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尾气余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33305发布日期:2022-12-28 10:37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烧尾气余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燃烧尾气余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2.企业食堂、餐厅、学校部队使用的大锅灶炉具来做饭炒菜和给蒸笼蒸食品,现有技术中的炒锅因锅底受热面积不到1平方米,热能的利用率平均仅达到28%-29%,除去炉具吸取的热量,太多的热量则排出到大气中,经收集尾气测试发现小火时,尾气温度在200-300℃,中火时,尾气温度在450-500℃,大火时,尾气温度在700-800℃,油炸食品时,尾气温度在850-900℃,且大多数用火都是采用大火运作,导致热量利用率低,成本高,燃料消耗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收集燃烧尾气将余热交换利用,热量利用率高,成本低,燃料消耗小的燃烧尾气余热交换器。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烧尾气余热交换器,包括余热交换器、蒸汽发生器、引风机,其特征在于;蒸汽发生器连接连接管a一端,连接管a另一端连接余热交换器,余热交换器连接连接管b一端,连接管b另一端连接引风机,余热交换器包括外壳a、进气管a、支架a、进水管a、出水管、排气管a、气管座a、内筒a、吸热管a,内筒a内固定安装有若干吸热管a,内筒a下端头连接气管座a,进水管a穿过外壳a连接内筒a下端,出水管穿过外壳a连接内筒a上端,外壳a套在内筒a外面,外壳a与气管座a连接,外壳a侧面安装有进气管a,气管座a上安装有支架a,气管座a连接排气管a,排气管a连接连接管b一端。
6.所述外壳a内、进气管a、气管座a、吸热管a连通。
7.所述进水管a、出水管与内筒a内部连通。
8.所述气管座a是漏斗状。
9.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保温外壳、蒸汽出管、气管座b、进气管b、密封门、水位管、外壳b、内筒b、吸热管b、进水管b、支架b、排污管、保温内层,内筒b内安装有若干吸热管b,内筒b一端连接气管座b,内筒b下面安装有保温内层,外壳b套在内筒b外面,外壳b与气管座b连接,保温内层安装在外壳b内底部,支架b一端连接内筒b,另一端连接外壳b,外壳b外面安装有保温外壳,进水管b、排污管分别穿过保温外壳、外壳b、保温内层连接内筒b底部,蒸汽出管穿过保温外壳、外壳b连接内筒b上端,水位管保温外壳、外壳b、保温内层连接内筒b侧面,进气管b穿过保温外壳、保温内层连接外壳b,保温外壳、外壳b一端安装有密封门,气管座b通过连接管a连接进气管a。
10.所述气管座b、进气管b、外壳b内,吸热管b连通。
11.所述蒸汽出管、水位管、内筒b内、进水管b、排污管连通。
12.所述内筒b上端是方形,下端是圆形。
13.所述气管座b是漏斗状。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有益效果;从以上技术方案可知:通过将蒸汽发生器连接连接管a一端,连接管a另一端连接余热交换器,余热交换器连接连接管b一端,连接管b另一端连接引风机,通过水将吸热管b外面包裹,水将吸热管a外面包裹,引风机启动抽取尾气,尾气从进气管b进入,进入后从外壳b内一端到外壳b内另一端,再从吸热管b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出,尾气余热对吸热管b、内筒b外面加热,使水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从蒸汽出管流出后用于蒸饭或蒸笼蒸食品,不需要在用炉具燃烧燃料进行蒸饭或蒸笼蒸食品,当吸热管b另一端流出的尾气进入气管座b后,穿过连接管a进入进气管a,穿过进气管a从外壳a内下端进入,再从外壳a上端进入吸热管a上端,从吸热管a下端流出进入气管座a内,穿过气管座a从排气管a流出进入连接管b,最后被引风机引出排入大气,穿过蒸汽发生器内流出的尾气余热从600一800℃给蒸汽发生器加热50-60分钟形成蒸汽后,又通过加热蒸汽使蒸汽达到110-130℃時,尾气余热最高达到140-150℃,剩余的140-150℃余热对吸热管a,内简a加热后内简a上端55-60℃,底部是常温水增加10-15℃,排入大气的尾气余热降低到30一40度,在获得蒸汽的同时又获得热水,实现了收集燃烧尾气将余热交换利用,热量利用率高,成本低,燃料消耗小。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余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余热交换器的主视图;
18.图4是图3a-a的剖视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余热交换器的俯视图;
