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88012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不仅可以同时执行换气和除湿,还可以在没有户外空气流入的情况下只通过室内空气的循环而执行除湿的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采用电热交换机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具备在室内侧具备室内流入口和室内排出口且在室外侧具备室外流入口和室外排出口的主体、在该主体内部设置的电热交换机、在主体的内部分别设置在室内流入口和室外流入口侧的鼓风机、用于分别加热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加热器、用于使主体内的流路可变的流路可变机构。
对于该换气装置,当执行换气运行时,流路可变机构进行工作以使室外空气流入到室内而室内空气被排出到室外。另外,当执行室内空气的除湿和增湿时,通过流路可变机构的工作使从室内流入并通过电热交换机的室内空气再次被排出到室内空间。另外,当在执行室内空气的除湿和增湿的过程中执行加热再生时,从室外流入并通过电热交换机的室外空气再次被排出到室外。
但是,对于该换气装置,当执行除湿时,必须反复进行室内空气经过电热交换机再次被排出到室内或室外空气经过电热交换机再次被排出到室外的过程,所以存在不可能进行持续的除湿运行的问题。
另外,该换气装置使用电热交换机执行除湿运行,所以机器的运行时见延长,由此,存在能量费用和运行噪音增加、除湿效果低的缺点。
另外,该换气装置有在执行除湿运行期间无法进行室内换气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平8-94124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执行换气功能的同时还能够执行对从外部流入的空气的除湿的换气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不导入户外空气而只通过室内空气的循环来执行室内空气的连续除湿的、与以往相比使除湿效果得到改善的换气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具备电热交换机,其设置在主体内,并具有相互交叉成分区状态的第1空气通路和第2空气通路;供气流路,其形成在上述主体内以使室外空气经过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而流入到室内;第1送风扇,其设置在上述供气流路上;排气流路,其形成在上述主体内以使室内空气经过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而排出到室外;第2送风扇,其设置在上述排气流路上;除湿转动部件,其用于除湿排出到室内空间的空气,并在一侧位于上述电热交换机下游的上述供气流路内而另一侧位于上述电热交换机下游的上述排气流路内的状态下进行旋转;加热器,其设置在与上述排气流路内的上述除湿转动部件靠近的位置上以便加热流向上述除湿转动部件侧的空气。
另外,上述的主体的特征在于,具备空气从室内空间流入的室内流入口、空气被排出到室内空间的室内排出口、空气从室外流入的室外流入口、和空气被排出到室外的室外排出口。
另外,上述供气流路具备使上述室外流入口和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入口连通的第1供气流路、对已通过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的第2供气流路、使上述第2供气流路和上述室内排出口连通的第3供气流路;上述排气流路具备使上述室内流入口和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入口连通的第1排气流路、对已通过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的第2排气流路、使上述第2排气流路和上述室外排出口连通的第3排气流路。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迂回流路,其形成在上述主体上以使上述第1排气流路的空气流入上述第1供气流路侧;第1气闸,其开闭该迂回流路;第2气闸,其开闭上述室外流入口。
另外,上述第1送风扇被设置在上述第2供气流路内,上述第2送风扇被设置在上述第2排气流路内。
另外,上述第3供气流路和上述第3排气流路在相互邻接的状态下借助隔板被相互分区,上述除湿转动部件被设置在上述隔板上并可以自由旋转,以使两侧分别位于上述第3供气流路和上述第3排气流路上。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使流入上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上述除湿转动部件或者以绕过上述除湿转动部件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3气闸、使流入上述第3排气流路的空气通过上述除湿转动部件或者以绕过上述除湿转动部件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4气闸。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开闭上述室外排出口的第5气闸。
另外,上述除湿转动部件的特征在于,是在空气可以流通的栅格式的表面上涂敷水分吸附剂的旋转体。
另外,本发明的换气装置具备电热交换机,其设置在主体内,并具有相互交叉成分区状态的第1空气通路和第2空气通路;供气流路,其形成在上述主体内以使室外空气经过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而流入到室内;第1送风扇,其设置在上述供气流路上;排气流路,其形成在上述主体内以使室内空气经过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而排出到上述室外;第2送风扇,其设置在上述排气流路上;连通流路,其形成在上述主体上,以使已通过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上述供气流路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到上述电热交换机下游的上述排气流路侧;除湿转动部件,其用于除湿排出到室内空间的空气,并在一侧位于上述电热交换机下游的上述供气流路内而另一侧位于上述连通流路内的状态下设置成可以自由旋转;加热器,其设置在与上述连通流路内的上述除湿转动部件靠近的位置上以便加热流向上述除湿转动部件侧的空气。上述主体具备空气从室内空间流入的室内流入口、空气被排出到室内空间的室内排出口、空气从室外流入的室外流入口、和空气被排出到室外的室外排出口。
另外,上述供气流路具备使上述室外流入口和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入口连通的第1供气流路、对已通过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的第2供气流路、使上述第2供气流路和上述室内排出口连通的第3供气流路;上述排气流路具备使上述室内流入口和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入口连通的第1排气流路、使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出口和上述室外排出口连通的第2排气流路;上述连通流路使上述第2供气流路和上述第2排气流路连通。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迂回流路,其形成在上述主体上以使上述第1排气流路的空气流入上述第1供气流路侧;第1气闸,其选择性关闭上述迂回流路的入口和上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入口中的任何一方;第2气闸,其开闭上述室外流入口。
