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99645发布日期:2022-12-17 14:59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管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


背景技术:

2.废气焚烧炉是利用辅助燃料燃烧所发生热量,把可燃的有害气体的温度提高到反应温度,从而发生氧化分解的设备,适用于喷涂和烘干设备的废气处理,及石油化工、医药等行业散发的有害气体净化,为满足环保和劳动保护要求,同时增加换热设备,达到余热回用、节省能源的目的。
3.余热是一种二次能源,是一种能源或可燃材料转化后的产物,或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完成后剩余的热量,通过余热回收装置对热量进行输送,且通过余热可以对水温进行加热,然而在对高温蒸汽进行输送时,需要在循环管路内部进行流动,现有的管路连接容易出现结构松动情况,导致管路内部的气体容易出现泄漏情况,进而影响余热回收效果,降低回收效率,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来解决上述所出现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具备提高管路连接处的紧密效果,不易出现松动情况,提高密封效果,避免气体泄漏等优点,解决了管路连接容易出现结构松动情况,导致管路内部的气体容易出现泄漏情况,进而影响余热回收效果,降低回收效率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靠近第二管道的一端连接有第一连接环,所述第二管道靠近第一管道的一端连接有第二连接环,所述第一连接环的一侧连接有环形螺纹槽,所述第二连接环的一侧开设有外螺纹环,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的侧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法兰,两个连接法兰通过螺栓连接;
8.所述连接法兰的侧表面套设有两个外护套,所述外护套的内侧壁开设有矩形槽,两个外护套的前后两均连接有半圆连接杆,所述半圆连接杆远离外护套的一端连接有半圆挡块,所述半圆连接杆的侧表面套设有橡胶圈。
9.优选的,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相互搭接,所述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相互搭接,所述外螺纹环与环形螺纹槽的内部螺纹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螺栓的侧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螺栓依次与两个连接法兰内部活动插接,所述螺母与右侧连接法兰的右侧搭接。
11.优选的,所述连接法兰的侧表面套接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外护套的内侧壁搭
接。
12.优选的,所述螺栓和螺母均位于矩形槽的内部,两个外护套的内部均开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矩形槽。
13.优选的,相邻两个半圆连接杆相互搭接,所述橡胶圈与两个半圆连接杆套接,所述半圆挡块的侧表面设置为圆弧面。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通过外螺纹环与环形螺纹槽的内部螺纹连接,便可以将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进行紧密封闭,保证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之间的连接效果,且通过螺栓和螺母将相邻的两个连接法兰进行安装固定,避免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之间出现转动效果,且可以提高安装固定效果,不易出现松动情况,且通过两个外护套对连接法兰进行防护,并在密封环的作用下,提高两个连接法兰之间的密封效果。
16.2、该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通过橡胶圈可以将相邻的两个半圆连接杆进行限位固定,实现将两个外护套进行固定,并套接在两个连接法兰的上下两侧,同时螺栓和螺母位于矩形槽的内部,减小螺栓螺母受外界空气的侵蚀效果,避免出现生锈松动情况,且便于对螺母进行转动,实现拆卸效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8.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剖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结构放大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护套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半圆连接杆和半圆挡块连接结构示意图。
24.其中:1、第一管道;2、第二管道;3、第一连接环;4、第二连接环;5、环形螺纹槽;6、外螺纹环;7、连接法兰;8、外护套;9、矩形槽;10、半圆连接杆;11、半圆挡块;12、橡胶圈;13、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
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26.请参阅图1-5,一种废气焚烧炉余热回收装置的循环管路结构,包括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均用于废气焚烧炉焚烧后进行余热回收时的管路,可以对其产生的余热进行输送,且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均采用耐高温材质,可以采用输送高温蒸汽的保温型复合管道,第一管道1靠近第二管道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环3,第二管道2靠近第一管道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环4,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相对的一侧相互搭接,第一连接环3的一侧连接有环形螺纹槽5,第二连接环4的一侧开设有外螺纹环6,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的侧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法兰7,两个连接法兰7通过螺栓连接。
27.连接法兰7的侧表面套设有两个外护套8,两个外护套8关于连接法兰7的中轴线上下对称,外护套8的内侧壁开设有矩形槽9,两个外护套8的前后两均固定连接有半圆连接杆10,半圆连接杆10远离外护套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半圆挡块11,半圆连接杆10的侧表面套设有橡胶圈12。
28.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相互搭接,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相互搭接,外螺纹环6与环形螺纹槽5的内部螺纹连接,通过将外螺纹环6与环形螺纹槽5的内部螺纹连接,便可以将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进行固定,实现气体在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的内部流通。
29.螺栓的侧表面螺纹连接有螺母,螺栓依次与两个连接法兰7内部活动插接,螺母与右侧连接法兰7的右侧搭接,连接法兰7的内部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和螺栓的数量均为六个,通过将螺栓插入两个连接法兰7内部的安装孔中,接着将螺母与螺栓的右端螺纹连接,当螺母与右侧连接法兰7接触时,便可以将两个连接法兰7进行安装固定,防止其发生移动和转动,实现对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进行限位,防止外螺纹环6在环形螺纹槽5的内部发生转动,提高密封效果。
30.连接法兰7的侧表面套接有密封环13,密封环13与外护套8的内侧壁搭接,通过密封环13可以对两个连接法兰7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并通过外护套8对密封环13进行限位固定,防止其从连接法兰7上脱落下来。
31.螺栓和螺母均位于矩形槽9的内部,两个外护套8的内部均开设有三个均匀分布的矩形槽9,外护套8与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相适配,并套接在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的侧表面上,通过在外护套8上设置矩形槽9,可以将螺栓和螺母进行收纳防护,减小其受到外界空气氧化或侵蚀而出现生锈情况,且可以避免螺母与螺栓出现松动情况。
32.相邻两个半圆连接杆10相互搭接,橡胶圈12与两个半圆连接杆10套接,半圆挡块11的侧表面设置为圆弧面,每个外护套8的侧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四个半圆连接杆10,且上面外护套8的底部与上面半圆连接杆10的底部位于同于水平高度,下面外护套8的顶部与下面半圆连接杆10的顶部位于同于水平高度,将橡胶圈12从两个半圆挡块11处放入,并套接在两个半圆连接杆10的侧表面上,便可以通过半圆挡块11对橡胶圈12进行限位,防止其从半
圆连接杆10上脱落下来,实现将相邻的两个半圆连接杆10进行固定,同时可以将两个外护套8进行固定。
33.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
34.步骤s1,将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进行连接,使外螺纹环6进入到环形螺纹槽5的内部,并对第二管道2进行转动,实现外螺纹环6在环形螺纹槽5的内部转动,便可以将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进行紧固密封;
35.步骤s2,当第一连接环3和第二连接环4紧固搭接时,两个连接法兰7也进行紧固搭接,且两个连接法兰7上的安装孔位置相对应,进而可以将螺栓放入安装孔的内部,并通过螺母与螺栓螺纹连接,实现对两个连接法兰7进行安装固定,且不易出现转动和松动情况;
36.步骤s3,将两个外护套8分别套接在连接法兰7的上下两侧,同时螺栓和螺母进入到矩形槽9的内部,且使两个外护套8相对的一侧相互搭接,同时相邻的两个半圆连接杆10相互搭接,然后将橡胶圈12从相邻的两个半圆挡块11处套接在两个半圆连接杆10的侧表面上,实现固定效果,防止外护套8出现分离情况,进而可以通过外护套8内部的密封环13对两个连接法兰7的连接处进一步密封。
3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