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及流体分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1641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器及流体分配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器以及流体分配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高,人们渐渐认识到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对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于是各种类型的空气净化器走进了千家万户。

参见图1,图1示出传统的空气净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传统的空气净化器包括上壳体2与下壳体1组装而成的外壳以及安装于外壳内的平板过滤器3和离心风扇5。其中下壳体1上开设有进风口10,上壳体2上开设有出风口20。平板过滤器3安装于下壳体1内靠近进风口10位置,离心风扇5安装于上壳体2内。上壳体2内固定有一环形间隔壁21,间隔壁21的中央通孔内安装有电机架7。离心风扇5包括叶轮和电机53,其中电机53安装在电机架7上,叶轮具有多个叶片52、吸入口50和排出口51,吸入口50形成于叶轮的底部。上壳体2内叶轮上方还安装有操作部6,操作部6上设有电子器件和操作按钮(图中未示出)等。

空气净化器工作时,电机53启动带动离心风扇5旋转产生吸力,在该吸力作用下,外界空气由下壳体1的进风口10进入外壳内,然后经平板过滤器3过滤掉其中的粉尘、细菌、花粉、有毒有害物质后,再依次经离心风扇5的吸入口50和排出口51,最后洁净的空气由上壳体2的出风口20流出。

小型化是家用电器的趋势,为了减小空气净化器的体积,通常小型空气净化器的各个组成部件设计得比较紧凑,例如会尽量减小平板过滤器3与离心风扇5之间的距离,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如图1所示,平板过滤器3上只有在正对着离心风扇5的吸入口50的环形区域有大量气流通过,而平板过滤器3的其他区域通过的气流很少甚至没有气流通过。因此,传统的小型空气净化器中,平板过滤器3的实际起过滤作用的面积较小,很大面积的平板过滤器3是闲置的,没有发挥过滤作用,故传统的小型空气净化器的过滤效果差,平板过滤器3的使用寿命短,需要频繁更换,不仅使用麻烦,而且增加了使用成本。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实用新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能提高平板过滤器使用面积从而提升过滤效果的小型空气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调整流体方向的流体分配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额外方面和优点将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并且部分地将从描述中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空气净化器,包括一外壳、一过滤组件、一离心风扇和一流体分配结构。该外壳的下部设有进风口;过滤组件安装于所述外壳内,并邻近所述进风口;离心风扇设置于所述过滤组件上方,该离心风扇包括安装于所述外壳的电机和由所述电机驱动的叶轮,所述叶轮的底部具有吸入口;一流体分配结构包括一壳体、一挡流部和一流体分配部。该壳体安装于所述外壳上,并位于所述过滤组件和所述离心风扇之间;挡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中央,用于阻挡流体通过;流体分配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围绕所述挡流部,所述流体分配部上设有多个通孔。其中所述挡流部位于所述电机下方,所述流体分配部位于所述离心风扇的吸入口下方,流体能通过所述流体分配部上的通孔及所述吸入口进入所述离心风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为碟形,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外壳上或者与所述外壳一体成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挡流部具有向所述壳体内方向凹入的容置部,该容置部用于容纳所述电机下面的凸出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吸入口和所述流体分配部均为环形,所述流体分配部的外径等于所述吸入口的外径或者大于所述吸入口的外径1~5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吸入口为环形,所述挡流部为圆形或圆盘形,所述挡流部的直径等于所述吸入口的内径,或者大于所述吸入口的内径1~3毫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流体分配结构还包括一第一隔板,其固定于所述流体分配部,所述流体分配部上的所述多个通孔分布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流体分配结构还包括一第二隔板,其固定于所述流体分配部,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流体分配部的两相反面,所述流体分配部上的所述多个通孔分布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具有一中央开口;所述挡流部为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中央开口内;所述流体分配部为设置所述多个通孔的环形板,所述环形板设置于所述挡板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流体分配结构还包括至少两根连接筋,所述壳体、所述挡板和所述环形板通过所述至少两根连接筋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流体分配结构为一体成型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一种流体分配结构,包括一壳体、一挡流部、一流体分配部以及一第一隔板。挡流部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中央,用于阻挡流体通过;流体分配部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并围绕所述挡流部,所述流体分配部设有多个供流体通过的通孔;第一隔板固定于所述流体分配部,所述流体分配部上的所述多个通孔分布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流体分配结构还包括一第二隔板,其固定于所述流体分配部,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流体分配部的两相反面,所述流体分配部上的所述多个通孔分布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挡流部具有向所述壳体内方向凹入的容置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具有一中央开口;所述挡流部为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中央开口内;所述流体分配部为设置所述多个通孔的环形板,所述环形板位于所述挡板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的流体分配结构还包括至少两根连接筋,所述壳体、所述挡板和所述环形板通过所述至少两根连接筋连接在一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壳体、所述挡流部和所述流体分配部为一体成型结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中的至少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流体分配结构包括壳体、挡流部和一流体分配部,挡流部(挡板)设置于壳体的中央,对流体具有阻挡作用,可间接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向、流量和流速;围绕挡流部周围的流体分配部(环形板)也对流体具有阻挡作用,可间接在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向、流量和流速;流体分配部上具有通孔,流体例如气流能沿着流体分配部上的通孔以及流体分配部外缘通过该流体分配部。当多个通孔在环形板上的排列密度、排列方式不同,或者环形板的不同位置的通孔的尺寸不同或形状不同等,由这些通孔通过的流体的流向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将环形板上不同位置的通孔设计成相同或不同的尺寸或形状,或者设计成不同的排列密度、排列方式等即可以调整流体的流动方向。特别是,当流体分配结构还包括一第一隔板情况下,该第一隔板还会将流体分成内外两部分,因此进一步增强了流体分配结构的分配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小型空气净化器包括流体分配结构以及过滤组件。由于流体分配结构能够调节气流的流动方向,因此,气流能均匀地通过过滤组件,而非集中于过滤组件的某一区域,故过滤组件的使用面积大,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过滤效果好,并且无需频繁更换过滤组件,使用方便,且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示出传统的小型空气净化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流体分配结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流体分配结构从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流体分配结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5A是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6示出图5A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气流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流体分配结构实施方式