另外,上述第3供气流路和上述连通流路在相互邻接的状态下借助隔板被相互分区,上述除湿转动部件被设置在上述隔板上并可以自由旋转,以使两侧分别位于上述第3供气流路和上述连通流路上。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使流入上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上述除湿转动部件或者以绕过上述除湿转动部件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3气闸、使流入上述连通流路的空气经过上述除湿转动部件而流入到上述第2排气流路或者以关闭上述连通流路的出口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4气闸。
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通过除湿转动部件的工作可以执行除湿运行,所以能够执行室内换气和除湿,且与以往相比,可以获得改善除湿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换气装置,通过迂回流路使室内空气循环,可以不导入户外空气而只通过室内空气的循环来执行室内空气的连续除湿。


图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进行换气和除湿的状态的图。
图2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除湿转动部件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没有户外空气流入而除湿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没有除湿工作而换气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没有户外空气导入而除湿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进行换气和除湿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进行换气和除湿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没有户外空气导入而除湿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没有除湿工作而换气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没有户外空气导入而除湿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内部构成的剖视图,是表示进行换气和除湿的状态的图。
图中10、100-主体,11、110-室内流入口,12、120-室内排出口,13、130-室外流入口,14、140-室外排出口,15、150-隔板,20、200-电热交换机,20a、200a-第1空气通路,20b、200b-第2空气通路,31、310-第1供气流路,32、320-第2供气流路,33、330-第3供气流路,34、340-第1送风扇,41、410-第1排气流路,42、420-第2排气流路,43-第3排气流路,44、440-第2送风扇,50、500-除湿转动部件,60、70、600、700-迂回流路,61、71、610、710-第1气闸,62、620-第2气闸,63、630-第3气闸,64、640-第4气闸,65、650-第5气闸。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1至图5中,表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如图1所示,对于按照第1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在具有四角箱形的主体10的室内侧设置室内流入口11以及室内排出口12,在主体10的室外侧设置室外流入口13以及室外排出口14。
在主体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对从室外流入的空气和从室内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电热交换机20。该电热交换机20与通常的电热交换机一样,相互对向的第1侧面21和第2侧面22借助第1空气通路20a连通,相互对向的第3侧面23和第4侧面34也借助第2空气通路20b连通,其中所述的第2空气通路20b与第1空气通路20a被分区。通过该构成,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通过电热交换机20的第1空气通路20a和第2空气通路20b同时进行热交换。
另外,在主体10的内部设置供气流路和排气流路,其中,所述的供气流路使用于室内空气的换气且从室外流入口13流入的室外空气经过电热交换机20的第1空气通路20a并通过室内排出口12被排出,所述的排气流路使从室内流入口11流入的室内空气经过电热交换机20的第2空气通路20b并通过室外排出口14排出。
供气流路具备以连通室外流入口13和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20a的入口的方式形成的第1供气流路31、由对已通过电热交换机20的第1空气通路20a的空气进行容纳的空间构成的第2供气流路32、以连通第2供气流路32和室内排出口12的方式形成的第3供气流路33。因此,室外空气按顺序经过第1供气流路31、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20a、第2供气流路32、第3供气流路33、室内排出口12被提供给室内空间。另外,在第2供气流路32的内部设置第1送风扇34以通过供气流路吹动空气。另外,为了进行如上所述的吹风,第1送风扇34具备其出口与第3供气流路33的入口相连的送风罩34a。
排气流路具备以连通室内流入口11和电热交换机20的第2空气通路20b的入口的方式形成的第1排气流路41、由对已通过电热交换机20的第2空气通路20b的空气进行容纳的空间构成的第2排气流路42、以连通第2排气流路42和室外排出口14的方式形成的第3排气流路43。因此,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第1排气流路41、电热交换机20的第2空气通路20b、第2排气流路42、第3排气流路43、室外排出口14被排出到室外。另外,在第2排气流路42的内部设置第2送风扇44以通过排气流路吹动空气。另外,为了进行如上所述的吹风,第2送风扇44具备其出口与第3排气流路43的入口相连的送风罩44a。这些主体10内的流路与通常的换气装置相同,是由将主体10的内部分区的多片隔板形成。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3供气流路33和第3排气流路43是由这些将流路33、34分区的隔板15形成,所以部分区域成为相互邻接的状态,另外,在对第3供气流路33和第3排气流路43分区的隔板15上,设置用于对提供给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转动部件50。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除湿转动部件50是由在形成为空气可以流通的栅格式的网状体或蜂巢形的表面上涂敷水分吸附剂而成的旋转体构成。作为水分吸附剂,可以使用类似硅胶(Silica gel)或沸石(Zeo1ite)的具有水分吸附性的材料。
