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2612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回转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回转炉,属于回转炉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有色金属的冶炼生产中,回转炉是用于对各种物料进行焙烧和还原的主要设备。回转炉的结构零部件有炉体、回转炉管、回转炉管传动电机、回转炉管敲击锤、进料斗、出料端、支架等等。在生产过程当中,被加工物料从进料漏斗20进入,经炉头进料端11再进入回转炉管3。回转炉管3具有一定的倾斜度,以保证物料向着炉尾出料端12进行移动和输送。回转炉管3的倾斜程度由升降地脚螺杆17进行调节。在炉尾出料端12,有一根反应气体如氢气、氨气等输入管道18伸入到回转炉管3当中。物料从前端往后端输送,反应气体则从后端往前端流动,经炉体内电热丝8的高温加热,物料就被焙烧并还原。为了防止物料在回转炉管内壁粘结,回转炉管的外壁装有敲击锤4,随着炉管的转动,敲击锤4就对炉管进行击打。目前国内金属冶炼企业使用的回转炉都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老式设备。这种回转炉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主要缺陷。1、回转炉管的进料端和出料端都有较多的相对运动的零部件,这些相对运动的零部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和振动,零部件之间的动密封就要泄漏,致使反应气体逸出管外,充满生产车间。当反应气体为氨气时,整个车间就充满了氨气味,呛人刺眼。但工人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环境,司空见惯而认为是正常现象,工人的身体健康实际上已受到损伤。当反应气体为氢气时,泄漏就造成了爆炸危险,此时必须加大强制通风措施,降低气体浓度。2、回转炉管3由于受到炉体内电热丝8的高温作用,热胀冷缩非常明显。现有的回转炉其炉管托架只有两只,一只是炉管固定托架7,另一只是可随炉管伸长缩短而移动的活动托架43。但活动托架43离炉体1较近,而离炉尾出料端12较远,使得靠近炉尾出料端12的回转炉管没有被托架托住,弯曲变形也就更为严重,更加造成了炉尾出料端12的密封不严,气体泄漏。同时,活动托架43是采用滑动摩擦在支架16上面进行移动的,摩擦系数偏大,回转炉管的伸缩受到一定的阻碍。3、目前的回转炉在生产过程中一旦碰到意外断电,就会遇到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就是必须由工人不停顿地转动回转炉管,以防止高温状态下的炉管在冷却过程中产生严重变形。工人的劳动强度是很大的。4、在生产过程中,当原料装满进料漏斗20之后,进料漏斗20的顶盖就要密封关闭,并非连续不断地从进料漏斗20进料,此后再打开漏斗阀门50并启动回转炉运转。生产实践当中反应气体及其产生的废汽、水汽尽管有废汽排放管51排走,但总是难免会有一部分进入螺旋送料管52当中,使得管内原料物料受潮而成糊状,严重影响了反应物料的输送及反应的效果,对这一问题至今为止,现有技术都尚未予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回转炉存在的上述四项严重缺陷,本实用新型经过反复改进,逐项采用了最佳设计,提供出了一种回转炉。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回转炉,包含有炉体1、炉体防护罩2、回转炉管3、炉管敲击锤4、回转炉管传动电机5、与炉管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6、炉管固定托架7、炉体内电热丝8、炉体内耐火砖9、炉体保温材料10、炉头进料端11、炉尾出料端12、出料端观察镜13、出料推送电机14、螺旋推送出料管15、炉体支架16、回转炉管倾斜度调节升降地脚螺杆17、回转炉管内反应气体输入管18、出料端观察镜连接短管19、进料漏斗20,其结构特征在于炉尾出料端12与炉头进料端11均装有一套相同的动密封装置回转炉管3