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火苗打火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7717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火苗打火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点烟器具,特别是一种以液态储存的可燃气(如丁烷气)为燃料的能产生明火与防风火两种火焰形态的打火机。
现有的打火机从功能上可分为二大类,一是产生类似烛光的明火的普通打火机,二是丁烷气体与空气充分混合、雾化,充分燃烧而产生暗兰色火焰的防风打火机,其中还细分为类似喷枪喷出的细长状火苗的喷枪打火机和散形火苗防风火打火机。
普通明火打火机中仅有一根供气导管,气体从供气导管的喷嘴喷出,该喷嘴上一般有一缓流弹簧,气体燃料在缓流弹簧上燃烧,被点燃后,气体在空气中直接燃烧,形成一类似烛光的明火,故又称之为明火打火机;而属于防风打火机的喷枪火打火机和散形防风火打火机中都有一套雾化系统,其中包括雾化器,混合室,出气头,燃烧炉,可进一步包括复燃丝,统称为防风火组件,二者的区别在于出气头的结构有一些差异,产生喷枪火的条件是出气头中部的出气导管或中心孔管中流出大量的气流,出气导管周围的分气流道中流出少量的气体,而产生散形防风火的条件是出气头中部无出气导管或中心孔管,或该导管关闭,或该导管中仅流出少量的气流,而导管周围的分气流道中流出大量的气流。
一般的防风打火机具有一个使气体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再在其中燃烧的燃烧炉,在燃烧炉上部的出口处还可安装有用耐热材料例如铂制成的复燃零件,由于气体燃料与空气预先经过雾化混合,所以能够充分地燃烧,产生不明显但温度很高(白热的程度)的火焰,该火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防风能力,安有复燃件时,即使火焰被风吹灭,复燃零件仍然保持足够高的温度,故能利用其催化作用将继续喷出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重新点燃,对于不断喷出的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来说,复燃零件是一个持续的点燃装置,从而达到了防风的目的。
本人申请的US-5055034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双火苗打火机,该打火机包括外壳,由气箱、安装在气箱上的注气阀、可以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组成的气箱组件,由雾化器、混合室、出气头、燃烧炉组成的防风火组件,点火装置,作用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上的供气控制装置,火苗转换装置;该打火机内有一套能产生防风火的雾化装置,还有一根可燃气管路连接储气箱与燃烧炉内的气体燃料喷嘴或称出气管,用来产生明火。在储气箱上的出气阀为一种三通结构,从储气箱通过供气控制机构放出的可燃气分别通向所述的可燃气管路和产生防风火的雾化装置,为了能分别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火苗,为了避免在一个燃烧室中产生明火与防风火的相互干扰,采用了该专利中公开的出气头结构,它是一个筒状体,上端为一根横杆,横杆二边为铣开的开口,横杆中心上端有一根开口垂直向上的气体燃料喷嘴,这种打火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明火的点火率不高,现在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提高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使之结构上的配合能十分精确地符合设计要求,再加上诸如二极跳火等技术手段,可改善双火苗打火机的明火点燃率,但这样令成本显著增加,成品率降低,并且这种打火机存在结构不够紧凑,组装生产工艺繁锁等问题。
该打火机的防风火与明火的火苗转换机构可以将它的一端与上述的可燃气管路上的阀装置相连接,另一端则为伸出打火机壳体外的一个滑块,滑块的上下滑动,控制明火供气管上的阀装置的通断,即可控制火苗的转换,这种机构使用起来是不方便的,使用者不容易做到按下一次点火装置就可随心所欲地得到所需要的二种火苗并从中加以选择,另外,使用者一般拨动滑块到防风火或明火的位置,然后按下点火装置,则打火机才能发出防风火或明火,由于上述充分论述的原因,其明火的点火率或点燃率不可能高,使用起来是不方便的。
US-3580698号专利公开了一种仅仅能产生明火的香烟打火机,其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打火机的小尺寸的点火装置,其中的燃烧管能产生可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用于点燃燃烧管中的明火,这种燃烧管的结构不可能使混合气燃烧形成一稳定的防风火,其中还有一套特殊的阀控制系统来完成对上述的混合气的点燃,依点燃的混合气的火苗,更确切说是火星,来进一步点燃明火,这套控制机构不容易实现火苗型态的变化和转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在现有技术的双火苗打火机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成品率高,适于工业化批量生产,能大大提高明火点火率或点燃率并且使用方便,能充分发挥双火苗打火机优点的双火苗打火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双火苗打火机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壳体,由气箱,进气阀,可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组成的储气箱组件,点火装置,以及由雾化器、混合室、出气头、燃烧炉组成的防风火组件,作用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上的供气控制机构,火苗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在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上安有一罩件,火苗转换机构的一端与罩件相连接,以利用罩件来控制防风火组件中的混合室的空气通道的封闭与导通。
