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62220发布日期:2024-03-12 20:42阅读: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燃气灶具,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燃烧器。


背景技术:

1、目前,燃气灶主要包括大气式燃烧器、红外燃烧器、大气与红外结合的燃烧器等,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大气与红外结合的燃烧器,是将大气式燃烧器的内火盖全部或部分采用红外燃烧板替代,相比于大气燃烧器,大气与红外燃烧器相结合的燃烧器能够提高燃烧器中心的温度,目前常用的燃气灶外环火盖制作复杂,燃气在火盖上燃烧时分布不均匀,燃气燃烧后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多。

2、申请号为200920112857.7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燃气灶火盖,火盖外侧立面为斜坡面,火盖还设置有内环火孔和稳焰孔,内环火孔位于火盖内圈,该内环火孔与火盖燃气通道相连通,稳焰孔开在火盖外侧立面上,且该稳焰孔与火盖燃气通道相连通,稳焰孔位于外环火孔下方,且该稳焰孔与外环火孔交替排列,但该稳焰孔向倾斜设置,自稳焰孔所冒出火焰会灼烧锅的支架、支爪导致烟气偏高。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燃气在外火盖上燃烧时的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可以缩短火焰长度的燃烧器。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3、一种燃烧器,包括外火盖和火盖座,所述外火盖设置在火盖座上形成外环气流通道;

4、所述外火盖内间隔地设置燃烧板,

5、所述外火盖的外壁上分别间隔设置有上、下两圈与外环气流通道连通的出火孔,每圈所述出火孔在所述外火盖的外壁端的轴心线与外火盖的外壁呈不同的角度设置。

6、进一步的,所述出火孔包括在外火盖的外壁上、下分布的第一出火孔和第二出火孔;外火盖的外壁自上而下地,所述第一出火孔的轴心线与外火盖的外壁呈钝角,所述第二出火孔的轴心线与外火盖的外壁呈锐角。

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出火孔通过第二孔与外环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一端与第二出火孔连通,另一端开口于所述外环气流通道;

8、优选的,第二出火孔与第二孔两个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第二出火孔、第二孔轴线、第一出火孔轴线与外火盖的径向的角度均不相同。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孔与所述第二出火孔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出火孔的端部突出形成为表面为圆锥面的一集合部。

10、进一步的,所述外火盖上表面向径向外侧倾斜设置有第一环壁和与所述第一环壁相连接的向径向外侧倾斜的第二环壁,所述第二环壁与外壁之间形成有一厚壁,所述厚壁内表面至少包括一个与外环气流通道径向成小于90度角的倾斜环面,所述厚壁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出火孔、第二出火孔和第二孔,第一出火孔的内出口开设在倾斜环面上。

11、进一步的,所述的倾斜环面下部通过平滑过渡部连接侧环面,所述侧环面与外火盖的弯折面连接,所述平滑过渡部与外环气流通道径向的角度小于倾斜环面的角度,所述第二出火孔或者第二孔的内出口开设在平滑过渡部上。

12、进一步的,所述外火盖和火盖座插接形成的外环气流通道为变截面通道,且所述外环气流通道中设置有侧环壁,所述外环气流通道外侧的侧环面与内环面平行,且所述侧环面与侧环壁的距离小于所述内环面与侧环壁的距离,所述平滑过渡部与侧环壁的距离大于所述倾斜环面与侧环壁的距离。

13、进一步的,所述倾斜环面的上端通过外环气流通道上方的倾斜面连接侧环壁,所述倾斜面沿逆时针方向与外环气流通道的径向角度小于90度,所述第二出火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孔径,所述第二出火孔通过所述第二孔与所述外环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孔一端与所述平滑过渡部连通。

14、进一步的,所述燃烧板与外火盖之间设置点火部,所述点火部包括传火通道,所述传火通道的点火出口与出火孔连通,将火焰传递至外火盖的外壁,所述点火出口的下方开设稳火孔,且所述稳火孔的直径小于点火出口的直径,所述稳火孔与燃气连通,所述点火出口以及稳火孔相对设置有热电偶;

15、优选的,所述点火出口的下端开设两个沿外火盖周向设置的稳火孔,所述热电偶设置在两个点火出口之间。

16、进一步的,所述点火出口与稳火孔整体向外火盖的内壁凹陷在外火盖的内壁形成u型凹槽,所述热电偶与u型凹槽位置相对设置。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发明在外火盖上间隔设置有出火孔,使得燃气在外火盖上燃烧时的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对锅体的充分加热,有利于稳定火焰,使得燃烧更加稳定,且燃气能够充分燃烧,减少了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又能够有效防止离焰现象的产生。

