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9089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调节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外壳内收纳有送风风扇和热交換器的空气调节机。此外,本发明进ー步涉及具备消音单元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存在在外壳内收纳有送风风扇和热交換器的空气调节机。作为那样的空气调节机,提出有由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外壳和被配设在该外壳内的热交換器构成的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在吸入口和吹出ロ配设有风扇单元,该风扇单元通过在吸入ロ和吹出口的宽度方向上并列设置多个小型螺旋桨式风扇而构成(例如參照专利文献I)。该空气调节机通过在吹出ロ配设风扇单元而容易控制气流的方向,并且通过在吸入ロ也设置 相同结构的风扇单元,通过风量增加而提高热交換器性能。此外,以往以来,存在具备送风风扇、热交換器和消音机构的空气调节机。作为那样的空气调节机,提出有以下的空气调节机,即,“ー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该空气调节机具备具有吸入口和吹出ロ,且从吸入ロ直到吹出ロ具有通风路的单元本体;设于上述通风路的热交換器和送风机;发出具有规定的频率和电平的标准波形的消音用信号的部件;设于面对上述通风路的位置或上述吹出口的附近,将上述消音用信号变换为声音的扬声器;设于上述単元本体的规定位置的传声器;检测上述送风机的转速的转速传感器;以及根据该转速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暂时调整上述消音用信号的频率和电平,根据上述传声器的检测音的电平而调整该消音用信号的相位的调整部件”(例如參照专利文献2)。该空气调节机作为送风风扇而使用横流风扇,并将横流风扇配置在热交換器的下游侧。此外,该空气调节机具备多个用于对由横流风扇产生的声音进行消音的消音单兀(扬声器和传声器)。这些消音单元以沿着横流风扇的轴向的方式配置在横流风扇与吹出口之间。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 — 3244号公报(图5、图6)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8 一 200780号公报(权利要求I、图2)

发明内容
在如专利文献I那样的空气调节机中,在热交換器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设有多个送风风扇。换句换说,在如专利文献I那样的空气调节机中,利用这些送风风扇被输送到外壳内的空气与热交換器进行热交換,进行空气调节。因此,在如专利文献I那样的空气调节机中,送风风扇的回旋流与所相邻的送风风扇的回旋流会产生干渉。因此,在如专利文献I那样的空气调节机中,由于空气流动的紊乱而产生能量的损失,或热交換器附近的风速分布变得不均匀。因而,如专利文献I那样的空气调节机存在外壳内的风路的压カ损失増大这样的问题点、空气调节机的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点。此外,在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空气调节机中,通过由扬声器产生与由送风风扇产生的声音的相反相位的声音(通过从扬声器输出),对由送风风扇产生的声音进行消音。此吋,由扬声器产生的声音以扬声器为中心呈辐射状地扩开。因此,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空气调节机存在根据位置不同,由送风风扇产生的声音与自扬声器产生的声音的相位相符,声音变大这样的问题点。此外,在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空气调节机中,在制冷运转的情况下,通过热交換器而温度降低了的空气通过传声器、扬声器。因此,空气中的水分会在传声器和扬声器上结露。因而,如专利文献2那样的空气调节机存在有可能会无法使传声器、扬声器进行希望的动作这样的问题点。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那样的课题中的至少I个而提出的,第I目的在于,提供ー种与以往的空气调节机相比,外壳内的风路的压カ损失降低,能够提高空气调节机的性能的空气调节机。此外,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那样的课题中的至少I个而提出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能够提高声音的降低效果(消音效果)的空气调节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包括外壳,开设有吸入口和吹出口,并在内部形成有风路; 以及热交換器和送风风扇,设于外壳的风路,风路由间隔板分割成多个风路。此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包括外壳,开设有吸入口和吹出ロ,并在内部形成有风路;热交換器和送风风扇,设于外壳的风路;消音単元,具有输出控制音的控制音输出装置和至少I个声音检测装置;以及控制音生成装置,基于声音检测装置中的至少I个声音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生成控制音,该空气调节机设有多个消音単元,风路由间隔板分割成多个风路,在所分割的每个风路上至少设有消音単元的控制音输出装置。因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风路被分割,所以能够抑制送风风扇的回旋流同与该送风风扇相邻的送风风扇的回旋流干渉。因此,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能够抑制在风路内产生的大規模的涡流,能够防止在热交換器附近的风速的不均。因而,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能够降低外壳内的风路的压カ损失,能够提高空气调节机的性能。此外,因为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风路被分割,所以能够在风路内将由送风风扇产生的声音ー维化(平面波化)。此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在每个风路至少配置有消音单兀的控制音输出装置。因此,能够防止由送风风扇产生的声音与从扬声器产生的声音的相位相符,能够使消音效果提高。


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该图I将图的左侧表示为室内机100的前面侧。基于图1,说明室内机100的结构。该室内机100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而向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另夕卜,包含图I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构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此外,例示了室内机100是被安装于空调对象区域的壁面的壁挂型的情況。室内机100主要具有外壳13,形成有用于向内部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ロ 12和用于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的吹出口 10 ;送风风扇1,被收纳于该外壳13内,从吸入口12吸入室内空气,并从吹出口 10吹出空调空气;以及热交換器2,配设于从吹出口 10到送风风扇I的风路上,通过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产生空调空气。吸入ロ 12被开设形成于外壳13的上部。吹出口 10被开设形成于外壳13的前面侧下部。由此,在外壳13的内部形成有供空气从吸入ロ 12向吹出口 10流动的风路。此外,在成为吹出口 10的上游侧的风路(更加详细而言,吹出口 10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形成有朝向吹出口 10弯曲的喷嘴4。送风风扇I被配设于形成在外壳13内的风路上,例如由轴流风扇、斜流风扇、横流风扇等构成。在本实施方式I中,作为送风风扇I而使用轴流风扇。热交換器2被配置于成为送风风扇I的下风侧的风路上,包括作为第I热交換器的前级侧热交換器14和作为第2热交換器的后级侧热交換器15。该热交換器2例如可以使用翅片管型热交換器等。此外,在吸入ロ 12设有图示省略的护手板、过滤器。另外,在吹出口 10设有控制气流的吹出方向的机构,例如图示省略的叶片等。另外,过滤器的配置位置也可以是送风风扇1的下游侧。在这里,简单地说明室内机100内的空气的流动。首先,室内空气利用送风风扇1从形成于外壳13的上部的吸入ロ 12流入室内机100内(更加详细而言,形成于外壳13内的风路)。