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湿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28949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加湿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能够高效地将附着于在回转框的外周部设置的齿轮上的水排出,有效防止水飞溅。该加湿装置具有:加湿机构(40),其配置在壳体内;以及风扇,其配置在壳体内,向加湿机构(40)供给空气。所述加湿机构(40)具有:回转框(100);加湿部件(300),其安装在回转框(100)上;以及水斗(200),其将随着回转框(100)的旋转而汲取的水注入到加湿部件(300),在设于回转框(100)的外周的齿轮(110)的齿槽的底部的下游侧设置排出口(110b)。
【专利说明】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加湿装置。【背景技术】
[0002]过去有这样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具有配置在壳体内的加湿机构、和配置在壳体内并向加湿机构供给空气的风扇(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0 - 54125号公报(专利文献I))。在所述加湿装置中,对于被安装在圆板形状的回转框上的加湿部件,将随着回转框的旋转而利用水斗汲取的水注入到加湿部件,由此使加湿部件湿润,将由风扇吸入的外部气体通过加湿部件吹出到室内来进行加湿。
[0003]可是,在所述加湿装置中,存在这样的问题:附着于在回转框的外周部设置的齿轮上的水飞溅到下游侧。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10- 541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加湿装置,能够高效地将附着于在回转框的外周部设置的齿轮上的水排出,有效防止水飞溅。
[0008]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加湿装置的特征在于,该加湿装置具有:
[0009]壳体;
[0010]加湿机构,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以及
[0011]风扇,其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向所述加湿机构供给空气,
[0012]所述加湿机构具有:回转框;加湿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回转框;以及水斗,其将随着所述回转框的旋转而汲取的水注入到所述加湿部件,
[0013]在设于所述回转框的外周的齿轮的齿槽的底部的至少下游侧设置有排出口。
[0014]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设于加湿机构的回转框的外周的齿轮的齿槽的底部的至少下游侧设置排出口,附着于齿轮的齿槽的水在从由风扇供给的空气流的上游侧流到下游侧后,在齿槽的底部的至少下游侧从排出口落下到加湿机构的内侧。因此,能够高效地将附着于在回转框的外周部设置的齿轮上的水排出,有效防止水飞溅。
[0015]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所述回转框的所述齿轮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倾斜而且从齿顶朝向齿根倾斜。
[0016]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在回转框的齿轮设置倾斜面,该倾斜面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倾斜而且从齿顶朝向齿根倾斜,从而在齿轮的齿顶大致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时,附着于齿轮的齿槽的水从由风扇供给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沿着倾斜面被引导到排出口,因而能够高效地将附着于齿轮的水排出。
[0017]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在所述回转框的所述齿轮的齿槽的底部的下游侧的一部分设置有排出口。
[0018]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在回转框的齿轮的齿槽的底部的下游侧的一部分设置排出口,与在齿轮的齿槽的底部整体设置排出口相比,能够提高齿轮的强度。
[0019]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设于所述回转框的外周部的齿轮、和所述水斗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0020]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加湿机构中,通过将水斗和设于回转框的外周部的齿轮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能够使加湿机构的轴向尺寸变薄,抑制装置主体的进深变厚。
[0021]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中,设于所述回转框的外周部的齿轮、所述加湿部件和所述水斗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002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加湿机构中,通过将设于回转框的外周部的齿轮、加湿部件和水斗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能够使加湿机构的轴向尺寸变薄,抑制装置主体的进深变厚。
[0023]发明效果
[0024]根据以上所述可知,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这样的加湿装置:该加湿装置能够高效地将附着于在回转框的外周部设置的齿轮的水排出,有效防止水飞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0026]图2是所述加湿装置的纵剖面图。
[0027]图3是所述加湿装置的加湿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4A是组装状态的所述加湿机构的立体图。
[0029]图4B是所述加湿机构的侧视图。
[0030]图4C是用于说明将安装有所述加湿机构的水盘安装于壳体主体的步骤的图。
