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98272发布日期:2023-03-24 21:59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当前全球提出“碳达峰”的目标下,人们纷纷寻找各种途径来降低碳排放。其中,在能源领域,“无碳燃料”成为研究焦点。氢气和氨气都是不含碳的可燃气体,氢气因具有制备成本高、运输存储难度大的缺点而无法在燃烧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氨气具有制备技术成熟、输送储存难度低、成本低廉的优点,具备大规模应用的潜力,可是,氨气具有着火点高、火焰传动慢等缺点。
3.目前,基于氨气燃烧的气体燃烧器研究较少,其中,专利申请号为202220589637.9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氨气燃烧器,从中心向外的结构依次包括同轴布置的一级氢气喷枪、一级旋流器、一级氨气喷枪、二级旋流器、二级氢气喷枪、二级氨气喷枪、直流风夹层、三级氢气喷枪、三级氨气喷枪。氨燃料由氨燃料入口进入氨燃料集气环,氢燃料由氢燃料入口进入氢集气环,各自通过从不同的径向位置设计的喷枪实现燃料三分级。该氨气燃烧器以氨气作为主要燃料,同时辅助以少量氢气,可实现稳定的无碳燃烧。
4.然而,发明人发现上述氨气燃烧器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而且维护难度大,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和维护简便的优点,通过二级燃烧方式实现氨气的稳定燃烧,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包括:
8.内套筒,其设有沿前后延伸的第一腔体,所述内套筒的前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一出口;
9.烧嘴,其具有供氨气燃烧的燃烧端,所述燃烧端贯穿所述内套筒的后端面并设于所述第一腔体内,所述燃烧端与所述第一出口之间形成一级燃烧室;
10.外套筒,其设有沿前后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外套筒的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的第二空气进口,所述外套筒的前端面设有第二渐缩口,所述内套筒设于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渐缩口之间形成二级燃烧室,所述第二渐缩口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出口的孔径,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一级燃烧室之间设有空气通道,所述空气通道靠近所述第一出口设置。
11.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烧嘴的燃烧端设在第一腔体内,从燃烧端出来的氨气和空气能在一级燃烧室内混合,使得氨气能稳定燃烧;氨气在一级燃烧室内进
行一次燃烧,由于空气实际供给量少于氨气理论完全燃烧所需量,因此,部分未燃烧的氨气可以还原一次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降低了在氨气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而且,从外套筒的第二空气进口流进的空气,通过空气通道流入一级燃烧室,由于空气通道靠近第一出口设置,因此,空气能吹向位于一级燃烧室内的火焰的端部,促使一次燃烧中残余的氨气能完全燃烧,提升氨气的燃烧效率;外套筒设置第二渐缩口,使得二次燃烧的火焰的速度提升,从而提高热量的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易于维护,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出口呈渐缩状,所述空气通道位于所述第一出口的前侧。第一出口采用渐缩状设计,令一级燃烧室内的火焰速度提高;空气通道设在第一出口的前侧,令从第二空气进口流入的空气能吹向位于第一出口外的火焰,提供二级助燃作用,而未燃烧的氨气能在二级燃烧室内完全燃烧,有助提升氨气的利用率。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渐缩口均为锥形的渐缩结构;所述第一出口具有第一倾斜内壁,所述第二渐缩口具有第二倾斜内壁,所述第一倾斜内壁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二倾斜内壁的倾斜角度。如此设置,能减少二级燃烧室内的空气的轴向流速,让空气能与一次燃烧后的残余氨气进行充分混合,促进二次燃烧。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套筒的前端与所述外套筒的内周面密封连接,所述内套筒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出气孔,多个所述出气孔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出气孔为所述空气通道,且位于所述第一出口的后侧。