此时,空气所包含的灰尘由过滤器去除。该室内空气在通过热交換器2时被在热交換器2内导通的制冷剂加热或冷却而成为空调空气。并且,空调空气从形成于外壳13的下部的吹出口 10被吹出到室内机100的外部、即空调对象区域。接着,说明热交換器2的配置。如图1所示,构成热交換器2的前级侧热交換器14和后级侧热交換器15在外壳13内被配置成,在从室内机100的正面侧直到背面侧的纵截面中,前级侧热交換器14与后级侧热交換器15之间的间隔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扩大,即从室内机100的正面侧直到背面侧的热交換器2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Λ型。此外,后级侧热交換器15在从室内机100的正面侧直到背面侧的纵截面中,其长度方向长度比前级侧热交換器14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因此,后级侧热交換器15的下端部位于前级侧热交換器14的下端部的下方。换句换说,在本实施方式1的热交換器2中,通过后级侧热交換器15的风量比通过前级侧热交換器14的风量大。由此,在分别通过了前级侧热交換器14和后级侧热交換器15的空气汇流时,该汇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 10侦D弯曲。因此,无需在吹出口 10附近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降低吹出口 10附近的压カ损失。因而,能够抑制噪音。接着,使用图2,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100的内部构造。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该图2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透过外壳13和间隔板11地进行表示。—般而言,由于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在设置空间存在限制,所以大多情况下无法増大送风风扇。因此,为了得到希望的空气流量,将适度的大小的送风风扇并列地配置多个。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100沿着外壳13的长度方向并列地配置有3个送风风扇I。此外,在相邻的送风风扇1之间设有间隔板11。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有2张间隔板11。这些间隔板11被设置在热交換器2与送风风扇1之间。换句换说,热交換器2与送风风扇I之间的风路被分割成多个风路(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3个)。由于间隔板11设于热交換器2与送风风扇1之间,所以与热交換器2接触的一侧的端部成为沿着热交換器2的形状。更加详细而言,由于热交換器2被配置成Λ型,所以间隔板11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也成为Λ型。此外,在相邻的送风风扇1充分分离到在吸入侧互相不产生影响的程度的情况下,间隔板11的送风风扇I侧的端部形成到送风风扇1的出ロ面。但是,在相邻的送风风扇I接近到在吸入侧互相带来影响的程度的情况下,并且在能够充分地确保设于送风风扇I的吸入侧的喇叭ロ(未图示)的圆角部分的形状的情况下,间隔板11的送风风扇I侧的端部也可以延伸设置到送风风扇I的上游侧(吸入侧),以防止对相邻的风路造成影响(以防止相邻的送风风扇I在吸入侧互相带来影响)。在本实施方式I中,将间隔板11的送风风扇I侧的端部配置在送风风扇I的出口面附近。间隔板11能够由各种材质形成。例如,也可以由钢、铝等金属形成间隔板11。此外例如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1。但是,由于热交換器2在制热运转时成为高温,所以在间隔板11由如树脂等那样的低熔点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间隔板11与热交換器2之间最好形成微小的空间。在间隔板11是铝、钢等熔点高的材质的情况下,既可以使间隔板11与热交換器2接触地配置,也可以在热交換器2的翅片与翅片之间插入间隔板11。如上述那样,热交換器2与送风风扇I之间的风路被分割成多个风路(在本实施方式I中为3个)。这些被分割的风路俯视时形成为侧边是LI和L2的大致四边形。换句换说,被分割的风路的宽度是LI和L2。 因此,例如设置于俯视时侧边是LI和L2的大致四边形的内部的送风风扇I所送出的空气可靠地通过位于送风风扇I的下游的由该LI和L2围成的区域的热交換器2。这样,通过在外壳13内由间隔板11分割,即使送风风扇I在下游所产生的流场具有回旋成分,也无法沿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图I中的纸面正交方向)自由地移动。因此,能够使设置于俯视时侧边是LI和L2的大致四边形的内部的送风风扇I所送出的空气可靠地通过配置于该送风风扇I的下游的(配置于由该LI和L2围成的区域的)热交換器2。因而,能够使流入热交換器2整体的空气在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图I中的纸面正交方向)上的风速分布大致均匀(能够抑制通过热交換器2的空气的速度在每个部位的偏差)。此外,通过在外壳13内由间隔板11分断,能够防止送风风扇I的回旋流(特别是送风风扇I的下游侧的回旋流)与相邻的送风风扇I的回旋流(特别是相邻的送风风扇I的下游侧的回旋流)干渉。因此,能够抑制因回旋流彼此的干涉所产生的涡流等能量的损失。因而,能够与风速分布的改善相配合地降低室内机100的(更加详细而言外壳13内的风路的)压カ损失。另外,间隔板11最好还具有不便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透过到相邻的风路的隔音效果。为了得到隔音效果,需要间隔板11的重量。因此,在使用比金属(钢、铝等)密度小的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1的情况下,最好增大间隔板11的厚度。此外,各间隔板11无需由ー张板形成,也可以由多张板形成。例如,也可以将间隔板11在前级侧热交換器14侧和后级侧热交換器15侧一分为ニ。若在构成间隔板11的各板彼此的接合部位没有间隙,则能够得到与由ー张板形成间隔板11的情况同样的效果。通过将间隔板11分割成多个,提高间隔板11的组装性。此外,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了在成为送风风扇I的下游侧的风路上配置有热交换器2的室内机100,但是当然也能够将本发明实施于在送风风扇I的上游侧配置有热交換器2的室内机中。实施方式2在实施方式I中,由间隔板11仅分割了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除了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之外,成为热交換器2的下游侧的风路也能够由间隔板分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I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机101在热交換器2与吹出ロ 10之间设有间隔板11a。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100相同。设于热交換器2与吹出ロ 10之间的间隔板Ila的个数与设于送风风扇I与热交换器2之间的间隔板11的个数相同,该间隔板Ila设于各间隔板11的下方。更加详细而言,间隔板I Ia俯视时与间隔板11大致平行地设置。此外,间隔板I Ia俯视时与间隔板11 大致重合地设置。由此,抑制因设有间隔板Ila带来的空气阻力。由于热交換器2被配置成Λ型,所以间隔板Ila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上侧端部)也是Λ型。此时,间隔板Ila被配置成热交換器2与间隔板Ila不接触。在制冷运转吋,热交換器2成为低温。因此,空气中的水分结露,水滴附着在热交換器2的表面。若热交换器2与间隔板Ila接触,则附着在热交換器2的表面的水滴会移到间隔板11a。移到该间隔板Ila的水滴在间隔板11上流动,并移动到吹出ロ 10,伴随着从吹出ロ 10被吹出的空气向周围飞散。该水滴的飞散有可能使使用者觉得不愉快,对空气调节机而言是不应该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附着在热交換器2的表面的水滴从吹出ロ 10飞散,间隔板Ila被配置成热交換器2与间隔板Ila不接触。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01中,通过配置间隔板11a,在热交換器2与吹出口10之间也能够抑制来自相邻的风路的气流的影响。换句话说,通过配置间隔板11a,在热交换器2与吹出ロ 10之间也能够防止送风风扇I的回旋流与相邻的送风风扇I的回旋流干渉。因此,在热交換器2与吹出口 10之间也能够抑制因回旋流彼此的干涉而产生的涡流等能量的损失。此外,能够使从吹出ロ 10被吹出的空调空气在室内机100的长度方向(图3的纸面正交方向)上的风速分布大致均匀(能够抑制从吹出ロ 10被吹出的空调空气在每个部位的速度的偏差)。