另外,对于除湿转动部件50的配置,其一侧位于第3供气流路33的内部以便靠近通过第3供气流路33并提供给室内的空气,其另一侧位于第3排气流路43内以便与通过第3排气流路43并被排出到室外的空气靠近,其中心由隔板15支撑并可自由旋转。另外,除湿转动部件50通过在第3供气流路33内设置的电动机51的驱动而进行旋转,在第3供气流路33内露出的面积大于在第3排气流路43内露出的面积。为此,如图3所示,在隔板15上形成突出于第3供气流路33并具有三角形的截面的弯曲部15a。然后,在第3排气流路43的流入口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附近的位置上设置对流向除湿转动部件50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53。
该构成使经过第3供气流路33而被提供给室内的空气在通过第3供气流路33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的同时通过吸附水分进行除湿。对于由除湿转动部件50吸附的水分,当除湿转动部件50在第3排气流路43侧旋转时,由加热器53加热的排出空气在经过除湿第3排气流路的过程中被除去,并连同排出空气一起被排出到室外。由此,除湿转动部件50在第3排气流路43侧除去水分,所以再生至重新可以吸收水分的状态,因此,旋转到第3供气流路33侧,并再次执行在第3供气流路33的除湿。
另外,如图4所示,本发明具备为了可以不必导入户外空气而只通过室内空气的循环进行除湿并使第1排气流路41的空气流入到第1供气流路31侧的迂回流路60、开闭该迂回流路60的第1气闸61、开闭室外流入口13的第2气闸62。
另外,在第3供气流路33内设置有将内部分区的隔板35以便将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的空气引导至除湿转动部件50侧,在该隔板35和第2供气流路32侧的隔板16之间的空间内设置开闭流路的第3气闸63。根据该构成,当在第3气闸63打开时,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的空气绕过除湿转动部件50流向室内排出口12侧,当第3气闸63关闭时,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的空气全部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并被除湿,然后流向室内排出口12侧。
另外,在第3排气流路43内设置有将内部分区的隔板45以便将流入到第3排气流路43的空气引导至除湿转动部件50侧,在该隔板45和第2排气流路42侧的隔板17之间的空间内设置开闭流路的第4气闸64。根据该构成,当在第4气闸64打开时,流入到第3排气流路43的空气绕过除湿转动部件50流向室外排出口14侧,当第4气闸64关闭时,流入到第3排气流路43的空气通过加热器3并被加热,然后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流向室外排出口14侧。
在室外排出口14侧,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设置可以开闭的第5气闸65,以便防止因换气装置的停止工作或激烈的外风造成的室外空气通过室外排出口14并逆流至主体10内部的现象。
接着,对具有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
在执行室内空气的换气的同时,执行对从外部导入的空气进行除湿,此时,如图1所示,第1气闸61和第3气闸63关闭,第2气闸62和第5气闸65打开,第4气闸64部分开放。另外,第1以及第2送风扇34、44工作,驱动加热器53,除湿转动部件50缓慢旋转。
此时,室外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外流入口13、第1供气流路31、电热交换机20的第1空气通路20a、第2供气流路32、第1送风扇34、第3供气流路33、第3供气流路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室内排出口12而流入到室内。因此,从室外流入的空气在被除湿状态下被提供给室内。
另一方面,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第1排气流路41、电热交换机20的第2空气通路20b、第2排气流路42、第2送风扇44、第3排气流路43、加热器53、第3排气流路侧43的除湿转动部件50、室外排出口14被排出到室外。另外,对于经过第3排气流路43被排出的空气的一部分,因为第4气闸64的一部分成为打开状态,所以不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即被直接排出到外部。此时,排出到室外的空气的一部分在经由加热器53加热之后通过除湿转动部件,所以夺走第3排气流路43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的水分,使除湿转动部件50再生。
另外,在进行上述工作时,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交叉通过电热交换机20,所以能够完成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并减少室内空间的热损失,另外,从外部导入的空气在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之前,通过可以吸附水分的电热交换机20而被一次性地除湿。另外,在完成换气工作期间,除湿转动部件50旋转,所以被导入室内的空气的连续除湿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当室内空气不经换气(无户外空气的导入)而只执行室内空气的除湿时,第1气闸61和第5气闸65打开,第2气闸62、第3气闸63以及第4气闸64工作以关闭流路。另外,第1以及第2送风扇34、44工作,驱动加热器53,除湿转动部件50缓慢旋转。特别是此时为了减少排出到室外的空气,第2送风扇44以低于第1送风扇34的转速旋转。
因此,大部分的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第1排气流路41、迂回流路60、第1供气流路31、电热交换机20的第1空气通路20a、第2供气流路32、第1送风扇34、第3供气流路33、第3供气流路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室内排出口12被再次提供给室内空间。在此过程中,通过第3供气流路33的空气全部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所以可以完成室内空气的除湿。
另外,对于从室内流入口11流入到第1排气流路41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经过电热交换机20的第2空气通路20b、第2排气流路42、第2送风扇44、第3排气流路43、加热器53、第3排气流路43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室外排出口14被排出到室外。此时,对于通过第2送风扇44的工作排出到室外的空气,因为与第1送风扇34相比,第2送风扇44以低速旋转,所以与在室内循环的空气相比是少量。另外,被排出到室外的空气全部由加热器53加热,然后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由此除湿转动部件50得到再生。