上述方案可在市售的普通防风打火机的基础上,在其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的空气通道上进行封闭或导通,打火机中可燃液化气通过由供气控制机构操作的出气阀后,沿供气管道进入雾化室,在雾化室中喷射雾化,然后进入混合室,在混合室壁上有与空气相通的空气通道,通过火苗转换机构操作控制空气通道的封闭与导通并相应地产生防风火与明火。在正常的使用情况下空气通道打开,打火机产生防风火或暗火;关闭混合室的空气通道,使之不产生混合,使整个过程的喷射气流不发生形态变化,此时打火机产生明火。
本实用新型的双火苗打火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包括壳体,由气箱,进气阀,可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组成的储气箱组件,点火装置,以及由雾化器、混合室、出气头、燃烧炉组成的防风火组件,作用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上的供气控制机构,火苗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在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上安有一扰流元件,火苗转换机构的一端与扰动元件相连接,利用扰流元件的伸进或抽出来控制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中的喷射气流的扰动。
上述方案可在市售的普通防风打火机的基础上,在其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中安有一扰流元件,火苗转换机构操作控制扰流元件的伸进与抽出进行对喷射气流的扰动,形成适应于各种火苗的气流形态;或者通过用扰流元件搅乱其雾化、混合的气流,使雾化气软化,打火机产生明火;在特种使用情况下扰流元件不作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或暗火。
上述的两个实施例可通过一种简单结构的罩件或扰动元件来实现双火苗,此时不存在防风火与明火相互干扰的情况,进一步把点火装置与火苗转换机构相连接,转换防风火为明火,这样该打火机结构简单,防风火和明火的点燃率都高,适于工业大批量生产。
本实用新型的双火苗打火机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包括壳体,由气箱,进气阀,可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组成的储气箱组件,点火装置,以及由雾化器、混合室、出气头、燃烧炉组成的防风火组件,作用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上的供气控制机构,火苗转换机构,所述的出气头的顶端有一根开口垂直向上的气体燃料喷嘴,该气体燃料喷嘴与储气箱相连通,所述的火苗转换机构的一端为作用在气体燃料喷嘴与储气箱之间连通路线上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火苗转换机构的另一端与点火装置的动作件相连接,所说的点火装置的动作件动作时,点火装置点火,形成防风火,动作件放松时,供气控制机构维持供气,火苗转换机构利用对气体燃料喷嘴与储气箱之间连通路线的导通转换防风火组件中可燃气的气流形态,转换火苗为明火。
该实施例是在本申请人的US-5055034号专利所公开的双火苗打火机的基础上,把点火装置与火苗转换机构相互连接,并且压下点火装置时,打火机发出防风火,此时点火率很高,接着松开点火装置,同时也使火苗转换机构动作,实现火苗的转换,即直接从防风火转换为明火,从此实现很高的明火点燃率,并且还大大方便消费者使用,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降低了对防风组件中每个零件的制造精度要求,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还延长了点火装置的使用寿命,大大发挥了双火苗打火机的潜力和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利用点火装置的压下或松开以转换火苗为防风火或明火,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使用非常方便,而且点火率很高。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双火苗打火机在仃止使用状态的详细总装剖视图;图2是
图1中的打火机在产生防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图3是
图1中的打火机在产生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一个变型结构在产生防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型结构在产生防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在产生防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在产生防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一个变型结构在产生防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另一个变型结构在产生防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又一个变型结构在产生防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还一个变型结构在产生防风火状态时的部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打火机发出防风火时的防风火组