因而,能够得到压カ损失更低的空气调节机(更加详细而言是室内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间隔板Ila的下侧端部延伸设置到吹出ロ 10的情况,但是间隔板Ila的下侧端部当然也可以位于热交換器2与吹出口 10之间。通过设有间隔板11a,与实施方式I相比进ー步降低压カ损失。实施方式3在实施方式I和实施方式2中,送风风扇I的数量与风路的分割数相同。不限于此,也可以使风路的分割数比送风风扇I的数量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I或实施方式2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不。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该图4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透过外壳13和间隔板11地进行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2在各间隔板11之间设有间隔板17。换句换说,在本实施方式3中,利用间隔板17将在实施方式I中分割了的风路进一歩分割。换句换说,送风风扇I所产生的风量的大致一半流入到被配置于由LI和L2围成的区域的热交換器2中。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100相同。间隔板17被配置在能够将相邻的间隔板11的间隔大致均等地分割的位置。这些间隔板17与间隔板11相同地能够由各种材质形成。例如,也可以由钢、铝等金属形成间隔板11。此外例如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1。另外,间隔板17最好与间隔板11相同地也具有隔音效果。因此,在使用密度比金属(钢、铝等)小的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7的情况下,最好增大间隔板17的厚度。间隔板17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的形状沿着热交換器2成为大致的Λ型。在间隔板17由如树脂等那样的低熔点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由于热交換器2在制热运转时成为高温,所以在间隔板17与热交換器2之间最好形成微小的空间。在间隔板17为铝、钢等熔点高的材质的情况下,既可以将间隔板17配置成与热交換器2接触,也可以在热交換器2的翅片与翅片之间插入间隔板17。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的形状成为与送风风扇I的出ロ面大致平行。另夕卜,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的形状也可以是抬高送风风扇I的旋转中心附近,越向周围去越低那样的山形形状。
此外,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的高度最好设定为如以下那样。例如,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接近的情况下,若使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过于接近送风风扇1,则间隔板17会成为空气的流动的阻力。因此,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接近的情况下,最好尽可能増大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与送风风扇I的距离。因而,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接近的情况下,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的高度为与热交換器2的上端部(与送风风扇I最接近的位置)相同程度的高度即可。当然也可以将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配置在热交換器2的倾斜面的中途。此外例如,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的情况下,间隔板17不会成为空气的流动的阻力。因此,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的情况下,最好使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的高度高于热交換器2的上端部(与送风风扇I最接近的位置)。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02中,能够使所分割的风路的宽度LI小于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100。因此,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2与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100相比,送风风扇I所产生的回旋流带来的宽度方向的自由度进ー步減少。因而,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2与实施方式I的室内机100相比,能够更加改善风速分布的恶化(能够使速度分布更加均匀化)。另外,也可以与实施方式2相同地,在热交換器2与吹出口 10之间的风路,在成为各间隔板17的下方的位置,进ー步设置间隔板。通过这样地构成,与实施方式2相同地,在热交換器2与吹出ロ 10之间也能够防止送风风扇I的回旋流与相邻的送风风扇I的回旋流干渉。实施方式4在实施方式3中,设置沿外壳13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间隔板11,并且为了增加其分割数,由间隔板17分割了外壳13内的风路。这些间隔板17相对于送风风扇I的出ロ面垂直地配置。可是,间隔板17并不限定于像实施方式3那样,至少也可以使间隔板17的上端部相对于送风风扇I的出口面倾斜地配置。通过形成为这样的间隔板17,能够平滑地引导送风风扇I所产生的回旋流并使其流入下游侧的热交換器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4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3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图5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透过外壳13和间隔板11地进行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3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2相同。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3与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2的不同点。本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3的间隔板17折弯形成其上端部17a。并且,间隔板17的上端部17a被配置成相对于送风风扇I的出口面傾斜。该倾斜方向是送风风扇I的吹出流的方向。在设于室内机103的送风风扇I是轴流型的风扇、斜流型的风扇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在室内机103的前面侧和背面侧,上端部17a倾斜方向相反。另外,间隔板17的上端部17a的截面形状既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形状。此夕卜,不仅是上端部17a,也可以将间隔板17整体配置成相对于送风风扇I的出口面傾斜。 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03中,能够平滑地引导送风风扇I所产生的回旋流并使其流入下游侧的热交換器2。因此,能够降低送风风扇I所产生的回旋流与间隔板17的干涉造成的损失。因而,本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3与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2相比较,能够进一歩降低风路的压カ损失。实施方式5在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4中,设置沿外壳13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间隔板,分割了外壳13内的风路。