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48121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能力及除湿能力优异。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多叶片式风扇(50)生成流入主体壳体(10)内并朝主体壳体外流出的气流(AF)。静电集尘过滤器(32)以供气流(AF)流动的方式配置于主体壳体内,并吸附尘埃。静电集尘过滤器的集尘效率处于70%以上。制冷循环单元(60)的蒸发器(61)将作为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第一气流(AF1)的一部分即第二气流(AF2)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来进行除湿。蒸发器在主体壳体内配置于比静电集尘过滤器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第二气流(AF2)流过,且使第一气流(AF1)中除了第二气流(AF2)之外的气流即第三气流(AF3)不能流过蒸发器。
【专利说明】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调和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已知有一种利用风扇吸入对象空间的空气并对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器。在上述空气净化器中,有的具有对吸入的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功能。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 — 211913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通过内置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和对吸入的空气进行除湿的蒸发器,并利用能自由打开关闭的滑门覆盖该蒸发器的一部分,能在以空气净化和除湿中的某一方为重的运转之间进行切换。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119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5]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6]然而,在上述利用过滤器对空气进行净化的类型的空气净化器中,空气净化能力与风量的增加成比例地变大。由此,通常,当增大过滤器的通风量时,可提高空气净化能力。但是,在如专利文献I那样利用蒸发器进行除湿的情况下,当增大风量时,可能会使蒸发器的温度升高至露点温度以上而导致除湿量减少。即,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难以同时提闻。
[0007]因此,本发明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净化能力及除湿能力优异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0008]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9]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包括壳体、风扇、集尘过滤器及制冷循环装置。风扇生成朝壳体内流入并朝壳体外流出的气流。集尘过滤器以供气流流过的方式配置于壳体内,并吸附气流中含有的尘埃。另外,集尘过滤器的集尘效率处于70%以上。制冷循环装置包括蒸发器。蒸发器将第一气流的一部分即第二气流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并进行除湿。第一气流是气流中的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另外,蒸发器在壳体内配置于比集尘过滤器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第二气流流过,且使第三气流不能流过蒸发器。第三气流是第一气流中的除了第二气流之外的气流。另外,集尘过滤器的集尘效率是表示由计数法等测定方法测量出的集尘过滤器的集尘性能的值,是指集尘过滤器的初始(即集尘过滤器未堵塞等而处于正常工作的状态下)的集尘效率。
[0010]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蒸发器被配置成供第二气流流过,且使第三气流不能流过蒸发器。藉此,第三气流不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因此,可抑制蒸发器的温度升高至露点温度以上而导致除湿量减少。由此,即便将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因此,能同时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011]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压缩机的转速是一定的。
[0012]此处,在压缩机的转速可改变的情况下,需要将压缩机的转速控制成可改变的设备,因此,导致成本升高,但通过根据状况使压缩机的转速变化,能实时地调节在蒸发器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因此,不难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另一方面,在压缩机的转速一定的情况下,无需将压缩机的转速控制成可改变的设备,因此,抑制了成本,但不能通过使压缩机的转速变化来实时地调节在蒸发器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因此,不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于露点温度以下。但是,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在采用转速一定的低成本的压缩机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即便将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因此,在抑制成本增大的同时,能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013]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毛细管。毛细管使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膨胀。
[0014]此处,在采用毛细管作为膨胀元件的情况下,能低成本地使高压的液体制冷剂膨胀来减压,但不能改变流过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换言之,毛细管的价格便宜,但另一方面,不能实时地调节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即,在采用例如膨胀阀等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膨胀元件的情况下,成本上升,但能根据状况实时地调节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不难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另一方面,在采用毛细管作为制冷循环单元的膨胀元件的情况下,能抑制成本,但不能实时地调节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不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但是,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在采用低成本的毛细管作为制冷循环装置的膨胀元件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即便将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因此,在抑制成本增大的同时,能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015]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三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风扇能切换气流的风量。气流被切换至最大风量时的风量是被切换至最小风量时的风量的五倍以上。