如图5所示,当不经除湿工作而只执行换气时,第1气闸61关闭,第2至第5气闸62~65打开。另外,第1送风扇34和第2送风扇44工作,加热器53和除湿转动部件50的工作停止。
因此,室外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外流入口13、第1供气流路31、电热交换机20的第1空气通路20a、第2供气流路32、第1送风扇34、第3供气流路33、室内排出口12而流入到室内空间。此时,从室外流入到室内的空气,绕过第3供气流路33内的除湿转动部件50,或者只有一部分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但因除湿转动部件50不旋转,故无法除湿。另一方面,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第1排气流路41、电热交换机20的第2空气通路20b、第2排气流路42、第2送风扇44、第3排气流路43、室外排出口14被排出到室外。此时,被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也绕过除湿转动部件50而被排出。
图6以及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图。第2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大致相同的构成,但具备直接连通第1排气流路41和第2供气流路32的迂回流路70、和开闭该迂回流路70的第1气闸71,用来代替迂回流路60和第1气闸61,两者在这一点上不同。
对于本实施例的换气装置,如图7所示,当执行换气和除湿时,除了通过第1气闸71关闭迂回流路70之外,因是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进行工作,所以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一样进行换气以及除湿工作。另外,虽未图示,但在未进行除湿工作而只执行换气时,实际的空气流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同。
如图6所示,当室内空气不经换气(无户外空气的导入)而只执行室内空气的除湿时,第1气闸71和第5气闸65打开,第2气闸62、第3气闸63以及第4气闸64关闭。另外,第1以及第2送风扇34、44工作,驱动加热器53,除湿转动部件50缓慢旋转。另外,此时为了减少排出到室外的空气,第2送风扇44以低于第1送风扇34的转速旋转。
因此,大部分的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第1排气流路41、迂回流路70、第2供气流路32、第1送风扇34、第3供气流路33、第3供气流路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室内排出口12被再次提供给室内空间。在此过程中,通过第3供气流路33的空气全部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所以可以完成室内空气的除湿。通过该空气流,流入到第2供气流路32的室内空气不通过电热交换机20,这一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
另外,对于从室内流入口11流入到第1排气流路41的室内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经过电热交换机20的第2空气通路20b、第2排气流路42、第2送风扇44、第3排气流路43、加热器53、第3排气流路43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室外排出口14被排出到室外。对于如此通过第2送风扇44的工作排出到室外的空气,因为与第1送风扇34相比,第2送风扇44以低速旋转,所以与在室内循环的空气相比是少量。另外,被排出到室外的空气全部由加热器53加热,然后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由此除湿转动部件50得到再生。
图8至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图。如图8所示,对于第3实施方式,具备在主体100的室内侧形成室内流入口110和室内排出口120,还具备在主体100的室外侧形成的室外流入口130和室外排出口140。
另外,在主体100的内部设置有电热交换机200,其使从室外流入的空气和从室内被排出的空气通过相互交叉的第1空气通路200a和第2空气通路200b同时进行热交换。另外,在主体100的内部还具备供气流路和排气流路,其中,所述的供气流路使用于室内空气换气且从室外流入口130流入的室外空气经过电热交换机200的第1空气通路200a并通过室内排出口120被排出,所述的排气流路使从室内流入口110流入的室内空气经过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并通过室外排出口140排出。
供气流路具备以连通室外流入口130和电热交换机200的第1空气通路200a的入口的方式形成第1供气流路310、对已通过电热交换机200的第1空气通路200a的空气进行容纳的空间构成的第2供气流路320、以连通第2供气流路320和室内排出口120的方式形成的第3供气流路330。即,供气流路使室外空气按顺序经过第1供气流路310、电热交换机200的第1空气通路200a、第2供气流路320、第3供气流路330、室内排出口120,被提供给室内空间。另外,在第2供气流路320的内部设置第1送风扇340以通过供气流路吹动空气。
排气流路具备以连通室内流入口110和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的入口的方式形成的第1排气流路410、使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的出口和室外排出口140连通的第2排气流路420。因此,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0、第1排气流路410、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第2排气流路420、室外排出口140被排出到室外。另外,在第2排气流路420的内部设置有第2送风扇440以通过排气流路吹动空气。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具备使第2供气流路320和第2排气流路420连通的连通流路430,以使通过电热交换机200的第1空气通路200a的、第2供气流路320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到第2排气流路420侧。
另外,第3供气流路330和连通流路430通过隔板150而被分区,所以部分区域成为相互邻接的状态,在对第3供气流路330和连通流路440进行分区的隔板150上,设置用于对提供给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转动部件500。另外,在连通流路430的入口侧设置有对流向除湿转动部件500侧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530。这里,除湿转动部件500的构成以及设置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相同,所以省略其详细内容。
另外,如图9所示,为了不导入户外空气而通过室内空气的循环即可进行除湿,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具备使第1排气流路410的空气流到第1供气流路310侧的迂回流路600、选择性关闭该迂回流路600的入口和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的入口中的任何一方的第1气闸610、以及开闭室外流入口130的第2气闸620。
