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用燃气炉具升降套式节能火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59911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厨用燃气炉具升降套式节能火圈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接用于厨房燃气炉具套装于其燃烧器的可升降套式节能火圈装置。
现行燃气炉具给炊具加热一般应用开式加热技术,见图(1)。其原理是直接将炊具(5)坐于被炉面板(8)的炉口(3)卡装的水盘(4)内的锅支架(7)上,由位于炉口(3)中心部位的燃烧器(1)与火盖(2)的隙口喷出的火焰及高温气流沿炊具(5)底侧面上升过程中与其进行热交换。关于现行燃气炉具结构已近乎形成了一般标准技术,不赘述;以压电陶瓷点火技术为例,炊食时压旋旋钮(11),点火阀(9)即可将燃烧器(1)喷出的可燃气点燃。该技术由于使用简便,结构简单,颇有市场。但由于其上述的加热过程是开式的,在给炊具(5)加热的过程中,必然伴有相当一部分热量与其周围冷空气对流交换掉和直接向外辐射掉,以及通过锅支架(7),水盘(4)传及炉面板(8)散热掉,直接浪费了热能,这是现行开式加热技术的通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于燃烧器周围加装一个套式保温火圈装置,它能有效地减少由于上述开式加热过程中通过热交换的三种方式浪费热能的通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1、将具有一定高度的火圈(25)同心套装燃烧器(1),且使其上端口外翻缘边卡装入炉口(3),其内缘边卡装可依次叠压卡装的环形的大小炉圈盘(26)、(27);于其下端口内缘边固套置于卡承燃烧器(1)凸脚的平支板(22)上面其上表面环槽内可置锅支架(7)的下托水盘(23),使小炉圈盘(27)及下托水盘(23)的内口均与燃烧器(1)留有适当隙口(39)及进风口(6)构成保火腔膛(40);2、由两侧横支板(21),中横支板(30)与双横梁(13)上的竖支板(14)固联构成的双梁架框(29)于炉体侧板(12)相应部位固联其侧横支板(21);于双横梁(13)及其竖支板(14)相应通孔中动配合装配于下托水盘(23)下表面固联的相对于炉口(3)中心对称分布的竖向导住(15);
3、下托水盘(23)于其导柱(15)分布中心对称的下表面两部位贴压固联于两轴端动配合装配于侧横支板(21),中横支板(30)相应孔中的轮轴(18)相应部位的凸轮(17);两轴端动配合装配于两竖支板(14)相应孔中的蜗杆(20)与固联与轮轴(18)相应部位的蜗轮(19)啮合构成蜗轮蜗杆传动,且蜗杆(20)前轴端通过联轴器(31)联结与前面板(10)相应孔动配合装配的其伸出的外轴端固联有旋钮(11)的扭杆(28)。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1、于相应部位固联于轮轴(18)的大伞齿轮(34)与其轴动配合安装竖支板(14)相应孔中的小伞齿轮(35)啮合构成齿轮传动,且小伞齿轮(35)的竖支板(14)外侧轴端通过联轴器(31)与扭杆(28)联结,其内侧轴上卡联止圈(36)。
2、与蜗杆(20)轴端通过联轴器(31)联结的传动杆(32)与扭杆(28)通过万向联轴器(33)联结,形成扭杆(28)轴线与蜗杆(20)轴线成夹角a的万向传动,且a的角度可为105°-180°。
3、固联于轮轴(18)的两凸轮(17)为偏心轮。
4、火圈(25)上口平面高度,其低位时不高于锅支架(7)上支承平面高度;其由凸轮(17)顶升至最高位时不低于锅支架(7)上支承平面高度40mm;5、火圈(25)内口径≥Φ300mm;6、火圈(25)及下托水盘(23)外表面涂固一定厚度的保温材料(24),其内表面涂镀耐火高反射涂料。