由于内套筒的前端密封连接于外套筒的内周面,因此,从第二空气进口流入的空气可以经出气孔流至一级燃烧室内,并吹向火焰的端部,使得未燃烧的氨气能在空气助燃作用下进行二次燃烧,提升氨气的燃烧效率。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出气孔环绕所述内套筒的周向均匀设置。多个出气孔采用圆周设置方式,使得第二腔体内的空气能均匀流向一级燃烧室内的火焰端部,让残余的氨气能够得到充分燃烧,避免出现氨气浪费。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空气进口的中轴线垂直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中轴线。如此设置,能降低第二腔体内的空气流速,延长空气与残余的氨气接触的时间,加强空气和氨气的混合,使得氨气能充分燃烧。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所述外套筒和所述内套筒同轴设置。如此设计,容易加工制造外套筒和内套筒,而且,火焰能够沿着外套筒和内套筒的中轴线直线传播,避免外套筒吸收过多的热量而造成热量利用率下降。
1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烧嘴包括喷头、氨气管和助燃风管,所述助燃风管设有沿前后延伸的内腔和第一空气进口,所述第一空气进口与所述内腔连通,所述助燃风管的前端面设有助燃风孔、旋流槽和所述喷头,所述喷头的外周面设有多个氨气孔,所述助燃风孔设有多个且环绕所述喷头圆周设置,所述旋流槽位于所述助燃风孔的外侧,所述旋流槽设有多个且环绕所述喷头圆周设置,所述氨气管设在所述内腔,所述氨气管贯穿所述助燃风管的前端面并与所述喷头连通。
19.在烧嘴结构中,氨气从氨气管流向喷头,并沿着喷头的径向从氨气孔流至一级燃烧室,使得氨气的轴向流速大大减少,而空气从第一空气进口流至助燃风管的内腔,一部分
空气经助燃风孔流出并吹向氨气,使得空气和氨气的接触时间延长,促进空气和氨气充分混合,从而令氨气容易燃烧起来,另一部分空气从旋流槽流出,为氨气提供更多的氧气,促使火焰燃烧得更加充分。
2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助燃风孔倾斜朝向所述氨气孔。如此设置,使得从助燃风孔处流出的空气在轴向上的流速降低,让空气能与从氨气孔喷出的氨气相互混合,接触时间增加,促进它们混合的更加均匀,从而令氨气更加容易被点燃。
2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套筒的外周面设有法兰板,所述第二空气进口位于所述法兰板的后侧,所述燃烧端位于所述法兰板的前侧,所述外套筒位于所述法兰板前后两侧的部分为耐温等级不同的制件。通过法兰板将外套筒安装在窑炉外壁,烧嘴的燃烧端位于法兰板的前侧,因此,燃烧端产生的高温火焰远离窑炉的外壁面,可减少热量损失,提升热效率。而且,如此设计,位于法兰板前侧的外套筒部分和位于法兰板后侧的外套筒部分可以由耐温等级不同的材质构成。
附图说明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结构立体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剖视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剖视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提供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结构立体图;
29.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所提供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剖视图;
30.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所提供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的剖视图。
31.附图中标记如下:100、烧嘴;110、第一空气进口;120、氨气进口;130、内腔;140、燃料腔;150、通孔;160、助燃风孔;170、氨气孔;180、旋流槽;200、外套筒;210、第二空气进口;220、第二渐缩口;230、第二腔体;300、内套筒;310、第一腔体;320、第一出口;330、出气孔;400、点火电极;500、法兰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
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具有“若干”之类的词汇描述,其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及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第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35.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参照图1至图8,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举出若干实施例。
