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2443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器用室外机,特别涉及一种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
背景技术
同时具备制冷或制热功能的空调器大致可以分为整体式和分体式两种类型。以单冷式空调器为例,本实用新型中的分体式空调器可以分为设置于室内对于室内环境进行制冷的室内机和通过冷媒配管与室内机连接的设置于室外空间,以外界空气为冷却媒质在冷凝器上与冷媒气体进行换热后通过冷媒配管将冷凝后的制冷剂提供给室内机的蒸发器上的室外机构成。室内机包括有使制冷剂蒸发后从室内空气吸收蒸发热,由此进行制冷换热的蒸发器;使室内空气产生流动循环的通风风扇构成,而室外机包括有压缩冷媒气体后将其提供给冷凝器上的压缩机;对于压缩机提供的冷媒气体进行冷凝的空冷式冷凝器;将外界空气强制性的送到空冷式冷凝器中进行冷却并使冷媒气体凝结的冷却风扇构成。室外机的压缩机,空冷式冷凝器及冷却风扇收容于形成外观的室外机机壳内部。以往的六面体形的室外机机壳的三个侧面上具备了给空冷式冷凝器吸取空气的空气吸入口,而在顶面上具备了向外部排出在冷凝器上进行换热后吸收了冷媒气体的冷凝热的空气的空气输出口。
但是,这种以往的空调器用室外机由于城市的密集性和环境管理的强化,其设置环境受到了限制,而且由于其发出的噪声和散发出的热气给周围的居民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在大型住宅区等的公共居住区域里为了降低噪声并增加美观性,规定将室外机设置在室内的阳台内部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日本国专利公报平6-101873号公开了一种在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设置在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室内或接近室内处,而空调器的室外单元设置在需要进行空气调节的空间的室外的空调器设置建筑物中,在外壁或是在屋顶上设置了开口,并在开口上设置了百叶窗,而百叶窗的内侧设置了空调器的室外单元,由此通过百叶窗之间的间隙进行室外单元的吸气或排气的空调器安装建筑物。
同时,日本国专利公报平3-213928号公开了一种配备了外框架的厚度与需要设置的墙壁厚度相同的空调器用室外机机身和设置在与室外机机身相同的侧面上的换热用空气的吸气口及排出换热后的空气的输出口的壁挂式空调器用室外机。
但是,在上述的以往技术中无法提出由于吸入口面积的减小而换热效率降低的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的提高换热效率的具体方案。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其提高了室外机中的冷却风扇的利用效率,由此可以提高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设置结构,其可以将随着空调器的容量的增加而体积增加的室外机设置为壁挂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包括有室外机机壳,设置在室外机机壳内,压缩通过配管由室内机流入到室外机上的冷媒气体的压缩机;将压缩机提供的冷媒气体冷凝成液态冷媒的空冷式冷凝器;所述的室外机机壳的结构是面向外部的一个侧面开放而上面,底面及另外的三个侧面封闭,其内部划分为吸气单元和排气单元的直角六面体形状,在排气单元内设置有为了将外界空气送到空冷式冷凝器并向外部排出换热后的空气的贯流式风扇,提供贯流式风扇的吸气用吸入孔面向与开放的一侧面相接的两个侧面,驱动贯流式风扇的电动机设置在面向上述两侧面中的任一侧面的吸气用吸入孔附近,并使设置电动机处的风扇叶片的宽度比其对面风扇叶片的宽度小的结构形成。
所述的室外机上还包括有百叶窗框架,百叶窗框架设置在建筑物外壁上形成的直角四角形空间的内壁上,面向室外机机壳的吸气单元及排气单元固定,并且对应室外机机壳的吸气单元和排气单元分为吸气窗口和排气窗口,并在各窗口内安装有百叶窗叶片,由此通过百叶窗叶片之间的间隙吸取和排出空气。百叶窗框架由构成外围的外框架和设置于外框架内框上的安装有百叶窗叶片的内框架构成。
室外机机壳的排气单元内还设有支撑贯流式风扇的风扇支撑结构。支撑结构是由巩固并支撑排气单元的外围的风扇框架和在风扇框架上连接和固定贯流式风扇的侧面的风扇托架构成。所述的室外机机壳分为与吸气单元对应的吸气机壳部分和与排气单元对应的排气机壳部分,其排气机壳部分是通过风扇框架巩固和支撑。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解决了以往的吸气单元的面积减少引起的换热效率的降低的问题。