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型旋流送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0949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诱导型旋流送风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中央空调中用于各个空调房间的旋流送风口,特别是适合于下送风空调房间的诱导型旋流送风口,属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及制冷工程技术领域。
现代空调的发展方向是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和较低的能耗。要达到这个目的,合适的气流组织形式必不可少。下送风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送风形式,但它的气流组织效果与其末端送风装置(送风口)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对末端送风装置进行优化。
下送风多采用旋流式送风口。在已有技术中,旋流风口有很多形式,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马仁民等研制的内部诱导型旋流风口,该风口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91203761.X。此风口由内、外筒组成,内、外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分割成若干个与轴向倾斜的条形通道,并在内、外筒壁上开有条形洞口,内筒底端被一锥形帽封住。一次风由轴向进入形成旋转气流,由于产生负压,二次风由条形洞口进入内筒,最后由出风端旋转喷出。由于一般锥形帽阻力大,故一次风风量偏小;直接与轴向倾斜的条形通道和条形洞口使得二次进风阻力大,送风量低,因而使得诱导比低。而且为了使二次风可进入,安装时风口一般突出地面,或者为了使风口不突出地面,需要通过专门的托盘来固定,但前者影响了房间功能的使用,后者又导致安装复杂。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诱导比高、风量大、阻力小、安装简单、方便、适用于下送风空调使用的诱导型旋流送风口。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主要包括外筒、内筒、二次风进风筒、锥形帽、风口盖等,外筒是一直径为D1的圆柱体,内筒上端是一直径为d1的圆柱体,内筒下端是一直径从d1变为d2的呈倒圆台状的筒体。外筒和内筒之间的环形空间用若干小隔板分隔成若干个与轴向先平行后倾斜的条形通道,小隔板与内、外筒壁之间夹紧、密封。紧邻每一条形通道旁的外筒和内筒壁上,从内筒底部开始开有与轴向先平行后倾斜的条形口,然后用小隔板将内、外筒壁上的两个条形口连接起来形成条形洞口。条形通道与条形洞口间隔排列。内筒底部用一特制的锥形帽罩住并密封。直径为D2的二次风进风筒套在外筒外面,二次风进风筒的底部与内筒底部对应的外筒外壁相固接。架空地板上开有圆孔,二次风进风筒上端夹紧在架空地板的圆孔内。风口盖嵌在二次风进风筒内,盖在外筒上,并与架空地板平齐。
由于内筒底部用锥形帽封住,所以轴向进入的一次风不能进入内筒,只能沿条形通道旋转前进。借助一次风旋转气流产生的负压可使外部的空气即二次风通过二次风进风筒和外筒之间的风口盖,由条形洞口吸入内筒内,一、二次风在内筒上端混合后一起旋转喷出,喷出的旋转射流仍具有很高的扩散性能,可与室内空气进行二次混合。诱导型旋流送风口的结构参数可根据实际送风量的大小来决定。
本发明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结构简单、诱导比高,风量大、阻力小、安装简单方便,且安装后不影响房间的正常使用。例如在通常使用情况下,风口的诱导比增加31%,一次风压力损失不但不增加,反而减少39%,阻力系数也减小39%。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原理正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原理俯视图。