分为两个端头段21和一个中间段22,端头段21与轴承23为整体结构,轴承23配有轴承外壳24,螺栓25穿过回转炉管中间段22的连接法兰26将回转炉管中间段22连接在轴承23上面;轴承外壳24与轴承23之间依次装配有一圈槽形密封钢圈31、一圈密封圈32、一圈凸形弹压圈30;轴承23上面开设有若干个圆孔27,圆孔27当中套装弹簧28,弹簧28当中套装定位销29,弹簧28弹压住凸形弹压圈30,定位销29固定于槽形密封钢圈31上面,槽形密封钢圈31与凸形弹压圈30之间压装密封圈32,槽形密封钢圈31的底面与轴承外壳24贴合;若干个螺栓33把轴承外壳24固定连接在进料端及出料端上面;圆孔27的纵向中心线与螺栓25的纵向中心线不处在通过轴承23同一直径的同一个剖切平面当中;轴承外壳24与轴承23之间设有一个加油空间,轴承外壳24上开设有加油孔37;轴承外壳24的外围还包裹有一个冷却水加入空间,并设有冷却水加入口38;在接近炉尾出料端12的回转炉管3上面增设有炉管托架42,炉管托架42与炉管托架43共同装于滚轮44上面,滚轮44装于轨道上面,安装出料推送电机14和螺旋推送出料管16的底座下面装有滚轮45,滚轮45装于轨道上面;炉体1的中段增设炉管3的支撑装置炉体1中部下方的炉体支架上安装升降螺杆46,升降螺杆46的顶端伸入在松散的炉体保温材料当中并卡合一块异形耐火砖47,异形耐火砖47与炉管的加强圈48相接触;在进料漏斗的20的下部通入一根反应气体附加管53。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炉尾出料端12与炉头进料端11均有一套相同的动密封装置,回转炉管3在转动过程中,通过螺栓25带动轴承23及炉管端头段21一起转动;轴承23的圆孔27当中装入的弹簧28也随轴承一起转动,且弹簧28始终把凸形弹压圈30弹压住,即使回转炉管3出现较大的弯曲或变形,凸形弹压圈30都能与密封圈32保持紧密贴合,槽形密封钢圈31也同样被弹压而与轴承外壳24保持紧密贴合,从而非常有效地防止了反应气体从回转炉管内的逸出,车间生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靠近炉尾出料端12加装了一支炉管托架42,使得回转炉管3的运转更为平稳,减小了变形,相对增强了尾端炉管的密封效果;而且炉管托架42和炉管托架43都共同装于滚轮44上面,再加上滚轮45的作用,回转炉管3的变形伸缩阻力得到了减小,有利于保护炉管。3、炉体1的中段增设了炉管3的支撑装置,一旦停电,操作工人只须扳动转臂49就能使异形耐火砖47旋向上方而托住回转炉管3,高温炉管下垂变形的现象得到了防止,工人们不须再用手去摇动炉管不断转动了,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进料漏斗20的下部通入一根反应气体附加管53之后,从附加管内流出的少量气体就能适当地“顶撞”从炉尾出料端方向通来的反应水汽,使得反应水汽能顺从地从废汽排放管51排放掉,从而防止了螺旋送料管52当中的物料受潮成糊状,大大提高了物料还原反应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经试用,结构上的四项改进措施效果十分显著,进入车间再也闻不到刺鼻的氨气味了。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视图。
图3是图1的B-B视图。
图4是图3的C-C视图,也即炉头进料端11和炉尾出料端12采用的动密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体,2.炉体防护罩,3.回转炉管,4.炉管敲击锤,5.回转炉管传动电机,6.与炉管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7.炉管固定托架,8.炉体内电热丝,9.炉体内耐火砖,10.炉体保温材料,11.炉头进料端;12.炉尾出料端,13.出料端观察镜,14.出料推送电机,15.螺旋推送出料管,16.炉体支架,17.回转炉管倾斜度调节升降地脚螺杆,18.回转炉管内反应气体输入管,19.出料端观察镜连接短管,20.进料漏斗,21.回转炉管端头段,22.回转炉管中间段,23.轴承,24.轴承外壳,25.螺栓,26.连接法兰,27.圆孔,28.弹簧,29.定位销,30.凸形弹压圈,31.槽形密封钢圈,32.密封圈,33.螺栓,34.密封圈,35.