[0016]在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气流在最大风量时的风量为最小风量时的风量的五倍以上。即,在能大幅度切换气流的风量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在气流的风量被切换为最大风量的情况下,即便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与最小风量时比较大幅度增加,也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因此,即便在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较大而难以确保除湿性能的情况下,也能确保除湿性能,并能同时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017]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风扇能生成使第一气流的风量处于7.0mVmin以上这样的气流。
[0018]在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风扇能生成使第一气流的风量处于7.0m3/min以上这样的气流。即,在能生成较大风量气流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即便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处于7.0mVmin以上,也可容易地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因此,即便在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较大而难以确保除湿性能的情况下,也能确保除湿性能,并能同时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019]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散热器。散热器对流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另外,散热器在壳体内配置于比集尘过滤器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第四气流流过。第四气流是第三气流的至少一部分。
[0020]在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散热器被配置成供第四气流流过。藉此,在散热器配置于壳体内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即便将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
[0021]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在第六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散热器被配置成使第五气流不能流过散热器。第五气流是第三气流中的除了第四气流之外的气流。
[0022]在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散热器被配置成使第四气流不能流过散热器。藉此,第五气流不与散热器进行热交换。因此,在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能抑制气流的吹出温度过度上升。
[0023]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在第六技术方案或第七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蒸发器和散热器相对于第一气流并列配置。
[0024]藉此,在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能实现的外形的紧凑化。
[0025]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在第七技术方案或第八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的基础上,空气净化器还包括加湿过滤器。加湿过滤器对气流进行加湿。另外,加湿过滤器在壳体内配置于比蒸发器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第五气流的至少一部分流过。
[0026]在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加湿过滤器被配置成供第五气流的至少一部分流过。藉此,在加湿过滤器配置于壳体内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即便将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
[0027]发明效果
[0028]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即便将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因此,能同时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029]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或第三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在抑制成本增大的同时,能同时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030]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或第五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即便在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较大而难以确保除湿性能的情况下,也能确保除湿性能,并能同时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031]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在散热器配置于壳体内的情况下,即便将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
[0032]在本发明第七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能抑制气流的吹出温度过度上升。
[0033]在本发明第八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能实现外形的紧凑化。
[0034]在本发明第九技术方案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中,在加湿过滤器配置于壳体内的情况下,即便将流过集尘过滤器的气流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5]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气净化器的正面立体图。
[0036]图2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气净化器在运转时的气流的示意图。
[0037]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气净化器的分解图。