由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外筒1、内筒2、二次风进风筒3、锥形帽4、风口盖5等,外筒1是一直径为D1的圆柱体,内筒2上端是一直径为d1的圆柱体,内筒2下端是一直径从d1变为d2的呈倒圆台状的筒体,外筒1和内筒2之间的环形空间用若干小隔板分隔成若干个与轴向先平行后倾斜的条形通道6,小隔板与内、外筒壁之间夹紧、密封。紧邻每一条形通道6旁的内、外筒壁上,从内筒底部开始,开有与轴向先平行后倾斜的条形口,然后用小隔板将内、外筒壁上的两个条形口连接起来形成条形洞口7,条形通道6与条形洞口7间隔排列,内筒2底部用一特制的锥形帽4罩住并密封。直径为D2的二次风进风筒3套在外筒1外面,二次风进风筒3的底部与内筒2底部对应的外筒1外壁相固接。架空地板8上开有圆孔,二次风进风筒3上端夹紧在架空地板8的圆孔内。风口盖5嵌在二次风进风筒3内,盖在外筒1上,并与架空地板8平齐。
由于内筒2底部用锥形帽4封住,所以轴向进入的一次风不能进入内筒2,只能沿条形通道6旋转前进。借助一次风旋转气流产生的负压可使外部的空气即二次风通过二次风进风筒3和外筒1之间的风口盖5,由条形洞口7吸入内筒2内,一、二次风在内筒2上端混合后一起旋转喷出,喷出的旋转射流仍具有很高的扩散性能,可与室内空气进行二次混合。
从空气动力学的观点来看,较高的压力损失可以认为是风口的结构不合理。诱导型旋流送风口的结构设计,与已有技术中介绍的内部诱导型旋流风口相比,本发明对风口结构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为减小一次风阻力,重新设计了内筒2和锥形帽4。已有技术中内筒2仅是一圆柱形筒体,锥形帽4的作用只为封住内筒2底部,本发明设计的内筒2由直径为d1的圆柱形筒体和直径从d1变为d2的倒圆台筒体两部分组成,d2≤d1。锥形帽4为一次风的入口段,倒圆台筒体为一次风的起旋段,经大量实验证明,其锥顶角β在20-50°之间最佳;2、增加一个二次风进风筒3,以方便安装又不影响房间的正常使用。二次风进风筒3直径为D2,D2>D1;3、为减小二次风阻力,增大诱导比和送风量,本发明将条形通道6和条形洞口7做成与轴向先平行,然后再与轴向倾斜的结构,倾斜部分与轴线夹角θ≤50°。
4、内筒无因次长度h=h/D1<0.133,其中h为条形洞口7顶部至内筒2顶部距离,D1为外筒直径;内筒无因次直径d=d1/D1=0.8左右,其中d1为内筒2园柱形筒体直径;5、如果不受地板高度的限制,则风口外筒无因次长度H=H/D1≥1为宜;如果受地板高度限制,则外筒长度应尽量取长,其中H为条形洞口7顶部至外筒1顶部距离。
权利要求
1.一种诱导型旋流送风口,由外筒(1)、内筒(2)、锥形帽(4)等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二次风进风筒(3)、风口盖(5),外筒(1)是一直径为D1的圆柱体,内筒(2)上端是一直径为d1的圆柱体,内筒(2)下端是一直径从d1变为d2的呈倒圆台状的筒体,外筒(1)和内筒(2)之间的环形空间用若干小隔板分隔成若干个与轴向先平行后倾斜的条形通道(6),小隔板与内、外筒壁之间夹紧、密封,紧邻每一条形通道(6)旁的内、外筒壁上,从内筒(2)底部开始,开有与轴向先平行后倾斜的条形口,然后用小隔板将内、外筒壁上的两个条形口连接起来形成条形洞口(7),条形通道(6)与条形洞口(7)间隔排列,内筒(2)底部用一特制的锥形帽(4)罩住并密封,直径为D2的二次风进风筒(3)套在外筒(1)外面,二次风进风筒(3)的底部与内筒(2)底部对应的外筒(1)外壁相固接,架空地板(8)上开有圆孔,二次风进风筒(3)上端夹紧在架空地板(8)的圆孔内,风口盖(5)嵌在二次风进风筒(3)内,盖在外筒(1)上,并与架空地板(8)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导型旋流送风口,其特征还在于锥形帽(4)的锥顶角β在20-50°之间;条形通道(6)和条形洞口(7)倾斜部分与轴线夹角θ≤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诱导型旋流送风口,其特征还在于内筒无因次长度h=h/D1<0.133;内筒无因次直径长度d=d1/D1=0.8左右;外筒无因次长度H=H/D1≥1。
全文摘要
一种诱导型旋流送风口,由内筒、外筒、二次风进风筒、锥形帽、风口盖等构成。外筒是一圆柱筒体、内筒由圆柱筒体和倒圆台筒体两部分组成,内、外筒之间的环形空间用若干小隔板分隔成若干个与轴向先平行后倾斜的条形通道6,并在内、外筒壁上开有条形洞口,二次风进风筒套在外筒外面,风口盖嵌在二次风进风筒内,盖在外筒上端,并与架空地板平行,一次风由轴向进入形成旋转气流产生负压,使二次风通过风口盖、二次风进风筒,由条形洞口吸入内筒,一、二次风混合后旋转喷出。
文档编号F24F13/062GK1317672SQ0111309
公开日2001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7日
发明者连之伟, 骆海川, 张艳 申请人:上海交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