19、(2)本发明在与支腿对应位置的出火孔设置为阶梯孔,同时可缩短火焰长度,防止灼烧锅支架支爪导致烟气偏高。

20、(3)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加工和制造十分方便,降低了生产成本,点火效率高,使用效果好,大大减少了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了对空气的污染,降低了对人体的损害。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技术特征:

1.一种燃烧器,包括外火盖(30)和火盖座(40),所述外火盖(30)设置在火盖座(40)上形成外环气流通道(7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火孔(3084)包括在外火盖(30)的外壁(316-c)上、下分布的第一出火孔(3084-a)和第二出火孔(3084-b);外火盖(30)的外壁(316-c)自上而下地,所述第一出火孔(3084-a)的轴心线与外火盖(30)的外壁(316-c)呈钝角(a),所述第二出火孔(3084-b)的轴心线与外火盖(30)的外壁(316-c)呈锐角(b)。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出火孔(3084-b)通过第二孔(3084-2)与外环气流通道(702)连通,所述第二孔(3084-2)一端与第二出火孔(3084-b)连通,另一端开口于所述外环气流通道(702);所述第二孔(3084-2)轴心线的延长线与外火盖(30)的外壁(316-c)的夹角大于第一出火孔(3084-a)的轴心线与外火盖(30)的外壁(316-c);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孔(3084-2)与所述第二出火孔(3084-b)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出火孔(3084-b)的端部突出形成为表面为圆锥面的一集合部(3084-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30)上表面向径向外侧倾斜设置有第一环壁(314)和与所述第一环壁(314)相连接的向径向外侧倾斜的第二环壁(309),所述第二环壁(309)与外壁(316-c)之间形成有一厚壁,所述厚壁内表面至少包括一个与外环气流通道(702)径向成小于90度角的倾斜环面(316-1),所述厚壁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出火孔(3084-a)、第二出火孔(3084-b)和第二孔(3084-2),第一出火孔(3084-a)的内出口开设在倾斜环面(316-1)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倾斜环面(316-1)下部通过平滑过渡部(316-2)连接侧环面(316-4),所述侧环面(316-4)与外火盖(30)的弯折面(316-3)连接,所述平滑过渡部(316-2)与外环气流通道(702)径向的角度小于倾斜环面(316-1)的角度,所述第二出火孔(3084-b)或者第二孔(3084-2)的内出口开设在平滑过渡部(316-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火盖(30)和火盖座(40)插接形成的外环气流通道(702)为变截面通道,且所述外环气流通道(702)中设置有侧环壁(304-1),所述外环气流通道(702)外侧的侧环面(316-4)与内环面(316-5)平行,且所述侧环面(316-4)与侧环壁(304-1)的距离小于所述内环面(316-5)与侧环壁(304-1)的距离,所述平滑过渡部(316-2)与侧环壁(304-1)的距离大于所述倾斜环面(316-1)与侧环壁(304-1)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环面(316-1)的上端通过外环气流通道(702)上方的倾斜面(316-6)连接侧环壁(304-1),所述倾斜面(316-6)沿逆时针方向与外环气流通道(702)的径向角度小于90度,所述第二出火孔(3084-b)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二孔(3084-2)的孔径,所述第二出火孔(3084-b)通过所述第二孔(3084-2)与所述外环气流通道(702)连通,所述第二孔(3084-2)一端与所述平滑过渡部(316-2)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板(20)与外火盖(30)之间设置点火部(305),所述点火部(305)包括传火通道,所述传火通道的点火出口(308)与出火孔(3084)连通,将火焰传递至外火盖(30)的外壁(316-c),所述点火出口(308)的下方开设稳火孔(3083),且所述稳火孔(3083)的直径小于点火出口(308)的直径,所述稳火孔(3083)与燃气连通,所述点火出口(308)以及稳火孔(3083)相对设置有热电偶(8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出口(308)与稳火孔(3083)整体向外火盖(30)的内壁凹陷在外火盖(30)的内壁形成u型凹槽(3081),所述热电偶(80)与u型凹槽(3081)位置相对设置。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包括外火盖和火盖座,所述外火盖设置在火盖座上形成外环气流通道;所述外火盖内间隔地设置燃烧板,所述外火盖的外壁上分别间隔设置有上、下两圈与外环气流通道连通的出火孔,每圈所述出火孔在所述外火盖的外壁端的轴心线与外火盖的外壁呈不同的角度设置。本发明在外火盖上间隔设置有出火孔,使得燃气在外火盖上燃烧时的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对锅体的充分加热,同时可缩短火焰长度,防止灼烧锅支架支爪导致烟气偏高。

技术研发人员:吴勇,苑善通,贺立军,方松青,孙东光,陈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岛海尔智慧厨房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