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交换芯体和能量交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9837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能量交换芯体和能量交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及通风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量交换芯体和一种 能量交换板。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空调及通风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空调及通风设备的作用是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并吸入室外的新鲜空气,以补 充室内的氧气,维持室内的空气密度。但是,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具有一定的温度差,为保持室内空气温度 不变,节约能源消耗,在空调及通风设备中设有能量交换装置,以回收利用室 内排出的空气中所携带的能量。能量交换芯体是能量交换装置的核心,在通风换气的过程中,能量交换芯 体通过设在其中的能量交换板,能够将室内排出的空气中所携带的能量转移到 室外送进的空气中,实现能量的回收利用。能量的回收率取决于能量交换芯体的能量交换率,而在能量交换芯体的截 面积相同的情况下,能量交换率又与所述能量交换芯体的能量交换面积有关, 能量交换面积越大,能量交换率也就越高。目前的能量交换芯体由能量交换板和支板间隔堆叠而成,如图1所示,第一能量交换板101、第二能量交换板102、第三能量交换板103均为平面结构, 用于进行能量交换,第一支板201、第二支板202均为波浪状结构,用于支撑各 能量交换板。设定第一能量交换板101和第二能量交换板102之间的部分为排风区域401,图1中朝向纸外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排风的方向,则第二能量交换板102 和第三能量交换板103之间的部分为送风区域402,图1中朝向纸内的箭头所示 的方向为送风的方向。反之,也可设定第一能量交换板101和第二能量交换板 102之间的部分为送风区域,则图1中朝向纸外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送风的方向, 第二能量交换板102和第三能量交换板103之间的部分为排风区域,则图1中 朝向纸内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排风的方向。该能量交换芯体工作时,排风区域401中的排风与送风区域402中的新风 通过第二能量交换板102进行能量交换,第二能量交换板102为平面结构,排 风区域401和送风区域402之间具有一个能量交换面300,这种能量交换方式称 为单面能量交换,能量交换面积小,能量交换率低。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交换芯体,其能够提高 能量交换率。为解决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能量交换芯体,包括至少两块呈堆叠设置的能量交换板,在所述各能 量交换板上设有一预定区域,所述预定区域内的板体为波浪状结构,所述预定 区域周围的板体为平面结构;所述波浪状结构由所述能量交换板正面和背面上 平行间隔设置的凹槽所构成,所述凹槽的端部具有封闭的端面;在所述堆叠设置各能量交换板中形成有排风通道和送风通道,其中,所 述排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所包围,所述送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排风通 道所包围。其中,在所述堆叠设置的各能量交换板中形成有排风通道和送风通道具体 为在所述堆叠设置的各能量交换板中,位于上层的所述能量交换板正面上的的所述能量交换板背面上的凹槽空间形成排风通道或送风通道;位于上层的所述能量交换板背面上的凹槽侧壁和位于下层的所述能量交 换板正面上的凹槽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送风通道或排风通道;且所述排风通道 被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所包围,所述送风通道4皮相邻的所述排风通道所包围。或者,在所述堆叠设置的各能量交换板之间设有平面隔板。 设置所述平面隔板后,在所述堆叠设置的各能量交换板中形成有排风通道 和送风通道具体为所述平面隔板与位于其上层的所述能量交换板背面上的凹 槽之间的空间形成排风通道或送风通道;所述平面隔板与位于其下层的所述能量交换板正面上的凹槽之间的空间形成送风通道或排风通道;且所述排风通道 被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所包围,所述送风通道#:相邻的所述排风通道所包围。所述凹槽的截面几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圆弧形。 所述能量交换芯体的材料为铝箔、塑料、纸张或有机膜。 所述能量交换芯体的外部轮廓形状为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 本实用新型能量交换芯体,其排风区域分为多个排风通道,其送风区域分 为多个送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所包围,所述送风通道 被相邻的所述排风通道所包围,这种结构增加了能量交换面积,提高了能量交 换率。