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加湿增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484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过滤加湿增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人类卫生保健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人体保健的过滤加湿增氧器。
由于地球空气污染加重,环境质量的日益恶化,人们呼吸的空气质量愈来愈差,空气中氧气含量也在减少,在高海拔地区更是如此。目前人们采用的吸氧装置主要有氧气瓶(袋),或化学产氧装置,电解产氧装置等。氧气瓶(袋)需经常到氧气厂灌装,使用时间短,携带不便,化学产氧装置则需化学产氧剂,使用费高;电解产氧装置结构复杂,造价高,无电地区则无法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设计一种可克服现有产品不足的新型过滤加湿增氧器。该增氧器排出的空气质量明显提高,氧气量增多,对人体有较好的保健或对疾病的治疗功能,它结构简单,造价低,不需化学产氧剂,使用费低,在有电地区或无电地区均可照常使用。
其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过滤加湿增氧器由压气装置、进气管道、单向阀、过滤集气装置、集气仓、减压器、吸气管道,吸气装置等部件组成,压气装置通过进气管道与过滤集气装置相连,单向阀安装在进气管道上,过滤集气装置与集气仓相通,减压器与集气仓相连,吸气装置经过吸气管道与减压器相连。压气装置是往过滤集气装置内压入空气的装置,它可采用电动的压气装置,如空压机,高压鼓风机等,也可采用人工的压气装置,如打气筒、弹性塑料吸耳球等。进气管道是将压气装置压入的空气输入到过滤集气装置内的部件,单向阀是只往里压气不往外排气的部件,它象自行车、汽车轮胎上气门芯一样。过滤集气装置是通过水或药水滤除空气中杂质及病菌,给人们提供洁净空气的部件,过滤可采用一级过滤或多级过滤方式。药水如盐水、碱性水、酸性水等均可。集气仓是收集经过滤处理后的新鲜空气的部件。它可与过滤集气装置设为一体,即下部是过滤液体,上部就是集气仓,这种结构简单,但存气量少,它便于携带也可与过滤集气装置分开设置,它存气量大,适宜家庭、办公场所等地固定使用。集气仓存储的新鲜气体压力大于1个大气压,直接吸气不舒服,减压器就是将集气仓输出气体的压力降低达1个大气压左右,使人们吸气舒适,无刺激,不浪费气源。吸气管道是将减压后的气体经吸气装置送入人体吸收的装置。吸气装置是把气体送入人体鼻或口内吸收的部件,它可配备流量计,以供人们调节流量。为了提高氧气质量,还可在吸气装置前面设置负氧离子发生装置其效果更佳。
使用时,压气装置将空气中的空气直接用人工或电动的方式压入到过滤集气装置内,经过滤除菌后的新鲜空气送入到集气仓内,经减压器人们就可从吸气装置处获得干净、卫生、含氧充足的空气。
采用该过滤加湿增氧器,改善了人们吸氧条件,对于海拔低的地区,吸氧保健再不是奢望,而成为现实,对于高海拔地区或干燥地区的人们,吸取湿度适宜,且干净卫生,氧量充足的空气,是他们长期梦想,它也将成为现实。该增氧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使用安全、方便,使用费极低,在有电或无电地区均可使用等优点,只要有空气的地方就可以使用,它有效解决高原缺氧的难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过滤加湿增氧器的实施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壳体,它是安装固定各种部件的器件,设壳体(1)是为了产品美观和固定其它元件方便,也可不用壳体;2.压气装置,它可用真空泵;3.进气管道;4.单向阀;5.过滤集气装置,里面的过滤波为纯净水;6.排液阀,起排掉污液作用;7.进液阀,起进过滤液作用;8.集气仓,它可用无弹性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制造,也可用具有弹性的橡胶、塑料等非金属材料制造;9.减压器;10.吸气管道;11.吸气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过滤加湿增氧器,其特征是它由压气装置、进气管道、单向阀、过滤集气装置、集气仓、减压器、吸气管道、吸气装置部件组成,压气装置通过进气管道与过滤集气装置相连,单向阀安装在进气管道上,过滤集气装置与集气仓相通,减压器与集气仓相连,吸气装置经过吸气管道与减压器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是压气装置为电动的压气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是压气装置为人工的压气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氧器,其特征是它还设有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加湿增氧器,其特征是在吸气装置前面设有负氧离子发生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人类卫生保健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滤加湿增氧器。该增氧器由压气装置、进气管道、单向阀、过滤集气装置、集气仓、减压器、吸气管道、吸气装置等部件构成。该增氧器有效改善人们吸氧条件,低海拔地区吸氧保健再不是奢望而变为现实,高海拔缺氧地区渴望吸取湿度适宜,干净卫生、氧量充足的梦想也将变为现实,它在有电或无电的情况下只要有空气就可使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使用安全、方便,使用费极低等优点。
文档编号F24F3/12GK2438041SQ00237400
公开日2001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10日
发明者姜东良, 薛晓荣 申请人:姜东良, 薛晓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