[0038]图4是制冷循环单元的示意结构图。
[0039]图5是将前表面面板、放电单元、过滤器单元及前框架拆下的状态下的除湿加湿空气净化器的主视图。
[0040]图6是表示蒸发器、冷凝器、加湿转子及风扇喇叭口在主视观察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0041]图7是图1的VII — VII线剖视图。
[0042]图8是表示除湿加湿空气净化器的示意结构及第一气流至第七气流的示意图。
[0043]图9是表示变形例IF的除湿加湿空气净化器的示意结构及第一气流至第七气流的示意图。
[0044](符号说明)
[0045]1UOa主体壳体(壳体)
[0046]11底面部
[0047]12背面部
[0048]13左侧壁部
[0049]14侧方吸入口形成部
[0050]15顶面部
[0051]16前表面面板
[0052]20 放电单元
[0053]30过滤器单元
[0054]32静电集尘过滤器(集尘过滤器)
[0055]40 框架
[0056]50多叶片式风扇(风扇)
[0057]M50风扇电动机
[0058]51风扇转子
[0059]52涡旋壳体
[0060]60制冷循环单元(制冷循环装置)
[0061]61、61a 蒸发器
[0062]62压缩机
[0063]M62压缩机用电动机
[0064]63、63a冷凝器(散热器)
[0065]64毛细管
[0066]65制冷剂配管
[0067]70加湿单元
[0068]71加湿转子(加湿过滤器)
[0069]80流光放电单元
[0070]100、10a除湿加湿空气净化器(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0071]101 下吸入口
[0072]102侧方吸入口
[0073]103 吹出口
[0074]AF 气流
[0075]AFUAFr 第一气流
[0076]AF2、AF2’ 第二气流
[0077]AF3、AF3 ’ 第三气流
[0078]AF4、AF4’ 第四气流
[0079]AF5、AF5 ’ 第五气流
[0080]AF6、AF6’ 第六气流
[0081]AF7、AF7’ 第七气流
[0082]BF 支流

【具体实施方式】
[0083]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发明构思的范围内能适当地进行变更。另夕卜,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了上、下、左、右、正面(前)、背面(后)这些表示方向的词,只要没有特别地规定,这些方向是指图1所示的方向。
[0084](I)除湿加湿空气净化器100
[0085](1-1)概要
[0086]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气净化器(以下记作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正面立体图。除湿加湿空净器100是落地式的,其设置于室内的地板等。
[0087]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具有空气净化模式、除湿模式、加湿模式等多个运转模式,能个别或组合地选择这些模式来进行运转。具体而言,除湿加湿空净器100被选择空气净化模式时,进行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并去除尘埃等而排出至室内空间的空气净化运转。另外,除湿加湿空净器100被选择除湿模式时,进行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加以除湿并排出至室内空间的除湿运转。另外,除湿加湿空净器100被选择加湿模式时,进行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加以加湿并排出至室内空间的加湿运转。
[0088]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具有由最大风量模式、强风量模式、中风量模式、弱风量模式及最小风量模式构成的五个级别的风量模式,用户能通过后述操作面板15a来对风量模式进行切换。
[0089]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形成有将室内空气吸入内部的下吸入口 101、左侧方吸入口 102a及右侧方吸入口 102b,并形成有将净化后的空气吹出的吹出口 103。下吸入口101在正面部分的下端附近沿左右方向延伸。左侧方吸入口 102a在左侧面部分沿上下方向延伸。右侧方吸入口 102b在右侧面部分以与左侧方吸入口 102a相同的形态形成。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左侧方吸入口 102a及右侧方吸入口 102b合并记为侧方吸入口 102。吹出口 103在顶面部分处形成。
[0090](1 — 2)气流
[0091]图2是表示除湿加湿空净器100运转时的气流的示意图。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气流的概要如下所述。
[0092]如图2所示,当多叶片式风扇50驱动时,生成气流AF。气流AF是流入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内并流出至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外的气流。当生成气流AF时,室内的空气经由下吸入口 101及侧方吸入口 102而被吸入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内。吸入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内的室内空气流过过滤器单元30而被去除尘埃、气味成分等。此外,气流AF流过制冷循环单元60及加湿单元70,并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处于除湿模式的情况下被除湿,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处于加湿模式的情况下被加湿。然后,经由吹出口 103被吹出至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外而返回至室内。
[0093]另外,气流AF的一部分并未被朝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外吹出,而是作为支流BF流过流光放电单元80。流过流光放电单元80的支流BF以含有活性物质的方式流入铅垂风通路构件410,并经由放出口 41a与流过过滤器单元30的气流AF合流。
[0094](2)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详细情况
[0095]以下,参照图1至图3对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3是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分解图。
[0096](2 — I)主体壳体 10
[0097]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外轮廓由大致长方体状的主体壳体1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壳体”)构成。主体壳体10主要由壳体构件构成,该壳体构件由底面部11、背面部12、左侧壁部13、左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a、右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b、顶面部15及前表面面板16构成。
[0098]底面部11俯视观察时呈左右方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并构成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底面部分。
[0099]背面部12构成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背面部分和右侧面的背面侧部分。背面部12的下端部分俯视观察时呈大致L字状,并在该下端部分处固定于底面部11。