件和与之相连接的一部分火苗转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打火机发出明火时的防风火组件和与之相连接的一部分火苗转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另一个表示在打火机发出明火时的防风火组件和与之相连接的一部分火苗转换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15-B是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一种防风火组件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与明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A、16-B是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第二种的防风火组件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与明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7-A、17-B是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第三种的防风火组件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与明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A、18-B是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第四种的防风火组件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与明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9-A、19-B是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第五种的防风火组件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与明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0-A、20-B是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第六种的防风火组件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与明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1-A、21-B是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第七种的防风火组件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与明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2-A、22-B是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一种防风火组件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与明火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一体式结构的防风火组件的剖视图;图24是图23的24-24剖视图;图25是限流均衡机构的剖视结构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在附图中作用相同的零件使用同一编号。
参见
图1,本实用新型的双火苗打火机的第一个实施方案,包括壳体1,壳体1由底壳11,中套12,可翻开的顶盖13组成,顶盖13的杆状部分14可绕插在中套12中的枢轴15转动,杆状部分14与中套12之间安置有一钩状件16和弹簧17,从而使顶盖13要么处于如
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要么处于如图2、3所示的开启位置,底壳11内为由储气箱21、进气阀22、可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23组成的储气箱组件2,储气箱21的底部装有进气阀22,储气箱21由储气箱体211和储气箱底盖212利用粘接或者焊接(例如超声波焊接)的方法连接,储气箱21上装的出气阀23的调节由调节杆221来实现的,出气阀23的上端有一圈凸缘231,该凸缘231可让供气控制机构5作用,供气控制机构5可以为阀开启件51,出气阀23的出口通过供气管路101与防风火组件4的进口相连通,防风火组件4包括雾化器41、混合室42、出气头43、燃烧炉44,燃烧炉44中一般安有复燃件45,雾化器41和混合室42可连接成一体,相对于出气头43可以上下移动,燃烧炉44一般安在储气箱21上端并伸入中套12中,点火装置3为压电式,它的放电电极34穿过燃烧炉44的壁,用来点燃燃烧炉44中的可燃气,另外一个导电冲压片32一端与点火装置3的金属底壳33接触,导电冲压片32的另一端与防风火组件4相连接,从而构成放电回路,从储气箱21导出的可燃气进入雾化器41中,依雾化器41中雾化片411的作用,进行雾化喷射,雾化器41中安有一橡胶密封圈412,混合室42上有空气通道421,雾化喷射出的可燃气在混合室42中与引入的空气充分混合,该混合气然后流到出气头43中,从出气头43流入燃烧炉44中,最后在燃烧炉44中点火燃烧,火苗转换机构6包括安在防风火组件4上的活动板61和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上的外伸拨片62,该外伸拨片62可以与上述的动作件31制成一体。

图1、2、3所示的三种不同状态的总装图中,供气控制机构5除了上述的阀开启件51外,还进一步包括相互配合作用的簧片52,该簧片52安在储气箱体211上,顶盖13未打开时,即处于