通过进ー步设置沿外壳13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间隔板,能够进一歩分割外壳13内的风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5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4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此夕卜,图7是该室内机的纵剖面示意图。另外,在图6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透过外壳13和间隔板11地进行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104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2相同。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104和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2的不同点。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104是在实施方式3的室内机102中,设有将外壳13内的风路在左右方向分割的间隔板18。该间隔板18设于前级侧热交換器14与后级侧热交換器15之间,被配置成与间隔板11和间隔板17呈大致直角地交叉。换句换说,送风风扇I产生的风量的大致四分之一流入到被配置于由LI和L2围成的区域的热交換器2中。另外,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吹出ロ 10侧端部)的位置最好设定为如以下那样。例如,如图7所示,在将间隔板18形成为平板的情况下,若将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过于延长直到下方,则风路的面积减少(风路被间隔板18堵住),成为空气的流动的阻力。因此,在将间隔板18形成为平板的情况下,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的位置配置在喷嘴4的上风侧。例如,如图8所示,在间隔板18的下侧成为与喷嘴4的形状相匹配的曲面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延长到吹出口 10。通过将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延长到吹出ロ 10,能够降低从喷嘴4内在吹出ロ 10处的风速的强弱。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04中,能够使所分割的风路的宽度L2比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0 103小。因此,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104的送风风扇I所产生的回旋流带来的宽度方向的自由度进ー步減少。因而,本实施方式5的室内机104与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4的室内机100 103相比,能够更加改善风速分布的恶化(能够使速度分布更加均匀化)。实施方式6也可以在由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5表不的间隔板的表面设置如后述那样的吸音材。或也可以由吸音材构成间隔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6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5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不。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该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透过外壳13和间隔板11地进行表示。本实施方式6的室内机105在间隔板11的两面设有吸音材19。该吸音材19的材质是聚氨酯、多孔质的树脂、多孔质的铝等。这样的吸音材19虽然低频的消音效果弱,但是能够对IkHz以上的高频进行消音。吸音材19的厚度越厚能够吸收越低的频率。另外,通 过设置后述的消音単元,例如也能够对IkHz以下的声音进行消音。在该情况下,吸音材19例如为吸收2kHz的声音的20mm以下的厚度,能够得到充分的效果。另外,间隔板11的材质与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5相同地,能够由各种的材质形成。例如,也可以由钢、铝等金属形成间隔板11。此外例如,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1。而且还可以由吸音材构成间隔板本身。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05中,利用间隔板11等,不仅能够降低送风风扇I所产生的回旋流的影响,而且还能够降低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噪音。实施方式7在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6中,对将本发明实施于在热交換器2的上游侧配置有送风风扇I的室内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当然也能够将本发明实施于在热交換器2的下游侧配置有送风风扇I的室内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7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I 实施方式6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不。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7的室内机106在热交換器2的下游侧配置有送风风扇I。此外,送风风扇I使用轴流风扇。另外,送风风扇I也可以是横流风扇。图11表示使用横流风扇的情况。此外,形成在外壳13内的风路与实施方式2相同地被分割。换句换说,吸入ロ 12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由间隔板11分割。热交換器2与吹出ロ 10之间的风路由间隔板Ila分割。间隔板11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的形状沿着热交換器2成为大致的Λ型。在间隔板11由如树脂等那样的低熔点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由于热交換器2在制热运转时成为高温,所以间隔板11与热交換器2之间最好形成微小的空间。在间隔板11为铝、钢等熔点高的材质的情况下,既可以将间隔板11配置成与热交換器2接触,也可以在热交換器2的翅片与翅片之间插入间隔板11。此外,间隔板Ila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也是Λ型。此时,为了防止附着在热交换器2的表面的水滴从吹出ロ 10飞散,间隔板Ila被配置成,热交換器2与间隔板Ila不接触。
另外,为了使间隔板11和间隔板Ila的组装性提高,也可以将间隔板11和间隔板Ila分别分割成多个。如以上那样,即使对于在热交換器2的下游侧配置有送风风扇I的室内机105,也能够使室内机105在长度方向(图10的纸面正交方向)上的风速分布大致均匀(能够改善风速分布)。实施方式8在像上述那样将外壳13内的风路分割为多个的空气调节机(更加详细而言是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通过设置如下述那样的消音単元,能够与以往相比更有效地对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噪音)进行消音。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该图12将图的左侧作为室内机107的前面侧而表示。基于图12,说明室内机107的 结构,特别是消音単元的配置。该室内机107通过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冷冻循环向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另外,包含图12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构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此外,例示了室内机107是被安装于空调对象区域的壁面的壁挂型的情况。室内机107主要具有外壳13,形成有用于向内部吸入室内空气的吸入ロ 12和用于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空调空气的吹出口 10 ;送风风扇1,被收纳于该外壳13内,从吸入口12吸入室内空气,并从吹出口 10吹出空调空气;以及热交換器2,配设于从吹出口 10到送风风扇I的风路上,通过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产生空调空气。