[0100]左侧壁部13构成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左侧面部分。在左侧壁部13上形成有把持部13a。把持部13a是能供手指插入来加以抓住程度的凹陷。当将手指插入把持部13a并朝左方拉拽时,左侧壁部13可被拆下。另外,左侧壁部13在其内表面固定着加湿单元70的水箱73。当对水箱73内的水进行调换时,通过对左侧壁部13进行装拆,能对水箱73进行装拆。
[0101]左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a构成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左侧面的正面侧部分。右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b构成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右侧面的正面侧部分。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左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a及右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b合并记为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是纵长的板状构件,其下端固定于底面部11。在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上形成有上下较长的开口,该开口作为侧方吸入口 102起作用。
[0102]顶面部15构成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顶面部分,并固定于背面部12及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顶面部15被配置成以朝正面方向形成向下梯度的方式倾斜。在顶面部15上配置有供用户输入指示的操作面板15a。用户通过按下设于操作面板15的输入键等,能切换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运转状态(运转开始、运转停止、运转模式及风量模式等)。
[0103]顶面部15被配置成在其与背面部12的上端部分之间形成开口。即,俯视观察时在顶面部15与背面部12之间形成有开口,该开口作为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吹出口 103起作用。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处于运转停止状态时,吹出口 103被吹出口叶片151覆盖。吹出口叶片151被未图示的驱动部打开关闭。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处于运转停止状态时,吹出口 103因吹出口叶片151打开而露出。另外,在吹出口 103上为了防止物体落下而设有格子103a。
[0104]前表面面板16构成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正面部分。前表面面板16固定于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及顶面部15,且可通过朝正面方向拉拽而拆下。在前表面面板16的下端与底面部11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作为下吸入口 101起作用。另外,也可不在前表面面板16与底面部11之间形成这种间隙,而是在前表面面板16上形成开口并将该开口作为下吸入口 101。
[0105]在如上构成的主体壳体10的内部收纳有放电单元20、过滤器单元30、框架40、多叶片式风扇50、制冷循环单元60、加湿单元70及流光放电单元80等。另外,如上所述,主体壳体10由背面部12、左侧壁部13、左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a、右侧方吸入口形成部14b、顶面部15及前表面面板16等构成,但也可构成为将上述构件一体成形。
[0106](2 — 2)放电单元 20
[0107]放电单元20主要包括呈纵长的筒状形状的左侧方放电单元20a及右侧方放电单元20b。左侧方放电单元20a设于左侧方吸入口 102a的附近。由此,从左侧方吸入口 102a吸入的空气流过左侧方放电单元20a。另外,右侧方放电单元20b设于右侧方吸入口 102b的附近。由此,从右侧方吸入口 102b吸入的空气流过右侧方放电单元20b。
[0108]左侧方放电单元20a及右侧方放电单元20b具有正极即钨制的离子化线和负极即不锈钢制的板状电极。当对正极即离子化线施加高电压时,在正极与负极电极间产生电位差,从而产生电晕放电。通过该放电,可使流过左侧方放电单元20a及右侧方放电单元20b的空气中的尘埃带电。
[0109](2 - 3)过滤器单元30
[0110]过滤器单元30以供从下吸入口 101及侧方吸入口 102被吸入主体壳体10内的气流AF流过的方式配置于主体壳体10内。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气流AF中的流过过滤器单元30的气流称为第一气流AFl。如图2所示,过滤器单元30主要由初滤器31、静电集尘过滤器32、除臭过滤器33构成。
[0111]流入主体壳体内的气流AF首先被初滤器31去除较大的尘埃。
[0112]接着,利用集尘性能比初滤器31更高的静电集尘过滤器32对通过放电单元20而带电的细微的尘埃、细菌等进行去除。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处于运转状态的情况下,静电集尘过滤器32被带电为与通过放电单元20的尘埃相反的极性。例如,在通过放电单元20的尘埃等因正的电荷而带电的情况下,静电集尘过滤器32因负的电荷而带电。藉此,流过放电单元20及初滤器31的气流AF中含有的细微的尘埃、细菌等会吸附于静电集尘过滤器32。
[0113]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静电集尘过滤器32满足日本电机工业会规格(JEM1467)中规定的“初始集尘效率处于70%以上、且从适用面积的测定值算出的集尘能力P值相对于显示的适用地面面积(榻榻米数量)算出的集尘能力P值不能低于10%”这样的条件。SP,由计数法等测定方法测量出的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初始(即集尘过滤器不发生堵塞等而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的)集尘效率处于70%以上。
[0114]此外,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空气通过由活性炭等构成的除臭过滤器33被分解或吸附甲醛或气味成分等。
[0115](2 — 4)框架 40
[0116]框架40是例如合成树脂制的框架构件。框架40主要由前框架41、中央框架42及后框架43构成。
[0117]前框架41在其正面部分固定有过滤器单元30。另外,在前框架41的左右两端部沿着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配置有铅垂风通路构件410。在铅垂风通路构件410上以沿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放出口 41a。此外,在前框架41的上部固定有流光放电单元80。
[0118]中央框架42设于前框架41的背面侧。在中央框架42的正面侧固定有制冷循环单元60。即,在前框架41与中央框架42之间配置有制冷循环单元60。另外,在中央框架42的背面侧配置有加湿单元70。此外,在中央框架42的底部分收容有对在除湿运转时结露产生的水进行贮存的除湿箱42a。
[0119]后框架43设于中央框架42的背面侧。在中央框架42与后框架43之间配置有加湿单元70。在后框架43的上部固定有对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驱动进行控制的电气元件箱90。在后框架43的背面侧配置有多叶片式风扇50。另外,在后框架43的中央部分设有喇叭口形状的风扇喇叭口 431。气流AF经由该风扇喇叭口 431流入多叶片式风扇50。
[0120](2 - 5)多叶片式风扇50
[0121]多叶片式风扇50 (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风扇”)生成流入主体壳体10内并朝主体壳体10外流出的气流AF。多叶片式风扇50主要包括风扇转子51和对风扇转子51进行收容的涡旋壳体52。
