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0986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化方式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汽化方式的加湿装置具有:空气过滤器、加湿过滤器、水槽和送风机;其中途配置有上述装置的风道;以及用于向水槽供水的供水容器(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52877号)。空气过滤器对通过自身的空气进行净化。加湿过滤器由具备吸水性和通气性的加湿过滤器主体,以及保持加湿过滤器主体的框体组成,并通过使加湿过滤器主体的一部分浸在水槽中来吸水。风道上设有吸入口和吹出口。通过送风机送风并借助吸入口从外部吸入空气。吸入的空气依次通过空气过滤器和加湿过滤器后,借助吹出口向外部吹出。此时,加湿过滤器所吸收的水发生汽化,汽化后的水与被空气过滤器净化的空气一起向加湿装置的外部放出。其结果,加湿装置外部的空气被净化和加湿。加湿过滤器和水槽借助风道的中途设置的开口(以下称中途开口)被推入风道的规定位置,并且能从风道的规定位置被拉出。中途开口的开口位置,位于比空气过滤器更靠通风方向下游侧,且比送风机更靠通风方向上游侧。供水容器设置在风道外部的规定空间(以下称供水空间)。在供水空间中,从供水容器向水槽供水。供水空间与风道借助中途开口连通。送风机送风时,风道中比送风机更靠通风方向上游侧的气压低于供水空间的气压。因此,在中途开口敞开的状态下送风机送风时,空气从供水空间通过中途开口向风道无意流入。从而出现通过中途开口流入的空气完全不经过空气过滤器,或无法高效通过加湿过滤器等问题。因此,通过分隔风道和供水空间的隔板以及水槽,中途开口被大体密封封闭。所述隔板的基端部通过螺钉安装固定在水槽上,当水槽被推入风道的规定位置时,隔板从供水空间侧接触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为了大体密封封闭中途开口,隔板需要紧密接触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可是,因加湿装置各部分的微小尺寸偏差,或水槽被推入风道的规定位置时的位置偏移等,有时在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与隔板之间会产生空隙(以下称中途空隙)。在产生这种中途空隙的状态下送风机送风时,由于负压,空气从供水空间通过中途空隙向风道无意流入。由于这种中途空隙比中途开口狭窄,所以通过中途空隙的空气会产生类似吹笛的声音。此外,隔板的基端部为固定端,前端部为自由端。因此,隔板会交替产生因负压弯曲而与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抵接的现象,以及隔板因弹性复原而离开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的现象。这时,会产生吧嗒吧嗒的异响。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湿装置,通过将隔板在带有活动空间的状态下安装到水槽上, 能够抑制因隔板与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之间的不必要的空隙而产生的噪音。[0009]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包括:水槽;过滤器,具有吸水性和通气性,其一部分浸在所述水槽中;送风机;风道,设置有:吸入口,通过所述送风机送风,从外部吸入空气;吹出口,使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器后向外部吹出;以及开口,使所述水槽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过滤器能拆装地配置在所述开口内部;以及隔板,通过从所述风道的外侧封闭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来分隔所述风道的内外,在所述加湿装置中,所述开口位于比所述送风机更靠通风方向上游侧,所述隔板以在与所述隔板交差的方向上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安装在所述水槽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中,所述水槽包括:覆盖部,能拆装地覆盖该水槽的配置于所述风道一侧所贮存的水的、所述过滤器浸水的部分以外的水面;以及覆盖侧卡合部,设置在该覆盖部上,并与所述隔板卡合,所述覆盖侧卡合部与所述隔板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能拆装地卡合。