在第3供气流路330内设置有将内部分区的隔板350以便将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0的空气引导至除湿转动部件500侧,在该隔板350和第2供气流路320侧的隔板160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开闭流路的第3气闸630。因此,当第3气闸630打开时,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0的空气绕过除湿转动部件500而流向室内排出口120侧,当第3气闸630关闭时,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0的空气全部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并被除湿并以该状态流向室内排出口120侧。
另外,在连通流路430的内部还设置将内部分区的隔板450以便将流入到连通流路430的空气引导至除湿转动部件500侧,在该隔板450和第2排气流路420侧的隔板170之间设置开闭流路的第4气闸640。即,第4气闸640,使流入到连通流路430的空气经过除湿转动部件500流向第2排气流路420侧(参照图9),或者关闭连通流路430(参照图10)。
在室外排出口140侧,根据使用者的需要设置可以开闭的第5气闸650,以便防止因换气装置的工作停止或激烈的外风造成的室外空气从室外排出口140逆流至主体100内的现象。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工作进行说明。
在执行室内空气的换气的同时,执行对从外部导入的空气进行除湿,此时,如图8所示,第1气闸610关闭迂回流路600,第2气闸620和第5气闸650打开。另外,第3气闸630工作以使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0的空气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且第4气闸640工作以使流入到连通流路430的空气经过除湿转动部件500流向第2排气流路420。即,第4气闸640开放连通流路430的出口。另外,第1以及第2送风扇340、440工作,驱动加热器530,且除湿转动部件500缓慢旋转。
此时,室外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外流入口130、第1供气流路310、电热交换机200的第1空气通路200a、第2供气流路320、第1送风扇340、第3供气流路330、第3供气流路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0、室内排出口120而被提供给室内空间。因此,从室外流入的空气,在被除湿状态下提供给室内。另一方面,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0、第1排气流路410、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第2排气流路420、第2送风扇440、室外排出口140被排出到室外。另外,对于从第2供气流路320流入到连通流路430的一部分空气,在用加热器530进行加热之后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所以夺走连通流路430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0的水分,使除湿转动部件50再生。接着,通过连通流路430的空气流向第2排气流路420而被排出到外部。
对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如图9所示,当室内空气不经换气(无户外空气的导入)而只执行室内空气的除湿时,第1气闸610工作以开放迂回流路600并同时关闭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的入口,关闭第2气闸620。另外,第3气闸630工作以使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0的空气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第4气闸640工作以使流入到连通流路430的空气经过除湿转动部件500流向第2排气流路420。另外,第5气闸650打开。另外,第1以及第2送风扇340、440工作,驱动加热器530,除湿转动部件500缓慢旋转。此时为了减少排出到室外的空气,第2送风扇440以低于第1送风扇340的转速旋转。
因此,大部分的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0、第1排气流路410、迂回流路600、第1供气流路310、电热交换机200的第1空气通路200a、第2供气流路320、第1送风扇340、第3供气流路330、第3供气流路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0、室内排出口120,被再次提供给室内空间。在此过程中,经过第3供气流路330的空气全部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所以可以完成室内空气的除湿。
然后,对于从第2供气流路320流入到连通流路430的一部分空气,在由加热器530加热之后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所以夺走连通流路430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0的水分,使除湿转动部件500再生。接着,通过连通流路430的空气流向第2排气转动部件420而被排出到外部。此时,因为第2送风扇440以低于第1送风扇340的速度旋转,所以由第2送风扇440的工作而排出到室外的空气与在室内循环的空气相比成为少量。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如图10所示,当不经除湿工作而只执行换气时,通过第1气闸610而关闭迂回流路600,第2气闸620和第5气闸650打开。另外,第3气闸630工作以使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0的空气绕过除湿转动部件500,且第4气闸640工作以关闭连通流路430的出口。另外,第1送风扇340以及第2送风扇440工作,使加热器530和除湿转动部件500的工作停止。
因此,室外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外流入口130、第1供气流路310、电热交换机200的第1空气通路200a、第2供气流路320、第1送风扇340、第3供气流路330、室内排出口120而被提供给室内空间。此时,从室外流入到室内的空气,绕过第3供气流路330内的除湿转动部件500,或者只有一部分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但因除湿转动部件500不旋转,故不除湿。另一方面,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0、第1排气流路410、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第2排气流路420、第2送风扇440、室外排出口140,而被排出到室外。此时,连通流路430的出口是由第4气闸640处于关闭的状态,所以空气不流向连通流路430侧。