[0122]风扇转子51与配置于风扇转子51背面侧的风扇电动机M50的转轴连接,并通过风扇电动机M50驱动而旋转。当风扇电动机M50驱动时,风扇转子51将空气从转轴的延伸方向吸入,并沿径向吹出。
[0123]风扇电动机M50的旋转速度被分级地切换。风扇电动机M50的旋转速度在最大风量模式时被切换为最高输出,并在最小风量模式时被切换为最低输出。风扇电动机M50的转速被设定成:切换为最高输出时的风量是切换为最低输出时的风量的五倍。即,除湿加湿空净器100选择最大风量模式时的风量是选择最小风量模式时的风量的五倍以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最大风量模式时,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被设定为 7.0m3/min。
[0124]涡旋壳体52是具有收容风扇的涡旋弯曲部的合成树脂制的壳体构件。涡旋壳体52固定于后框架43的背面部分。
[0125]在涡旋壳体52的正面侧形成有主视观察时面积与风扇转子51的面积大致相同的开口,该开口作为多叶片式风扇50的吸入口 50a(参照图6及图7)起作用。另外,在涡旋壳体52的上部形成有开口,该开口作为多叶片式风扇50的排出口 50b (参照图7)起作用。排出口 50b与吹出口 103连接,当吹出口 103露出时,排出口 50b也露出。
[0126]在涡旋壳体52的内部形成有供空气流动的涡旋流路及排出流路。具体而言,涡旋流路在涡旋弯曲部处形成于风扇转子51的外周面的外侧,随着远离舌部而使流路面积变大。排出流路与涡旋流路连通,并延伸至排出口 50b。被朝排出流路引导的空气从排出口50b排出。
[0127](2 — 6)制冷循环单元60
[0128]以下,参照图1至图8,对制冷循环单元6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制冷循环装置”)进行说明。图4是制冷循环单元60的示意结构图。图5是将前表面面板16、放电单元20、过滤器单元30及前框架41拆下的状态下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蒸发器61、冷凝器63、加湿转子71及风扇喇叭口 431在主视观察时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7是图1的VI1- VII线剖视图。图8是表示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示意结构及第一气流AFl至第七气流AF7的示意图。
[0129]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在除湿运转时驱动制冷循环单元60。制冷循环单元60主要由蒸发器61、压缩机62、冷凝器63、毛细管64及制冷剂配管65构成,从而形成制冷剂回路。另外,作为制冷剂,例如可选择R134a、CO2等各种制冷剂。
[0130](2-6-1)蒸发器 61
[0131]蒸发器61是例如交叉翅片式的热交换器,并位于前框架41的背面侧。即,蒸发器6位于过滤器单元30的下游侧。由此,第一气流AFl的至少一部分流过蒸发器61。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第一气流AFl中的流过蒸发器61的气流称为第二气流AF2(参照图8)。蒸发器61通过与第二气流AF2热交换,使蒸发器61内流动的液体制冷剂蒸发,以将第二气流AF2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来进行除湿。另外,第二气流AF2流过蒸发器61时结露产生的排泄水被引导至除湿箱42a加以贮存。
[0132]此处,蒸发器61从其正面方向观察到的面积比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面积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方向观察到的蒸发器61的面积与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面积的比率大致为1:2.6。由此,第一气流AFl并不全部流过蒸发器61,第一气流AFl的一部分旁通蒸发器61。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该第一气流AFl的一部分(即第一气流AFl中的除了第二气流AF2之外的其余气流)称为第三气流AF3 (参照图8)。
[0133]如上所述,蒸发器61在主体壳体10内配置于比静电集尘过滤器3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第二气流AF2流过,且使第三气流AF3不能流过蒸发器61。
[0134](2 —6 —2)压缩机 62
[0135]压缩机62是例如旋转式或涡旋式的密闭型压缩机。压缩机62通过内置的压缩机用电动机M62驱动而处于运转状态,并对流入的气体制冷剂进行压缩。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用电动机M62通过无逆变器方式进行驱动,压缩机62的转速是一定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能通过改变压缩机62的转速来实时地对从压缩机62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压缩机62包括储罐621,对液体制冷剂流入进行抑制。
[0136](2 — 6 — 3)冷凝器 63
[0137]冷凝器63 (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散热器”)是例如交叉翅片式的热交换器,其被配置成靠近蒸发器61的背面侧。如图5及图6所示,冷凝器63从其正面方向观察到的面积比蒸发器61的面积大。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方向观察到的冷凝器63的面积是蒸发器61的面积的大致1.4倍。具体而言,冷凝器63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蒸发器61大。由此,主视观察时,蒸发器61与冷凝器63的下部重叠,但不与冷凝器63的上部重叠。由此,第二气流AF2流过冷凝器63,另外,第三气流AF3的一部分也流过冷凝器63。
[0138]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上述第三气流AF3的一部分(即第三气流AF3中的流过冷凝器63的气流)称为第四气流AF4(参照图8)。冷凝器63通过与第二气流AF2及第四气流AF4进行热交换使在冷凝器63内流动的气体制冷剂冷凝,以对第二气流AF2及第四气流AF4进行加热。
[0139]此处,冷凝器63从其正面方向观察到的面积比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面积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方向观察到的冷凝器63的面积与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面积的比率大致为1:1.9。由此,第三气流AF3并不全部流过冷凝器63,第三气流AF3的一部分旁通冷凝器63。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该第三气流AF3的一部分(即第三气流AF3中的除了第四气流AF4之外的其余气流)称为第五气流AF5 (参照图8)。
[0140]如上所述,冷凝器63在主体壳体10内配置于比静电集尘过滤器3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第二气流AF2及第四气流AF4流过,且使第五气流AF5不能流过冷凝器63。SP,冷凝器63与第二气流AF2及第四气流AF4进行热交换,但不与第五气流AF5进行热交换。此外,第二气流AF2及第四气流AF4在从吹出口 103吹出之前,与旁通冷凝器63的第五气流AF5合流。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抑制了从吹出口 103吹出至室内的气流AF的温度上升。
[0141](2-6-4)毛细管64、制冷剂配管65