在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中,所述水槽包括:水槽主体,贮存水;隔壁,将该水槽主体的内部分隔为配置于所述风道一侧和配置在所述风道外部上的供水一侧,并且,形成有通水孔,用于从配置在所述风道外部上的供水一侧向配置于所述风道一侧供水;以及分隔侧卡合部,设置在该隔壁上,并与所述隔板卡合,所述隔板的一端部呈〕状,分别承载在所述隔壁和所述水槽主体的周壁上,所述分隔侧卡合部与所述隔板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卡合。按照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具备水槽、过滤器、送风机、风道和隔板。风道中设有中途开口,借助中途开口,过滤器和水槽的至少一部分能拆装地配置在风道的内部。隔板从风道的外侧封闭中途开口。送风机不送风时,风道的气压与风道外部的气压相等。此时,隔板与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之间即使产生中途空隙,也不存在很大问题。送风机送风时,风道内部的空气借助风道上设置的吹出口向风道外部吹出。因此,风道中比送风机更靠通风方向上游侧的气压,比风道外部的气压更低。即,以风道外部的气压为基准时,风道中比送风机更靠通风方向上游侧的气压为负压。此时,因为负压,风道外部的空气借助风道上设置的吸入口吸入风道内部。此外,此时由于负压,隔板被向风道侧吸附。因此,隔板与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紧密接触。这是因为,隔板以在与隔板交差方向上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安装在水槽上。其结果,抑制了隔板与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之间产生中途空隙。所以,空气不会借助中途空隙从风道外部无意流入风道。送风机送风时,隔板与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持续紧密接触。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隔板,与现有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隔板不同,例如没有通过螺钉安装固定在水槽上的部分。因此,隔板不会以隔板的固定部分为基点发生弯曲,进而隔板也不用恢复原状。按照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所具有的水槽包括覆盖部和覆盖侧卡合部。覆盖部能够抑制水滴从水槽的配置于风道一侧向水槽外部飞散。这是因为,覆盖部处于水槽的配置于风道一侧的水与流过风道的空气之间,从而抑制了因水槽的配置于风道一侧的水与流过风道的空气接触而波动。此外,即使发生波动,从水面飞散的水滴也会附着在覆盖部上,或在覆盖部反射而落回水面。并且,由于覆盖部覆盖过滤器能浸水部分以外的水面,覆盖部不会阻碍过滤器的吸水。而且,由于覆盖部能拆装,所以例如加湿装置使用后,容易取下覆盖部进行清洗。覆盖部上设置的覆盖侧卡合部与隔板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能拆装地卡合。因此,只要覆盖部覆盖水面,就可以抑制与覆盖侧卡合部卡合的隔板从水槽无意脱落。此外,由于覆盖侧卡合部与隔板的卡合能解除,所以不会妨碍从覆盖部的水槽取下隔板。而且,因为覆盖侧卡合部与隔板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卡合,所以不存在所述卡合无意中固定隔板的危险。进而,覆盖侧卡合部与隔板的卡合以及卡合解除,一般比例如水槽的周壁或覆盖部等与隔板的螺钉安装以及螺钉安装解除更简单。
按照本实用新型,加湿装置所具备的水槽包括水槽主体、隔壁和分隔侧卡合部。所述隔壁将水槽主体的内部分隔为配置于风道一侧与配置于风道外部一侧。因此,送风机送风时,抑制了空气从风道外部通过水槽主体的内部向风道无意流入。向水槽主体的供水针对配置于风道外部一侧进行。隔壁上形成有通水孔。向水槽主体的、配置于风道外部一侧供给的水,经过通水孔,供给到配置于风道一侧。通常,这种通水孔在加湿装置的使用中被水淹没。所以,即使在送风机送风时,也没有空气从风道外部通过通水孔无意流入风道的危险。隔板的一端部呈-状,所述一端部被隔壁和水槽主体的周壁分别承载。尽管对水槽来说承载隔板十分简单,但是仅仅承载就会产生隔板从水槽无意脱落的危险。在此,隔壁上设置的分隔侧卡合部与隔板以具备活动空间的方式卡合。因此,抑制了隔板从水槽无意脱落。