同时,利用上述的结构可以将随着空调器的容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大容量的室外机设置为壁挂式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室外机的实施例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实施例的室外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室外机上的冷却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2建筑物外壁 4外框架6内框架 7a吸气窗口7b排气窗口 8百叶窗叶片10室外机11a吸气单元11b排气单元 12a、12b、12c侧盖14底盖 16顶盖20压缩机30冷凝器40贯流式风扇42风扇框架44风扇托架 46风扇前导流罩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附图,以制冷用空调器为例,详细的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和附图上,而以专利权利要求范围为准。
图1至图3中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居住用及/或商用建筑物外壁2上形成的直角四角行的空间内壁上固定设置了外框架4,在外框架4的内侧固定设置了内框架6。根据实际情况,外内框架4、6可以构成整体结构。内框架6的内侧分为吸气窗口7a和排气窗口7b,而在各个窗口内设置了若干个百叶窗叶片8,由此通过百叶窗叶片8之间的间隙吸取或排出空气。还可以通过调整百叶窗叶片8的方向来调整空气的输入输出方向。但是,如果考虑包含百叶窗叶片8的内框架6临近室外设置和由于设置在高层上导致维护的不方便,或如果利用电动的方式配合室外机的运转而翻动百叶窗叶片时,则引发故障的几率比较高,在发生故障时修理也不太方便,因此充分的考虑外部环境后应维持百叶窗叶片8的开放的角度。
固定设置在建筑物外壁2内侧与外框架4或内框架6相接的室外机10具备室外机机壳,而室外机机壳由图2中所示的零件构成,同时在室外机机壳的内部还设置了图2中所示的室外机的构成部件。
如图1、图2所示,室外机机壳是在与内框架6的吸气窗口7a及排气窗口7b对应的一侧面开放,而开放的侧面划分为吸气单元11a及排气单元11b,并对应于内框架6的吸气窗口7a及排气窗口7b。而且,另外的三个侧盖12a、12b、12c和底盖14及顶盖16封闭,由此整体上形成直角六面体形结构。室外机机壳可以分为对应吸气单元11a的吸入机壳部分和对应排气单元11b的排出机壳部分。在底盖14上向外突出形成了若干个支架18a、18b、18c、18d,这些支架放在建筑物的底面,例如设置在公寓阳台底面上支撑室外机10的重量。考虑到底盖14的形状,支架18a、18b、18c、18d的设置数量应在4个左右。同时,在底盖14的下面横向设置了相互连接各个支架18a、18b、18c、18d的强化结构19。同时,在支架18a、18b、18c、18d上还配备了可调节高度的螺钉(图中没有表示),在不平的地面上用于调整室外机10的水平度。在支架18a、18b、18c、18d上,例如在前部(建筑物外壁侧)的两个支架18a、18b上如果配备移动用轮子(图中没有表示)时,可以方便的移动较重的室外机10。
在室外机吸气单元11a的压缩机安装结构22上设置了压缩机20,而“U”字型空冷式冷凝器30利用冷凝器盖32a、32b、32c及冷凝器托架34a、34b固定在侧盖12a、12b及底盖14上。空冷式冷凝器30上的若干个散热片之间弯弯曲曲的设置了若干列的冷凝器配管。对于空冷式冷凝器的结构这里不再细述。压缩机20压缩的冷媒气体在通过冷凝器30的配管流动的过程中将冷凝热传给外界空气后冷凝。冷凝器盖32a、32b、32c及冷凝器托架34a、34b形成从外界流入的空气不经过冷凝器30就无法到达排气单元11b的风道。通过吸气窗口7a上的百叶窗叶片8之间的间隙进入的外界空气顺着冷凝器盖32a、32b、32c及冷凝器托架34a、34b形成的风道,经过“U”字型冷凝器30,并与冷凝器配管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特别是,有别于以往的从三个侧面吸入空气,并从顶部排出换热后的空气的室外机,采用如前所述的出入式室外机的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吸气面受到限制,因此系统内的吸入阻力非常大。由此,本实用新型中有别于使用轴流风扇的以往结构,以使用贯流式风扇为主要特征。即,利用风扇框架42和风扇托架44把通过吸气窗口7a将外界空气供给空冷式冷凝器30,并通过排气窗口7b排出换热后空气的贯流式风扇设置在室外机排气单元11b上的侧盖12a、12b、12c及顶盖16上。
图3中将旋风式风扇作为贯流式风扇的例子表示了出来。这种贯流式风扇如图2和图3所示,使吸气用吸入孔面向侧盖12a、12b。
由于电动机38作为吸入阻力作用,因此设置有电动机38的吸入孔一侧的空气吸入量相对减少。为了平衡负荷,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特征是如图3所示,使设置电动机38一侧的风扇扇叶的宽度小于相对侧的风扇扇叶的宽度。即,两侧扇叶的宽度不同。由此,不仅解决了两侧吸入的风量不同的问题,又可以确保更多的风量,从而提高了换热效率的同时可以提高制冷效率。