20.图6是图5b-b的剖视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余热交换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的俯视图;
24.图10是图9c-c的剖视图;
25.图11是图9d-d的剖视图;
26.图12是本实用新型蒸汽发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中标记
28.1、余热交换器,2、连接管a,3、蒸汽发生器,4、连接管b,5、引风机,101、外壳a,102、进气管a,103、支架a,104、进水管a,105出水管,106、排气管a,107、气管座a,108、内筒a,109、吸热管a,301、保温外壳,302、蒸汽出管,303、气管座b,304、进气管b,305、密封门,306、水位管,307、外壳b,308、内筒b,309、吸热管b,310、进水管b,311、支架b,312、排污管,313、保温内层。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3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烧尾气余热交换器,包括余热交换器1、蒸汽发生器3、引风机
5,其特征在于;蒸汽发生器3连接连接管a2一端,连接管a2另一端连接余热交换器1,余热交换器1连接连接管b4一端,连接管b4另一端连接引风机5,余热交换器1包括外壳a101、进气管a102、支架a103、进水管a104、出水管105、排气管a106、气管座a107、内筒a108、吸热管a109,内筒a108内固定安装有若干吸热管a109,内筒a108下端头连接气管座a107,进水管a104穿过外壳a101连接内筒a108下端,出水管105穿过外壳a101连接内筒a108上端,外壳a101套在内筒a108外面,外壳a101与气管座a107连接,外壳a101侧面安装有进气管a102,气管座a107上安装有支架a103,气管座a107连接排气管a106,排气管a106连接连接管b4一端。
31.所述外壳a101内、进气管a102、气管座a107、吸热管a109连通。
32.所述进水管a104、出水管105与内筒a108内部连通。
33.所述气管座a107是漏斗状。
34.所述蒸汽发生器3包括保温外壳301、蒸汽出管302、气管座b303、进气管b304、密封门305、水位管306、外壳b307、内筒b308、吸热管b309、进水管b310、支架b311、排污管312、保温内层313,内筒b308内安装有若干吸热管b309,内筒b308一端连接气管座b303,内筒b308下面安装有保温内层313,外壳b307套在内筒b308外面,外壳b307与气管座b303连接,保温内层313安装在外壳b307内底部,支架b311一端连接内筒b308,另一端连接外壳b307,外壳b307外面安装有保温外壳301,进水管b310、排污管312分别穿过保温外壳301、外壳b307、保温内层313连接内筒b308底部,蒸汽出管302穿过保温外壳301、外壳b307连接内筒b308上端,水位管306保温外壳301、外壳b307、保温内层313连接内筒b308侧面,进气管b304穿过保温外壳301、保温内层313连接外壳b307,保温外壳301、外壳b307一端安装有密封门305,气管座b303通过连接管a2连接进气管a102。
35.所述气管座b303、进气管b304、外壳b307内,吸热管b309连通。
36.所述蒸汽出管302、水位管306、内筒b308内、进水管b310、排污管312连通。
37.所述内筒b308上端是方形,下端是圆形。
38.所述气管座b303是漏斗状。
39.使用时,水从进水管b310进入流入内筒b308内,水将吸热管b309外面包裹,水从进水管a104进入流入内筒a108内,水将吸热管a109外面包裹,进气管b304连接炉具尾气出口,打开燃气后给炉具点火,燃气燃烧,将引风机5启动抽取尾气,尾气从进气管b304进入,进入后从外壳b307内一端到外壳b307内另一端,再从吸热管b309一端进入从另一端流出,尾气余热对吸热管b309、内筒b308外面加热,使水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从蒸汽出管302流出后用于蒸饭或蒸笼蒸食品,不需要在用炉具燃烧燃料进行蒸饭或蒸笼蒸食品,当吸热管b309另一端流出的尾气进入气管座b303后,穿过连接管a2进入进气管a102,穿过进气管a102从外壳a101内下端进入,再从外壳a101上端进入吸热管a109上端,从吸热管a109下端流出进入气管座a107内,穿过气管座a107从排气管a106流出进入连接管b4,最后被引风机5引出排入大气,穿过蒸汽发生器3内流出的尾气余热从600一800℃给蒸汽发生器加热50-60分钟形成蒸汽后,又通过加热蒸汽使蒸汽达到110-130℃時,尾气余热最高达到140-150℃,剩余的140-150℃余热对吸热管a109,内简a108加热后内简a108上端55-60℃,底部是常温水增加10-15℃,排入大气的尾气余热降低到30一40度,在获得蒸汽的同时又获得热水。
40.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