[0031]图4D是从正面观察所述加湿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32]图5A是从图4B的VA — VA线观察的加湿机构的剖面图。
[0033]图5B是图5A所示的加湿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0034]图6是从上游侧观察所述加湿机构的主视图。
[0035]图7A是从图6的VIIA 一 VIIA线观察的加湿机构的剖面图。
[0036]图7B是图7A所示的加湿机构的用虚线包围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0037]图8A是从图6的VIIIA — VIIIA线观察的加湿机构的剖面图。
[0038]图8B是图8A所示的加湿机构的用虚线包围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0039]图9A是从上游侧观察所述加湿机构的回转框的主视图。
[0040]图9B是所述回转框的侧视图。
[0041]图9C是从下游侧观察所述加湿机构的回转框的后视图。
[0042]图10的(A)是所述加湿机构的水斗的后视图,图10的(B)是从注入口侧观察所述水斗的图,图10的(C)是从汲取口侧观察所述水斗的图。
[0043]图11的(A)是所述水斗的立体图,图11的(B)是从所述水斗的汲取口侧观察注入口的图。
[0044]图12A是用于说明所述水斗的注入口的形状的示意图。
[0045]图12B是用于说明所述水斗的注入口的另一种形状的示意图。[0046]图13A是表示将水斗安装在所述回转框的后表面侧的状态的图。
[0047]图13B是图13A中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0048]图14A是所述加湿机构的加湿部件的主视图。
[0049]图14B是所述加湿机构的加湿部件的侧视图。
[0050]图15A是从上游侧观察所述加湿机构的按压框的主视图。
[0051]图15B是所述加湿机构的按压框的侧视图。
[0052]图15C是从下游侧观察所述加湿机构的按压框的后视图。
[0053]图16是所述加湿机构的轴部的侧视图。
[0054]标号说明
[0055]I壳体;2壳体主体;3前面面板;5吸入口 ;6吹出口 ; 10水箱;21风扇马达;20风扇;23喇叭口 ;30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40加湿机构;70齿轮传动马达;71电源用印制基板;72操作控制用印制基板;73显示用印制基板;74尘埃传感器;75备用过滤器;80控制部;90水盘;100回转框;100a轴孔;101环状圆板部;101a、IOlb给水孔;101c卡合孔;102毂部;103、103臂部;104环部;105引导部;106肋;106a壁部;106b凸起;120贯通孔;110齿轮;111内周面;200水斗;201汲取口 ;202注入口 ;203引导部;204凸缘;205凸起;206凸起;207卡合部;210外周面;220、230后缘;300加湿部件;300a轴孔;301圆盘部;302凸缘部;303安装孔;400按压框;400a轴孔;401环状圆板部;402毂部;403、403臂部;404网;410卡合爪;420肋;500轴部;501主部;502第I环状槽部;502a环状槽;503第2环状槽部;503a环状槽;601第I支撑脚部;602第2支撑脚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56]下面,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加湿装置。
[0057]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该加湿装置具有壳体1,该壳体I由壳体主体2和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安装于该壳体主体2的前面面板3构成。在所述壳体I的两侧面设置吸入口 5、5 (在图1中仅不出一个),在壳体I的上表面的后部设置吹出口 6。
[0058]图2表示所述加湿装置的纵剖面图。对与图1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
[0059]该加湿装置如图2所示,在壳体I内从前表面侧起依次配置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
30、加湿机构40、和由风扇马达21驱动的风扇20。另外,在加湿机构40的侧方配置水箱10(参照图4C),但在图2中没有图示。另外,在图2中,71表示电源用印制基板,72表示操作控制用印制基板,73表不显不用印制基板,74表不尘埃传感器,75表不备用过滤器,80表不控制部。
[0060]所述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30从正面观察大致呈矩形。并且,所述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30的下侧的部分与加湿机构40在前后方向上重叠。另外,所述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30和加湿机构40以与风扇20的喇叭口 23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即,以覆盖喇叭口 23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进行配置,以降低来自风扇20的噪声。
[0061]另外,所述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30包括:粗滤器31,其用于捕集较大的尘埃和宠物的毛等;离子化部32,其使灰尘和尘埃等带电;集尘过滤器33,其捕集带电的灰尘和尘埃等,例如由皱褶过滤器构成;以及除臭过滤器34,其捕集香烟的臭味和宠物的臭味等恶臭成分。所述粗滤器31、离子化部32、集尘过滤器33和除臭过滤器34从壳体I的前表面侧起依次排列成大致一条直线状。另外,集尘过滤器33是表面积较大的皱褶过滤器,因而能够降低通风阻力。
[0062]另外,如图2所示,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和集尘过滤器33等与风扇20的喇叭口 23整体重叠,而加湿机构40与喇叭口 23的下侧的部分重叠,不与喇叭口 23的上侧的部分重叠。因此,在从所述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的部分到达喇叭口 23的上侧的部分的非加湿通道51中流过的空气不经由加湿机构40,因而能够降低在非加湿通道51中流过的空气的通风阻力,尤其是在不进行加湿运转而只进行空气清洁运转的情况下,能够确保足够的风量(空气量)。
[0063]另一方面,从所述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的下侧的部分到加湿机构40的加湿通道52、和从所述除臭过滤器34的上侧的部分到风扇20的喇叭口 23的上侧的部分的非加湿通道51,被隔板50隔开。