[0142]毛细管64是使流入蒸发器61的液体制冷剂膨胀的膨胀元件。即,毛细管64通过供从冷凝器63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过而使其膨胀、减压。另外,毛细管64不能改变流过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换言之,流过毛细管64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主要由毛细管64的内径决定,毛细管64不能实时地调节流入蒸发器61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
[0143]制冷剂配管65是供制冷剂流动的铜制的管。制冷剂配管65将蒸发器61、压缩机62、冷凝器63及毛细管64连接在一起。
[0144](2 —7)加湿单元 70
[0145]如图3所示,加湿单元70主要包括加湿转子71 (相当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加湿过滤器”)、贮存部72及水箱73。
[0146]加湿转子71具有例如在环状框架上安装有气化过滤器的结构。在加湿运转时,通过从气化过滤器使水气化来进行加湿。加湿转子71与未图示的加湿单元电动机连接,通过加湿单元电动机驱动而旋转。贮存部72对由水箱73供给来的水进行贮存。水箱73是用于对供给至贮存部72的水进行贮存的箱,其固定于左侧壁部13的内表面部分。在加湿转子71的环状框架设有S子部(未图示),当加湿转子71旋转时,S子部从贮存部72汲取水并朝气化过滤器供给水。
[0147]如图5至图7所示,加湿转子71位于蒸发器61及冷凝器63的背面侧(气流AF的下游侧)。从正面方向观察时,加湿转子71的大部分与冷凝器63重叠。由此,第二气流AF2及第四气流AF4流过加湿转子71,另外,第五气流AF5的一部分也流过加湿转子71。另夕卜,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上述第五气流AF5的一部分(即第五气流AF5中的流过加湿转子71的气流)称为第六气流AF6 (参照图8)。
[0148]另外,从正面方向观察时,加湿转子71的上端及左端附近部分不与冷凝器63重叠。由此,第五气流AF5中的除了第六气流AF6之外的其余气流旁通加湿转子71。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五气流AF5中的除了第六气流AF6之外的其余气流(即,第五气流AF5中的旁通加湿转子71的气流)称为第七气流AF7。
[0149]如上所述,加湿转子71在主体壳体10内配置于比静电集尘过滤器3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第二气流AF2、第四气流AF4及第六气流AF6流过,且使第七气流AF7不能流过加湿转子71。另外,由于加湿转子71引起的压力损失是不能忽略的大小,因此,当以第二气流AF2、第四气流AF4及第五气流AF5(即第一气流AFl的全部)流过加湿转子71的方式配置加湿转子71时,由风扇转子51生成的气流AF的风量会降低。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转子71被第七气流AF7旁通。
[0150]当在加湿运转中第二气流AF2、第四气流AF4及第六气流AF6流过加湿转子71时,加湿转子71使第二气流AF2、第四气流AF4及第六气流AF6包含气化后的水分来进行加湿。
[0151](2 - 8)流光放电单元80
[0152]流光放电单元80具有正极即钨制的针状电极和与该电极相对的板状电极(对向电极)。当对针状电极施加高电压时,产生一种离子放电即流光放电。当该流光放电产生时,可生成氧化分解力较高的活性物质。该活性物质跟随流过流光放电单元80的支流BF而流入铅垂风通路构件410。此外,流入铅垂风通路构件410的支流BF及活性物质被从放出口 41a放出,并与气流AF合流而流过过滤器单元30。此时,活性物质将附着于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尘埃、细菌等分解来进行净化。
[0153](3)气流AF及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功能
[0154]以下,参照图8,对气流AF进行说明。
[0155]如上所述,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从气流AF的上游侧朝下游侧依次配置有过滤器单元30、蒸发器61、冷凝器63、加湿转子71、多叶片式风扇50。当开始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的运转而生成气流AF时,在主体壳体10内第一气流AFl流过过滤器单元30。
[0156]流过过滤器单元30的第一气流AFl中的第二气流AF2流过蒸发器61。此时,当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以除湿模式运转时,由于制冷剂处于在蒸发器60内流动的状态,因此,第二气流AF2在流过蒸发器61时被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而被除湿。另一方面,流过过滤器单元30的第一气流AFl中的第三气流AF3不流过蒸发器61而旁通。
[0157]流过蒸发器61后的第二气流AF2流过冷凝器63。另外,旁通蒸发器61后的第三气流AF3的一部分即第四气流AF4也流过冷凝器63。另一方面,第三气流AF3中的除了第四气流AF4之外的其余气流即第五气流AF5不流过冷凝器63而旁通。
[0158]流过冷凝器63的第二气流AF2及第四气流AF4流过加湿转子71。另外,第五气流AF5的一部分即第六气流AF6也流过加湿转子71。此时,当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以加湿模式运转时,第二气流AF2、第四气流AF4及第六气流AF6被加湿。另一方面,第五气流AF5中的除了第六气流AF6之外的其余气流即第七气流AF7不流过加湿转子71而旁通。
[0159]流过加湿转子71的第二气流AF2、第四气流AF及第六气流AF6和旁通加湿转子71的第七气流AF7被吸入多叶片式风扇50。此外,被吸入多叶片式风扇50的气流AF经由吹出口 103而被排出至主体壳体10外。另外,气流AF的一部分并不被排出至主体壳体10夕卜,而是成为支流BF被输送至流光放电单元80。被朝流光放电单元80输送的支流BF以含有活性物质的方式流入铅垂风通路构件410,并经由放出口 41a与流过过滤器单元30的气流AF合流。
[0160]如气流AF以上述形态流过主体壳体10内那样,通过配置静电集尘过滤器32及蒸发器61等,在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风量较大的情况下(例如为7.0mVmin的情况下),抑制了蒸发器61的温度上升至露点温度以上,使蒸发器61的温度容易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由此,即便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以除湿模式运转的情况下,尘埃的捕集能力也是优异的,且除湿能力也是优异的。
[0161](4)特征
[0162](4 — I)
[016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蒸发器61被配置成供第二气流AF2流过,且使第三气流AF3不能流过蒸发器61。藉此,第三气流AF3不与蒸发器61进行热交换。因此,可抑制蒸发器61的温度处于露点温度以上而导致除湿量减少。由此,即便将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确保得较大,蒸发器61的温度也容易被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因此,能同时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164](4 — 2)
[016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压缩机62的转速是一定的。在压缩机62的转速一定的情况下,无需将压缩机62的转速控制成可改变的逆变器等设备,因此,抑制了成本,但不能通过使压缩机62的转速变化来实时地调节在蒸发器61中流动的液体制冷剂的流量,因此,不容易将蒸发器61的温度保持于露点温度以下。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在采用了转速一定的低成本的压缩机62的情况下,即便将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61的温度保持于露点温度以下。因此,在抑制成本增大的同时,能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166](4 — 3)