图1所示的未使用状态时,阀开启件51的一端既未使出气阀23开启,也未与簧片52发生作用;如图2所示,打开顶盖13时,由于上述的钩状件16向内移动,簧片52也向内移,处于待命状态,压下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时,动作件31的下端下压阀开启件51的开启端,通过支点53的作用,阀开启件51的另一端挑起出气阀23的凸缘231,出气阀23打开,阀开启件51的一端落在簧片52的限位钩521上,同时,动作件31上的拨片62也下压火苗转换机构6的活动板61,活动板61带动雾化器41和混合室42下移,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不能被出气头43的壁遮住,可燃气在防风火组件4中充分雾化、混合,此时打火机处于图2所示的发出防风火状态;如图3所示,使用者放松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阀开启件51被簧片52的限位钩521钩住,出气阀23维持放气,而放松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后,防风火组件4中的雾化器41和混合室42在弹簧102的作用下向上移动,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进入出气头43的壁中,即空气通道421被出气头43的壁遮住,可燃气在防风火组件4中不能进行雾化、混合,此时打火机依靠刚熄灭的防风火自然转换成明火。
关下顶盖13(
图1),顶盖13的杆状件14绕枢轴15转动,带动钩状件16向外(左)压迫簧片52,簧片52上的限位钩521脱开阀开启件51,阀开启件51放松,出气阀23关闭,又回到
图1所示的状态。
图4是与
图1、2、3所示相类似的一种变型结构的双火苗打火机,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在该实施例中,采用推开式的动作件31′来作用点火装置3和火苗转换机构6以及供气控制装置5,在该实施例中,火苗转换机构6包括一外伸钩片63和与此相互作用的安在防风火组件4上的活动板61,外伸钩片63安在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的随动压套35上,其动作原理与
图1、2、3中所示相同。
图5中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又一种双火苗打火机结构,其中的防风火组件4与
图1-4中的原理相同,其中依靠由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操作楔形滑块67,通过楔形滑块67和弹簧103的联合作用,封闭阀杆805封闭或导通位于雾化器41与混合室42之间的通路,来产生防风火或明火。
下面结合单独画出的防风火组件4的
图15、16、17、18、19、20、21以产生防风火或明火二种状态加以详细的说明为达到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适于批量生产,且具有较高明火点燃率的双火苗的打火机,其中的一种方案是在防风火组件4上安一个罩件8,从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中可燃液化气通过由供气控制机构5操作的出气阀23后,沿供气管路101并通过雾化器41的雾化,进入混合室42,混合室42上有与空气相通的空气通道421,通过火苗转换机构6操作控制空气通道421的封闭与导通并相应地形成能产生明火或防风火的可燃气流。气流由出气头43上的流道喷出进入燃烧炉44,经点火装置3点火后,产生明火或防风火。
更具体地说,在混合室42上有空气通道421,在产生防风火时,空气通道421需要打开,从空气通道421中进入空气,与从雾化器41中喷出的射流充分雾化混合,在需要产生明火时,通过火苗转换机构6操作控制罩件8相对于混合室42运动来关闭空气通道421;这个运动可以是滑动,还可以是转动,还可以是另外的封闭方式。
罩件8的结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功能是封闭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在这里封闭一词应理解为基本封闭,一方面,从加工工艺上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地封闭,另一方面,从我们的大量实验来看,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只要有95%的封闭,就可达到产生明火的目的。
参见
图15A、B,对于混合室42与雾化器41相分离的结构,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事实上就是它们断开的暴露空间,罩件8在该实施例中是混合室42的内壁,让两者之间产生相对位移来达到开、闭空气通道的目的。根据不同的情况罩件8也可为雾化器41的壁。
参见
图16A、B,罩件8就是安在混合室42外壁的一个的圆筒体,该圆筒体随火苗转换机构6(如
图1-3中所示)运动,可以罩住或打开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这个运动可以可以是滑动,还可以是转动,滑动的实施例比较适于本实用新型的双火苗打火机,在该图中,罩件8的筒体上有一空气孔81,罩件8的上部还可有一较短的稍小的圆筒83,其下端的外壁有突缘84,突缘84的作用相当于火苗转换机构6中的活动板61(
图1-3),突缘84下面安有弹簧102,出气头43的头部开有中心孔管431和旁通道432,筒体上下滑动,下滑时,出气头43的出气孔431露出筒体外,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与筒体8中部的空气孔81对齐,这时空气进入混合室42与雾化后的气流混合形成可产生防风火的气流,形成防风火。
参见
图17A、B,罩件8安在混合室42上的种种结构都是可行的,其中一个较突出的实施例是罩件8为安在混合室42中的芯管82,依弹簧84和混合室42上下面上的滑槽422,芯管82可以左右移动,在正常的情况下芯管82与雾化器41的喷口414出气头43的中心孔管431对齐,可燃气直接通过芯管82从出气头43喷出,产生明火;在火苗转换机构6的作用下拉动芯管82移开正常的位置,可燃气在混合室42中与从混合室42上的空气通道421中进入的空气混合,而形成发出防风火的混合气流。松开火苗转换机构6后,芯管82在弹簧84的作用下恢复正常位置,在芯管82上焊接或连接一根软钢丝类的物体65,该钢丝伸出混合室42外,钢丝65的另一端安在储气箱21上(未在图上示出),作为火苗转换机构6的一部分的活动块64上、下移动就可完成明火或防风火的转换。