[0064]利用该隔板50能够防止从加湿通道52向非加湿通道51的空气流动,即,防止从加湿通道52绕过加湿机构40的空气的流动,使流过加湿通道52的空气几乎都流向加湿机构40,因而能够得到较大的加湿量。
[0065]另外,所述隔板50从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30的除臭过滤器34延伸到风扇20的附近。或者,所述隔板50也可以从除臭过滤器34延伸到喇叭口 23的附近,但没有图示。由此,防止由于在所述加湿机构40流出的加湿空气与在非加湿通道51中流过的非加湿空气的冲突而引起的紊流,降低通风阻力,并降低噪声。
[0066]图3是所述加湿装置的加湿机构40的分解立体图。
[0067]所述加湿机构40如图3所示具有:圆板形状的回转框100,其在外周部设有作为旋转力传递部的一例的齿轮110 ;12个水斗200,它们沿周向以相等间隔安装在回转框100的下游侧(图3的右侧)而且安装在回转框100的外周侧;圆盘状的加湿部件300 ;圆板形状的按压框400 ;以及轴部500。加湿部件300被回转框100和按压框400夹持并固定。并且,将轴部500沿轴向插入到设于回转框100的中心的轴孔100a、设于加湿部件300的中心的轴孔300a和设于按压框400的中心的轴孔400a中,从而将轴部500固定于回转框100。
[0068]并且,将与齿轮传动马达70 (图2所示)的输出轴连接的齿轮啮合于所述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齿轮110,能够利用齿轮传动马达70驱动回转框100。
[0069]所述齿轮传动马达70如图2所示,被配置成为在空气流的流通方向上不与加湿机构40重叠,齿轮传动马达70不会成为在加湿机构40中通过的空气流的障碍。由此,能够增大在所述加湿机构40中通过的空气流,从而增大加湿量。
[0070]另外,12个水斗200将随着回转框100的旋转而由下方的水盘90 (图4C所示)汲取的水在上方注入到加湿部件300。
[0071]这样,利用所述回转框100和按压框400夹持并固定加湿部件300。
[0072]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回转框100安装有12个水斗200,但水斗只要设于回转框或者按压框中的任意一方即可,并且水斗的数量可以根据加湿量等适当设定,只要至少是两个以上即可。
[0073]图4A表示组装状态的加湿机构40的立体图,图4B表示加湿机构40的侧视图。在图4A、图4B中,对与图3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
[0074]另外,图4C是用于说明将安装有加湿机构40的水盘90安装于壳体主体2的步骤的图。如图4C所示,将装配了加湿机构40和水箱10的水盘90从侧方安装于水盘用插入口 2a,该水盘用插入口 2a设于壳体主体2的右侧的吸入口 5附近而且设在壳体主体2的后表面侧。
[0075]另外,图4D表示从正面观察所述加湿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在图4D中,96表示隔板。
[0076]如图4D所示,在水盘90设置分隔壁91,分隔为汲取部92和非汲取部93。在该分隔壁91的下部设置作为通水孔的横长的长孔95。进行回转运动的加湿机构40的水斗200从汲取部92汲取水。
[0077]在所述非汲取部93设置浮子开关94,在非汲取部93的水位相比正常状态降低了固定值时,利用未图示的显示部或者警报部进行表示水箱10没有水的显示或者警报。
[0078][加湿机构的具体结构]
[0079]图5A表示从图4B的VA — VA线观察的加湿机构40的剖面图。
[0080]如图5A所示,加湿机构40向箭头Rl的方向旋转。在回转框100的齿轮110的径向内侧沿周向配置各个水斗200,并使各个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开口朝向回转方向的前方。在所述各个水斗200的径向内侧配置加湿部件300。
[0081]这样,在所述加湿机构40中,将回转框100的齿轮110、加湿部件300和12个水斗
20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0082]另外,在所述回转框100的齿轮110的径向内侧配置水斗200,并且在水斗200的径向内侧配置加湿部件300。由此,回转框100的齿轮110、加湿部件300和水斗200被配
置在最佳位置,因而能够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可靠变薄。
[0083]图5B表示图5A所示的加湿机构4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在该图5B中,对与图5A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
[0084]如图5B所示,在水斗200设置有在12个水斗200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注入口 202。并且,在图5B中,106a表示在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附近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壁部。
[0085]另外,图6表示从上游侧观察加湿机构40的主视图,图7A表示从该图6的VIIA 一VIIA线观察的加湿机构40的剖面图。如图7A所示,形成利用回转框100和按压框400夹持加湿部件300的结构。
[0086]图7B表示图7A所示的加湿机构40的用虚线包围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如图7B所示,从回转框100的环状圆板部101延伸的引导部105的末端与加湿部件300的圆盘部301的外周部分抵接。
[0087]另外,从水斗200的注入口 202的下游侧的缘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引导部203的末端,位于加湿部件300的凸缘部302的外周部分的附近。
[0088]所述水斗200的注入口 202以与加湿部件300的凸缘部302和圆盘部301的阶梯部分相面对的方式开口。由此,即使是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变薄时,也能够相对于从水斗200向加湿部件300注入水的注入口 202的开口面积,扩大与该注入口 202相面对的加湿部件300的渗入水的部分的表面积。
[0089]另外,回转框100的齿轮110具有:倾斜面110a,其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倾斜而且从齿顶朝向齿根倾斜;以及排出口 110b,其设于齿槽的底部的下游侧。[0090]该排出口 IlOb是连通加湿机构40的径向外侧和加湿机构40的内部的贯通孔。
