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炉炉膛及节能炒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78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炒炉炉膛及节能炒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厨具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炒炉炉膛及节能炒炉,其中炒炉炉膛,包括炉箱,炉箱的底部的中间区域开设有开孔,炉箱的底部的边缘区域上开设有排烟口,炉箱上安装有多圈滞火圈,多圈滞火圈均环绕开孔,最内圈滞火圈环绕成燃烧腔,相邻两圈滞火圈间形成走火通道,各走火通道还包括进火口和出火口;相邻两圈走火通道中:内圈走火通道的出火口为外圈走火通道的进火口;最内圈走火通道的进火口与燃烧腔相连通,最外圈走火通道的出火口与排烟口相连通。通过在内腔中设置滞火圈形成走火通道,以引导炉头燃烧焰气流动,加热更均匀,延长加热时间,热利用率高;焰气在走火通道中还会产生红外及火焰辐射,以对炒锅进行加热,加热温度更高。
【专利说明】炒炉炉膛及节能炒炉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厨具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炒炉炉膛和使用该炒炉炉膛的节能炒炉。

【背景技术】
[0002]商用炒炉大多是使用支架支撑炒锅,然后使用炉头直接对炒锅进行加热,这种炉头中燃烧产生的热量有很大一部分直接散发到周围环境中,不仅热利用效率低,而且大大增加了周围环境温度,用户使用也不方便。一些较大的炒炉为了稳定支撑炒锅,现有技术有使用隔板合围成顶部开口的炉膛,来支撑炒锅,并在炉膛的底部安装炉头,以便炉头中介质燃烧火焰进入炉膛中,对炒锅进行加热。同时炉膛的侧壁开设有排烟孔,以排出炒膛中废气。当炒锅放置在炉膛上时,炉膛呈一个较大的空腔,炉头中燃烧产生的火焰自然扩散,加热炒锅底部,然后从排烟孔中排出。这种炉膛,焰气行程短,往往扩散到炒锅中部即向排烟孔偏移,然后排出,热利用率低;炒锅底部温度往往较高,而到了中部及以上部位,则温度较低,加热不均匀。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炒炉炉膛,旨在解决现有炒炉炉膛热利用率低、加热不均匀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炒炉炉膛,包括用于支撑炒锅的炉箱,所述炉箱具有顶部呈敞口状的内腔,所述炉箱的底部的中间区域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炉头的开孔,所述炉箱的底部的边缘区域上开设有排烟口,所述炉箱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配合支撑所述炒锅的多圈滞火圈,多圈所述滞火圈均环绕所述开孔,相邻两圈所述滞火圈间隔设置,最内圈所述滞火圈环绕成燃烧腔,且相邻两圈所述滞火圈间形成供焰气通过的走火通道,各所述走火通道还包括用于供焰气进入该走火通道中的进火口和用于供该走火通道中焰气排出的出火口,且同一所述走火通道中,所述进火口与所述出火口分隔开;相邻两圈所述走火通道中:内圈所述走火通道的所述出火口为外圈所述走火通道的所述进火口 ;多圈所述滞火圈形成的若干所述走火通道中:最内圈所述走火通道的所述进火口与所述燃烧腔相连通,最外圈所述走火通道的所述出火口与所述排烟口相连通。
[0005]进一步地,相邻两圈所述走火通道之间的所述滞火圈上开设有形成内圈所述走火通道的出火口与外圈所述走火通道的进火口的第一开口 ;多圈所述滞火圈中:最内圈所述滞火圈上开设有形成最内圈所述走火通道的进火口的第二开口,最外圈所述滞火圈上开设有形成最外圈所述走火通道的出火口的第三开口。
[0006]进一步地,相邻两圈所述走火通道及该两圈所述走火通道对应的三圈所述滞火圈中:外圈所述走火通道中还设有分隔该走火通道的所述进火口与所述出火口的隔板,所述隔板的底端安装于所述炉箱上,所述隔板的两侧端分别与中圈所述滞火圈及外圈所述滞火圈相连,且中圈所述滞火圈上的所述第一开口和外圈所述滞火圈上的所述第一开口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
[0007]进一步地,最外圈所述滞火圈的外侧还安装有分隔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排烟口的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炉箱上。
[0008]进一步地,最内圈所述滞火圈的所述第二开口与相邻所述滞火圈的所述第一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开孔的相对两侧。
[0009]进一步地,多圈所述滞火圈依次相连呈螺旋状,且各所述走火通道首尾相连呈螺旋状。
[0010]进一步地,所述内腔呈倒圆锥状。
[0011]进一步地,所述炉箱的顶部边缘向上凸设有用于配合支撑所述炒锅的侧板,所述侧板呈环状,所述排烟口位于所述侧板与最外圈所述滞火圈之间。
[0012]进一步地,所述炉箱的外侧安装有若干圈加强肋,各所述加强肋环绕所述开孔,且相邻两圈所述加强肋间隔设置。