参见
图18A、B,19A、B,出气头43的外壁延长为罩件8,混合室42上开有一空气通道421,混合室42与雾化室41相互连接,火苗转换机构6(如
图1-3所示)作用在混合室42或雾化室41上,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活动板61上下移动,带动混合室42相对于罩件8运动,在向下的力作用下,混合室42相对上述罩件8向下滑动,混合室42上的空气通道421及出气头43上的旁通道432同时打开,空气进入混合室42,形成混合后的可产生防风火的射流气流,该射流主要从出气头43上的旁通道432喷出,产生防风火,相反,混合室42与雾化室41相对于作为罩件8的出气头43的外壁上移,关闭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从雾化室41来的可燃气流不与空气混合,同时,气流从出气头43的中心孔管431流向燃烧室44,形成明火。一般在雾化器41下部安有一弹簧102,
图19中与
图18的结构上细小的差别在于出气头的结构形式。
参见图20A、B,罩件8为伸进混合室42的二个空气通道421中的棒状体。这种棒状体中间开有燃气流孔802,棒状体两端表面适当位置开有空气槽801并与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相配,当这种棒状体依其圆柱面与空气通道421的配合来封闭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气流通过棒状体的燃气流孔802直接由出气头43喷出,产生明火;在火苗转换机构的作用下,棒状体控制端的斜边面85与火苗转换机构中的一活动块66相互作用使棒状体产生一定的位移,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被棒状体表面的空气槽801部分打开,空气进入混合室42中混合可燃气,产生防风火;当活动块66上升时,棒状体在弹簧103的作用下,从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退出一部分,则棒状体的圆柱面封住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从雾化器41喷出的气流不产生雾化、混合,产生明火。
参见图21A、B,罩件8为可沿混合室42内壁滑动的筒体,筒体内壁顶端具有一台肩424,台肩424上安有密封圈425,筒体顶端为一与出气头43相配合的锥形出气管426,雾化器41下的气流导管401具有一径向旁通道402,雾化器41的外壁有连通上述出气管426与径向旁通道402的环形缝隙403,雾化器41顶端与筒体内壁的台肩424接触时,密封圈425密封该环形缝隙403。通过活动板61和弹簧102的联合作用,上抬罩件8,从气流导管401引来的可燃气流大部分将通过径向旁通道402和环形缝隙403到达锥形出气管426,最后从出气头43喷出,此时,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被罩件8遮住,打火机形成明火;相反,下压罩件8到,雾化器41顶端与筒体内壁的台肩424接触时,密封圈425密封该环形缝隙403时,可燃气流从雾化器41喷出,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开放,可燃气产生雾化、混合,打火机形成防风火。
参见图5,罩件8为一个类似针阀的封闭阀杆805,安在雾化器41上方,在雾化器41与罩件8之间有一旁通管418,直接通向出气头43,当封闭阀杆805插入时,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处于不起作用的状态,即此时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相当于处在封闭状态,在压下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时,带动一楔形的滑块67下行,克服弹簧103的弹力把作为罩件8的封闭阀杆805抽出,由于混合室42的管径大于旁通管418的直径,大部分的气流进入混合室42中进行混合,造成产生防风火的可燃气流;在松开压套后,作为罩件8的封闭阀杆805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堵死雾化室41与混合室42之间的通路,气流从旁通管418流向出气头43而产生明火。
上述的种种罩件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的结构,把火苗转换机构4与罩件8或上述的活动板61等部件相接触,所说的接触也可以是相互连接或相互制成一体,通过火苗转换机构6的作用使罩件8与混合室42产生相对的运动,利用罩件8封闭或导通混合室42上的空气通道421,实现产生防风火或明火的目的。
总之,对于种种防风火组件的结构,罩件的结构可相应改变,达到关闭混合室42的空气通道421的目的,以上提到的混合室42上的空气通道421或罩件8上的空气孔801可具有各种各样的结构形状,例如圆孔、椭圆孔或各种槽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在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42上安有一扰流元件7。这种扰流元件7最好为一个棒状物,也可以为相类似的条状物或其它合适的形状,只要在结构上适于在混合室42中进行扰动,扰流元件7通过与火苗转换机构6连接或制成一体,在混合室42中移动或转动即可实现扰流的目的,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双火苗打火机的具体结构,移动的方案是首选的。
参见图6和图22A、B,其中的扰流元件7为棒状物,伸入至混合室42中,该棒状物的扰流元件7在混合室42中进出滑动,火苗转换机构6的一端与该扰动元件7相连接,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甚至可以制成一体,它的存在,尤其当其某一部位处在射流的中心及中心附近位置时,将对射流进行扰动,软化射流,这样,即可产生出所需要的明火;图中扰流元件7由火苗转换机构控制操作,火苗转换机构6在压下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时,扰流元件7退出混合室42中的射流中心,不起扰流的作用,打火机产生防风火;相反地,放松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在其弹簧103淖饔孟拢拢帕髟髟髟飞烊氙混合室42中,对喷射气流进行雾化和软化而产生明火。
