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5722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涉及室内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安装于墙体内连通室内和室外的回风管套和进风管套,以及设置于室外的主机;所述室外主机包括外壳,外壳出风口和进风口分别通过进风连接管和回风连接管连通进风管套和回风管套;在外壳的进风口处设置电磁阀;所述进风管套内设置负氧离子发生器;所述回风管套室内一端设置排风扇或风机;外壳进风口连通气泵吸入口,气泵排出口朝向外壳内,气泵排出的空气流经中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活性炭网和加热器并从室内进风口进入室内。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空气净化系统存在的不能使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进风口与回风口距离太短,现有新风净化系统安装影响家装好后的装饰效果等问题。
【专利说明】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人们认识到环境空气质量差,尤其是室内空气的污染,给人们健康带来严重影响,为提高室内空气品质,许多厂家生产出了空气净化机、新风净化系统;但存在的问题是:
(I)现有空气净化系统产品,安装方便,可以在房间中任意位置摆放,是在密闭的空间中运行,没有新风补给,不能使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密闭时间长了人会感到缺氧;(2)现有的空气净化器出风口与回风口距离太近,形成风短路净化效果差;(3)现有新风净化系统产品,能供给净化后的室外新风,主机在室内安装极为不方便,需要在室内墙体上找到合适的安装位置打孔安装,室内还需铺设管道;(4)现有新风净化系统主机是室内机,不能安装在室外;(5)现有新风净化系统是用风扇、风机作动力产生负压过滤空气,没有用气泵作动力产生正压过滤空气;(6)现有的新风净化系统产品在已装修好的室内安装破坏极大,由于需要安装管道更影响家装好后的装饰效果。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提供一种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空气净化系统存在的不能使呼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主机在室内安装极为不方便,不能安装在室外,进风口与回风口距离太短;现有新风净化系统不能用气泵作动力产生正压过滤空气,安装管道影响家装好后的装饰效果等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包括安装于墙体内连通室内和室外的回风管套I和进风管套7,以及设置于室外的主机;
所述室外主机包括外壳13,外壳13出风口和进风口分别通过出风连接管8和回风连接管17连通进风管套7和回风管套I ;在外壳13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电磁阀16 ;
所述进风管套7内设置有负氧离子发生器4,进风管套7室内一端设置有风扇或风机6,风扇或风机6外侧安装进风格栅5 ;
所述回风管套I室内一端设置有排风扇或风机2,排风扇或风机2外侧安装有回风格栅3和二氧化碳传感器19 ;
所述外壳13出风口内侧安装有加热器9和活性炭网10 ;外壳13进风口处安装有电磁阀16,外壳13进风口接入初效过滤器,连通气泵14吸入口,气泵14排出口朝向外壳13内,气泵14排出的空气流经高效过滤器(11)和中效过滤器(12),活性炭网(10)和加热器(9)并从进风管套(7)流入室内。
[0005]
进一步,本发明的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还具有如下特点:在外壳13内还设置有高效过滤器11和中效过滤器12,高效过滤器11和中效过滤器12位于活性炭网10内侧,气泵14排出的空气流经中效过滤器12和高效过滤器11并吹向活性炭网10。[0006]进一步,本发明的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还具有如下特点:设置出风连接管8,外壳13出风口直接与进风管套7连接。
[0007]进一步,本发明的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还具有如下特点:在外壳13进风口内设置有粗效过滤器15。
[0008]进一步,本发明的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还具有如下特点:有若干个房间,每个房间内设置有回风管套I和进风管套7,室外设置一台室外主机;室外主机通过出风连接管8和回风连接管17与每个房间的回风管套I和进风管套7连接。
[0009]本发明特点:(I)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可以任意安装,以室内美观实用为主;(2)主机安装在室外,室内噪声非常小;(3)出风口与回风口距离大,室内空气循环好;(4 )主机体积小重量轻,维护方便,可以取出来做更换清洗,十分的简单容易;(5)该系统可以做成大功率的设备,供多间房或者整栋楼使用(图三);(6)采用气泵加压空气过滤效率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室外主机出风口直接与出风管套连接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使用状态参考图。
