的热量对空气进行加热处理,然后通过设置的第二绞龙片205使空气在输渣管104和导热板202之间螺旋运动,增加了空气在输渣管104内停留的时间,使空气与导热板202进行充分的接触,以便对底渣携带的热量进行充分吸收,然后通过输气管206将输渣管104内加热处理后的空气排出至排气
底罩207内,然后通过排气底罩207将空气排出至原料斗102的内部,从而利用加热后的空气对原料斗102内的原料进行预热处理,使预热后的原料在燃烧室105内可以进行更充分燃烧,增加了原料的燃烧效果,进而提高了底渣热能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了热能资源被浪费,通过设置的滤板41对原料斗102内的原料进行阻挡,避免了原料直接落入排气底罩207的内部,通过设置的导料板48对输渣管104内排出的底渣进行导流,以便对底渣进行集中处理。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