而且,由于分隔侧卡合部与隔板之间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卡合,所以所述卡合不会无意中固定隔板。此外,分隔侧卡合部与隔板的卡合,一般比例如水槽的周壁或隔壁等与隔板的螺钉安装更简单。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送风机送风时,可以使隔板持续紧密接触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即,能够抑制隔板与中途开口的开口边缘部之间产生中途空隙。所以,不会因通过中途空隙从风道外部无意流入风道的空气而产生吹笛声。此外,不会产生源于隔板的翘曲以及翘曲复原的异响。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加湿装置能够抑制与隔板和隔板应封闭的中途开口有关的噪音产生。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外观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简要结构的侧断面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加湿过滤器的支承结构的后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接水盘和隔板的结构(第一托盘侧。无托盘盖)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接水盘和隔板的结构(第二托盘侧。无托盘盖)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接水盘和隔板的结构(第一托盘侧。有托盘盖)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接水盘和隔板的结构(第二托盘侧。有托盘盖)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接水盘和隔板的结构的侧视图。图9是与图4对应的放大立体图。图10是与图6对应的放大立体图。图11是图8的X1-XI线的断面图。
图12是用于示意性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隔板非送风时状态的断面图。图13是用于示意性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所具备的隔板送风时状态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I外观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加湿装置I的简要结构的侧断面图。图2的左侧和右侧为加湿装置I的正面侧和背面侧,图1是从图2的右侧(即加湿装置I的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以下,将加湿装置I的正面侧也称前侧,将背面侧也称后侧。此外,以下将图1的左侧(或右侧)称为加湿装置I的左侧(或右侧)。图2的纸面垂直方向为加湿装置I的左右方向。图1表示了从各自的规定位置取下各后述的后面板10、空气净化部11、接水盘2、隔板7、加湿过滤器51和供水容器52的状态,图2表示了将上述构件分别安装在规定位置的状态。但是,图2上未图示供水容器52和隔板7。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I具有空气加湿功能、利用除臭和集尘的空气净化功能,以及利用正离子和负离子(以下称正负离子)的空气净化功能。加湿装置I具有竖型长方体状的箱体6。箱体6具有前盖61、顶盖62和后盖63等。在具有壁W和地面F的室内,加湿装置I以箱体6的后盖63面对壁W的状态放置在地面F上。箱体6设有:第一风道3,用于实现空气加湿功能和利用除臭和集尘的空气净化功能;第二风道4,用于实现利用正负离子的空气净化功能;以及供水空间60。第一风道3和第二风道4的前后方向的配置为:第一风道3大体横跨箱体6的后部到前部而设置,第二风道4大体位于箱体6的前部。第一风道3和供水空间60的左右方向的配置为:第一风道大体横跨3大体箱体6的右侧部到左右方向中央部而设置,供水空间60大体位于箱体6的左侧部。第一风道3与第二风道4完全被分隔。第一风道3与供水空间60借助第一风道3的中途上设置的矩形的中途开口 34连通。中途开口 34形成在分隔第一风道3和供水空间60的隔壁64上。此外,中途开口34被分隔第一风道3和供水空间60的隔板7以及接水盘2如后所述封闭。接水盘2具有上部开口的、横向长的托盘主体20,托盘主体20由第一托盘201和第二托盘202组成。与第二托盘202相比,第一托盘201前后方向的长度短、左右方向的长度长。托盘主体20以长边方向沿左右方向的状态能拆装地设置在箱体6的规定位置上。