上述所说的火苗转换机构是用来实现明火与防风火的转换,不管是采取罩件封闭进氧的方案或采取扰动的方案,火苗转换机构可以为一个单独的部件,它可为安在外壳上的一个滑块,该滑块的另一端用来控制罩件的封闭或扰动元件的扰动;对用火苗转换机构操作罩件封闭混合室的空气通道来实现明火与防风火的转换的方式,更好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所推荐的与点火装置联动的方案火苗转换机构的一端作用在上述的罩件或混合室上,操作罩件与混合室作相对地滑动或转动,这时所说的作用一词可认为是分离地接触或连接或制成一体,达到的目的是封闭混合室的空气通道上,所说的火苗转换机构的另一端处在点火装置的动作件上,所说的点火装置的动作件动作时,点火装置点火,动作件放松时,供气控制机构维持供气,火苗转换机构转换防风火组件中可燃气的气流形态,转换火苗为明火。采用这种技术解决方案的出发点在于,防风火的点火率或点燃率都很高,相对来说,明火的点火率远不如防风火,并且,防风火在点燃后一二秒钟就可使燃烧炉的温度达到很高,这个温度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并且防风火组件中的复燃丝也可以利用起来,在产生防风火后转换成明火,这样可大大提高明火的点燃率,顺利地解决了明火点火率不高的问题。
对于用火苗转换机构扰动元件扰动混合室喷射气流来实现明火与防风火的转换的的方式,火苗转换机构的一端作用在上述的挠流元件上,操作挠流元件在混合室中的扰动,这时所说的作用一词可认为是分离地接触或连接或制成一体,达到的目的是对混合室中的射流进行扰动,火苗转换机构的另一端处在点火装置的动作件上,所说的点火装置的动作件动作时,点火装置点火,动作件放松时,供气控制机构维持供气,火苗转换机构转换防风火组件中可燃气的气流形态,从防风火火苗转换为类似烛光的明火。
参见图7、8、9,尤其是图7,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第三种技术方案,可以在本申请人的US-5055034专利的基础上,把火苗转换机构6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相连接或相作用,所以,第三种方案的双火苗打火机,包括壳体1,由储气箱,进气阀,可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组成的储气箱组件2,点火装置3,以及由雾化器41、混合室42、出气头43、燃烧炉44组成的防风火组件4,作用于储气箱组件2的出气阀23上的供气控制机构5,火苗转换机构6,上述的出气头43的顶端有一根开口垂直向上的气体燃料喷嘴434,该气体燃料喷嘴434与储气箱21相连通,上述的火苗转换机构6的一端为作用在气体燃料喷嘴434与储气箱21之间连通路线上的阀装置,所述的火苗转换机构6的另一端与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相连接,所说的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动作时,点火装置3点火,动作件31放松时,供气控制机构5维持供气,火苗转换机构6转换防风火组件4中可燃气的气流形态,转换火苗为明火,在这三个图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靠一根软管435把出气头44上的气体燃料喷嘴434与储气箱21之间相互连通,考虑软管435的特点,所述的阀装置大大简化为挤压软管的一定机构,在图7、8中,作为火苗转换机构6的阀装置与供气控制机构5中的阀开启件51合二为一,结构十分简单,使用效果很好。
在压下点火机构3的动作件31后,供气控制机构5封锁该软管435,可燃气从出气阀23喷射至混合室42中进行雾化、混合,然后从出气头43喷出而产生防风火;反之,放松动作件31,软管435畅通,可燃气直接从软管435喷向燃烧炉44经点火装置3点火后产生明火。图7中的供气控制机构5为一连接于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上的阀开启件51,该阀开启件51在压下时,一方面挑起出气阀23让可燃气从储气箱中出来,另一方面,刚好挤压住软管,此时,打火机发出明火,放松阀开启件51,由于供气控制机构5中簧片52上的钩状件521的作用,供气控制机构维持供气,储气箱21中的可燃气通过软管435直接进入防风火组件4中的出气头43上的燃料喷觜434,打火机此时转换成明火。
图8的结构与图7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点火装置3中采用推子形式的的动作件31′代替压套形式的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
图9中的供气控制机构5除了一连接于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上的阀开启件51外,还进一步包括一楔块601,通过楔块601挤压软管435而达到封锁此管的目的,该楔块601与点火装置3的动作件31相连接,靠楔块601伸进或退出储气箱体211上的斜槽201来挤压或放松相邻缝槽202中的软管435实现防风火与明火的转换,从图上可以看出其详细的结构。
对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把导流软管435与防风火组件4组合为一个整体的阀体,这样可减少组装的难度,提高成品率和劳动生产率,参见图23、24,其中图24是图23的24-24剖面图,阀体上具有第一、第二气流通道4001、4002,阀体的顶端为出气头43,出气头43上具有一开口向上的气体燃料喷嘴434,该喷嘴434与第二气流通道4002相连通,阀体底部为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相连的供气管路101,供气管路101与出气头43之间为雾化器、混合室构成的第一气流通道4001,所述的第一气流通道4001永远相通,供气管路101与雾化器之间有一旁通道4003,该旁通道4003与阀腔4004相连通,阀腔4004中安有阀芯4005,阀芯上安有弹簧4006,阀芯顶端安有一阀封闭件4007,阀封闭件4007通过阀芯4005左右移动来控制阀腔4004与第二气流通道4002的连通;作为火苗转换机构一部分的活动块66由点火装置的动作件操纵上下运动,当活动块66下压时,通过支杆4008压进阀芯4005,切断第二气流通道4002的供气,打火机发出防风火,反之,当活动块66上升,不对支杆4008施力时,依弹簧4006作用,阀芯4005右移,阀封闭件4007打开第二气流通道4002,则可燃气大都从第二气流通道4002进入出气头43,打火机形成明火。