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 一个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量交换芯板,其能 够使能量交换率得到提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的能量交换板为波浪状结构,所述预定区域周围的能量交换板为平面结构;所 述波浪状结构由所述能量交换板正面和背面上平行间隔设置的凹槽所构成,所述凹槽的端部具有封闭的端面;所述能量交换板正面上的凹槽为排风通道或送风通道,所述能量交换板背面上的凹槽为送风通道或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所包围,所述送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排风通道所包围。所述凹槽的截面几何形状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或圆弧形。 所述能量交换板的材料为铝箔、塑料、纸张或有机膜。 本实用新型能量交换板,其板体上的排风通道^皮相邻的送风通道所包围,其板体上的送风通道被相邻的排风通道所包围,这种结构增加了能量交换面积,提高了能量交换率。


图1为现有的能量交换芯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能量交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能量交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能量交换板的凹槽截面形状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由能量交换板堆叠构成的能量交换芯体的局部结构示 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由能量交换板和隔板堆叠构成的能量交换芯体的局部 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能量交换芯体和一种能量交换板,其能够 提高能量交换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能量交换芯体和能量交换板进行详细描述。 结合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能量交换板1,在能量交换板1上设有 一预定区域,该预定区域内的能量交换板l为波浪状结构11。波浪状结构11由设在能量交换板1正面的凹槽13和背面的凹槽14所构成,凹槽13和凹槽14 交错平行设置,凹槽13的端部具有封闭的端面16,凹槽14具有封闭的端面15。波浪状结构11周围的能量交换板为平面结构12,平面结构12将能量交换 板1分为上下两部分,设平面结构12以上的部分为排风区域,则平面结构12 以下的部分为送风区域。在所述排风区域中通入排风时,图3中朝向纸外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排风 的方向,所述排风能够通过凹槽13,而由于端面15的阻挡,所述排风却无法通 过凹槽14,此时凹槽13为排风通道。在所述送风区域中通入送风时,图3中朝向纸内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送风 的方向,所述送风能够通过凹槽14,而由于端面16的阻挡,所述送风却无法通 过凹槽13,此时凹槽14为送风通道。这样,由于端面15和端面16作用,所述排风通道凹槽13中的排风和所述 送风通道凹槽14中的送风不会产生窜风现象。排风通道凹槽13被相邻的送风通道凹槽14所包围,送风通道凹槽14被相 邻的排风通道凹槽13所包围,因此,排风通道凹槽13中的排风和送风通道凹 槽14中送风通过凹槽13和凹槽14的侧壁进行能量交换,与现有的能量交换板 的平面结构相比,在所述各能量交换板跨度相同的情况下,能量交换板1的波 浪状结构11增大了能量交换面积,提高了能量交换率。反之,能够设平面结构12以上的部分为送风区域,平面结构12以下的部 分为排风区域。如图4所示,才艮据加工条件或工艺,凹槽13和凹槽14的截面几何形状可 以为三角形、梯形、矩形、或圆弧形,凹槽13和凹槽14的截面几何形状的选 择可根据现有条件综合考虑,比如,既要求所述凹槽易于加工,又要求所述凹 槽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以增加能量交换面积,如果所述两个要求不能同时满足时, 可采取折衷的方法综合考虑。当所述能量交换板1选用导热但不透湿的材料,如铝箔或塑料时,本实用 新型可用于显热交换,即只进行热量之间的交换;当所述能量交换板1选用既 导热又透湿的材料,如纸张或有机膜时,本实施例可用于全热交换,即不只进 行显热交换,还可以进行潜热交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能量交换芯体,所述能量交换芯体能够提高能量交 换率。实施例一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能量交换芯体包括两块能量交换板,即第一能量 交换板51和第二能量交换板52,第一能量交换板51和第二能量交换板52上下 堆叠设置,二者连接在一起,使得其所形成的能量交换芯体为一体式结构。在 实际使用中,可才艮据情况在第一能量交换板51的上方和第二能量交换板52下 方继续叠加所述能量交换板。所述第一能量交换板51和第二能量交换板52的 结构与上述能量交换板l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第一能量交换板51和第二能量交换板52上下堆叠设置所形成的能量交 换芯体中,设第一能量交换板51的平面结构和第二能量交换板52的平面结构 之间的空间为排风区域;第一能量交换板51的平面结构以上的空间、以及第二 能量交换板52的平面结构以下的空间为送风区域。