密封圈,36.滚珠,37.加油孔,38.冷却水加入口,39.盖板,40.压板,41.压板收紧螺栓,42.炉管托架,43.炉管托架,44.滚轮,45.滚轮,46.升降螺杆,47.异形耐火砖,48.炉管加强圈,49.转臂,50.阀门,51.废汽排放管,52.螺旋送料管,53.反应气体附加管,54.轴承座,55.轴承架,56.送料电机,57.排污管,58.回转炉管加强筋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共同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同一实施例,具体结构特点和操作过程就不再重复叙述。
权利要求1.回转炉,包含有炉体(1)、炉体防护罩(2)、回转炉管(3)、炉管敲击锤(4)、回转炉管传动电机(5)、与炉管固定连接的传动齿轮(6)、炉管固定托架(7)、炉体内电热丝(8)、炉体内耐火砖(9)、炉体保温材料(10)、炉头进料端(11)、炉尾出料端(12)、出料端观察镜(13)、出料推送电机(14)、螺旋推送出料管(15)、炉体支架(16)、回转炉管倾斜度调节升降地脚螺杆(17)、回转炉管内反应气体输入管(18)、出料端观察镜连接短管(19)、进料漏斗(20),其特征在于炉尾出料端(12)与炉头进料端(11)均装有一套相同的动密封装置回转炉管(3)分为两个端头段(21)和一个中间段(22),端头段(21)与轴承(23)为整体结构,轴承(23)配有轴承外壳(24),螺栓(25)穿过回转炉管中间段(22)的连接法兰(26)将回转炉管中间段(22)连接在轴承(23)上面;轴承外壳(24)与轴承(23)之间依次装配有一圈槽形密封钢圈(31)、一圈密封圈(32)、一圈凸形弹压圈(30);轴承(23)上面开设有若干个圆孔(27),圆孔(27)当中套装弹簧(28),弹簧(28)当中套装定位销(29),弹簧(28)弹压住凸形弹压圈(30),定位销(29)固定于槽形密封钢圈(31)上面,槽形密封钢圈(31)与凸形弹压圈(30)之间压装密封圈(32),槽形密封钢圈(31)的底面与轴承外壳(24)贴合;若干个螺栓(33)把轴承外壳(24)固定连接在进料端及出料端上面;圆孔(27)的纵向中心线与螺栓(25)的纵向中心线不处在通过轴承(23)同一直径的同一个剖切平面当中;轴承外壳(24)与轴承(23)之间设有一个加油空间,轴承外壳(24)上开设有加油孔(37);轴承外壳(24)的外围还包裹有一个冷却水加入空间,并设有冷却水加入口(38);在接近炉尾出料端(12)的回转炉管(3)上面增设有炉管托架(42),炉管托架(42)与炉管托架(43)共同装于滚轮(44)上面,滚轮(44)装于轨道上面,安装出料推送电机(14)和螺旋推送出料管(16)的底座下面装有滚轮(45),滚轮(45)装于轨道上面;炉体(1)的中段增设炉管(3)的支撑装置炉体(1)中部下方的炉体支架上安装升降螺杆(46),升降螺杆(46)的顶端伸入在松散的炉体保温材料当中并卡合一块异形耐火砖(47),异形耐火砖(47)与炉管的加强圈(48)相接触;在进料漏斗的(20)的下部通入一根反应气体附加管(5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经过结构改进的一种回转炉,用于有色金属的冶炼生产当中。结构特征表现在炉尾出料端12与炉头进料端11均装有一套相同的动密封装置在回转炉管3的转动过程中,弹簧28始终把凸形弹压圈30和槽形密封钢圈31弹压住,保证了进出料端的密封牢靠,有效防止了反应气体如氨气的逸出;靠近炉尾出料端12加装了炉管托架42,且炉管托架42及炉管托架43都共同装于滚轮44上面,使得炉管的伸缩更加自如,减小了伸缩阻力,有利于保护炉管;在炉体1的中段增设了炉管支撑装置,在停电时不再需要由工人不停转动炉管以防炉管弯曲变形,极大地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在进料漏斗20下部通入的反应气体附加管53能防止螺旋送料管52当中的物料受潮变成糊状,提高了还原反应的效果。
文档编号F27B7/00GK2739552SQ200420009590
公开日2005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6日
发明者曾宪秀 申请人:曾宪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