此时,第一风道3上设有第一托盘201,供水空间60上设有第二托盘202。首先,参照图1说明供水空间60。供水空间60为箱体6的左侧部上形成的凹部。供水容器52为长边方向一端部具有水龙头521的长方体状的容器。供水容器52以使供水容器52的水龙头521侧向下的倒立状态能拆装地设置在供水空间60中。此时,供水容器52的水龙头521侧安装在接水盘2的第二托盘202上。水龙头521内置有未图示的公知的定水位阀。在向第二托盘202安装供水容器52时,该定水位阀被第二托盘202的底壁直立设置的推举突起203 (参照后述图11)推起而成为敞开状态。其结果,供水容器52中收容的水,被供给至第二托盘202。向第二托盘202供给的水,通过后述的通水孔23 (参照图11)向第一托盘201供给。此时,通过定水位阀的作用,托盘主体20中贮存一定水位L (参照后述图3)的水。接着,参照图1和图2说明第一风道3。第一风道3具有相互连通的过滤器收容部3a和吹出风路3b。此外,第一风道3上设有第一吸入口 31、第一吹出口 32以及中途开口 34。第一吸入口 31开口于箱体6的后盖63,且借助第一吸入口 31连通加湿装置I的外部和过滤器收容部3a。后面板10以封闭第一吸入口 31的状态、能拆装地安装在箱体6上。但是,后面板10上形成多个通气孔100,100,…。因此,借助第一吸入口 31流过的空气,更具体而言是借助通气孔100,100,…流过的空气。通气孔100,100,…被未图示的粗滤器封闭,该粗滤器捕集并除去借助第一吸入口 31流入过滤器收容部3a的空气中所含粗大尘埃。第一吹出口 32开口于箱体6的顶盖62,并借助第一吹出口 32连通吹出风路3b和加湿装置I的外部。
通过后述的第一送风机13进行送风,加湿装置I外部的空气借助第一吸入口 31被吸入第一风道3。吸入的空气依次流过过滤器收容部3a和吹出风路3b后,借助第一吹出口 32向加湿装置I的外部吹出。过滤器收容部3a的第一吸入口 31附近(更具体为后面板10的前侧)设有空气净化室,所述空气净化室中能拆装地收容着空气净化部11。借助第一吸入口 31向过滤器收容部3a流入的空气,通过空气净化部11。空气净化部11具备集尘过滤器111和除臭过滤器112。集尘过滤器111例如为公知的HEPA (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过滤器,即,高效空气过滤器,捕集并除去通过集尘过滤器111的空气中所含细微的尘埃和花粉等。除臭过滤器112为例如在无纺布上分散保持活性炭而构成,吸附并除去通过除臭过滤器112的空气中的异味成分。所以,通过空气净化部11的空气被净化。空气净化部11与第一送风机13之间的过滤器收容部3a上设有加湿室,加湿室中设有接水盘2所具备的托盘主体20的第一托盘201、加湿过滤器51和旋转驱动机构53。此夕卜,加湿室的隔壁64上形成有中途开口 34。S卩,中途开口 34位于比第一送风机13更靠通风方向上游侧。托盘主体20放置在箱体6的底部。因此,托盘主体20的第一托盘201与加湿过滤器51 —起,借助中途开口 34被向右方推入第一风道3的内部(具体为过滤器收容部3a的加湿室)。此时,第二托盘202设置在供水空间60中。第一托盘201与加湿过滤器51 —起,借助中途开口 34能从过滤器收容部3a的加湿室向左方拉出。图3是表示加湿过滤器51的支承结构的后视图。图3省略了后述的加湿过滤器主体511的图示。此外,对接水盘2的一部分进行了局部剖视。加湿过滤器51具有保持框510和加湿过滤器主体511。保持框510呈中空的圆盘状,两面带有开口。此外,保持框510收容保持有加湿过滤器主体511。加湿过滤器主体511由具备吸水性和通气性的材料(例如无纺布)制的薄片波纹状折叠构成。因此,与完全没有折叠的薄片相比,加湿过滤器主体511与通过加湿过滤器主体511的空气的接触面积大。第一托盘201的底壁上,设有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开配置的两个支承辊204、204。各支承辊204的旋转轴沿前后方向配置。加湿过滤器51的下部插入第一托盘201的内部,并能拆装地承载在支承辊204、204上。此时,加湿过滤器51的旋转轴前后方向配置,支承辊204、204在各自的位置与保持框510的下部外周面旋转接触。其结果,加湿过滤器51以直立且在周向能旋转的状态被支承于接水盘2的上侧。支承辊204、204上承载的加湿过滤器51,通过被向上方提起能够容易地从第一托盘201取下。这种加湿过滤器51的拆装,用于加湿过滤器51的保养或更换,以及接水盘2的清扫等。保持框510的外周面一体设有遍布保持框510整个周向、且形成有齿的齿圈部512。齿圈部512在保持框510的上部,与以下说明的旋转驱动机构53的传动齿轮531啮合。旋转驱动机构53包括:安装在基座530的一面上的传动齿轮531和驱动齿轮532 ;以及安装在基座530的另一面上的驱动电机533,旋转驱动机构53通过贯穿基座530的多个固定螺钉534,534,…被固定在箱体6内部的隔壁的适当位置上。