在所述排风区域中通入排风时,图5中朝向纸外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排风的方向,所述排风能够通过第一能量交换板51背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换板52正面上的凹槽,却无法通过第一能量交换板51正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换 板52背面上的凹槽,此时,第一能量交换板51背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换 板52正面上的凹槽之间的空间形成排风通道5 3。在所述送风区域中通入送风时,图5中朝向纸内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送风 的方向,所述送风能够通过第一能量交换板51正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换板 52背面上的凹槽,却无法通过第一能量交换板51背面上的凹槽和第二能量交换 板52正面上的凹槽,此时,第一能量交换板51正面上的凹槽空间形成送风通 道54,第二能量交换板52背面上的凹槽空间形成送风通道55。排风通道53被相邻的送风通道54和55所包围,送风通道54和55也被相 邻的排风通道53所包围,排风通道53中的排风和与其相邻的送风通道54和55 中的送风进行能量交换,其能量交换面为排风通道53与送风通道54和55相邻 的侧面,其能量交换方式为多面能量交换,与现有的单面能量交换方式相比, 在所述能量交换芯体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能量交换芯体增大了能 量交换面积,从而提高了能量交换率。反之,能够设第一能量交换板51的平面结构和第二能量交换板52的平面 结构之间的空间为送风区域;第一能量交换4反51的平面结构以上的空间、以及 第二能量交换板52的平面结构以下的空间为排风区域。实施例二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能量交换芯体包括两块能量交换板,即第三能量 交换板61和第四能量交换板62,在第三能量交换板61和第四能量交换板62之 间设有隔板63,隔板63为平面结构,第三能量交换板61、第四能量交换板62 以及隔板63上下堆叠设置,三者连接在一起,使得其所形成的能量交换芯体为10一体式结构。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情况在本实施例所述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叠加所述能量交换板或隔板。第三能量交换板61和第四能量交换板62的结构与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能量交换板l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设第三能量交换板61的平面结构以上的空间、以及第四能 量交换板62的平面结构和隔板63之间的空间为排风区域;第四能量交换板62 的平面结构以下的空间、以及第三能量交换板61的平面结构和隔板63之间的 空间为送风区域。在所述排风区域中通入排风时,图6中朝向纸外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排风 的方向,所述排风能够通过第三能量交换板61正面上的凹槽、以及第四能量交 换板62正面上的凹槽侧壁和隔板63之间的空间,却无法通过第四能量交换板 62背面上的凹槽、以及第三能量交换板61背面上的凹槽侧壁和隔板63之间的 空间,此时,第三能量交换板61正面上的凹槽空间形成排风通道67,第四能量 交换板62正面上的凹槽侧壁和隔板63之间的空间形成排风通道65。在所述送风区域中通入送风时,图6中朝向纸内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送风 的方向,所述送风能够通过第四能量交换板62背面上的凹槽、以及第三能量交 换板61背面上的凹槽侧壁和隔板63之间的空间,却无法通过第三能量交换板 61正面上的凹槽、以及第四能量交换板62正面上的凹槽侧壁和隔板63之间的 空间,此时,第四能量交换板62背面上的凹槽空间形成送风通道66,第三能量 交换板61背面上的凹槽侧壁和隔板63之间的空间形成送风通道64。排风通道65被相邻的送风通道64和66所包围,排风通道67被相邻的送风通道64所包围;送风通道64被相邻的排风通道65和67所包围,送风通道66被相邻的排风通道65所包围。所述排风通道中的排风与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中的送风进行能量交换,其能量交换面除了所述能量交换板上所述凹槽的侧面以外,还包括所述隔板,与实施例一中所述的能量交换芯体相比,在所述能量 交换芯体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量交换芯体更加增大了能 量交换面积,提高了能量交换率。反之,能够设第三能量交换板61的平面结构以上的空间、以及第四能量交换板62的平面结构和隔板63之间的空间为送风区域;第四能量交换板62的平 面结构以下的空间、以及第三能量交换板61的平面结构和隔板63之间的空间 为排风区域。当所述能量交换芯体选用导热但不透湿的材料,如铝箔或塑料时,本实用 新型可用于显热交换,即只进行热量之间的交换;当所述能量交换芯体选用既 导热又透湿的材料,如纸张或有机膜时,本实施例可用于全热交换,即不只进 行显热交换,还可以进行潜热交换。