[0091]另外,以在按压框400的轴向而且是在按压框400的上游侧凸出的方式设置的肋420,与各个水斗200的背面(空气流动的下游侧的面)抵接,从而确定水斗200的轴向的位置。另外,该肋420是凸起的一例,也可以是按照每个水斗设于按压框的多个凸起。
[0092]由此,水斗200相对于加湿部件300偏向贯通加湿部件300的空气的流动的上游侧(图7B的左侧)进行配置。
[0093]图8A表示从图6的VIIIA — VIIIA线观察的加湿机构40的剖面图。在图8A中,对与图7B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
[0094]图8B表示图8A所示的加湿机构40的用虚线包围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如图8B所示,在按压框400的环状圆板部401设置的卡合爪410卡合于在回转框100的环状圆板部101设置的卡合孔IOlc中。
[0095][回转框单体]
[0096]图9A表示从上游侧观察所述回转框100的主视图,图9B表示回转框100的侧视
图。
[0097]如图9A、图9B所示,回转框100具有:环状圆板部101,其在外周部设有齿轮110 ;毂部102,其配置在环状圆板部101的中心部;以及放射状的6个臂部103、103、...,它们连接该环状圆板部101和毂部102。利用环部104将所述臂部103、103、…彼此连接以进行加强。
[0098]在所述环状圆板部101沿周向以相等间隔交替设置有大致圆形状的给水孔IOla和长孔形状的给水孔101b。并且,在环状圆板部101的给水孔IOlaUOlb的附近而且在给水孔101a、IOlb的径向内侧,分别设置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引导部105。沿周向以相等间隔(每30deg)配置该引导部105。并且,在环状圆板部101的引导部105之间分别设置圆弧状的肋106 (图9C所示)(卡合孔IOlc的部分除外)。
[0099]通过树脂成形来一体形成所述环状圆板部101、毂部102、臂部103、103、…和环部104。
[0100]另外,在环状圆板部101的给水孔IOla的附近而且在给水孔IOla的径向内侧分别设置卡合孔101C。该卡合孔IOlc被设置在回转框100的环状圆板部101且被设置在水斗200的位于汲取口 201的相反侧的进深部的附近。
[0101]图9C表示从下游侧观察所述回转框100的后视图。在图9C中,对与图9A、图9B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
[0102]如图9A、图9C所示,在回转的加湿机构40中,在回转框100的环状圆板部101的给水孔IOlaUOlb位于竖直方向下侧时、即位于水盘90 (图4C所示)内的水面下侧时,通过给水孔101a、IOlb将水引导到加湿机构40内的水斗200中。
[0103]另外,该给水孔IOlaUOlb与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开口的比径向内缘靠径向
外侧的部分局部重叠。
[0104]另外,该给水孔101a、IOlb与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开口的径向外缘重叠。
[0105]另外,该给水孔IOlaUOlb配置在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开口的附近。
[0106][水斗单体]
[0107]图10的(A)是水斗200的前视图,图10的(B)是从注入口 202侧观察水斗200的图,图10的(C)是从汲取口 201侧观察水斗200的图。
[0108]如图10的(A)所示,水斗200的前表面是与图9C所示的回转框100的后表面侧相面对的面,是加湿机构40的上游侧。水斗200具有这样的形状:从汲取口 201朝向后方进深侧逐渐变细的、截面为矩形的筒弯曲而成的形状。在图10的(A)中,下侧成为安装于回转框100时的径向内侦彳,上侧成为安装于回转框100时的径向外侧。该水斗200的径向外侧是外周面210。
[0109]如图10的(A)?(C)所示,在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附近设置朝向径向内侦彳(图10的(A)的下侧)开口的注入口 202。设置从该注入口 202的下游侧的缘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引导部203。并且,在水斗200的回转方向(图10的(A)的从右向左的方向)的后方侧而且是前表面侧,设置朝向径向内侧(图10的(A)的下侧)延伸的凸缘204。
[0110]另外,如图10的(A)所示,在水斗200的回转方向的后方侧的端部设置朝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凸起205。
[0111]另外,如图10的(A)、(C)所示,在水斗200的后表面侧而且在回转方向的后方侧的端部设置凸起206。
[0112]另外,如图10的(A)?(C)所示,在水斗200的回转方向(图10 (A)的从右向左的方向)的前方侧而且是后表面侧,设置朝向前方延伸的卡合部207。
[0113]通过树脂成形来形成水斗200,该水斗200具有所述汲取口 201、注入口 202、引导部203、凸缘204、凸起205、凸起206和卡合部207。
[0114]另外,图11的(A)是水斗200的立体图,图11的(B)是从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侧观察注入口 202的图。
[0115]图12A是用于说明水斗200的注入口 202的形状的示意图,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注入口 202的图。如图12A所示,注入口 202的后缘220呈阶梯状。
[0116]所述水斗200的注入口 202的后缘220中,贯通加湿部件300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图12A的右侧)的部分比注入口 202的后缘220的下游侧(图12A的左侧)的部分后退,以更早将水排出,所述注入口 202的后缘220的下游侧(图12A的左侧)的部分位于比后缘220的上游侧的部分靠下游的位置。
[0117]另外,图12B是用于说明水斗200的注入口 202的另一种形状的示意图,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注入口 202的图。如图12B所示,注入口 202的后缘230呈锯齿状。
[0118]这样,在进行回转运动的水斗200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注入口 202的后缘220、230是利用弯折的线定义的。
[0119]图13A表示将12个水斗200安装在回转框100的后表面侧的状态。
[0120]如图13A所示,回转框100向箭头R2的方向旋转。在回转框100的环状圆板部101沿周向配置的各个水斗200的引导部203的两侧,被与环状圆板部101的引导部105的两侧相连的肋106夹着。这样,各个水斗200的引导部203卡合于回转框100的卡定部(肋106之间)。