以上的结构还可以在气体燃料喷嘴434与储气箱之间的连通路线上加装一限流均衡机构,参见图23、25,该限流均衡机构,具体说包括有一限流孔4009的限流片4010或类似结构的限流管,限流均衡机构的过流通道的当量过流直径为0.05-0.15mm,加装限流片4010的目的是均衡第一气流通道即防风火组件4中和第二气流通道4002即明火供气管中的供气,使燃烧炉中产生的火苗是防风的明火,即中心部位的火苗是明火,而明火周围是防风火,用防风火来保护明火,让明火具有一定的防风能力。当打火机转换至明火状态时,发出的是具有较强防风能力的明火,即此时的明火由于限流均衡机构的存在有相对应的防风火的保护。事实上,图23的结构中在明火管一侧已装进限流均衡机构,在图7、8、9所公开的实施例中,可以在软管435中加装一个图25所示结构的限流均衡机构,实现发出防风明火的目的,上述的限流均衡机构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于一个微孔,以一个微孔为佳,但其全部微孔的当量过流直径应在0.05-0.15mm范围内,与雾化器中雾化孔径(一般为0.055-0.15mm)相对应、相配合。对于0.055mm的雾化孔径,当量过流直径可以为0.05mm,也可以大至0.15mm,对于0.15mm的雾化孔径,当量过流直径可以为0.15mm,也可以小至0.05mm,最好的方案是雾化孔径与当量过流直径基本相等,较好的是二个直径都在0.07-0.11mm范围内,更好的是二个直径几乎相等。在上述的限流均衡机构中最好具有一层滤网4011,且滤网4011应处于微孔的上流位置以过滤可燃气中可能存在的杂质。
参见
图10、11,这二个附图所公开的结构与图8、9基本相同,二者的差别在于
图10、11中的软管435直接连向燃烧炉44的壁中或燃烧炉44的壁外,对于壁外的情况,应该考虑明火的点燃问题,较好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在炉壁上开一定大小的引火槽口444,在这二个图中,明火管可以在炉的整个圆周上根据结构的安排安置。
从以上各种结构的打火机的介绍可以看出,不管采用何种产生明火与防风火的机构,都可以根据双火苗打火机的特点,安上与点火装置的动作件相联动的火苗转换机构,压下点火装置时,打火机发出防风火,放松点火装置,供气控制机构维持供气,打火机从防风火自然转换为明火。
上述的点火装置可用目前比较通行的二种点火装置压电式点火装置和电子式点火装置,针对这两种点火装置可以用如下的方式连接操作火苗转换机构来实现火苗的转换第一种方法是把火苗转换机构的另一端与压电式点火装置的动作件相连,参见
图1-11中的各种结构,不管所谓的动作件是图5、8、10中所示的压电式点火装置的推子或其余附图中的压电式点火装置的压套。
第二种方法是把火苗转换机构6的另一端与电子式点火装置3′的开关相连,参见
图12、13、14中的结构,在
图12中,滑块611一方面作用于防风火组件4,另一方面,又作用于电子式点火装置3′的开关来实现防风火与明火的转换,滑块611伸出打火机的外壳1;
图13中公开了利用滑块611来切断或放松软管435以及动作电子式点火装置3′的开关的结构;
图14中采用按键612代替
图14中的滑块611,按键612与外壳之间安有一弹簧613。
为实现上述的火苗转换功能,需要有一套供气控制机构5在打火机工作时保持供气,一方面,可以采用打开打火机的顶盖时就开始供气的方案,参见
图12,这种供气控制机构5包括一拉杆501和横杆502,拉杆501的一端与顶盖13的杆状部分14相连(参见
图1-3),另一端与横杆502的一端铰接,横杆502处在出气阀23的下部,横杆502另一端铰接于储气箱组件2的气箱体211上;另一方面,打开打火机的顶盖仅作好供气的准备,而在第一次点火动作后,出气阀23打开并维持供气,这种供气控制机构可具体参见
图1-11中的结构和对
图1-3详细说明中的介绍。
综上所说的双火苗打火机,由于采用了火苗转换机构操作罩件与混合室的相对运动或带动扰流元件动作,大大提高了打火机的点火率或点燃率,能通过简单的控制转换实现一机多火,大大拓展了防风打火机的功能,本实用新型的双火苗防风打火机,而且具有结构紧凑、合理,能简化制造和组装的工艺,适于工业大批量生产。
由于现有技术的双火苗打火机普遍采用压电陶瓷的点火装置,实践证明该点火装置是非常适用的,通过上文的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是通过点火装置的动作来联动火苗转换机构,点火装置的动作可以是压下,也可以进行机械传动的转换,变为推动等动作形式,即使作这种变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所以上文及权利要求中点火装置的压下这个特征应作广义的理解。
权利要求1.一种双火苗打火机,包括壳体,由气箱,进气阀,可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组成的储气箱组件,点火装置,以及由雾化器、混合室、出气头、燃烧炉组成的防风火组件,作用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上的供气控制机构,火苗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在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上安有一罩件,火苗转换机构的一端与罩件相连接,以利用罩件来控制防风火组件中的混合室的空气通道的封闭与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罩件为出气头的壁,混合室和雾化器相互连接,相对于出气头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罩件为可沿混合室的内壁滑动的筒体,筒体内壁顶端具有一台肩,台肩上安有密封圈,筒体顶端为一与出气头相配合的锥形出气管,雾化器下的气流导管具有一径向旁通道,雾化器外壁有连通所述出气管与径向旁通道的环形缝隙,雾化器顶端与筒体内壁的台肩接触时,密封圈密封该环形缝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火苗转换机构的另一端与点火装置的动作件相连接,所述的点火装置的动作件动作时,点火装置点火,动作件放松时,供气控制机构维持供气,火苗转换机构利用所述的罩件封住混合室的空气通道,转换防风火组件中可燃气的气流形态,转换火苗为明火。