吸入ロ 12被开设形成于外壳13的上部。吹出口 10被开设形成于外壳13的前面侧下部。由此,在外壳13的内部形成有供空气从吸入ロ 12向吹出口 10流动的风路。此外,在成为吹出口 10的上游侧的风路(更加详细而言,吹出口 10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形成有朝向吹出口 10弯曲的喷嘴4。送风风扇I被配设于形成在外壳13内的风路上,例如由轴流风扇、斜流风扇、横流风扇等构成。在本实施方式8中,作为送风风扇I而使用轴流风扇。热交換器2被配置于成为送风风扇I的下风侧的风路上,包括作为第I热交換器的前级侧热交換器14和作为第2热交換器的后级侧热交換器15。该热交換器2例如可以使用翅片管型热交換器等。此外,在吸入ロ 12设有图示省略的护手板、过滤器。另外,在吹出口 10设有控制气流的吹出方向的机构,例如图示省略的叶片等。在这里,简单地说明室内机107内的空气的流动。首先,室内空气利用送风风扇I从形成于外壳13的上部的吸入ロ 12流入室内机107内(更加详细而言,形成于外壳13内的风路)。此时,空气所包含的灰尘由过滤器去除。该室内空气在通过热交換器2时被在热交換器2内导通的制冷剂加热或冷却而成为空调空气。并且,空调空气从形成于外壳13的下部的吹出口 10被吹出到室内机107的外部、即空调对象区域。接着,说明热交換器2的配置。如图12所示,构成热交換器2的前级侧热交換器14和后级侧热交換器15在外壳13内被配置成,在从室内机107的正面侧直到背面侧的纵截面中,前级侧热交換器14与后级侧热交換器15之间的间隔相对于空气的流动方向扩大,即从室内机107的正面侧直到背面侧的热交換器2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Λ型。此外,后级侧热交換器15在从室内机107的正面侧直到背面侧的纵截面中,其长度方向长度比前级侧热交換器14的长度方向长度长。因此,后级侧热交換器15的下端部位于前级侧热交換器14的下端部的下方。换句换说,在本实施方式8的热交換器2中,通过后级侧热交換器15的风量比通过前级侧热交換器14的风量大。由此,在分别通过了前级侧热交換器14和后级侧热交換器15的空气汇流时,该汇流的空气向前面侧(吹出口 10侦D弯曲。因此,无需在吹出口 10附近使气流急剧地弯曲,能够降低吹出口 10附近的压カ损失。因而,能够抑制噪音。此外,在本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中设有消音単 元。本实施方式8的消音单元包括传声器6、控制扬声器7和传声器9。以下,首先,对在本实施方式8中所使用的消音方式进行说明。之后,对于本实施方式8的消音単元的各结构,说明其功能和配置位置等。在本实施方式8中所使用的消音方式一般是被称为主动噪音控制的消音方式。简单地说明该消音方式,在由噪音源产生的声音的传播路径中,从扬声器输出与由噪音源产生的声音相反相位的声音。并且,利用惠更斯原理(波重合的原理),消灭、減少由噪音源产
生的声音。该被称为主动噪音控制的消音方式,根据控制方法不同,必要的结构不同。一般而言,作为主动噪音控制的控制方法,具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这两种。前馈控制是检测由噪音源产生的声音,并输出(辐射)基于其检测结果而生成的控制音的控制方法。在该前馈控制中,使用检测由噪音源产生的声音的传声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8的传声器6)、输出基于由该传声器检测到的声音而做成的控制音的扬声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8的控制扬声器7)、和设于想保持肃静的区域(以下称为肃静区域),检测肃静区域的声音的传声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8的传声器9)等。反馈控制是不使用检测由噪音源产生的声音的传声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8的传声器6),而从扬声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8的控制扬声器7)输出基于由检测肃静区域的声音的传声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8的传声器9)检测到的声音而做成的控制音的控制方法。在该反馈控制中,使用检测肃静区域的声音的传声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8的传声器9)、和输出基于由该传声器检测到的声音而做成的控制音的扬声器(相当于本实施方式8的控制扬声器7)等。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通过前馈控制,消灭、减少由送风风扇I
产生的声音。更加详细而言,检测由噪音源产生的声音的传声器6被配置在成为音源的送风风扇I的附近。在本实施方式8中,传声器6被配置在外壳13的前面侧。输出控制音的控制扬声器7被配置在比传声器6靠下游侧的风路。在本实施方式8中,控制扬声器7被配置在外壳13的前面侧。此时,控制扬声器7被配置成与风路内的空气接触,以使从控制扬声器7输出的声音能够在风路内福射。此外,控制扬声器7的后方(与风路相反侧)由箱8覆盖。该箱8内的空间成为为了产生低频的声音而所需的后腔室16。检测肃静区域的声音的传声器9被设置在成为肃静区域的吹出ロ 10的附近。在这里,传声器6和传声器9相当于本发明的声音检测装置。此外,控制扬声器7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音输出装置。另外,在利用反馈控制消灭、減少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的情况下,像上述那样不需要传声器6。在该情况下,消音単元由控制扬声器7和传声器9构成。各传声器(传声器6、9)和控制扬声器7分别连接于放大器。连接于传声器6的放大器21放大从传声器6输出的电信号(传声器6检测到的声音的电信号)。连接于传声器9的放大器23放大从传声器9输出的电信号(传声器9检测到的声音的电信号)。连接于控制扬声器7的放大器22放大向控制扬声器7输出的电信号(控制扬声器7输出的控制音的电信号)。 这些放大器21 23连接于装载有DSP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控制电路等的控制器24。控制器24处理从放大器21、23输入的电信号(传声器6、9检测到的声音),生成向放大器22输出的电信号(从控制扬声器7输出的控制音)。在这里,放大器21 23和控制器24相当于本发明的控制音生成装置。接着,使用图13,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的内部构造和消音单元的配置位置。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该图13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透过外壳13和间隔板11地进行表示,省略箱8 (后腔室16)、放大器21 23和控制器24等的图示。—般而言,由于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在设置空间存在限制,所以大多情况下无法増大送风风扇。因此,为了得到希望的空气流量,将适度的大小的送风风扇并列地配置多个。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沿着外壳13的长度方向并列地配置有3个送风风扇I。此外,在相邻的送风风扇I之间设有间隔板11。在本实施方式8中设有2张间隔板11。这些间隔板11被设置在热交換器2与送风风扇I之间。换句换说,热交換器2与送风风扇I之间的风路被分割成多个风路(在本实施方式8中为3个)。由于间隔板11设于热交換器2与送风风扇I之间,所以与热交換器2接触的一侧的端部成为沿着热交換器2的形状。更加详细而言,由于热交換器2被配置成Λ型,所以间隔板11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也成为Λ型。此外,间隔板11的送风风扇I侧的端部,考虑到吸入ロ 12、送风风扇I的形状等,形成为空气、声音难以向相邻的风路泄漏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8中,将间隔板11的送风风扇I侧的端部配置在送风风扇I的附近。间隔板11能够由各种材质形成。例如,也可以由钢、铝等金属形成间隔板11。此外例如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1。但是,由于热交換器2在制热运转时成为高温,所以在间隔板11由如树脂等那样的低熔点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间隔板11与热交換器2之间最好形成微小的空间。在间隔板11是铝、钢等熔点高的材质的情况下,既可以使间隔板11与热交換器2接触地配置,也可以在热交換器2的翅片与翅片之间插入间隔板11。此外,在由间隔板11分割的各风路上,设有传声器6和控制扬声器7。如上述那样,热交換器2与送风风扇I之间的风路被分割成多个风路(在本实施方式8中为3个)。这些被分割的风路俯视时形成为侧边是LI和L2的大致四边形。换句换说,所分割的风路的宽度是LI和L2。