[016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制冷剂的膨胀元件是毛细管64。在采用毛细管64作为制冷循环单元60的膨胀元件的情况下,能抑制成本,但不能实时地调节流入蒸发器61的制冷剂的流量,因此,不容易将蒸发器61的温度保持于露点温度以下。但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在采用低成本的毛细管64作为制冷循环单元60的膨胀元件的情况下,即便将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61的温度保持于露点温度以下。因此,在抑制成本增大的同时,能提高空气净化能力和除湿能力。
[0168](4 — 4)
[0169]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选择最大风量模式时的气流AF的风量是选择最小风量模式时的气流AF的风量五倍以上。即,在能大幅度切换所生成的风量的情况下,即便选择最大风量模式,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与最小风量模式比较被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61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因此,即便因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较大而难以确保蒸发器61的保湿性能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蒸发器61的除湿性能。
[0170](4一5)
[017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多叶片式风扇50能在最大风量模式时生成第一气流AFl的风量为7.0mVmin以上的气流AF。即,在能生成较大风量的气流AF的情况下,即便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被较大地确保为7.0mVmin以上,也容易将蒸发器61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因此,即便因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较大而难以确保蒸发器61的保湿性能的情况下,也可确保蒸发器61的除湿性能。
[0172](4 — 6)
[0173]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冷凝器63在主体壳体10内配置于比静电集尘过滤器3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第二气流AF2及第四气流AF4流过。通过以上述形态配置冷凝器63,在将冷凝器63配置于主体壳体10内的情况下,即便将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61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
[0174](4一7)
[0175]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冷凝器63被配置成使第五气流AF5不能流过冷凝器63。通过以上述形态配置冷凝器63,第五气流AF5不与冷凝器63进行热交换。由此,能抑制从吹出口 103吹出而返回至室内的气流AF的温度上升。
[0176](4 - 8)
[0177]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中,加湿转子71在主体壳体10内配置于比静电集尘过滤器3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第五气流AF5的一部分即第六气流AF6流过。通过以上述形态配置加湿转子71,在将加湿转子71配置于主体壳体10内的情况下,即便将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确保得较大,也容易将蒸发器61的温度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
[0178](5)变形例
[0179](5 — I)变形例 IA
[018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除湿加湿空净器100是落地式的,但并不限定于此。即,只要以在将第一气流AFl的风量确保得较大的情况下能将蒸发器61的温度保持于露点温度以下的方式,将静电集尘过滤器32及蒸发器61配置于主体壳体10内,则除湿加湿空净器100可以是任何式样。例如,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也可以是挂壁式或吊挂式的。S卩,在将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确保得较大的情况下,只要能将第二气流AF2的风量抑制到蒸发器61的温度被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的程度,则就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0181](5 —2)变形例 IB
[018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过滤器单元30主要由初滤器31、静电集尘过滤器32及除臭过滤器33构成,但并非必须限定于这种结构。例如,也可省略除臭过滤器33。另外,也可使用不是电集尘方式的HEPA过滤器(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等以代替静电集尘过滤器32。即,只要集尘效率处于70%以上,可以是任何方式的过滤器。另外,在采用不是电集尘方式的过滤器以代替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情况下,也可省略放电单元20。
[0183](5 — 3)变形例 IC
[01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风扇电动机M50的转速被设定成:切换为最高输出时的风量是切换为最低输出时的风量的五倍,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风扇电动机M50的转速可被设定成:切换为最高输出时的风量是切换为最低输出时的风量的三倍或七倍。即,除湿加湿空净器100选择最大风量模式时的风量可以是例如选择最小风量模式时的风量的三倍或七倍。
[0185]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风扇电动机M50的转速被设定为在最大风量模式时使第一气流AFl的风量为7.0mVmin0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被设定为与其不同的数值。例如,风扇电动机M50的转速可被设定为在最大风量模式时使第一气流AFl的风量为6.5m3/min 或 8.0mVmin。
[0186](5 —4)变形例 ID
[018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蒸发器61被配置成主视观察时蒸发器61的面积与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面积的比率大致为1:2.6,但也可配置成与其不同的比率。S卩,在将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l的风量确保得较大的情况下,只要能将第二气流AF2的风量抑制到蒸发器61的温度被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的程度,则也可以以与上述比率不同的方式配置蒸发器61。例如,蒸发器61及静电集尘过滤器32也可被配置成在主视观察时使蒸发器61的面积与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面积的比率为1:2或1:3。
[0188](5 —5)变形例 IE