5.一种双火苗打火机,包括壳体,由气箱,进气阀,可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组成的储气箱组件,点火装置,以及由雾化器、混合室、出气头、燃烧炉组成的防风火组件,作用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上的供气控制机构,火苗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在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中安有一扰流元件,火苗转换机构的一端与扰动元件相连接,利用扰流元件的伸进或抽出来控制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中的喷射气流的扰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扰流元件为一棒状物,该棒状物在混合室中进出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火苗转换机构的另一端与点火装置的动作件相连接,所说的点火装置的动作件动作时,点火装置点火,动作件放松时,供气控制机构维持供气,火苗转换机构利用扰流元件在混合室中的进出滑动,转换防风组件中可燃气的气流形态,转换火苗为明火。
8.一种双火苗打火机,包括壳体,由气箱,进气阀,可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组成的储气箱组件,点火装置,以及由雾化器、混合室、出气头、燃烧炉组成的防风火组件,作用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上的供气控制机构,火苗转换机构,所述的出气头的顶端有一根开口垂直向上的气体燃料喷嘴,该气体燃料喷嘴与储气箱相连通,所述的火苗转换机构的一端为作用在气体燃料喷嘴与储气箱之间连通路线上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火苗转换机构的另一端与点火装置的动作件相连接,所述的点火装置的动作件动作时,点火装置点火,形成防风火,动作件放松时,供气控制机构维持供气,火苗转换机构利用对气体燃料喷嘴与储气箱之间连通路线的切断或导通,转换防风火组件中可燃气的气流形态,转换火苗为明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燃料喷嘴与储气箱之间通过导流软管相连通,所述的阀装置为挤压所述软管的阀开启件或楔块。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装置的阀体上具有第一第二气流通道,阀体的顶端为出气头,出气头上具有一开口向上的气体燃料喷嘴,该喷嘴与第二气流通道相连通,阀体底部为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相连的供气管路,供气管路与出气头之间为雾化器、混合室构成的第一气流通道,供气管路与雾化器之间具有一旁通道,该旁通道通过阀腔与第二气流通道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燃料喷嘴与储气箱之间连通路线上具有一限流孔的限流片,其过流通道的当量过流直径为0.05-0.15mm。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5或8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气控制机构包括阀开启件,簧片,簧片连接在壳体或储气箱组件的储气箱体上,簧片上具有一钩状物,阀开启件安在出气阀上,阀开启件的一端与簧片相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4或7或8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火苗转换机构的另一端与压电式点火装置的压套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4或7或8所述的双火苗打火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火苗转换机构的另一端与电子式点火装置的开关相连。
15.一种双火苗打火机,包括壳体,由气箱,进气阀,可调节气量大小的出气阀组成的储气箱组件,点火装置,以及由雾化器、混合室、出气头、燃烧炉组成的防风火组件,作用于储气箱组件的出气阀上的供气控制机构,火苗转换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说的火苗转换机构的一端与点火装置的动作件相连接,所述的点火装置的动作件动作时,点火装置点火,形成防风火,动作件放松时,形成明火。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双火苗打火机,它包括壳体,储气箱组件,防风火组件,点火装置,供气控制机构和火苗转换机构,点火装置与火苗转换机构相连接,点火装置压下或松开时,利用罩件来控制防风火组件中的混合室的空气通道的封闭或导通,或者利用扰流元件伸进或抽出来控制防风火组件的混合室中的喷射气流的扰动,再或者利用对气体燃料喷嘴与储气箱之间连通路线的切断或导通,发出防风火或明火。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明火的点燃率,并且方便使用,它能延长点火装置的寿命。
文档编号F23Q2/167GK2139659SQ9223047
公开日1993年8月4日 申请日期1992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1992年8月15日
发明者王志林 申请人:王志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