37.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该氨气分级燃烧结构可以但不限于适用于窑炉设备中,为窑炉提供足够的热量。该氨气分级燃烧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和维护简便的优点,以氨气为燃料,通过二级燃烧方式实现氨气的稳定燃烧,减少氮氧化物的生成。
38.该氨气分级燃烧结构包括有内套筒300、烧嘴100和外套筒200。
39.内套筒300内部中空形成第一腔体310,第一腔体310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另外,内套筒300设有第一出口320,第一出口320位于内套筒300的前端面,第一出口320与第一腔体310相互连通。可以理解的是,内套筒300在窑炉中会承受一定的高温,内套筒300可以为碳化硅套。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10为圆柱状的腔体,第一出口320呈渐缩状,第一出口320的孔径比第一腔体310的内径小。可以理解的是,内套筒300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第一渐缩管段,第一渐缩管段的内径从后往前逐渐变小,因此,第一渐缩管段呈前端小后端大,第一渐缩管段的前端开口为第一出口320。
41.烧嘴100位于内套筒300的后侧位置。烧嘴100具有供氨气燃烧的燃烧端。燃烧端往前贯穿于内套筒300的后端面,并设于第一腔体310内。具体的,内套筒300的后端面设置有安装孔,烧嘴100安装在内套筒300的安装孔处,而燃烧端向前伸进安装孔。燃烧端与第一出口320之间形成一级燃烧室。具体的,燃烧端位于第一出口320的后方,燃烧端与第一出口320之间的区域限定出一级燃烧室,以供氨气进行一次燃烧。
42.具体的,烧嘴100的结构包括有喷头、氨气管和助燃风管。
43.助燃风管设有内腔130,内腔130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内腔130的前端和后端均为封闭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内腔130呈圆柱状。助燃风管也设有第一空气进口110,第一空气进口110连通于内腔130,因此,助燃风可以从第一空气进口110流入内腔130。可以理解的是,助燃风可以利用室外的空气,也可以利用窑炉的助燃空气。
4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空气进口110的进气方向可以垂直于内腔13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平行于内腔130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空气进口110设在助燃风管的外周面,如此,助燃风的流入方向垂直于内腔130的延伸方向,使得助燃风往前流动的速度降低,有助于增加助燃风与氨气接触混合的时间,从而达到氨气在混合均匀的情况下能轻易被引燃的目的。助燃风管可以由不锈钢材质制成。
45.助燃风管的前端面设有喷头。喷头位于助燃风管的中心位置。喷头可以与助燃风管的前端面一体成型,或者可拆连接。喷头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喷头的外周面设有氨气孔170,氨气孔17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氨气孔170沿着喷头的外周面均匀设置。如此设计,氨气沿着喷头的径向从氨气孔170流至一级燃烧室,使得氨气的轴向流速(也即往前流动的速度)大大减少,令氨气停留在喷头附近的时间得以延长,有助于氨气和助燃风混合得更加均匀。
46.助燃风管的前端面设有助燃风孔160。助燃风孔160的数量为多个,而且,多个助燃风孔160环绕喷头的中轴线呈圆周布置。助燃风孔160与内腔130连通,因此,助燃风能够从助燃风孔160流至一级燃烧室,并与氨气相互混合,使得氨气能稳定燃烧。可以理解的是,氨气孔170和助燃风孔160均为圆形通孔。
47.在一些实施例中,助燃风孔160的中轴线沿前后方向延伸。因此,从助燃风孔160流出的助燃风会垂直流向从氨气孔170流出的氨气。
48.在本实施例中,助燃风孔160呈从后往前倾斜朝向氨气孔170。如此设置,使得从助燃风孔160处流出的助燃风在前方向上的流速降低,让助燃风能与从氨气孔170喷出的氨气相互混合,接触时间增加,促进它们混合的更加均匀,从而令氨气更加容易被点燃。
49.另外,助燃风管的前端面也设有旋流槽180。以靠近喷头的一侧为内侧,旋流槽180位于助燃风孔160的外侧,也即助燃风孔160比旋流槽180更加靠近喷头。旋流槽180的数量为多个,而且,多个旋流槽180环绕喷头的中轴线呈圆周布置。
50.在本实施例中,助燃风管的前端设有端盖,端盖覆盖设在助燃风管的内腔130内,促使内腔130的前端为封闭结构,端盖与助燃风管可拆连接。端盖的外周面凹陷设有旋流槽180,旋流槽180贯穿端盖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使得旋流槽180与内腔130、一级燃烧室相连通,促使内腔130内的助燃风能够经旋流槽180流至一级燃烧室。
51.可以理解的是,从主视角度看,从旋流槽180流出的助燃风可以是顺时针旋转,或者是逆时针旋转,在此不限定。