驱动齿轮532嵌装在驱动电机533的输出轴上,驱动电机533的旋转借助驱动齿轮532传递到传动齿轮531。其结果,传动齿轮531产生旋转。旋转驱动机构53的传动齿轮531与保持框510的齿圈部512的啮合,在加湿过滤器51被安装于第一风道3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产生。加湿过滤器51通过传动齿轮531与齿圈部512的啮合,在支承辊204、204和传动齿轮531各自的位置、即周向的不同位置被三点支承。所以,加湿过滤器51不必在中心部设置能旋转支承的支承轴。因此,保持框510的前后两面上,可以在除了用于支承内部的加湿过滤器主体511的最小限度的支承部以外、大致整个面上设置开口。其结果,不受保持框510的妨碍而使更多的空气通过加湿过滤器主体511。即,能提高加湿性能。`驱动电机533驱动时,传动齿轮531的旋转借助齿圈部512传递到保持框510。此时,加湿过滤器51在保持框510的中心周围(即加湿过滤器51的周向)旋转。第一托盘201中如前所述贮存有水位L的水,旋转的保持框510的下部浸在接水盘2的贮存水中。由于保持框510两面开口,所以加湿过滤器主体511的周向边缘部的下部浸在水中。即,通过加湿过滤器51的周向的一部分浸在水中,加湿过滤器主体511从第一托盘201接受供水。此时,第一托盘201中贮存的水,被加湿过滤器主体511的周向边缘部吸收,进而从周向边缘部向中央部吸附。保持框510在周向连续旋转时,加湿过滤器主体511的周向边缘部在周向连续浸水和吸水,吸收的水通过旋转移动而提升。其结果,水高效遍布加湿过滤器主体511整体。换言之,通过使加湿过滤器主体511旋转,促进加湿过滤器主体511的吸水。通过空气净化部11的空气,随后通过加湿过滤器51。加湿过滤器51旋转时,通过加湿过滤器51的空气充分吸湿。另一方面,加湿过滤器51不旋转时,通过加湿过滤器51的空气基本不吸湿。所以,一起进行空气净化与空气加湿的情况下,旋转驱动机构53工作使加湿过滤器51旋转,而仅仅进行空气净化不对空气加湿时,旋转驱动机构53不工作。以下,说明空气净化和空气加湿一起进行的情况。过滤器收容部3a与吹出风路3b的边界部分上配置有第一送风机13。第一送风机13使用西洛克风扇(多叶片叶轮),具有电动的风扇电机131和风扇132。风扇电机131利用未图不的支承部固定于箱体6的内部。风扇132固定在风扇电机131的输出轴上。风扇132通过风扇电机131的驱动而旋转,通过风扇132旋转而送入空气。在过滤器收容部3a中,空气从后侧向前侧大体水平通过,在吹出风路3b中,空气从前下侧向后上侧倾斜流过。第一吹出口 32上设有百叶板33。吹出风路3b的内周面与百叶板33限制空气的流动方向,以使借助第一吹出口 32吹出的空气容易沿壁W上升。在上述这种第一风道3中,空气如实线的空心箭头所示流过。更具体而言,空气从室内借助第一吸入口 31被吸入过滤器收容部3a。吸入的空气向前流过过滤器收容部3a。此时,吸入的空气由于通过空气净化部11和加湿过滤器51而被净化和加湿。以下,将通过空气净化部11和加湿过滤器51被净化和加湿的空气称为净化加湿空气。接着,净化加湿空气从过滤器收容部3a流向吹出风路3b。在吹出风路3b中,净化加湿空气流向后上方,最后从第一吹出口 32吹出到室内。吹出到室内的净化加湿空气被吹拂到壁W上,进而沿壁W上升,而后沿顶棚向与壁W相对的壁移动并沿所述壁再次下降后,沿地面F向壁W移动。即,净化加湿空气在整个室内循环。以下,参照图2说明第二风道4。第二风道4包括相互连通的吸入室4a和吹出室4b。第二风道4上设有第二吸入口 41和第二吹出口 42。第二吸入口 41开口于箱体6的前盖61,加湿装置I的外部与吸入室4a借助第二吸入口 41连通。第二吹出口 42开口于箱体6的前盖61与顶盖62的边界部分,吹出室4b与加湿装置I的外部借助第二吹出口 42连通。通过后述的第二送风机14送风,加湿装置I外部的空气借助第二吸入口 41被吸入第二风道4。吸入的空气依次流过吸入室4a和吹出室4b后,借助第二吹出口 42向加湿装置I的外部吹出。第二吸入口 41上配置有能拆装的空气过滤器40。空气过滤器40捕集并除去借助第二吸入口 41流入吸入室4a的空气中所含的粗大尘埃。空气过滤器40所除去的尘埃的大小,与后面板10的粗滤器所除去的尘埃的大小基本相同。