[001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炉箱的底部安装多圈滞火圈,最内圈滞火圈环绕开孔形成燃烧腔,相邻两圈滞火圈间形成走火通道,并将各走火通道的进火口与出火口分隔开,且内圈走火通道的出火口作为相邻的外圈走火通道的进火口 ;炉头中介质在燃烧腔燃烧的火焰、废气等带焰气依次沿各走火通道流动,对炒锅进行加热,加热面积大,加热更加均匀;另外,通过走火通道的引导,延长焰气对炒锅的加热时间,充分利用焰气的热量,热利用率高;而焰气在走火通道中流动,会产生大量的火焰及红外辐射,以对炒锅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温度和热利用率。
[001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炒炉,包括炉膛和安装于所述炉膛底部的炉头,所述炉膛为如上所述的炒炉炉膛。
[00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节能炒炉使用了上述炒炉炉膛,对炒锅加热时,热利用效率更高,加热更为均匀,加热温度更高。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炒炉炉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的炒炉炉膛的底部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图1的炒炉炉膛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图1的炒炉炉膛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图1的炒炉炉膛上放置炒锅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炒炉炉膛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7是图6的炒炉炉膛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8是图6的炒炉炉膛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炒炉炉膛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炒炉炉膛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炒炉炉膛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8]实施例一:
[0029]请参阅图1、图3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炒炉炉膛,包括炉箱1,该炉箱I具有内腔10,其内腔10的顶部呈敞口状,以便炒锅9放置在炉箱I上,并使炉箱I的顶端支撑住炒锅9的边缘部分,炒锅9的下部伸入炉箱I的内腔10中。炉箱I的底部开设有开孔11,该开孔11开设在炉箱I底部的中间区域,允许有一定的偏差;以便炉头可以安装在该开孔11中,从而使炉头中介质燃烧的火焰及生成的高温废气等焰气可以进入炉箱I的内腔10中对炒锅9进行加热。炉箱I的底部边缘区域上开设有排烟口 12,以便排出对炒锅9加热后的废气。
[0030]请一并参阅图4,炉箱I的底部安装有多圈滞火圈2,这些滞火圈2均环绕所述开孔11,,;相邻两圈滞火圈2间隔设置,这些滞火圈2配合支撑炒锅9。相邻两圈滞火圈2间形成走火通道20 ;而这些圈滞火圈2中,处于最内层的滞火圈21环绕上述开孔11,形成燃烧腔25,当炉头安装在该开孔11中,并在炉箱I上放置炒锅9后,炒锅9盖在燃烧腔25上,并与炉箱I底部及炉火合围成燃烧室,炉头中的介质进入该燃烧室中燃烧。各走火通道20包括进火口和出火口,进火口用于供焰气进入该走火通道20中,而出火口用于供该走火通道20中焰气排出,并且同一走火通道20中,进火口与出火口分隔开,以防焰气从进火口中进入该走火通道20中后,直接从出火口中排出。由于走火通道20是由相邻两圈滞火圈2之间形成的,则相邻的三圈滞火圈2间会形成相邻的两圈走火通道20,并且内圈走火通道20的出火口正好为外圈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即相邻两圈走火通道20中:内圈走火通道20的出火口为外圈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 ;而由多圈滞火圈2形成的若干走火通道20中:最内圈走火通道20 (即处于最内部的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与燃烧腔25相连通,最外圈走火通道20的出火口与排烟口 12相连通,这样多圈滞火圈2形成的若干圈走火通道20是由内至外依次相连通。当炉头安装在炉箱I的开孔11中,并且炒锅9放置在炉箱I上时,各滞火圈支撑住炒锅9,炒锅9盖在燃烧腔25上,并与炉箱I底部及炉火合围成燃烧室;而相邻两圈滞火圈2、炒锅9及炉箱I的底部合围成流道,该流道的两端分别与燃烧室和排烟口相连通;燃烧室中燃烧产生的焰气会沿该流道流动,以对炒锅9加热。即当介质在燃烧腔25中燃烧产生的焰气会由内至外依次经过各走火通道20,以对炒锅9进行加热,加热更为均匀,加热时间更长,热利用效率更高,加热温度也更高。在安装各滞火圈时,这些滞火圈2可以同轴设置,当然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允许在其同轴度存在有一定的偏差。