[0121]另外,图13B表示图13A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在图13B中,对与图13A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
[0122]如图13B所示,在形成于回转框100的环状圆板部101的肋106中,在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附近立起设置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壁部106a。该壁部106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如图5B所示,位于比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径向内侧的内表面200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0123]如图13B所示,壁部106a在环状圆板部101侧具有缺口,水斗200的卡合部207卡定在该壁部106a的缺口中。
[0124]另外,在形成于回转框100的环状圆板部101的肋106中,在与水斗200的凸缘204相面对的位置立起设置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起106b。并且,在环状圆板部101的与凸起106b相面对的位置设置贯通孔120。水斗200的凸缘204沿轴向卡定在回转框100的凸起106b与贯通孔120之间的凹部中。
[0125]水斗200的外周面210侧与所述齿轮110的内周面111抵接,在回转框100中利用作为壁的一例的肋106约束水斗200的内周侧。
[0126]另外,回转框100的环状圆板部101的各个引导部105具有:基部105a,其从环状圆板部101延伸;以及侧壁105b、105b,它们立起设置在基部105a的两侧而且是下游侧(图13B的左侧)。
[0127][加湿部件单体]
[0128]图14A表示所述加湿部件300的主视图,图14B表示加湿部件300的侧视图。
[0129]如图14A、 图14B所示,加湿部件300具有圆盘部301、和设于圆盘部301的外周侧而且比圆盘部301薄的凸缘部302。在该圆盘部301的中央设置贯通孔300a,并且在圆盘部301的凸缘部302附近沿周向以相等间隔设置12个安装孔303。
[0130]该加湿部件300例如是利用无纺布等构成的所谓气化过滤器等,使空气通过,利用该通过的空气中气化的水分进行加湿。
[0131][按压框单体]
[0132]图15A表示从上游侧观察所述按压框400的主视图,图15B表示按压框400的侧视图。
[0133]如图15A、图15B所示,按压框400具有:环状圆板部401 ;毂部402,其配置在环状圆板部401的中心部;以及放射状的6个臂部403、403、…,它们连接该环状圆板部401和毂部402。另外,在环状圆板部401的径向内侧设置防止水飞溅用的网404。在该实施方式中,网404的网眼的间距是0.5mm,线径是50旦尼尔。
[0134]另外,通过树脂成形来一体形成环状圆板部401、毂部402和臂部403、403、…。此时,也一体成形网404。
[0135]另外,在按压框400的环状圆板部401沿周向以相等间隔设置有6个卡合爪410,并且设置有在按压框400的轴向而且是上游侧凸出的环状的肋420。
[0136]在所述加湿机构40中,将网404配置在加湿部件300的下游侧。
[0137]并且,所述网404的最大孔径小于加湿部件300的最大孔径。
[0138]另外,在环状圆板部401的内周侧沿周向以相等间隔竖立设置朝向上游侧凸出的12个凸起411。这12个凸起411被插入到12个安装孔303中,由此进行加湿部件300相对于按压框400的径向定位,这些安装孔303设于加湿部件300的凸缘302附近。
[0139]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按压框400 —体形成网404,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加湿部件的下游侧配置与按压框分体的网。
[0140]图15C表示从下游侧观察加湿机构40的按压框400的后视图,对与图15A所示的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0141][轴部单体]
[0142]图16表示加湿机构40的轴部500的侧视图。如图16所示,轴部500具有:主部501,其贯通回转框100、加湿部件300 (图3所示)和按压框400 ;第I环状槽部502,其设于主部501的上游侧(图16的左侧);以及第2环状槽部503,其设于主部501的下游侧(图16的右侧)。
[0143]从水盘90 (图4C所示)向上方立起设置的作为支撑部件的一例的第I支撑脚部601的轴承部(未图示)旋转自如地嵌合在所述第I环状槽部502的环状槽502a中。并且,从水盘90向上方立起设置的作为支撑部件的一例的第2支撑脚部602的轴承部(未图示)旋转自如地嵌合在所述第2环状槽部503的环状槽503a中。
[0144]根据上述结构的加湿装置,如图7A、图8A所示,在加湿机构40中,通过将设于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旋转力传递部即齿轮110、和将随着回转框100的旋转而汲取的水注入到加湿部件300中的水斗20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能够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变薄,使装置主体的进深变薄。
[0145]另外,旋转力传递部不限于齿轮110,也可以采用传递旋转力的辊等传递机构。
[0146]另外,在加湿机构40中,通过将设于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齿轮110、安装于该回转框100的加湿部件300、和将随着回转框100的旋转而汲取的水注入到加湿部件300中的水斗20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能够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进一步变薄。
[0147]另外,通过使用齿轮110作为旋转力传递部,能够可靠地将来自齿轮传动马达70的驱动力传递给回转框100。
[0148]另外,通过在所述回转框100的齿轮110的径向内侧配置水斗200,并且在水斗200的径向内侧配置加湿部件300,能够将回转框100的齿轮110、加湿部件300和水斗200配置在最佳的位置,因而能够可靠地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变薄。