根据实际情况,所述能量交换芯体的外部轮廓可以为不同的形状,其外部 轮廓形状大部分为多边形,例如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能量交换芯体,包括至少两块呈堆叠设置的能量交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各能量交换板上设有一预定区域,所述预定区域内的板体为波浪状结构,所述预定区域周围的板体为平面结构;所述波浪状结构由所述能量交换板正面和背面上平行间隔设置的凹槽所构成,所述凹槽的端部具有封闭的端面;在所述堆叠设置的各能量交换板中形成有排风通道和送风通道,其中,所述排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所包围,所述送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排风通道所包围。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能量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堆叠设置的各能量交换板中形成有排风通道和送风通道具体为在所述堆叠设置的各能量交换板中,位于上层的所述能量交换板正面上的 凹槽空间和位于下层的所述能量交换板背面上的凹槽空间形成排风通道或送风 通道;位于上层的所述能量交换板背面上的凹槽侧壁和位于下层的所述能量交换 板正面上的凹槽侧壁之间的空间形成送风通道或排风通道;且所述排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所包围,所述送风通道被相邻的所 述排风通道所包围。
3、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能量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堆叠设置的 各能量交换板之间设有平面隔板。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能量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堆叠设置的 各能量交换板中形成有排风通道和送风通道具体为所述平面隔板与位于其上层的所述能量交换板背面上的凹槽之间的空间形 成排风通道或送风通道;所述平面隔板与位于其下层的所述能量交换板正面上的凹槽之间的空间形成送风通道或排风通道;且所述排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所包围,所述送风通道被相邻的所 述排风通道所包围。
5、 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能量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 述凹槽的截面几形状为三角形、矩形、梯形或圓弧形。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能量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交换芯体 的材料为铝箔、塑料、纸张或有机膜。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能量交换芯体,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各能量 交换板、或由所述能量交换板和所述隔板堆叠形成的所述能量交换芯体为一体 式结构。
8、 一种能量交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能量交换板上设有一预定区域,所述预定区域内的能量交换板为波 浪状结构,所述预定区域周围的能量交换板为平面结构;所述波浪状结构由所 述能量交换板正面和背面上平行间隔设置的凹槽所构成,所述凹槽的端部具有 封闭的端面;所述能量交换板正面上的凹槽为排风通道或送风通道,所述能量交换板背 面上的凹槽为送风通道或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与所述送风通道相邻。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能量交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几何 形状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或圆弧形。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能量交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交换板的 材料为铝箔、塑料、纸张或有机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量交换芯体和一种能量交换板,涉及空调及通风设备领域,为能够提高能量交换率而设计。所述能量交换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中部为波浪状结构,其周围为平面结构,所述波浪状结构由所述板体正面和背面上平行间隔设置的凹槽所构成,所述板体正面上的凹槽为排风通道或送风通道,所述板体背面上的凹槽为送风通道或排风通道,所述排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送风通道所包围,所述送风通道被相邻的所述排风通道所包围。所述能量交换芯体由所述能量交换板堆叠而成,且能够在堆叠起来的各所述能量交换板之间设置隔板。本实用新型可用于进行能量交换。
文档编号F24F12/00GK201331159SQ20082011006
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18日
发明者昝耀辉 申请人:北京环都人工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