图11以及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图。第4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大致相同的构成,但具备使第1排气流路410和第2供气流路320直接连通的迂回流路700、选择性关闭该迂回流路700和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的入口侧的流路中的任何一方的第1气闸710,用来代替迂回流路600和第1气闸610,两者在这一点上不同。
对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如图12所示,当执行换气和除湿时,除了由第1气闸710关闭迂回流路700之外,因是通过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进行工作,所以可以与第3实施方式一样进行换气以及除湿工作。另外,虽未图示,但在未进行除湿工作而只执行换气时,实际的空气流与第3实施方式中相同。
如图11所示,当室内空气不经换气(无户外空气的导入)而只执行室内空气的除湿时,第1气闸710工作而开放迂回流路700的同时,关闭电热交换机200的第2空气通路200b侧的流路,且第2气闸620关闭。另外,第3气闸630工作以使流入到第3供气流路330的空气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且第4气闸640工作以使流入到连通流路430的空气经过除湿转动部件500流向第2排气流路420。另外,第5气闸650打开。另外,第1以及第2送风扇340、440工作,驱动加热器530,除湿转动部件500缓慢旋转。此时为了减少排出到室外的空气,第2送风扇440以低于第1送风扇340的转速旋转。
因此,大部分的室内空气按顺序经过室内流入口110、第1排气流路410、迂回流路700、第2供气流路320、第1送风扇340、第3供气流路330、第3供气流路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0、室内排出口120,被再次提供给室内空间。在此过程中,经过第3供气流路330的空气全部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所以可以完成室内空气的除湿。在该空气流中,流入到第2供气流路320的室内空气不通过电热交换机200,在这一点上与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不同。
另一方面,对于从第2供气流路320流入到连通流路430的一部分空气,在由加热器530加热之后通过除湿转动部件500,所以夺走连通流路430侧的除湿转动部件500的水分,使除湿转动部件500再生。接着,通过连通流路430的空气流向第2排气转动部件420而被排出到外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热交换机,其设置在主体内,并具有相互交叉成分区状态的第1空气通路和第2空气通路;供气流路,其形成在所述主体内以使室外空气经过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而流入到室内;第1送风扇,其设置在所述供气流路上;排气流路,其形成在所述主体内以使室内空气经过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而排出到所述室外;第2送风扇,其设置在所述排气流路上;除湿转动部件,其用于对排出到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除湿,且在一侧位于所述电热交换机下游的所述供气流路内而另一侧位于所述电热交换机下游的所述排气流路内的状态下被设置成可自由旋转;以及加热器,其设置在与所述排气流路内的靠近所述除湿转动部件的位置,以便加热流向所述除湿转动部件侧的空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具备从室内空间流入空气的室内流入口、空气被排出到室内空间的室内排出口、空气从室外流入的室外流入口、和空气被排出到室外的室外排出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流路具备使所述室外流入口和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入口连通的第1供气流路、对已通过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的第2供气流路、和使所述第2供气流路和所述室内排出口连通的第3供气流路;所述排气流路具备使所述室内流入口和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入口连通的第1排气流路、对已通过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的第2排气流路、和使所述第2排气流路和所述室外排出口连通的第3排气流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迂回流路,其形成在所述主体内以使所述第1排气流路的空气流入所述第1供气流路侧;第1气闸,其开闭该迂回流路;和第2气闸,其开闭所述室外流入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送风扇被设置在所述第2供气流路内,所述第2送风扇被设置在所述第2排气流路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供气流路和所述第3排气流路在相互邻接的状态下借助隔板被相互分区;所述除湿转动部件,以使两侧分别位于所述第3供气流路和所述第3排气流路上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隔板上并可以自由旋转。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使流入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或者以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3气闸、和使流入所述第3排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或者以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4气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关闭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开放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加热器工作,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执行换气和对从外部导入的空气的进行除湿。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开放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关闭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全部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排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加热器工作,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在没有户外空气导入的情况下执行室内空气的除湿。