7、导柱(15)为四个,且于轮轴(18)两侧各两个对称分布;套装于导柱(15)上的弹簧(16)下端被导柱(15)下轴端卡固的档圈(37)卡承,其上端紧压导柱(15)装配竖支板(14)下表面,使弹簧力始终将下托水盘(23)下表面贴压凸轮(17)。
当用嫁接于本装置的现行燃气炉具炊食时,由于处于低位的火圈端口平面不高于置于大小炉圈盘上的锅支架支承平面,故可与现行燃气炉具技术通用,此时可炊食加热口径大于火圈口径的炊具,保持了对炊具选用的大自由度。当炊具口径不大于火圈口径时,可启动使用本装置,当本装置的火圈被凸轮顶升至高位时,炊具坐于置于底部下托水盘上的锅支架上被加热,由于此时形成炊具被火圈围住的闭式加热方式,其热辐射可被火圈表面漫反射反复加热炊具;高保温的圈体隔高了热传导;其闭式加热减少热对流。本装置显然可以造成高温圈腔,起到节能效果。(经实际测试,可相对开式加热方式节能≥20%)升至适当高度的火圈保火高度是相对于炊具内被加热液面高度相一致的(一般为60mm左右);且据炊具口径径选取与之匹配的炉圈可使炊具周围隙口尽量小些;故以上措施可望有更佳加热效果,(据统计一般四口之家炊具口径一般<Φ280mm,本装置火圈口径≥Φ300mm可满足要求)。由于本装置于现行炉具一体,升定位准确灵活,故便利实用,可操作性好;本装置可直接嫁接到现行燃气炉具技术上,简单易行技术通用性好。


如下图(1)是现行技术开式加热炊具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闭式加热炊具示意图;图(3)是图(2)B向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人扭力矩转换为凸轮升力的伞齿轮传动机构示意图;图(5)是适用现行斜面(15°,30°,75°)炉具的万向传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描写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结合图(2)、(3)详细说明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具体结构细节及其工作情况。
图(2)、(3)是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案。以0°点火阀(9)双眼灶为例(由于本装置是以燃烧器有机结合的独立系统,故对单眼也适用),其以燃烧器(1)建立的燃烧结构系统均为现行技术(见图(2)、(3)双点划线示意图)是由前面板(10),两侧面板(12)及后板围制成框体,且于该框体下面四角固联支腿,带有炉口(3)的炉面板(8)紧固盖联于框体上边;于框体内将本装置的双梁架框(29)两侧横支板(21)固联两侧面板(12),构成整个炉体。将其扭轴端固联旋钮(11)的点火阀(9)紧固于与炉口(3)相对应的前面板(10)上,与点火阀(9)通联的丁字管进气系统,其置有火盖(2)的喷火口位于炉口(3)中心的燃烧器(1)的进气口套装点火阀(9)喷咀,燃烧器(1)的凸腿穿装于双梁架框(29)上的平支板(22)相应孔中且由销钉销住,见图(2)、(3)双点划线(或图(1)实线)部分。将口径足够大(≥Φ300mm)的炉口(3)动力合套装火圈(25),且使火圈(25)上端口外翻边卡压炉口(3)口缘边。下托水盘(23)外缘紧固套装于火圈(25)下端口内。于下托水盘(23)下表面相对于炉口(3)中心对称安装的四个导柱(15)动配合安装于双横梁(13)及其竖支板(14)相应孔中;将通过炉口(3)中心且于四导柱(15)横向对称部位的轮轴(18)的两轴端动配合分别装配于侧横支板(21),中横支板(30)相应孔中;且于其间轮轴(18)两轴端对称于炉口中心固联的两凸轮(17)被下托水盘(23)贴压。于点火阀(9)轴线平行侧位的两轴端动配合装配于两竖支板(14)相应孔中的蜗杆(20)与固联于轮轴(18)相应部位的蜗轮(19)啮合构成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将蜗杆伸出于竖支板(14)前轴端通过联轴器(31)与动配合安装于前面板(10)相应孔中外轴端固联旋钮(11)的扭杆(28)的内轴端联结;上述的传动系统相对于一个燃烧器(1)为独立系统。