如图2所示,为了减小风扇转动时产生的振动对系统的影响,需要一个将贯流式风扇40设置在室外机机壳上的风扇支撑结构,其风扇支撑结构包括强化排气单元外周强度的风扇框架42;在风扇框架42上连接并用于固定贯流式风扇40两侧的风扇托架44构成。根据贯流式风扇的设置方向可以改变风扇托架44的形状。室外机的机壳分为与吸气单元11a对应的吸气机壳部分和与排气结构11b对应的排气机壳部分时,风扇托架44固定并支撑排气机壳部分。图中的符号46表示设置于贯流式风扇前方的风扇前导流罩。
侧盖中构成背面的侧盖12c内侧设置了控制室外机运行的控制盒50,并在控制盒50的下面设置了蒸发后的冷媒气体流入的冷媒配管和在室外机上冷凝的冷媒液体流出的冷媒配管上的阀门组件52。
下面,对于具有如上结构的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的动作过程进行说明。
通过阀门组件52的冷媒配管从室内机流入的冷媒气体在经过压缩机20的过程中被压缩后供应到冷凝器30中。这时,在冷却风扇40的运转下通过吸气窗口7a的百叶窗叶片8之间的间隙流入的外界空气顺着冷凝器盖32a、32b、32c和冷凝器托架34a、34b形成的风道均匀地通过在“U”字型冷凝器30的3个面上形成的散热片之间,在这个过程中吸收散热片之间的冷凝器配管内的冷媒气体的热量,温度升高后经过冷却风扇40并通过排气窗口7b的百叶窗扇8之间的间隙输出至外部。
权利要求1.一种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包括有室外机机壳,设置在室外机机壳内,压缩通过配管由室内机流入到室外机上的冷媒气体的压缩机(20);将压缩机(20)提供的冷媒气体冷凝成液态冷媒的空冷式冷凝器(3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室外机机壳的结构是面向外部的一个侧面开放而上面(16),底面(14)及另外的三个侧面(12a、12b、12c)封闭,其内部划分为吸气单元(11a)和排气单元(11b)的直角六面体形状,在排气单元(11b)内设置有为了将外界空气送到空冷式冷凝器(30)并向外部排出换热后的空气的贯流式风扇(40),提供贯流式风扇(40)的吸气用吸入孔面向与开放的一侧面相接的两个侧面,驱动贯流式风扇(40)的电动机(38)设置在面向上述两侧面中的任一侧面的吸气用吸入孔附近,并使设置电动机(38)处的风扇叶片的宽度比其对面风扇叶片的宽度小的结构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室外机上还包括有百叶窗框架,百叶窗框架设置在建筑物外壁(2)上形成的直角四角形空间的内壁上,面向室外机机壳的吸气单元(11a)及排气单元(11b)固定,并且对应室外机机壳的吸气单元(11a)和排气单元(11b)分为吸气窗口(7a)和排气窗口(7b),并在各窗口内安装有百叶窗叶片(8),由此通过百叶窗叶片之间的间隙吸取和排出空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百叶窗框架由构成外围的外框架(4)和设置于外框架(4)内框上的安装有百叶窗叶片(8)的内框架(6)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一项所述的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室外机机壳的排气单元(11b)内还设有支撑贯流式风扇(40)的风扇支撑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结构是由巩固并支撑排气单元(11b)的外围的风扇框架(42)和在风扇框架(42)上连接和固定贯流式风扇(40)的侧面的风扇托架(44)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室外机机壳分为与吸气单元(11a)对应的吸气机壳部分和与排气单元(11b)对应的排气机壳部分,其排气机壳部分是通过风扇框架(42)巩固和支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前面吸/排气式空调器用室外机,包括有室外机机壳,设置在室外机机壳内的压缩机;空冷式冷凝器;室外机机壳的结构是面向外部的一个侧面开放而上面、底面及另外的三个侧面封闭,其内部划分为吸气单元和排气单元的直角六面体形状,在排气单元内设置有贯流式风扇,提供贯流式风扇的吸气用吸入孔面向与开放的一侧面相接的两个侧面,驱动电动机设置在面向上述两侧面中的任一侧面的吸气用吸入孔附近,并使设置电动机处风扇叶片的宽度比其对面风扇叶片的宽度小的结构形成。本实用新型解决了以往的吸气单元的面积减少引起的换热效率的降低的问题。可以将随着空调器的容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大容量的室外机设置为壁挂式结构。
文档编号F24F3/06GK2669052SQ20032013155
公开日2005年1月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3月15日
发明者裴英珠, 金寅圭, 具滋亨, 朴柄日, 金敬皓, 金阳昊, 洪映昊, 许庆旭, 车刚旭, 成时庆, 李东赫, 姜胜敏, 金太根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