因此,例如在LI < L2的情况下,在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通过所分割的风路时,半波长比LI短的频率f的声音平面波化(ー维化)地传播。此外,例如在LI > L2的情况下,在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通过所分割的风路时,半波长比L2短的频率f的声音平面波化(ー维化)地传播。这样,通过由间隔板11分割外壳13内的风路,能够将半波长比所分割的风路的较短侧的宽度短的频率的声音平面波化(ー维化)。此外,使外壳13内的风路的分割数越多,越能够进行平面波化(ー维化)直到更高的频率。若由式子表示能够平面波化(ー维化)的频率f,则f < c / (2 * L)。在这里,c是音速。此外,L是LI和L2中长度较短的ー侧的值。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中的平面波化了的声音由设于所分割的各风路的传声 器6检测,并利用从设于所分割的各风路的控制扬声器7输出的相反相位的声音而被消音。此时,通过平面波化了的声音重合而容易得到消音效果,有效地被消音。另ー方面,未平面波化的声音在外壳13的风路内反复反射并传播到吹出ロ 10。这样,由于未平面波化的声音在外壳13的风路内无秩序地存在声音的波腹和波节的位置,所以对于通过声音的重叠而消音的主动噪音控制,难以得到大的消音效果。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07中,由间隔板11分割外壳13内的风路,通过在所分割的各风路上设置控制扬声器7,直到比以往高的频率都能够得到消音效果。此外,使外壳13内的风路的分割数越多,越能够在更加高的频率时得到消音效果。此外,间隔板11也具有不便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透过到相邻的风路的隔音效果。若平面波化了的声音的一部分进入相邻的风路,则在声音进入的风路中,与进入的声音相同的频率的声音变得不是平面波,消音效果降低。为了得到隔音效果,需要间隔板11的重量。因此,在使用密度比金属(钢、铝等)小的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1的情况下,最好增大间隔板11的厚度。另外,间隔板11也具有使送风风扇I的效率提高这样的效果。这是因为,由于能够抑制从相邻的送风风扇I吹出的空气在下游侧干渉,所以能够抑制因该干涉而由各送风风扇I产生的能量的损失。此外,消音単元中的、传声器6和控制扬声器7被配置在成为热交換器2的上风侧的风路上。因此,能够防止在制冷运转时通过热交換器2而温度降低了的空气通过传声器6和控制扬声器7。因而,能够防止向传声器6和控制扬声器7的结露,提高传声器6和控制扬声器7的可靠性。另外,各间隔板11无需由ー张板形成,也可以由多张板形成。例如,也可以在前级侧热交換器14侧和后级侧热交換器15侧将间隔板11 一分为ニ。若在构成间隔板11的各板彼此的接合部位没有间隙,则能够得到与由ー张板形成间隔板11的情况同样的效果。通过将间隔板11分割成多个,提高间隔板11的组装性。此外,在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中,将传声器6和控制扬声器7配置在外壳13的前面侧,但是当然也能够将传声器6和控制扬声器7中的至少ー者配置在外壳13的后面侦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8中,说明了在成为送风风扇I的下游侧的风路上配置有热交换器2的室内机107,但是当然也能够将本发明实施于在送风风扇I的上游侧配置有热交换器2的室内机中。即,只要由间隔板11分割送风风扇I与吹出口之间的风路,并在该分割的风路上配置传声器6和控制扬声器7即可。在通过反馈控制对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进行消音的情况下,在该分割的风路上只设置控制扬声器7即可。实施方式9在实施方式8中,由间隔板11仅对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进行了分害I]。除了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之外,成为比热交換器2靠下游侧的风路也能够由间隔板进行分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9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8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9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9的室内机108在热交換器2与吹出ロ 10之间设有间隔板11a。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相同。设于热交換器2与吹出ロ 10之间的间隔板Ila的个数与设于送风风扇I与热交换器2之间的间隔板11的个数相同,该间隔板Ila设于各间隔板11的下方。更加详细而言,间隔板I Ia俯视时与间隔板11大致平行地设置。此外,间隔板I Ia俯视时与间隔板11大致重合地设置。由此,抑制因设有间隔板Ila带来的空气阻力。由于热交換器2被配置成Λ型,所以间隔板Ila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上侧端部)也是Λ型。此时,间隔板Ila被配置成热交換器2与间隔板Ila不接触。在制冷运转吋,热交換器2成为低温。因此,空气中的水分结露,水滴附着在热交換器2的表面。若热交换器2与间隔板Ila接触,则附着在热交換器2的表面的水滴会移到间隔板11a。移到该间隔板Ila的水滴在间隔板11上流动,并移动到吹出ロ 10,伴随着从吹出ロ 10被吹出的空气向周围飞散。该水滴的飞散有可能使使用者觉得不愉快,对空气调节机而言是不应该的现象。因此,为了防止附着在热交換器2的表面的水滴从吹出ロ 10飞散,间隔板Ila被配置成热交換器2与间隔板Ila不接触。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08中,通过配置间隔板11a,在热交換器2与吹出口10之间也能够使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平面波化。因此,能够在热交換器2与吹出ロ 10之间对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之间无法消音的声音进行消音。因而,能够得到消音效果更高的空气调节机(更加详细而言是室内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9中,说明了间隔板Ila的下侧端部延伸设置到吹出ロ 10的情况,但是间隔板Ila的下侧端部当然也可以位于热交換器2与吹出口 10之间。通过设有间隔板11a,与实施方式8相比进ー步提高消音效果。实施方式10在实施方式8和实施方式9中,送风风扇I的个数与风路的分割数相同。不限于此,也可以使风路的分割数比送风风扇I的数量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0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8或实施方式9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不。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0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该图15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透过外壳13和间隔板11地进行表示,省略箱8 (后腔室16)、放大器21 23和控制器24等的图示。本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109在各间隔板11之间设有间隔板17。换句换说,在本实施方式10 中,由间隔板17进ー步分割在实施方式8中分割了的风路。并且,本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109包括与所分割的风路相同数量的消音单兀(传声器6、控制扬声器7、传声器9),在所分割的各风路上设有传声器6和控制扬声器7。并且,各传声器6经由放大器21连接于控制器24,各控制扬声器7经由放大器22连接于控制器24,各传声器9经由放大器23连接于控制器24。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相同。另外,本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109通过前馈控制,谋求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的消音。在通过反馈控制而谋求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的消音的情况下,无需设置传声器6和连接于传声器6的放大器21。间隔板17被配置在能够大致均匀地分割相邻的间隔板11的间隔的位置。这些间隔板17与间隔板11相同能够由各种材质形成。例如,也可以由钢、铝等金属形成间隔板