当人力旋动旋钮(11)带动扭杆(28)及同轴联结的蜗杆(20)传动,使与之啮合蜗轮(19)转动,使轮轴(18)及其上的凸轮(17)同步转动,从而将下托水盘(23)连带火圈(25)一起顶起相宜高度(一般火圈(25)上端口到置于下托水盘(23)上的锅支架(7)≥Φ40mm),且此时锅支架(7)上平面不低于20mm。将炊具(5)坐于火圈(25)内下部的锅支架(7)上,此际火圈(25)上端口内缘卡置炉圈盘的内口径与炊具(5)的隙口(39)尽量选择的小一些,一般≤20mm。如果炊具(5)外径大,可不用炉圈盘;如果炊具(5)外径小些(如≥Φ220mm),可将其内口径相配的大炉圈盘(26)卡置火圈(25)上内口缘;如果炊具(5)外径再小些(如≥180mm)可将小炉圈盘(27)卡置大炉圈盘(26)内口缘上;这样可形成一个下有下托水盘(23),火圈(25)及其口缘上的炉圈盘构成一个保火腔膛(40)。此际旋动点火阀(9)将燃烧器(1)喷出可燃气,由进风口(6)点燃,在保火腔膛(40)内的炊具(5)有效高度上加热,然后热交换完的气流由隙口(39)逸散,形成本装置的闭式加热状态,见图(3)双点划线。由于上述的闭式加热保火腔膛(40)下部仅由燃烧器(1)喷口周围形成进风口(6)及上部炊具(5)周围开有隙口(39),故大大减少了开式加热的热对流;将火圈(25)及下托水盘(23)内表面上涂镀耐火高反射涂料,可将红外射线漫反射给炊具,故大大减少了开式加热的热辐射;将火圈(5)及下托水盘(23)外表面涂固一定厚度(≥10mm)保温材料(24),可大大减少开式加热的热传导。经实测,可节能20%以上。当加热的炊具(5)直径>Φ300mm时,可将火圈(25)降至低位,把锅支架(7)置于大炉圈盘(26)上,(本火圈(25)端口不高于锅支架)就可满足供用要求,此状态与现行技术开式加热相同。
本装置的双梁架框(29)是由侧中横支板(21)、(30)将平行的双横梁(13)固联,且于导柱(15)相应部位固联竖支板(14)构成。它的作用是固定炉体内,给蜗轮蜗杆传动机构,保火腔膛(40)及燃烧器(1)等以刚性支承;给四导柱提供升降导孔,见图(2)、图(3)等。
本装置为了供保火腔膛(40)升降平稳,于导柱(15)上套装弹簧(16),(压簧),其上端顶压竖支板(14)下表面,其端被卡联导柱(15)端位的档圈(37)支承,这样在凸轮(17)转顶过程中始终贴压下托水盘(23)下表面,见图(2)。
本装置升降传动机构也可为伞齿轮传动机构将蜗杆(20)前轴孔动配合套装小伞齿轮(35)轴,于竖支板(14)外侧的轴端通过联轴器(31)与扭杆(28)联结,于竖支板(14)贴近内表面部位将止圈(36)卡联其轴上止退。将大伞齿转(34)固联于轮轴(18)相应部位(蜗轮部位)与小伞齿轮(35)啮合传动。该齿轮传动刚性好,结构简单。
本装置升降传动机构为了适应0°、15°、30°、75°设置的前面板(10)的多种要求,将伸出竖支板(14)的蜗杆(20)轴端及扭杆(28)轴端通过联轴器(31)与万向联轴器的传动杆(32)联结,形成扭杆(28)轴线与蜗杆(20)轴线相交的万向传动,其交角a约为105°-180°,上述万向传动机构亦适用齿轮传动机构。
总之本装置是无须作多大改动就可以直接嫁接到现行技术上的实用技术,结构简单易行,通用性强,厂家接产容易。
权利要求1.一种厨用升降套式节能火圈装置,它包括紧固盖联由前面板(10),两侧板(12),反板围制的下方四角固联支腿框体上口的带有炉口(3)的炉面板(8),紧固于与炉口(3)相对应的前面板(10)上其伸出的扭轴端固联旋钮(11)的设有丁字管进气系统的点火阀(9),和其位于炉口(3)中心的燃烧室喷火口置有火盖(2)其进气口套装点火阀(9)喷咀的燃烧器(1),以及可置于水盘上支承炊具的锅支架(7),其特征在于(1)将具有一定高度的火圈(25)同心套装燃烧器(1),且使其上端口外翻缘边卡装入炉口(3),其内缘边卡装可依次叠压卡装的环形的大小炉圈盘(26)、(27);于其下端口内缘边固套置于