[0149]在支撑所述回转框100旋转的轴部500中,使由风扇20供给的空气流的下游侧的相对于加湿部件300的凸出部分的轴向尺寸、比上游侧的相对于加湿部件300的凸出部分短。具体地讲,使在比加湿部件300向下游侧凸出的部分的轴向长度L2,比相比加湿部件300向上游侧凸出的部分的轴向长度LI短。由此,通过形成从水斗200向加湿部件300的上游侧注水的结构,能够使在加湿机构40的下游侧沿轴向凸出的除轴部之外的部分消失,因而能够缩短在下游侧支撑轴部500的支撑脚部的进深,能够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进一步变薄。
[0150]另外,使用具有厚壁的圆盘部301、和在该圆盘部301的外周侧设置的薄壁的凸缘部302的加湿部件300,并以与该加湿部件300的凸缘部302和圆盘部301的阶梯部分相面对的方式,在水斗200设置注入口 202,由此,即使是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变薄,也能够使与该注入口 202相面对的加湿部件300的渗入水的部分的表面积,大于从水斗200向加湿部件300注入水的注入口 202的开口面积。
[0151]另外,根据上述加湿装置,如图7A、图8A所示,借助利用回转框100和按压框400夹持水斗200的加湿机构40,能够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变薄,并抑制装置主体的厚度,并且如图9A、图9C所示,通过利用设于回转框100的给水孔101a、IOlb将水导入水斗200,即使是水斗200被回转框100和按压框400夹着的结构,也能够向水斗200供给足够的水量。因此,能够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变薄,抑制装置主体的厚度,并且得到足够的加湿量。
[0152]另外,在这种在回转框100设置给水孔101a、IOlb的结构的加湿机构40,将设于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齿轮110、加湿部件300和水斗20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能够使加湿机构40的轴向尺寸进一步变薄。
[015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设于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齿轮110、加湿部件300和水斗20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能够实现薄型化,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加湿部件没有配置在配置有水斗和齿轮的同一平面上的加湿装置。
[0154]另外,通过使所述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开口的比径向内缘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与给水孔101a、IOlb局部重叠,至少给水孔IOlaUOlb的一部分位于比处于回转运动中的回转框100的下侧的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上缘低的位置,因而不会超过必要程度地增大给水孔。
[0155]另外,通过使给水孔IOlaUOlb与所述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开口的径向外缘重叠,至少给水孔IOlaUOlb的一部分位于比处于回转运动中的回转框100的下侧的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下缘高的位置,因而能够通过给水孔101a、IOlb将水可靠地引导到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
[0156]另外,通过在所述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的开口的附近配置给水孔101a、101b,能够通过给水孔IOlaUOlb以最短距离将水引导到水斗200的汲取口 201。
[0157]另外,通过在所述回转框100的上游侧的前表面设置给水孔101a、101b,能够防止水通过给水孔IOlaUOlb飞溅到下游侧。
[0158]另外,在将按压框配置在上游侧、将回转框配置在下游侧的情况下,通过在按压框的上游侧的前表面设置给水孔,能够防止水飞溅到下游侧。
[0159]另外,根据上述加湿装置,如图12A、图12B所示,在水斗200的回转运动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注入口 202的后缘220、230是用弯折线定义的,因而在水斗200进行回转运动的同时,当水在回转运动的上端附近由于水斗200的倾斜而从注入口 202向径向内侧被排出时,首先从利用弯折线定义的后缘220、230的最靠后的部分(例如220a)排出少量的水,然后从比该最靠后的部分靠前的部分(例如220b)排出水,水被逐渐排出,不会一下排出大量的水。因此,即使是加湿部件300干燥时,水也能够渗入到加湿部件300中。这样,由于水是逐渐从注入口 202排出的,因而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即,在注入口 202整体借助于表面张力形成水膜,该水膜破裂使得大量的水一下成为水块而从注入口 202排出,因此水滴不会从加湿部件300飞溅到下游侧。因此,能够防止水飞溅。
[0160]另外,所述水斗200的注入口 202的后缘220、230中,相对于贯通加湿部件300的空气流,注入口 202的后缘220、230的上游侧的部分比注入口 202的后缘的下游侧的部分后退,以更早将水排出,因而相对于空气流,加湿部件300的上游侧的部分比下游侧的部分更早沾上水,先将上游侧的部分润湿,然后从上游侧的部分传递了湿气的下游侧的部分沾上水。因此,即使是在加湿部件300干燥的环境下,也是在从上游侧将加湿部件300的下游侧的部分润湿后,被润湿的下游侧的部分沾上水,因而在下游侧的部分中,水顺畅地渗入加湿部件300中,能够有效防止水滴飞溅到加湿部件300的下游侧的水飞溅。
[0161]另外,如图12A所示,水斗200的注入口 202的后缘220被弯折成阶梯状,因而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使加湿部件300逐渐沾上水,能够防止水飞溅。[0162]另外,如图12B所示,水斗200的注入口 202的后缘230被弯折成锯齿状,因而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使加湿部件300逐渐沾上水,能够防止水飞溅。
[0163]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齿轮110、安装于回转框100的水斗200、和加湿部件30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实现薄型化,但是对于水斗和齿轮沿轴向重叠、水斗和齿轮不在同一平面上的加湿装置,也能够采用本发明的水斗的注入口的构造。