52.氨气管的两端沿前后方向延伸,氨气管内部中空形成有燃料腔140,燃料腔140的前端为开口结构,燃料腔140的后端为封闭结构。氨气管设有氨气进口120,氨气进口120与燃料腔140相连通,促使氨气能流至燃料腔140。氨气进口120的进气方向可以垂直于燃料腔140的延伸方向,也可以平行于燃料腔140的延伸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氨气进口120的中轴线与燃料腔140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促使燃料腔140内的氨气往前流动的速度下降。
53.氨气管设在助燃风管的内腔130,助燃风管的内周面和氨气管的外周面之间限定出容纳助燃风的空腔。氨气管贯穿助燃风管的前端面,并且,氨气管的燃料腔140与喷头连通,使得氨气能够沿着氨气管流至喷头内,并从氨气孔170喷出。具体的,助燃风管的端盖设有安装通孔,以便将氨气管安装在端盖,并使氨气管与喷头相通。可以理解的是,喷头、氨气管和助燃风管采用同轴设置的方式,也即它们的前后延伸的中轴线重合。喷头与氨气管可
以为可拆连接。
54.此外,烧嘴100还包括点火电极400。点火电极400的两端沿前后方向延伸,点火电极400的点火端位于助燃风管的前侧,点火电极400的点火端靠近喷头设置,并位于助燃风孔160和旋流槽180之间。在点火电极400产生电火花时,位于喷头附近的氨气在与助燃风混合后被引燃。
55.另外,助燃风管的外周面设置有多个通孔150,多个通孔150呈圆周设置,通孔150位于助燃风管的端盖的后侧,通孔150位于第一腔体310内,且通孔150与内腔130相通,因此,内腔130内的一部分助燃风经通孔150流至第一腔体310,该助燃风能够对内套筒300进行冷却。
56.在烧嘴100的结构中,氨气从氨气管流向喷头,并沿着喷头的径向从氨气孔170流至一级燃烧室,使得氨气的往前流动的速度大大减少,而助燃风从第一空气进口110流至助燃风管的内腔130,一部分空气经助燃风孔160流出并吹向氨气,使得空气和氨气的接触时间延长,促进空气和氨气充分混合,从而令氨气容易燃烧起来,另一部分空气从旋流槽180流出,为氨气提供更多的氧气,促使火焰燃烧得更加充分。
57.外套筒200设有第二腔体230,第二腔体230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第二腔体230的前后两端均是封闭结构。外套筒200的后端设有第二空气进口210,第二空气进口210连通于第二腔体230连通,因此,助燃风能从第二空气进口210流至第二腔体230。可以理解的是,外套筒200可以安装在窑墙上,外套筒200会承受一定的高温,因此,外套筒200可以为碳化硅套。
5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空气进口210的中轴线与第二腔体230的中轴线相互垂直。第二空气进口210设在外套筒200的外周面。如此设置,能降低第二腔体230内的助燃风的流速,延长助燃风与残余的氨气接触的时间,加强助燃风和氨气的混合,使得氨气能充分燃烧。
59.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空气进口210的中轴线与第二腔体230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使得助燃风直接往前流进第二腔体230。
60.外套筒200的前端面设有第二渐缩口220,第二渐缩口220与第二腔体230相连通,促使第二腔体230内的助燃风能从第二渐缩口220流出外套筒200之外。具体的,外套筒200的前端往前延伸形成第二渐缩管段,第二渐缩管段的内径从后往前逐渐变小,因此第二渐缩管段呈现前端小后端大,第二渐缩管段的前端开口为第二渐缩口220。
61.内套筒300设于外套筒200的第二腔体230内,而烧嘴100的后端贯穿外套筒200的后端面,外露出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10和第二腔体230的横截面形状呈圆形,具体的,外套筒200和内套筒300同轴设置。
62.第一出口320和第二渐缩口220之间形成二级燃烧室,以供氨气进行二次燃烧。第二腔体230与一级燃烧室之间设有空气通道,空气通道靠近第一出口320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空气通道位于第一出口320的前侧,因此,在一级燃烧室内氨气燃烧所产生的火焰会蔓延至第一出口320处,此时,助燃风经空气通道流向火焰的端部,提供二级助燃作用,而未燃烧的氨气能在二级燃烧室内完全燃烧,有助提升氨气的利用率。
63.第二渐缩口220的孔径小于第一出口320的孔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出口320和第二渐缩口220均是呈锥形的渐缩结构。第一出口320具有第一倾斜内壁,第二渐缩口220具有
第二倾斜内壁,第一倾斜内壁和第二倾斜内壁均是从后往前倾斜靠近外套筒200的前后延伸的中轴线。第一倾斜内壁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倾斜内壁的倾斜角度。第二腔体230内的助燃风沿着第二倾斜内壁流向位于第一出口320处的火焰的端部,此时第二倾斜内壁相当于空气通道。
64.如图3所示,第一出口320的第一倾斜内壁与前后延伸的轴线所成的夹角为β,第二渐缩口220的第二倾斜内壁与前后延伸的轴线所成的夹角为α,α大于β。在本实施例中,β的数值为20
°
,α的数值为35
°
。如此设置,能减少二级燃烧室内的助燃风的往前流动的速度,让助燃风能与一次燃烧后的残余氨气进行充分混合,促进二次燃烧。