吸入室4a与吹出室4b的边界部分上设有第二送风机14。第二送风机14采用横流风扇(贯流叶轮)构成,具有通过未图示的支承部被固定于箱体6内部的电动的风扇电机,以及固定在风扇电机的输出轴上的风扇。第二送风机14的风扇利用风扇电机的驱动而旋转,通过风扇旋转进行送风。吹出室4b的中途设有离子产生部12。离子产生部12包括:未图示的离子产生电极;以及与离子产生电极相对配置的对置电极,离子产生部12通过电晕放电产生正负离子。离子产生电极从吹出室4b露出,产生的正负离子漂浮在流过吹出室4b的空气中。在吸入室4a中,空气从前下侧向后上侧倾斜流过,在吹出室4b中,空气向前上侧倾斜流过。第二吹出口 42上设有百叶板43。吹出室4b的内周面与百叶板43对空气流向进行限制,从而使借助第二吹出口 42吹出的空气容易到达室内的中央部分。与借助第二吹出口 42吹出的空气一起被释放到室内的正负离子,杀灭菌类、病毒和螨变应原等或使它们失去活性,并分解导致恶臭的物质(例如乙醛类的有机化合物)。[0068]在上述的第二风道4中,空气按照虚线的箭头所示方向流过。更具体而言,空气从室内通过第二吸入口 41被吸入吸入室4a。吸入的空气向后上方通过吸入室4a后向前上方流过吹出室4b。流过吹出室4b的空气,成为含有离子产生部12所产生的离子的空气(以下称含有离子空气)。而后,含有离子空气通过第二吹出口 42向室内吹出。向室内吹出的含有离子空气流向室内的中央部分。其结果,含有离子空气容易到达室内的中央部分。下面,具体说明接水盘2和隔板7的结构。
图4 图7是表示接水盘2和隔板7的结构的立体图。图4为从第一托盘201侧观察的立体图,表示了未安装后述的托盘盖24的情况。图5为从第二托盘202侧观察的立体图,与图4同样,表示了未安装托盘盖24的情况。图6与图4同样,为从第一托盘201侧观察的立体图,但表示了安装有托盘盖24的情况。图7与图5同样,为从第二托盘202侧观察的立体图,并与图6同样,表示了安装有托盘盖24的情况。
图8是表示接水盘2和隔板7的结构的侧视图,表示了从第一托盘201侧观察的情况。图9和图10为与图4和图6对应的放大立体图,表示了隔板7周边。图11是图8中X1-XI线的断面图。接水盘2具有托盘盖24和盖侧卡合部25。托盘盖24为第一托盘201的盖。具体而言,托盘盖24能拆装地覆盖第一托盘201中贮存的水的、加湿过滤器51能浸水部分以外的水面。因此,托盘盖24呈中央部位形成有贯通孔241的板状。第一托盘201的周壁内表面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上,设有能拆装地承载托盘盖24的载物台205。被载物台205承载的托盘盖24的配置位置,充分高出水位L。可以抑制载物台205上承载的托盘盖24因自重无意向接水盘2的外部脱出。另外,托盘盖24也可以能拆装地卡合在第一托盘201的周壁上部。在向接水盘2进行安装时,加湿过滤器51在插过贯通孔241后被承载在支承辊204、204上。此时,贯通孔241的周向边缘部与加湿过滤器51保持着适当长度的间隔。所以,托盘盖24不会妨碍加湿过滤器51的旋转或吸水等。而且,加湿过滤器51与第一风道3的内壁之间存在充足的空隙。这是因为,如果加湿过滤器51与第一风道3的内壁紧密接触,就会妨碍加湿过滤器51的旋转。因此,流过过滤器收容部3a的空气的一部分,不通过加湿过滤器51而进行迂回。假设当托盘盖24不存在的情况下,迂回加湿过滤器51的空气接触到水面在水面产生波动,进而会卷起水滴。而后,会产生卷起的水滴向接水盘2外部飞散的问题。而托盘盖24抑制了迂回加湿过滤器51的空气接触水面。因此,即使空气接触到水面而在水面产生波动,也不会卷起水滴。即便卷起水滴,飞散的水滴或附着在托盘盖24上,或被托盘盖24反射后落回水面。托盘盖24的左侧部上一体形成有凸状的盖侧卡合部25。盖侧卡合部25为与隔板7的后述卡合孔74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卡合的卡合爪。接水盘2还包括隔壁21和壁侧卡合部22。隔壁21将托盘主体20的内部,分隔为配置于第一风道3 —侧的第一托盘201,以及配置于供水空间60的供水一侧的第二托盘202。因此,隔壁21在托盘主体20内部的第一托盘201与第二托盘202的边界部分上一体形成。隔壁21的最下部形成有通水孔23。由于通水孔23的形成位置充分低于水位L,所以托盘主体20中储水时,通水孔23被完全淹没。隔壁21的第一托盘201侧的面的上部,一体形成有凸状的壁侧卡合部22。壁侧卡合部22为与隔板7的卡合孔74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卡合的卡合爪。隔板7以至少左右方向(即与隔板7交差的方向)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能拆装地安装在接水盘2上。隔板7呈矩形,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即垂直左右方向)纵向配置在接水盘2的上部。此时,隔板7的基端部71和前端部72分别是下端部和上端部。基端部71俯视呈-状,包括前部和后部及右侧部。基端部71的前部和后部及右侧部,与第二托盘202的隔壁21上连接的周壁20a、20b的上端部和隔壁21的上端部紧密接触配置。基端部71上一体设有垂下部73。基端部71安装在接水盘2上时,垂下部73沿隔壁21配置于第一托盘201的内部。垂下部73上设有卡合孔74。卡合孔74中从相互反方向插入有隔壁21的壁侧卡合部22和托盘盖24的盖侧卡合部25。