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关闭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开放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排气流路的空气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执行不经除湿工作的换气。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开闭所述室外排出口的第5气闸。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是在空气可以流通的栅格式的表面上涂敷水分吸附剂的旋转体。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迂回流路,其以使所述第1排气流路的空气流入所述第2供气流路侧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主体内;第1气闸,其开闭所述迂回流路;和第2气闸,其开闭所述室外流入口。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送风扇被设置在所述第2供气流路内,所述第2送风扇被设置在所述第2排气流路内。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供气流路和所述第3排气流路在相互邻接的状态下借助隔板被相互分区;所述除湿转动部件以使两侧分别位于所述第3供气流路和所述第3排气流路上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隔板上并可以自由旋转。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使流入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或者以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3气闸、和使流入所述第3排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或者以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4气闸。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关闭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开放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加热器工作,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执行换气和对从外部导入的空气进行除湿。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开放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关闭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排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加热器工作,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在不从户外导入空气的情况下执行室内空气的除湿。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关闭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开放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排气流路的空气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执行不经除湿工作的换气。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开闭所述室外排出口的第5气闸。
21.一种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热交换机,其设置在主体内,并具有相互交叉成分区状态的第1空气通路和第2空气通路;供气流路,其形成在所述主体内以使室外空气经过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而流入到室内;第1送风扇,其设置在所述供气流路上;排气流路,其形成在所述主体内以使室内空气经过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而排出到所述室外;第2送风扇,其设置在所述排气流路上;连通流路,其形成在所述主体上,以使已通过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所述供气流路的空气的一部分流到所述电热交换机下游的所述排气流路侧;除湿转动部件,其为对排出到室内空间的空气进行除湿,在一侧位于所述电热交换机下游的所述供气流路内而另一侧位于所述连通流路内的状态下设置成可以自由旋转;和加热器,其设置在与所述连通流路内的靠近所述除湿转动部件的位置以便加热流向所述除湿转动部件侧的空气。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具备从室内空间流入空气的室内流入口、空气被排出到室内空间的室内排出口、空气从室外流入的室外流入口、和空气被排出到室外的室外排出口。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流路具备使所述室外流入口和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入口连通的第1供气流路、对已通过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1空气通路的空气流进行引导的第2供气流路、和使所述第2供气流路和所述室内排出口连通的第3供气流路;所述排气流路具备使所述室内流入口和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入口连通的第1排气流路、和使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出口和所述室外排出口连通的第2排气流路;且所述连通流路使所述第2供气流路和所述第2排气流路连通。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迂回流路,其形成在所述主体内以使所述第1排气流路的空气流入所述第1供气流路侧;第1气闸,其选择性关闭所述迂回流路的入口和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入口中的任何一方;和第2气闸,其开闭所述室外流入口。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送风扇被设置在所述第2供气流路内,所述第2送风扇被设置在所述第2排气流路内。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供气流路和所述连通流路在相互邻接的状态下借助隔板被相互分区;所述除湿转动部件,以使两侧分别位于所述第3供气流路和所述连通流路上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隔板上并可以自由旋转。