[0011]图中符号说明:回风管套1、排风扇或风机2、回风格栅3、负氧离子发生器4、出风格栅5、出风扇或风机6、进风管套7、出风连接管8、加热器9、活性炭网10、高效过滤器11、中效过滤器12、外壳13、气泵14、粗效过滤器15、电磁阀16、回风连接管17、控制器及遥控器18、二氧化碳传感器19。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用最佳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的说明。
[0013]如图1所示,外机式新风净化系统,包括安装于墙体内连通室内和室外的回风管套I和进风管套7,以及设置于室外的主机;
所述室外主机包括外壳13,外壳13出风口和进风口分别通过出风连接管8和回风连接管17连通进风管套7和回风管套I ;在外壳13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电磁阀16 ;
所述进风管套7内设置有负氧离子发生器4,出风管套7室内一端设置有风扇或风机6,风扇或风机6外侧安装出风格栅5 ;
所述回风管套I室内一端设置有排风扇或风机2,排风扇或风机2外侧安装有回风格栅3和二氧化碳传感器19 ;
所述外壳13出风口内侧安装有加热器9和活性炭网10 ;外壳13进风口处安装有电磁阀16,外壳13进风口接入初效过滤器,连通气泵14吸入口,气泵14排出口朝向外壳13内,气泵14排出的空气流经高效过滤器(11)和中效过滤器(12),活性炭网(10)和加热器(9)并从进风管套(7)流入室内。
[0014]
在外壳13内还设置有高效过滤器11和中效过滤器12,高效过滤器11和中效过滤器12位于活性炭网10内侧,气泵14排出的空气流经中效过滤器12和高效过滤器11并吹向活性炭网10。[0015]如图2所示,不设置出风连接管8,外壳13出风口直接与进风管套7连接。
[0016]在外壳13进风口内设置有粗效过滤器15。
[0017]如图3所示,有若干个房间,每个房间内设置有回风管套I和进风管套7,室外设置一台室外主机;室外主机通过出风连接管8和回风连接管17与每个房间的回风管套I和进风管套7连接。
[0018]本发明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能过滤掉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2.5,净化空气除掉有害气体。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如图1、图2):主机包括:粗效过滤器、送气气泵、中效过滤器、高效过滤器和活性炭、加热器、电磁阀。电磁阀是控制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的进入和排出,当室外空气经电磁阀进入时,空气经气泵加压进入过滤净化器进入室内,起到新风机的作用;当室内空气进入时:①室内空气经排风扇、电磁阀直接排到室外,起到换气的作用,②室内空气经排风扇、电磁阀进入气泵加压,进入过滤净化器进入室内,起到净化器的作用。
[0019]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气泵加压空气的方式进行过滤,包括安装于墙体内连通室内和室外的回风管套(I)和进风管套(7),以及设置于室外的主机; 所述室外主机包括外壳(13),外壳(13)出风口和进风口分别通过出风连接管(8)和回风连接管(17)连通进风管套(7)和回风管套(I);在外壳(13)的进风口处设置有电磁阀(16); 所述室内进风管套(7)内设置有负氧离子发生器(4),室内进风管套(7)室内一端设置有风扇或风机出),风扇或风机(6)外侧安装进风格栅(5); 所述回风管套(I)室内一端设置有排风扇或风机(2),排风扇或风机(2)外侧安装有回风格栅(3)和二氧化碳传感器(19); 所述外壳(13)出风口内侧安装有加热器(9)和活性炭网(10);外壳(13)进风口处安装有电磁阀(16),外壳(13)进风口接入初效过滤器,连通气泵(14)吸入口,气泵(14)排出口朝向外壳(13)内,气泵(14)排出的加压空气流经高效过滤器(11)和中效过滤器(12),活性炭网(10)和加热器(9)并从进风管套(7)流入室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3)内还设置有高效过滤器(11)和中效过滤器(12),高效过滤器(11)和中效过滤器(12)位于活性炭网(10)内侧,气泵(14)排出的加压空气流经中效过滤器(12)和高效过滤器(11)并吹向活性炭网(10)。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不设置出风连接管(8),外壳(13)出风口直接与出风管套(7)连接(图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外壳(13)进风口内设置有粗效过滤器(1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空压式新风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有若干个房间,每个房间内设置有回风管套(I)和进风管套(7),室外设置一台室外主机;室外主机通过出风连接管(8)和回风连接管(17)与每个房间的回风管套(I)和进风管套(7)连接(图3)。
【文档编号】F24F1/00GK103542453SQ201210245233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6日
【发明者】李一平 申请人:李一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