此时,壁侧卡合部22 (和盖侧卡合部25)与卡合孔74内部的上侧(和下侧)以至少左右方向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能拆装地卡合。此外,卡合孔74从第二托盘202侧被隔壁21覆盖。此处,对向托盘主体20安装隔板7和托盘盖24进行说明。操作者将隔板7的基端部71承载在隔壁21和托盘主体20的周壁20a、20b各自的上端部上。此时,操作者将隔壁21的壁侧卡合部22从左侧插入隔板7的卡合孔74。其结果,壁侧卡合部22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卡合在卡合孔74的上内表面上。接着,操作者将托盘盖24承载在托盘主体20的载物台205上。此时,操作者将托盘盖24的盖侧卡合部25从右侧插入隔板7的卡合孔74。其结果,盖侧卡合部25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卡合在卡合孔74的下内表面上。壁侧卡合部22和盖侧卡合部25以及卡合孔74的卡合,只要操作者不取下托盘盖24,就难以自然解除。假如仅仅把基端部71承载在托盘主体20上,则隔板7容易从托盘主体20的上部无意脱落。可是,由于本实施方式中壁侧卡合部22与盖侧卡合部25从左右两侧卡合在卡合孔74中,所以抑制了隔板7的无意脱落。另一方面,由于壁侧卡合部22和盖侧卡合部25以及卡合孔74的卡合具有活动空间,因此能够使操作者通过手动容易地解除。只要从托盘主体20取下托盘盖24,再进一步取下隔板7,操作者即能够将托盘主体20、托盘盖24和隔板7分别容易地进行清洗。以下,说明隔板7的作用效果。图12是模式性说明非送风时隔板7的状态的断面图,图13是模式性说明送风时隔板7的状态的断面图。首先,参照图1、图11和图12,对向箱体6安装接水盘2和隔板7进行说明。操作者将安装有加湿过滤器51和隔板7的接水盘2安装在箱体6上。此时,加湿过滤器51、接水盘2的第一托盘201、托盘盖24和隔板7的垂下部73等,通过中途开口 34配置在第一风道3的过滤器收容部3a上。此外,接水盘2的第二托盘202和隔板7的基端部71及前端部72等,配置在供水空间60。如上所述,如图11和图12所示,中途开口 34被隔板7、隔壁21和托盘主体20封闭。此时,优选隔板7的前端部72和与前端部72连接的两边部,从供水空间60侧紧密接触中途开口 34的开口边缘部。可是如图12所示,由于加湿装置I的各部分的微小尺寸偏差、向托盘主体20安装隔板7时的位置偏移或向箱体6安装托盘主体20时的位置偏移等,中途开口 34的开口边缘部与隔板7之间有时会产生中途空隙G。[0089]此处参照图12说明非送风时隔板7的状态。第一送风机13不送风时,第一风道3和供水空间60的气压都等于大气压。因此,通过中途空隙G在第一风道3和供水空间60之间,不会产生因气压差造成的空气的流动。由于第一送风机13不送风的情况是指加湿装置I不运转的情况,所以即使存在中途空隙G也不会有很大问题。接着参照图2和图13说明送风时隔板7的状态。第一送风机13送风时、S卩加湿装置I运转时,以供水空间60的气压为基准,则第一风道3的过滤器收容部3a的气压为负压。这是因为,第一送风机13从过滤器收容部3a侧吸入空气,并向吹出风路3b侧吹出。此时,因为负压,隔板7上作用有将隔板7向第一风道3侧(即右侧)吸附的力。由于隔板7以至少在左右方向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安装在接水盘2上(B卩,至少对于左右方向未固定在接水盘2上),因此作用有这种力时,隔板7整体会容易向右方(即图13中的空白箭头方向)滑动。而后,隔板7的前端部72和前端部72上连接的两边部,从供水空间60侧紧密接触中途开口 34的开口边缘部。即,非送风时存在的中途空隙G,在送风时会自然消失。而后,只要第一送风机13在送风,就不会再次产生中途空隙G。加湿装置运转时,通水孔23被水淹没。此外,隔板7的基端部71与隔壁21和托盘主体20的周壁20a、20b之间,因隔板7的自重被密封。进而,托盘主体20的周壁和底壁与中途开口 34的开口边缘部之间,因接水盘2的自重被密封。其结果,不会在第一风道3与供水空间60之间因气压差而产生空气的流动。以上的加湿装置I通过简单的结构就能够抑制源于中途空隙G的噪音。此外,能够抑制第一风道3流过未通过空气净化部11的空气。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送风机13、接水盘2、托盘主体20、第一托盘201、第二托盘202、加湿过滤器51、第一风道3、第一吸入口 31、第一吹出口 32、中途开口 34、托盘盖24、供水空间60、基端部71,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配置于送风机、水槽、水槽主体、风道一侧,并配置于风道外部的供水一侧,发挥过滤器、风道、吸入口、吹出口、开口、覆盖部、风道外部、隔板的一端部的作用。