[0164]另外,根据上述加湿装置,在通过回转框100旋转、使得水斗200进行回转运动而位于加湿部件300的顶部附近时,水斗200内的水从注入口 202流出并落于加湿部件300。此时,如图5B、图13B所示,在向水斗200的回转方向前方开口的汲取口 201附近的回转框100设有壁部106a,该壁部106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位于比汲取口 201的径向内侧的内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因而能够防止应该从注入口 202流出的水从汲取口 201泄漏。因此,应该从所述注入口 202流出的水不会减少,能够向加湿部件300进行目标量的给水。
[0165]另外,如图13B所示,通过将水斗200的卡合部207卡定在兼做回转框100的卡定部的壁部106a上,能够防止壁部106a远离汲取口 201。即,能够使壁部106a可靠地位于所述汲取口 201的径向内侧的内表面附近。
[0166]另外,如图5B所示,在水斗200进行回转运动而位于加湿部件300的顶部附近时,由于相对于汲取口 201在水斗200的回转方向后方设置注入口 202,因而水斗200内的水不容易到达汲取口 201。因此,能够提高防止应该从所述注入口 202流出的水从汲取口 201泄漏的效果。
[0167]另外,在所述水斗200进行回转运动而位于加湿部件300的顶部附近时,由于注入口 202在径向内侧开口,因而水斗200内的水容易从注入口 202流出。因此,水不容易残留在所述水斗200内。
[016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机构40具有按压框400,但也可以不具有按压框。
[0169]另外,所述回转框100的壁部106a兼做用于卡定水斗200的卡定部,但也可以不兼做用于卡定水斗的卡定部。
[0170]另外,将所述齿轮110、加湿部件300和水斗20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但齿轮、加湿部件和水斗也可以不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例如,也可以是,将齿轮和加湿部件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将齿轮和水斗配置成为在轴向上重叠。
[0171]另外,所述注入口 202在径向内侧开口,但也可以在例如相对于通过风扇而产生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开口。
[0172]另外,根据所述加湿装置,水供给部(水斗200)向加湿部件300供给水,以便对通过风扇20而产生的空气流进行加湿。此时,由于相对于所述加湿部件300的空气流在下游侧配置有网404(图15A、图15C),因而能够防止落于加湿部件300的水飞溅,防止水落于比该加湿部件300靠下游侧的其它部件上。
[0173]另外,如图3所示,由于在加湿部件300的下游侧配置网404,因而能够防止在加湿部件300通过的风量降低。
[0174]另外,由于在所述加湿部件300的下游侧配置网404,因而在加湿部件300中有助于加湿的面积不会减小,还能够防止加湿量降低。
[0175]与此相对,当在所述加湿部件的下游侧设置例如壁的情况下,虽然能够防止落于加湿部件的水飞溅到加湿部件的下游侧,但是会导致在加湿部件通过的风量降低,在加湿部件中有助于加湿的面积减小,进而导致加湿量降低。
[0176]另外,所述网404的最大孔小于加湿部件300的最大孔,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落于加湿部件300的水飞溅到加湿部件300的下游侧。
[0177]另外,如图15A?图15C所示,网404是与按压框400 —体成形的,因而能够减少部件数目和装配工时,并降低制造成本。
[0178]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机构40具有按压框400,但也可以不具有按压框。
[017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水斗200从水盘90汲取水并使水落于加湿部件300,但也可以是泵从水盘汲取水并喷出到加湿部件上。
[0180]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齿轮110、加湿部件300和水斗200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但齿轮、加湿部件和水斗也可以不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例如,也可以是,将齿轮和加湿部件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将齿轮和水斗配置成为在轴向上重叠。
[0181]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网404的最大孔小于加湿部件300的最大孔,但也可以是与加湿部件的最大孔相同的尺寸。
[018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一体成形网404和按压框400,但也可以分体成形网和按压框。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与按压框分体成形的网安装在加湿部件的下游侧的例如喇叭口上。
[0183]另外,根据上述加湿装置,如图7B所示,通过在设于加湿机构40的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齿轮110的齿槽的底部的下游侧设置排出口 110b,从而在齿轮110的齿顶大致朝向竖直方向的上方时,附着于齿轮110的齿槽的水从由风扇20供给的空气流的上游侧流向下游侧,然后从在齿槽的底部的下游侧设置的排出口 IlOb落下到加湿机构40的内侧。因此,能够高效地将附着于设于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齿轮110上的水排出,有效防止水飞溅。
[0184]另外,如图7B所示,通过在回转框100的齿轮110设置倾斜面110a,该倾斜面IlOa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倾斜而且从齿顶朝向齿根倾斜,从而附着于齿轮110的齿槽的水从由风扇20供给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沿着倾斜面IlOa被引导到排出口 110b,因而能够高效地将附着于齿轮110的水排出。
[0185]另外,如图7B所示,通过在回转框100的齿轮110的齿槽的底部的下游侧的一部分设置排出口 110b,与在齿轮110的齿槽的底部整体设置排出口相比,能够提高齿轮110的强度。