11。此外例如,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1。另外,间隔板17最好与间隔板11相同还具有隔音效果。因此,在使用密度比金属(钢、铝等)小的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7的情况下,最好増大间隔板17的厚度。间隔板17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的形状沿着热交換器2成为大致的Λ型。在间隔板17由如树脂等那样的低熔点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由于热交換器2在制热运转时成为高温,所以最好在间隔板17与热交換器2之间形成微小的空间。在间隔板17为铝、钢等熔点高的材质的情况下,既可以将间隔板17配置成与热交換器2接触,也可以在热交換器2的翅片与翅片之间插入间隔板17。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的形状成为与送风风扇I的出ロ面大致平行。另夕卜,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的形状也可以是抬高送风风扇I的旋转中心附近,越向周围去越低那样的山形形状。此外,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的高度最好设定为如以下那样。例如,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接近的情况下,若使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过于接近送风风扇1,则间隔板17会成为空气的流动的阻力。因此,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接近的情况下,最好尽可能増大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与送风风扇I的距离。因而,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接近的情况下,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的高度为与热交換器2的上端部(与送风风扇I最接近的位置)相同程度的高度即可。当然也可以将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配置在热交換器2的倾斜面的中途。此外例如,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的情况下,间隔板17不会成为空气的流动的阻力。因此,在送风风扇I与热交換器2之间具有足够的距离的情况下,最好使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的高度高于热交換器2的上端部(与送风风扇I最接近的位置)。通过使间隔板17的送风风扇I侧端部接近送风风扇1,能够使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平面波化的范围增加。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09中,能够使所分割的风路的宽度LI小于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因此,本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109与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相比,能
够对频率更高的声音进行平面波化并进行消音。另外,与实施方式9相同地,也可以在热交換器2与吹出口 10之间的风路上,在成为各间隔板17的下方的位置,进ー步设置间隔板。通过这样地构成,与实施方式9相同地,使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平面波化的区间扩大,能够得到更高的消音效果。实施方式11在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0中,设置沿外壳13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间隔板,分割了外壳13内的风路。通过进ー步设置沿外壳13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间隔板,能够进一歩分割外壳13内的风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1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0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1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此外,图17是该室内机的纵剖面示意图。另外,在图16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透过外壳13和间隔板11地进行表示,省略箱8 (后腔室16)、放大器21 23和控制器24等的图示。本实施方式11的室内机110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109相同。以下, 说明本实施方式11的室内机110与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109的不同点。本实施方式11的室内机110是在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109中设有沿左右方向分割外壳13内的风路的间隔板18。该间隔板18设于前级侧热交換器14与后级侧热交換器15之间,被配置成与间隔板11和间隔板17呈大致直角地交叉。在本实施方式11的室内机110中,也设有与所分割的风路相同数量的消音单元(传声器6、控制扬声器7、传声器9)。可是,通过设置间隔板18,外壳13内的风路在前后方向也被分割。因此,本实施方式11的室内机110不仅在外壳13的前面侧,而且在外壳13的后面侧也设有消音単元。更加详细而言,检测由噪音源产生的声音的传声器6被配置在成为音源的送风风扇I的附近。输出控制音的控制扬声器7被配置在比传声器6靠下游侧的风路。检测肃静区域的声音的传声器9被配置在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附近。另外,传声器9也可以被设置在吹出口 10的附近。此外,各传声器6经由放大器21连接于控制器24,各控制扬声器7经由放大器22连接于控制器24,各传声器9经由放大器23连接于控制器24。另外,本实施方式11的室内机110通过前馈控制,谋求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的消音。在通过反馈控制而谋求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的消音的情况下,无需设置传声器6和连接于传声器6的放大器21。另外,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吹出ロ 10侧端部)的位置最好设定为如以下那样。例如,如图17所示,在使间隔板18形成为平板的情况下,若将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过于延长直到下方,则风路的面积减少(风路被间隔板18堵住),成为空气的流动的阻力。因此,在将间隔板18形成为平板的情况下,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的位置配置在喷嘴4的上风侧。例如,如图18所示,在间隔板18的下侧成为与喷嘴4的形状相匹配的曲面的情况下,也可以将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延长到吹出口 10。通过将间隔板18的下侧端部延长到吹出口 10,使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平面波化的区间扩大,能够得到更高的消音效果。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10中,能够使所分割的风路的宽度L2比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107 109小。因此,本实施方式11的室内机110与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0的室内机107 109相比,能够对频率更高的声音平面波化并进行消音。