另外,空气净化部11不限于具有集尘过滤器111和除臭过滤器112的结构。例如,空气净化部11也可以将空气通入水中进行净化。现有的一般加湿装置上不设有第二风道4。此外,有时在第一吹出口 32的附近配置离子产生部12。即使在这种结构中,通过具备本实施方式这种接水盘2和隔板7,也可以得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I,将接水盘2的一部分配置在第一风道3的内部,按照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还可以将水槽的全部配置在风道的内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方式全部为例示性公开,而不是限制性的公开。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上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内容,而应当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为准,并包括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等同的内容以及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全部变更。此外,只要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加湿装置I可以包括实施方式没有公开的结构件。
权利要求1.一种加湿装置,包括: 水槽; 过滤器,具有吸水性和通气性,其一部分浸在所述水槽中; 送风机; 风道,设置有:吸入口,通过所述送风机送风,从外部吸入空气;吹出口,使吸入的空气通过所述过滤器后向外部吹出;以及开口,使所述水槽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过滤器能拆装地配置在所述开口内部;以及 隔板,通过从所述风道的外侧封闭所述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来分隔所述风道的内外, 所述加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开口位于比所述送风机更靠通风方向上游侧, 所述隔板以在与所述隔板交差的方向上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安装在所述水槽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槽包括: 覆盖部,能拆装地覆盖该水槽的配置于所述风道一侧所贮存的水的、所述过滤器浸水的部分以外的水面;以及 覆盖侧卡合部,设置在该覆盖部上,并与所述隔板卡合, 所述覆盖侧卡合部与所述隔板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能拆装地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槽包括: 水槽主体,贮存水; 隔壁,将该水槽主体的内部分隔为配置于所述风道一侧和配置在所述风道外部上的供水一侧,并且,形成有通水孔,用于从配置在所述风道外部上的供水一侧向配置于所述风道一侧供水;以及 分隔侧卡合部,设置在该隔壁上,并与所述隔板卡合, 所述隔板的一端部呈〕状,分别承载在所述隔壁和所述水槽主体的周壁上, 所述分隔侧卡合部与所述隔板以具有活动空间的状态卡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能够抑制源于风道中设置的开口的开口边缘部与应封闭所述开口的隔板之间产生的无意空隙的噪音。该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和接水盘(2)的第一托盘(201)等从供水空间(60)通过第一风道(3)的中途开口(34),能拆装地推入第一风道(3)的过滤器收容部。此时,隔板(7)从供水空间(60)侧封闭中途开口(34)。第一送风机送风时,位于比第一送风机更靠通风方向上游侧的第一风道(3)的过滤器收容部的气压为负压。隔板(7)被向第一风道(3)侧吸附。因此,隔板(7)紧密接触中途开口(34)的开口边缘部,抑制了隔板(7)与中途开口(34)的开口边缘部之间产生中途空隙。因此,能够抑制源于中途空隙的噪音。
文档编号F24F13/00GK203036792SQ201220459279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7日
发明者山下裕康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