[0186]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回转框100的齿轮110的齿槽的底部的下游侧的一部分设置排出口 110b,然而如果齿轮的强度没有问题,则也可以在齿轮的齿槽的底部整体设置排出口。
[0187]另外,根据上述加湿装置,如图7A、图7B、图8A、图8B所示,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齿轮110、水斗200和加湿部件300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因而能够使该加湿机构40乃至加湿装置的轴向尺寸变薄,并且由于利用回转框100和按压框400夹持并固定水斗200,因而能够容易将与回转框100分体的水斗200可靠地固定在回转框100上。
[0188]另外,在所述水斗200的回转运动的径向内侧开口的注入口 202沿回转运动的周向与设于回转框100的卡定部(回转框100的肋106之间)进行卡合,因而能够容易沿周向可靠地将水斗200定位。并且,由于所述注入口 202沿回转运动的周向与设于回转框100的卡定部进行卡合,因而能够将注入口 202兼做定位部件。
[0189]另外,也可以在按压框400设置卡定部,该卡定部沿回转运动的周向与水斗200的注入口 202进行卡合。
[0190]另外,如图8B所示,水斗200的进深部是在水斗200的回转运动的径向上比汲取口 201窄的形状,设于按压框400的卡合爪410卡合在进深部附近的回转框100的卡合孔IOlc中,因而能够有效利用通过水斗200的进深部变窄而形成的空间,使回转框100的卡合孔IOlc和设于按压框400的卡合爪410进行卡合,能够容易将回转框100和按压框400固定。
[0191]另外,如图10的(A)?(C)所示,在水斗200中的在水斗200的回转运动的径向上比汲取口 201窄的进深部设有凸缘204,该凸缘204沿轴向卡定在设于回转框100的凹部(图13B所示的回转框100的凸起106b与贯通孔120之间)中,因而在将水斗200安装于回转框100时,能够将凸缘204沿轴向卡定在凹部中,使得容易将水斗200定位并进行临时固定。
[0192]另外,如图7B、图8B所示,以沿轴向凸出的方式设于回转框100的作为凸起的一例的肋420从轴向抵接于水斗200来确定水斗200的轴向的位置,因而能够可靠地确定水斗200的轴向的位置,而且能够可靠地进行固定。
[0193]另外,通过适当设定该凸起的长度,能够任意确定水斗200的轴向的位置,自由度增大。
[0194]另外,所述凸起即肋420与水斗200的相对于空气流处于下游侧的面抵接,水斗200相对于加湿部件300偏向在该加湿部件300通过的空气流的上游侧进行配置,因而能够防止水从水斗200落于加湿部件300的上游侧,防止从加湿部件300向空气流的下游侧的水飞溅。
[019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回转框100设置作为凸起的肋420,但是在将按压框配置在上游侧、将回转框配置在下游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凸起从轴向抵接于水斗来确定水斗的轴向的位置,该凸起以沿轴向凸出的方式设于按压框。
[0196]另外,根据上述加湿装置,如图7B、图8B所示,回转框100的外周部的齿轮110、水斗200和加湿部件300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因而能够使该加湿机构40乃至加湿装置的轴向尺寸变薄,如图13B所示,水斗200的外周部与回转框100的内周面抵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将水斗200配置在回转框100的外径侧,因而能够增大水斗200的尺寸,能够增加水斗的数量,并增大汲取量。
[0197]另外,如图13B所示,水斗200的外周部(外周面210侧)与齿轮110的内周面111抵接,而且利用设于回转框100的壁(肋106)约束水斗200的内周部,因而能够利用齿轮110的弹性向径向内侧而且是朝向壁弹性地按压水斗200,能够容易且可靠地固定水斗200。
[0198]另外,如图7B所示,齿轮110的齿底的一部分成为贯通孔(排出口 110b),因而齿轮110的柔软性进一步提高,弹性进一步提高,能够更可靠地固定水斗200。
[0199]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回转框100设置作为凸起的肋420,但是在将按压框配置在上游侧、将回转框配置在下游侧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凸起从轴向抵接于水斗来确定水斗的轴向的位置,该凸起以沿轴向凸出的方式设于按压框。
[020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30和加湿机构40的加湿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不具有空气清洁过滤器单元的加湿装置。
[0201]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加湿装置具有: 壳体(I); 加湿机构(40),其配置在所述壳体(I)内;以及 风扇(20 ),其配置在所述壳体(I)内,向所述加湿机构(40 )供给空气, 所述加湿机构(40)具有:回转框(100);加湿部件(300),其安装于所述回转框(100);以及水斗(200),其将随着所述回转框(100)的旋转而汲取的水注入到所述加湿部件(300), 在设于所述回转框(100)的外周的齿轮(110)的齿槽的底部的至少下游侧设置有排出口(110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转框(100)的所述齿轮(110)具有倾斜面(110a),该倾斜面(IlOa)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倾斜而且从齿顶朝向齿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转框(100)的所述齿轮(110)的齿槽的底部的下游侧的一部分设置有排出口(IlOb)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转框(100)的外周部设置的齿轮(110)、和所述水斗(200)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回转框(100)的外周部设置的齿轮(110)、所述加湿部件(300)和所述水斗(200)被配置在同一平面上。
【文档编号】F24F6/06GK103542480SQ201310290010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3日
【发明者】早田圭吾, 宫上正人, 上原雄一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