[0031]通过在炉箱I的底部安装多圈滞火圈2,最内圈滞火圈21环绕开孔11形成燃烧腔25,相邻两圈滞火圈2间形成走火通道20,并将各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与出火口分隔开,且内圈走火通道20的出火口作为相邻的外圈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 ;炉头中介质在燃烧腔25燃烧的火焰、废气等带焰气依次沿各走火通道20流动,对炒锅9进行加热,加热面积大,加热更加均匀;另外,通过走火通道20的引导,延长焰气对炒锅9的加热时间,充分利用焰气的热量,热利用率高;而焰气在走火通道20中流动,会产生大量的火焰及红外辐射,以对炒锅9进行加热,提高加热温度和热利用率。
[0032]进一步地,各圈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和出火口分别由相邻两圈滞火圈2上开设的开口形成的,即相邻两圈走火通道20之间的滞火圈2上开设有第一开口 23,该第一开口 23同时构成该内圈走火通道20的出火口和该外圈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而多圈滞火圈2中:最内圈滞火圈21上开设有第二开口 211,该第二开口 211则为处于最内圈的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 ;最外圈滞火圈22 (即处于最外层的滞火圈22)上开设有形成第三开口 221,该第三开口 221构成最外圈走火通道20的出火口。这种结构可以由滞火圈2直接安装形成,制作简单。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炉箱I的底部对应于各走火通道20的位置开设通孔,再用管道将相邻两圈走火通道20的通孔连通,以形成各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和出火口,如炉箱I的底部对应某个走火通道20的位置开设第一通孔,以便焰气进入该走火通道20,在炉箱I底部对应该走火通道20的另一位置开设第二通孔,以便焰气排出该走火通道20,同理可以在炉箱I底部对应其它各走火通道20的位置分别开设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使用管道将内圈走火通道20对应的第二通孔与相邻外圈走火通道20的第一通孔相连通,,这样各走火通道20分别对应的第一通孔为该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而其对应的第二通孔为该走火通道20的出火口。
[0033]进一步地,相邻两圈走火通道20以及该两圈走火通道20对应的三圈滞火圈2中:外圈走火通道20中还设有分隔该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与出火口的隔板24,隔板24的底端安装于炉箱I上,隔板24的两侧端分别与中圈滞火圈2及外圈滞火圈2相连,且中圈滞火圈2上的第一开口 23和外圈滞火圈2上的第一开口 23分别位于隔板24的两侧。通过设置隔板24,当焰气从外圈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进入该走火通道20中后,会沿一个方向在该走火通道20流动至出火口,从而延长在走火通道20中的流动时间,从而延长焰气的对炒锅9的加热时间,提高热利用率。
[0034]同理,进一步地,最外圈滞火圈22的外侧还安装有分隔第三开口 221与排烟口 12的挡板222,挡板222的底部固定于炉箱I上。这样当从最外圈走火通道20中排出的焰气还会沿最外圈滞火圈22与炉箱I上部之间的空间中流动,再从排烟口 12排出,以便对炒锅9的顶部位置进行加热,进一步提高热利用率。
[0035]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最内圈滞火圈21的第二开口 211与相邻滞火圈2的第一开口 23分别位于炉箱I底部的开孔11的相对两侧。由于最内圈滞火圈21环绕炉箱I底部的开孔11,形成燃烧腔25,燃烧腔25的温度相对较高,对炒锅9加热温度也较高;而将最内圈滞火圈21的第二开口 211与相邻滞火圈2的第一开口 23中分设于开孔11的两侧,则燃烧腔25中的高温焰气经第二开口 211进入最内圈的走火通道20中后,可以沿相对的两个方向并排流至该走火通道20的出火口,以便焰气能快速进入相对外圈的走火通道20中,防止炒锅9底部加热温度过高,以便对炒锅9加热更为均匀。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列中,也可以将最内圈走火通道20与其它走火通道20设置呈相同的结构。
[0036]本实施例中,形成的各走火通道20中,除最内圈走火通道20外,其余各圈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的方向为:相邻两圈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方向相反,即任意相邻三圈走火通道20中,中圈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的方向与外圈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的方向相反。这样各走火通道20的隔板24可以连接呈一条直接,即可以由一大块隔板24分隔各走火通道20的进火口与出火口,加工制作更主简单、方便。