[018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压缩机用电动机M62通过无逆变器方式进行驱动,压缩机62的转速是一定的。但是,并非必须限定于此,也可通过逆变器对压缩机用电动机M62进行驱动,将压缩机62的转速构成为可改变。
[0190](5 — 6)变形例 IF
[019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凝器63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蒸发器61大,冷凝器63的上部在主视观察时未与蒸发器61重叠。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将冷凝器63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设为与蒸发器6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另外,例如,也可将冷凝器63主视观察时的面积设为与蒸发器61的面积相同。
[0192]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冷凝器63被配置成靠近蒸发器61的背面侧。但是,冷凝器63并非必须要配置于蒸发器61的背面侧。例如,除湿加湿空净器100也可如图9所示的除湿加湿空净器10a那样构成。
[0193]除湿加湿空净器10a的主体壳体1a在纵深方向上的长度比主体壳体10短。蒸发器61a与蒸发器61相同。冷凝器63a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比冷凝器63短。
[0194]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a中,冷凝器63a配置于蒸发器61a的上方。即,蒸发器61a和冷凝器63a相对于第一气流AF1’并列配置。通过以这种形态配置冷凝器63a,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a中实现了主体壳体1a的薄型化。即,在除湿加湿空净器10a中,即便将流过静电集尘过滤器32的第一气流AF1’的风量确保得较大,蒸发器61a的温度也可容易地被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下,且实现了外形的紧凑化。
[0195]另外,除湿加湿空净器10a中的第一气流AF1’、第二气流AF2’、第三气流AF3’、第四气流AF4’、第五气流AF5’、第六气流AF6’、第七气流AF7’除了第六气流AF6’流过蒸发器61a与冷凝器63a之间这点等之外,与第一气流AFl?第七气流AF7相同。另外,除了上述点之外,除湿加湿空净器10a与除湿加湿空净器100相同。
[0196](5 — 7)变形例 IG
[019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制冷循环单元60采用了毛细管64以作为膨胀元件,但膨胀元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将膨胀阀等设为膨胀元件以代替毛细管64。
[0198](5 — 8)变形例 IH
[019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单元70利用包括气化过滤器在内的加湿转子71对第二气流AF2、第四气流AF4及第六气流AF6进行了加湿。但是,加湿单元70并不限定于以这种形态进行加湿,也可通过任何方式进行加湿。例如,加湿单元70也可通过利用加热器的蒸汽加湿方式、利用超声波振动器的所谓超声波振动加湿方式进行加湿。另外,也可省略加湿单元70。
[0200](5 - 9)变形例 II
[020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单元70的加湿转子71被配置成从正面方向观察时在其上端及左端附近部分不与冷凝器63重叠。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加湿转子71也可被配置成主视观察时的面积与冷凝器63的面积相同,还可被配置成主视观察时与冷凝器63重叠。
[0202]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203]本发明能用于对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调和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权利要求】
1.一种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100、100a),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 风扇(50),该风扇(50)生成朝所述壳体内流入并朝所述壳体外流出的气流(AF);集尘过滤器(32),该集尘过滤器(32)以供所述气流流过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壳体内,并吸附所述气流中含有的尘埃,该集尘过滤器(32)的集尘效率为70%以上;以及 制冷循环装置(60),该制冷循环装置(60)包括将第二气流(AF2、AF2’)冷却至露点温度以下来进行除湿的蒸发器(61、61a),所述第二气流(AF2、AF2’ )是所述气流中的流过所述集尘过滤器的气流即第一气流(AF1、AF1’ )的一部分, 所述蒸发器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比所述集尘过滤器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所述第二气流流过,且使所述第一气流中的除了所述第二气流之外的气流即第三气流(AF3、AF3’ )不能流过所述蒸发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62), 所述压缩机的转速是一定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使流入所述蒸发器的制冷剂膨胀的毛细管(64)。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能切换所述气流的风量, 所述气流被切换至最大风量时的风量是被切换至最小风量时的风量的五倍以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能生成使所述第一气流的风量处于7.0mVmin以上这样的所述气流。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对流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的散热器^3、63a), 所述散热器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比所述集尘过滤器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所述第三气流的至少一部分即第四气流(AF4、AF4’ )流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器被配置成使所述第三气流中的除了所述第四气流之外的气流即第五气流(AF5、AF5’ )不能流过所述散热器。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100a),其特征在于, 所述蒸发器(61a)和所述散热器(63a)相对于所述第一气流(AF1’ )并列配置。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带除湿功能的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净化器还包括对所述气流进行加湿的加湿过滤器(71), 所述加湿过滤器在所述壳体内配置于比所述蒸发器靠下游侧的位置,以供所述第五气流的至少一部分(AF6、AF6’ )流过。
【文档编号】F24F13/30GK104214842SQ201410228375
【公开日】2014年12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8日
【发明者】清野龙二, 坂下朗彦, 山下哲也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