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使流入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或者以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3气闸、和使流入所述连通流路的空气经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而流入所述第2排气流路或者关闭所述连通流路的出口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4气闸。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关闭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开放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连通流路的空气经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流向所述第2排气流路,所述加热器工作,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执行换气和对从外部导入的空气进行除湿。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在开放所述迂回流路的同时关闭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入口,所述第2气闸关闭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连通流路的空气经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流向所述第2排气流路,所述加热器工作,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在没有户外空气导入的情况下执行对室内空气的除湿。
30.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关闭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开放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关闭所述连通流路的出口,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执行不经除湿工作的换气。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开闭所述室外排出口的第5气闸。
3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是在空气可以流通的栅格式的表面上涂敷水分吸附剂的旋转体。
33.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迂回流路,其以使所述第1排气流路的空气流入所述第2供气流路侧的方式形成在所述主体内;第1气闸,其选择性关闭所述迂回流路和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入口侧的流路中的任何一方;和第2气闸,其开闭所述室外流入口。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送风扇被设置在所述第2供气流路内,所述第2送风扇被设置在所述第2排气流路内。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供气流路和所述连通流路在相互邻接的状态下借助隔板被相互分区;所述除湿转动部件,以使两侧分别位于所述第3供气流路和所述连通流路上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隔板上并可以自由旋转。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使流入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或者以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3气闸、和使流入所述连通流路的空气经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流入所述第2排气流路或者关闭所述连通流路的出口的方式切换流路的第4气闸。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关闭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开放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连通流路的空气经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流向所述第2排气流路,所述加热器工作,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执行换气和对从外部导入的空气进行除湿。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在开放所述迂回流路的同时关闭所述电热交换机的第2空气通路的入口侧的流路,所述第2气闸关闭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通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连通流路的空气经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流向所述第2排气流路,所述加热器工作,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在没有户外空气导入的情况下执行对室内空气的除湿。
39.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气闸关闭所述迂回流路,所述第2气闸开放所述室外流入口,所述第3气闸工作以使流入到所述第3供气流路的空气绕过所述除湿转动部件,所述第4气闸工作以关闭所述连通流路的出口,在此状态下,当所述第1以及第2送风扇工作时,执行不经除湿工作的换气。
40.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开闭所述室外排出口的第5气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装置,具备设置在主体内并具有相互交叉成分区通路的电热交换机;形成在主体内以使室外空气经过第1空气通路流入室内的供气流路;在该供气流路上设置的第1送风扇;形成在主体内以使室内空气经过第2空气通路排到室外的排气流路;在该排气流路上设置的第2送风扇;在一侧位于电热交换机下游的供气流路内,而另一侧位于电热交换机下游的排气流路内,并以该状态设成可自由旋转的除湿转动部件;设置在与排气流路内的除湿转动部件靠近的位置上以便对流向该除湿转动部件侧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由此,能够边执行换气功能边对从外部流入的空气进行除湿、且能不导入户外空气而只通过室内空气循环来执行室内空气的连续除湿。
文档编号F24F7/08GK1766440SQ200510054520
公开日2006年5月3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10月28日
发明者禹成济, 朴圣官, 金东元, 尹泰锡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