[0037]本实施例中,内腔10呈倒圆锥状,以便与普通炒锅9的形状相适应,使炉箱I底部距离炒锅9的距离相对较均匀,不会过高或过低,这样可以方便设计走火通道20的大小,也方便确定各滞火圈2的大小,更方便加工制作。当然,对于一些使用平底锅的情况来说,内腔10可以呈圆筒状。
[0038]当内腔10呈圆锥状时,炒锅9放置在炉箱I上时,炒锅9顶部距离炉箱I底部的距离会呈逐渐减小。为了使炒锅9顶部距离炉箱I底部距离与炒锅9中部距离炉箱I底部的距离相一致,可以在炉箱I的顶部边缘凸设侧板13,侧板13呈环状,以配合支撑炒锅9。从而在选用滞火圈2时,可以使各滞火圈2的宽度保持一致。排烟口 12位于所述侧板13与最外圈滞火圈22之间。这样将排烟口 12设置在相对靠外的位置,增加焰气的流动空间和距离,以便对炒锅9加热的范围更大,使对炒锅9加热更均匀。
[0039]进一步地,为增加侧板13支撑炒锅9的强度,侧板13的顶端的相对外侧还安装有炉领14,炉领14环绕该侧板13。
[0040]当然,为增加炉箱I的强度,炉箱I的外侧安装有若干圈加强肋15,各加强肋15环绕开孔11,且相邻两圈加强肋15间隔设置。
[0041]炉箱I的底部的相对外侧还凸设有安装板111,安装板111环绕炉箱I底部的开孔11,以便将炉头与安装板111固定相连,方便固定炉头。
[0042]进一步地,为方便排出走火通道20中的废气,排烟口 12的截面积大于或等于走火通道20的截面积。
[0043]本实施例中,该炒炉炉膛的炉箱I中安装有六圈滞火圈2,形成有五圈走火通道20。当然其它实施中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滞火圈2的数量及走火通道20的数量和大小,以便适应不同的炒锅9,适应不同的应用条件。
[0044]实施例二:
[0045]请参阅图6、图7和图8,本实施例的炒炉炉膛与实施例一的炒炉炉膛的区别为:本实施例的炒炉炉膛相对较小,其炉箱I中仅设有三圈滞火圈2,形成两圈走火通道20,以便适应加热较小的炒锅9。
[0046]本实施例中排烟口 12和最外圈滞火圈22的第三开口 221分别位于该炉箱I底部开孔11的相对两侧,以便外圈走火通道20中排出的废气能快速流至排烟口 12排出。
[0047]本实施例的炒炉炉膛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炒炉炉膛的其它结构相同,具有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累赘。
[0048]实施例三:
[0049]请参阅图9,本实施例的炒炉炉膛与实施例一的炒炉炉膛的区别为:各走火通道20中,除最内圈的走火通道20外,其它各圈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的方向相同;即任意相邻三圈走火通道20中,中圈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的方向与外圈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的方向相同。这种结构可以更方便引导焰气的流动,减小对焰气的阻力。
[0050]本实施例的炒炉炉膛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炒炉炉膛的其它结构相同,具有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累赘。
[0051]实施例四:
[0052]请参阅图10,本实施例的炒炉炉膛的炉膛中走火通道20的设计是由实施例一的炒炉炉膛中走火通道与实施例三的炒炉炉膛中走火通道相结构而成的,具体如下:
[0053]主方便描述,假定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顺时针流动为正向流动,而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逆时针流动为反向流动。此处顺时针、逆时针仅针对图10中所示的方向来说,并不是限定实际产品的焰气流动方向。
[0054]各走火通道20中,除最内圈的走火通道20外,其它各圈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的方向为相同、反向交替出现,或这些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的方向中即有正向流动也有反向流动。具体如本实施例中,由内至外,除最内圈的走火通道20外,其它四圈走火通道20引导焰气流动的方向为分别为反向、反向、正向、正向。当然,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反向、反向、反向、正向,或者其它流动方向设置。
[0055]本实施例的炒炉炉膛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炒炉炉膛的其它结构相同,具有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累赘。