卡承燃烧器(1)凸脚的平支板(22)上面其上表面环槽内可置锅支架(7)的下托水盘(23),使小炉圈盘(27)及下托水盘(23)的内口均与燃烧器(1)留有适当隙口(39)及进风口(6)的保火腔膛(40);(2)由两侧横支板(21),中横支板(30)与双横梁(13)上的竖支板(14)固联构成的双梁架框(29)于炉体侧板(12)相应部位固联其侧横支板(21);于双横梁(13)及其竖支板(14)相应通孔中动配合装配于下托水盘(23)下表面固联的相对于炉口(3)中心对称分布的竖向导柱(15);(3)下托水盘(23)于其导柱(15)分布中心对称的下表面两部位贴压固联于两轴端动配合装配于侧横支板(21),中横支板(30)相应孔中的轮轴(18)相应部位的凸轮(17);两轴端动配合装配于两竖支板(14)相应孔中的蜗杆(20)与固联于轮轴(18)相应部位的蜗轮(19)啮合构成蜗杆传动,且蜗杆(20)前轴端通过联轴器(31)联结与前面板(10)相应孔动配合装配的其伸出的外轴端固联有施钮(11)的扭杆(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火圈装置,其特征在于于相应部位固联于轮轴(18)的大伞齿轮(34)与其轴动配合安装竖支板(14)相应孔中的小伞齿轮(35)啮合构成齿轮传动,且小伞齿轮(35)的竖支板(14)外侧轴端通过联轴器(31)与扭杆(28)联结,其内侧轴上卡联止圈(3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火圈装置,其特征在于与蜗杆(20)轴端通过联轴器(31)联结的传动杆(32)与扭杆(28)通过万向联轴器(33)联结,形成扭杆(28)轴线与蜗杆(20)轴线成夹角a的万向传动,且a的角度可为105°-1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火圈,其特征在于固联于轮轴(18)的两凸轮(17)为偏心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火圈装置,其特征在于火圈(25)上口平面高度,其低位时不高于锅支架(7)上支承平面高度;其由凸轮(17)顶升至最高位时不低于锅支架(7)上支承平高度4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火圈装置,其特征在于火圈内口径≥Φ3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火圈装置,其特征在于火圈(25)及下托水盘(23)外表面涂固一定厚度的保温材料(24),其内表面涂镀耐火高反射涂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火圈装置,其特征在于导柱(15)为四个,且于轮轴(18)两侧各两个对称分布;套装于导柱(15)上的弹簧(16)下端被导柱(15)下轴端卡固的档圈(37)卡承,其上端紧压导柱(15)装配竖支板(14)下表面,使弹簧力始终将下托水盘(23)下表面贴压凸轮(1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厨用燃气炉具升降套式节能火圈装置,其由口径足够大的卡置于炉口的火圈的上口卡置炉圈盘,下口固套下托水盘构成套装燃烧器且与之形成进风口,与炊具形成逸散隙口的耐火保温腔膛。本装置处于低位时,与现行技术功能等同,以满足超口径炊具使用;本装置被其下面炉体内双梁架框安装的蜗轮蜗杆凸轮升降机构由人力旋动炉具前面设置的旋钮通过一系列传动被凸轮顶升到高位,炊具坐于其中形成闭式加热。本装置节能效果明显,技术通用性强。
文档编号F23N3/00GK2298446SQ9721353
公开日1998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7年4月3日 优先权日1997年4月3日
发明者贾新 申请人:贾黛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