实施方式12也可以在由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1表示的间隔板的表面设置如后述那样的吸音材。或者也可以由吸音材构成间隔板。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2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1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不。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在该图19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透过外壳13和间隔板11地进行表示,省略箱8 (后腔室16)、放大器21 23和控制器24等的图示。此外,该图19表示在实施方式8的室内机107中设有吸音材的例子。本实施方式12的室内机111在间隔板11的两面设有吸音材19。该吸音材19的材质是聚氨酯、多孔质的树脂、多孔质的铝等。这样的吸音材19虽然低频的消音效果弱,但是能够对IkHz以上的高频进行消音。吸音材19的厚度越厚能够吸收越低的频率。可是, 室内机111通过使用主动噪音控制,例如能够对IkHz以下的声音进行消音。因此,吸音材19例如为吸收2kHz的声音的20mm以下的厚度,能够得到充分的效果。另外,间隔板11的材质与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1相同地,能够由各种的材质形成。例如,也可以由钢、铝等金属形成间隔板11。此外例如,也可以由树脂等形成间隔板11。即使在表面设置吸音材19,也能够实现由间隔板11带来的平面波化。以上,在这样地构成的室内机111中,通过主动噪音控制,能够对低频的声音高效率地进行消音。此外,通过主动噪音控制未彻底消音的高频的声音也能够利用吸音材19而进行消音。实施方式13在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2中,对将本发明实施于在热交換器2的上游侧配置有送风风扇I的室内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当然也能够将本发明实施于在热交換器2的下游侧配置有送风风扇I的室内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3中,对于没有特别记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2相同,对于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不。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3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纵剖面示意图。本实施方式13的室内机112在热交換器2的下游侧配置有送风风扇I。此外,送风风扇I使用横流风扇。此外,形成在外壳13内的风路与实施方式9相同地被分割。换句换说,吸入ロ 12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由间隔板11分割。热交換器2与吹出ロ 10之间的风路由间隔板Ila分割。间隔板11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的形状沿着热交換器2成为大致的Λ型。在间隔板11由如树脂等那样的低熔点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由于热交換器2在制热运转时成为高温,所以间隔板11与热交換器2之间最好形成微小的空间。在间隔板11为铝、钢等熔点高的材质的情况下,既可以将间隔板11配置成与热交換器2接触,也可以在热交換器2的翅片与翅片之间插入间隔板11。此外,间隔板Ila的热交換器2侧端部也是Λ型。此时,为了防止附着在热交换器2的表面的水滴从吹出ロ 10飞散,间隔板Ila被配置成,热交換器2与间隔板Ila不接触。
另外,为了使间隔板11和间隔板Ila的组装性提高,也可以将间隔板11和间隔板Ila分别分割成多个。在本实施方式13的室内机112中,也设有与所分割的流路的数量相同数量的消音单兀(传声器6、控制扬声器7、传声器9)。
更加详细而言,检测由噪音源产生的声音的传声器6被配置在成为音源的送风风扇I的下游侧附近。输出控制音的控制扬声器7被配置在比传声器6靠下游侧的风路。检测肃静区域的声音的传声器9被设置在吹出ロ 10的附近。此外,各传声器6经由放大器21连接于控制器24,各控制扬声器7经由放大器22连接于控制器24,各传声器9经由放大器23连接于控制器24。另外,本实施方式13的室内机112通过前馈控制,谋求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的消音。在通过反馈控制而谋求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的消音的情况下,无需设置传声器6和连接于传声器6的放大器21。如以上那样,对于在热交換器2的下游侧配置有送风风扇I的室内机112,也能够使由送风风扇I产生的声音平面波化。因此,能够得到具有高的消音效果的空气调节装置(更加详细而目是室内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3中表不的消音单兀(传声器6、控制扬声器7、传声器9)的设置位置仅是一个例子。例如也可以与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12相同地,在吸入ロ 12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上设置控制扬声器7。此外,此时也可以将传声器6设于吸入ロ 12与热交換器2之间的风路(更加详细而言,控制扬声器7与热交換器2之间)。即使这样地构成,也能够降低从吸入ロ 12被辐射的送风风扇I的声音。附图标记的说明I送风风扇、2热交换器、4喷嘴、6传声器、7控制扬声器、8箱、9传声器、10吹出口、11间隔板、Ila间隔板、12吸入ロ、13外壳、14前级侧热交換器、15后级侧热交换器、16后腔室、17间隔板、17a上端部、18间隔板、19吸音材、21、22、23放大器、24控制器、100 112室内机。
权利要求
1.ー种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包括 外壳,开设有吸入口和吹出ロ,并在内部形成有风路;以及 热交換器和送风风扇,设于该外壳的上述风路, 该空气调节机的特征在干, 上述风路由间隔板分割成多个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干, 上述热交換器设于上述送风风扇的下游侧, 上述间隔板设于上述送风风扇与上述热交換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干, 上述热交換器设于上述送风风扇的下游侧, 上述间隔板设于上述送风风扇与上述热交換器之间、以及上述热交換器与上述吹出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干, 上述送风风扇是轴流型的送风风扇或斜流型的送风风扇, 上述间隔板的至少上端部相对于上述送风风扇的出口面倾斜地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干, 上述间隔板由多个板构件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I 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干, 上述间隔板具备吸音材。
7.ー种空气调节机,该空气调节机包括 外壳,开设有吸入口和吹出口,并在内部形成有风路; 热交換器和送风风扇,设于该外壳的上述风路; 消音単元,具有输出控制音的控制音输出装置和至少I个声音检测装置;以及控制音生成装置,基于上述声音检测装置中的至少I个声音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生成上述控制音, 该空气调节机的特征在干, 设有多个上述消音単元, 上述风路由间隔板分割成多个风路, 在所分割的每个风路上至少设有上述消音単元的上述控制音输出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干, 上述热交換器设于上述送风风扇的下游侧, 至少上述消音単元的上述控制音输出装置设于上述送风风扇与上述热交換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干, 上述间隔板设于上述送风风扇与上述热交換器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 9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间隔板由多个板构件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7 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间隔板具备吸音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能够降低室内机(100)的压力损失的空气调节机。空气调节机包括开设有吸入口(12)和吹出口(10)并在内部形成有风路的外壳(13);以及设于外壳(13)的风路的热交换器(2)和送风风扇(1),风路由间隔板(11)等分割成多个风路。
文档编号F24F1/00GK102985761SQ20108006778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9日
发明者秋吉雅夫, 道籏聪, 山田彰二, 福井智哉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