[0056]实施例五:
[0057]请参阅图11,本实施例的炒炉炉膛与实施例一的炒炉炉膛的区别为:多圈滞火圈2依次相连呈螺旋状,且各走火通道20首尾相连呈螺旋状。即该结构形成盘绕设置的一条较长的走火通道20。这种结构可以更方便引导焰气的流动,对焰气的阻力更小。
[0058]本实施例的炒炉炉膛的其它结构与实施例一的炒炉炉膛的其它结构相同,具有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累赘。
[005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的一种节能炒炉,该节能炒炉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炒炉炉膛和安装于炉膛底部的炉头。该节能炒炉使用了上述炒炉炉膛,对炒锅加热时,热利用效率更高,加热更为均匀,加热温度更高。
[00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炒炉炉膛,包括用于支撑炒锅的炉箱,所述炉箱具有顶部呈敞口状的内腔,所述炉箱的底部的中间区域上开设有用于安装炉头的开孔,所述炉箱的底部的边缘区域上开设有排烟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箱的底部安装有用于配合支撑所述炒锅的多圈滞火圈,多圈所述滞火圈均环绕所述开孔,相邻两圈所述滞火圈间隔设置,最内圈所述滞火圈环绕成燃烧腔,且相邻两圈所述滞火圈间形成供焰气通过的走火通道,各所述走火通道还包括用于供焰气进入该走火通道中的进火口和用于供该走火通道中焰气排出的出火口,且同一所述走火通道中,所述进火口与所述出火口分隔开;相邻两圈所述走火通道中:内圈所述走火通道的所述出火口为外圈所述走火通道的所述进火口 ;多圈所述滞火圈形成的若干所述走火通道中:最内圈所述走火通道的所述进火口与所述燃烧腔相连通,最外圈所述走火通道的所述出火口与所述排烟口相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炉炉膛,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圈所述走火通道之间的所述滞火圈上开设有形成内圈所述走火通道的出火口与外圈所述走火通道的进火口的第一开口;多圈所述滞火圈中:最内圈所述滞火圈上开设有形成最内圈所述走火通道的进火口的第二开口,最外圈所述滞火圈上开设有形成最外圈所述走火通道的出火口的第三开口。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炒炉炉膛,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圈所述走火通道及该两圈所述走火通道对应的三圈所述滞火圈中:外圈所述走火通道中还设有分隔该走火通道的所述进火口与所述出火口的隔板,所述隔板的底端安装于所述炉箱上,所述隔板的两侧端分别与中圈所述滞火圈及外圈所述滞火圈相连,且中圈所述滞火圈上的所述第一开口和外圈所述滞火圈上的所述第一开口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炒炉炉膛,其特征在于,最外圈所述滞火圈的外侧还安装有分隔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排烟口的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固定于所述炉箱上。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炒炉炉膛,其特征在于,最内圈所述滞火圈的所述第二开口与相邻所述滞火圈的所述第一开口分别位于所述开孔的相对两侧。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炉炉膛,其特征在于,多圈所述滞火圈依次相连呈螺旋状,且各所述走火通道首尾相连呈螺旋状。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炒炉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呈倒圆锥状。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炒炉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箱的顶部边缘向上凸设有用于配合支撑所述炒锅的侧板,所述侧板呈环状,所述排烟口位于所述侧板与最外圈所述滞火圈之间。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炒炉炉膛,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箱的外侧安装有若干圈加强肋,各所述加强肋环绕所述开孔,且相邻两圈所述加强肋间隔设置。10.—种节能炒炉,包括炉膛和安装于所述炉膛底部的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炒炉炉膛。
【文档编号】F24C1-00GK204285527SQ201420687442
【发明者】曾昭栋, 肖永彪, 曾天铎, 曾秋媚, 李林栋, 何大立 [申请人]深圳市大能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