65.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相比较,它们都具有烧嘴100、内套筒300和外套筒200,烧嘴100的结构相同,外套筒200的结构一样,但是,它们的区别在于,内套筒300的结构不同。
66.值得注意的是,内套筒300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出气孔330,多个出气孔330环绕内套筒300的周向均匀设置。多个出气孔330分别与第一腔体310和第二腔体230连通,促使第一腔体310和第二腔体230相通。出气孔330为空气通道,且出气孔330位于第一出口320的后侧,靠近第一出口320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出气孔330与第一出口320之间的前后距离可以为3mm至20mm,在此不限定。
67.而且,内套筒300的前端与外套筒200的内周面密封连接。具体的,内套筒300的外周面与外套筒20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设置有密封块,避免从第二空气进口210流进的助燃风从该间隙流至第二渐缩口220。可以理解的是,密封块可以与内套筒300一体成型,在内套筒300安装于外套筒200的第二腔体230后,位于内套筒300前端的密封块能够起到一定的密封作用,让助燃风从出气孔330流进一级燃烧室,并吹向火焰的端部,使得未燃烧的氨气能在助燃风的助燃作用下进行二次燃烧,提升氨气的燃烧效率。
68.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其与实施例一相比较,它们都具有烧嘴100、内套筒300和外套筒200,烧嘴100的结构相同,外套筒200的结构一样。
69.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外套筒200设有法兰板500,法兰板500与外套筒200的外周面相连接,连接方式不限于焊接。法兰板500为方板,通过法兰板500将外套筒200稳稳固定在窑炉的外壁。
70.以法兰板500为分界线,将位于法兰板500前侧的外套筒200部分设为第一部分,将位于法兰板500后侧的外套筒200部分设为第二部分。在窑炉工作时,第一部分的温度比第二部分的温度高,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由不同耐温等级的材质制成,第一部分可以采用耐高温性佳的材料制成,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71.第二空气进口210位于法兰板500的后侧,也即第二空气进口210设在第二部分。烧嘴100的燃烧端位于法兰板500的前侧,也即燃烧端位于第一部分。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计,使得燃烧端产生的高温火焰远离窑炉的外壁面,可以减少热量损失,提升热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第二部分的使用寿命。
72.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了一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其与实施例二相比较,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外套筒200的外周面设有法兰板500,第二空气进口210位于法兰板500的后侧,燃烧端位于法兰板500的前侧。法兰板500的设置目
的是为了将外套筒200安装在窑炉上。
73.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所提供的氨气分级燃烧结构中,烧嘴100的燃烧端设在第一腔体310内,从燃烧端出来的氨气和空气能在一级燃烧室内混合,使得氨气能稳定燃烧;氨气在一级燃烧室内进行一次燃烧,由于空气实际供给量少于氨气理论完全燃烧所需量,因此,部分未燃烧的氨气可以还原一次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降低了在氨气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
74.而且,从外套筒200的第二空气进口210流进的空气,通过空气通道流入一级燃烧室,由于空气通道靠近第一出口320设置,因此,空气能吹向位于一级燃烧室内的火焰的端部,促使一次燃烧中残余的氨气能完全燃烧,提升氨气的燃烧效率。外套筒200设置第二渐缩口220,使得二次燃烧的火焰的速度提升,从而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75.可以理解的是,纯氨直接燃烧,会产生较高浓度的燃料型氮氧化物,本实用新型采用分级燃烧的方式,能有效减少纯氨燃烧中产生的氮氧化物,使氨气作为清洁燃料的应用提供极大的便利。分级燃烧是指燃料与总空气流量的比例不变,把助燃风分成一次助燃和二次助燃两部分,其中,一次助燃发生在一级燃烧室,通过局部富燃燃烧,有效降低纯氨燃烧时氮氧化物的生成;二次助燃发生在二级燃烧室,使得一次燃烧中残余的氨气能完全燃烧。
7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易于维护,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77.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