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777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热水系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的热泵热水系统分为蓄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和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两种。其中,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可在较低的进水温度下获得很高的出水温度。目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主要包括热泵机组、热水循环系统,其中,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热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进水管、热水管;蒸发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冷凝器的工质进口连接,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器的输入端连接,进水管的一端接入自来水网,进水管的另一端与冷凝器的冷水进口连接, 冷凝器的热水出口通过热水管与水箱的热水进口连接,水箱的热水出口将达到用户需求温度的热水流出至用户用水管道。其工作原理是压缩机将高温高压状态的热交换工质输入至冷凝器,同时,冷水从进水管流入至冷凝器,使冷水在冷凝器中与热交换工质进行热量交换,进而制热(加热)冷水成为热水,热水从冷凝器的热水出口流出至水箱,再由水箱的热水出口流出至用户用水管道,为用户提供热水。现有技术中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通常是在进水管设置一个简单的阀门,通过阀门控制冷水的进水量而提高水温,使得冷凝器的出水温度可以一步到位,达到用户需求温度, 再流出至水箱。但是,这种系统的进水管设置的阀门只能通过设定大概控制进水量,不能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控制进水量,即控制进水量不够精确,进而导致出水温度不能恒定。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其通过设置可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的恒温器,从而使出水温度恒定。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它包括有热泵机组、热水循环系统,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热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 进水管、热水管;蒸发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冷凝器的工质进口连接,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器的输入端连接,冷凝器的热水出口通过热水管与水箱的热水进口连接,水箱的热水出口与用户用水管道连接,所述进水管设置有可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的恒温器,恒温器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自来水网连接,恒温器的出水口与冷凝器的冷水进口连接。所述水箱与冷凝器之间连接有回水管,回水管的一端与水箱的回水出口连接,回水管的另一端与冷凝器的回水进口连接。所述回水管设置有用于将水箱的水抽回冷凝器的循环泵。所述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器的输入端之间依次设置有换向阀、膨胀阀。[0010]所述恒温器包括操作面板,操作面板设置有显示屏、用于设定参数的键盘。所述操作面板还设置有故障指示灯、电源指示灯、设定调节指示灯。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包括有热泵机组、热水循环系统,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热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进水管、热水管;进水管设置有可根据热泵机 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的恒温器,恒温器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自来水网连接,恒温器的出水口与冷凝器的冷水进口连接。由于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均会影响出水温度,而出水温度又与进水量有关,当进水量较小时, 出水温度会较高,当进水量较大时,出水温度会较低。因此,本实用新型进水管设置的恒温器可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从而使出水温度恒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的恒温器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和图2中包括有1——蒸发器11——换向阀12——膨胀阀2——压缩机3——冷凝器4——水箱5——进水管6——热水管7——用户用水管道8--g温器81——操作面板811——显示屏812——键盘813——故障指示灯814——电源指示灯815——设定调节指示灯82——进水口83——出水口9——回水管91——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如图1、2所示,包括有热泵机组、热水循环系统,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1、压缩机2、冷凝器3,热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4、进水管5、热水管6 ;蒸发器1的输出端与压缩机2的输入端连接,压缩机2的输出端与冷凝器3的工质进口连接,使压缩机2可以将高温高压状态的热交换工质输入至冷凝器3 ;冷凝器3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器1的输入端连接,更具体地说,冷凝器3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器1的输入端之间依次设置有换向阀11、膨胀阀12,使冷凝器3输出的热交换工质可以经过换向阀11和膨胀阀12的转换后,再流入至蒸发器1 ;冷凝器3的热水出口通过热水管6与水箱4的热水进口连接,使得经过冷凝器3制热的热水可以从冷凝器3的热水出口流出至水箱4,水箱4的热水出口与用户用水管道7连接,使水箱4由热水出口流出的达到用户需求温度的热水可以输入用户用水管道7,为用户提供热水。进水管5设置有可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的恒温器8,恒温器8的进水口 82通过管道与自来水网连接,恒温器8的出水口 83与冷凝器3的冷水进口连接,由于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均会影响出水温度, 例如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则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较差,进而导致出水温度降低;反之,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则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较强,会使得出水温度升高;当冷水的进水温度较低时,则会导致出水温度降低;反之,当冷水的进水温度较高时,则会导致出水温度升高。而出水温度又与进水量有关,当进水量较小时,出水温度会较高,当进水量较大时,出水温度会较低。因此,本实用新型进水管5设置的恒温器8可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从而使出水温度恒定,例如当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较差和/ 或冷水的进水温度较低时,恒温器8会适当控制进水量减小,以使出水温度保持恒定;当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较强和/或冷水的进水温度较高时,恒温器8会适当控制进水量增大,以使出水温度保持恒定。水箱4与冷凝器3之间连接有回水管9,回水管9的一端与水箱4的回水出口连接,回水管9的另一端与冷凝器3的回水进口连接,其中,回水管9设置有用于将水箱4的水抽回冷凝器3的循环泵91。当水箱4内水的温度达不到用户需求的温度时,可通过循环泵91将水箱4的水抽回冷凝器3再次制热,再流出至水箱4,如此循环,直至水箱4内水的温度达到用户需求的温度。 恒温器8包括操作面板81,操作面板81设置有显示屏811、用于设定参数的键盘 812,显示屏811用于显示出水温度、水流量(即进水量)等参数,键盘812用于设定出水温度、水流量等参数,其中,本实用新型的恒温器8可以控制出水温度为40 100°C,且具有3 匹、5匹、10匹、13匹等热泵机组的自动适应能力。操作面板81还设置有故障指示灯813、电源指示灯814、设定调节指示灯815,当恒温器8检测到缺水或者水温度传感器故障时,故障指示灯813点亮;当恒温器8处于待机状态,电源指示灯814和设定调节指示灯815同时亮起。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应用于直热式热泵热水器,在使用时,进水管5设置的恒温器8可克服进水温度不同、四季环境变化等因素,并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从而使出水温度保持恒定。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它包括有热泵机组、热水循环系统,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热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进水管、热水管;蒸发器的输出端与压缩机的输入端连接,压缩机的输出端与冷凝器的工质进口连接,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器的输入端连接,冷凝器的热水出口通过热水管与水箱的热水进口连接,水箱的热水出口与用户用水管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设置有可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的恒温器,恒温器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自来水网连接,恒温器的出水口与冷凝器的冷水进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与冷凝器之间连接有回水管,回水管的一端与水箱的回水出口连接,回水管的另一端与冷凝器的回水进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水管设置有用于将水箱的水抽回冷凝器的循环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的工质出口与蒸发器的输入端之间依次设置有换向阀、膨胀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器包括操作面板,操作面板设置有显示屏、用于设定参数的键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面板还设置有故障指示灯、电源指示灯、设定调节指示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泵热水系统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直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其包括有热泵机组、热水循环系统,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热水循环系统包括水箱、进水管、热水管;进水管设置有可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的恒温器,恒温器的进水口通过管道与自来水网连接,恒温器的出水口与冷凝器的冷水进口连接。由于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均会影响出水温度,而出水温度又与进水量有关。因此,本实用新型进水管设置的恒温器可根据热泵机组的制热能力和冷水的进水温度而精确控制进水量,从而使出水温度恒定。
文档编号F24H9/20GK201983463SQ20102067643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3日
发明者吴永明, 张建成, 申卫红, 苗文凭 申请人:东莞市蓝冠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