参见图2、图3和图4,图2是本实用新型流体分配结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流体分配结构从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图2所示的流体分配结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本实用新型流体分配结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包括一壳体60、一挡流部和一流体分配部,进一步地,还包括一第一隔板64。

壳体60可以呈碟形,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壳体60还可以是碗形、桶形、锥形等其他形状。优选的,壳体60由平滑过渡曲面连接形成。壳体60中央具有一中央开口。

挡流部可以是一挡板61,挡板61设置于中央开口内,其用于阻挡流体通过。挡板61的顶端面可以与壳体60的顶端面平齐。在一实施方式中,挡板61可以设置有一向壳体60内方向凹入的容置部,以用于容纳其他结构如电机等。举例来说,容置部可以这样形成:挡板61包括一板状本体,在板状本体的外周向上延伸一挡沿,该挡沿与板状本体围成所述容置部。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容置部也可以由其他方式形成。在挡板61上设置挡沿情况下,挡沿的顶端面可以与壳体60的顶端面平齐,此时挡板61的板状本体低于壳体60的顶端面。

流体分配部可以是一环形板62,环形板62上设置多个通孔620,以供流体通过。环形板62连接于挡板61与壳体60之间,例如环形板62通过两根连接筋63固定连接于挡板61与壳体60,连接筋63的顶端面可以与壳体60的顶端面平齐。连接筋63的数量不限于两根,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筋63,例如在环形板62的两侧分别设置连接部、卡持部等结构,可以通过连接部、卡持部等结构将环形板62连接于挡板61和壳体60。

第一隔板64固定于环形板62上面,第一隔板64可以是一独立结构并经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于环形板62,也可以与环形板62一体成型。优选的,第一隔板64的顶端面不高于壳体60的顶端面,例如第一隔板64的顶端面低于壳体60的顶端面或与其平齐。环形板62上的多个通孔620分布于第一隔板64的两侧,这样由环形板62上的多个通孔620通过的气流被第一隔板64分成内外两部分。第一隔板64内侧的通孔620数量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第一隔板64外侧的通孔620数量。

在本实用新型流体分配结构600设有连接筋63情况下,第一隔板64也可以与连接筋63固定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流体分配结构600还包括第二隔板65,第二隔板65固定于环形板62下面,第二隔板65可以是一独立结构并经焊接、铆接等方式固定于环形板62,也可以与环形板62一体成型。环形板62上的多个通孔620分布于第二隔板65的两侧,这样欲通过环形板62的气流分别由第二隔板65两侧的通孔620通过,即气流被第二隔板65分成内外两部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隔板65与第一隔板64可以是一体结构,例如是一整体的隔板,相应地,环形板62则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例如包括固定于该隔板内侧的内侧环形板和固定于该隔板外侧的外侧环形板。

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流体分配结构可以为一体结构,即壳体60、挡流部和流体分配部一体成型形成一个整体。例如,流体分配结构600的主体结构为壳体60,壳体60的中央部分是挡流部,挡流部外围的环形区域是流体分配部,流体分配部开设有多个供流体通过的通孔。进一步的,在设有第一隔板或第二隔板情况下,第一隔板或第二隔板情况下也可以与壳体60一体成型形成一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流体分配结构600中,挡流部(挡板61)设置于壳体60的中央,对流体具有阻挡作用,可间接改变流体的吸入流动方向、流量和流速或吸入力大小;围绕挡流部周围的流体分配部(环形板62)也对流体具有阻挡作用,可间接在改变流体的吸入流动方向、流量和流速或吸入力大小;流体分配部上具有通孔620,流体例如气流能通过沿着流体分配部上的通孔620以及流体分配部(环形板62)外缘通过该流体分配部。当多个通孔620在环形板62上的排列密度、排列方式不同,或者环形板62的不同位置的通孔620的尺寸不同或形状不同等,由这些通孔620通过的流体的流向也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将环形板62上不同位置的通孔620设计成相同或不同的尺寸或形状,或者设计成不同的排列密度、排列方式等即可以调整流体的流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流体分配结构600可广泛应用于需要改变流体吸入方向的领域,特别适合于包括有过滤组件且结构布置紧凑的小型产品如电子口罩、空调、空气净化器等,例如特别适用于小型空气净化器,其使用的平板过滤器与风扇之间的距离较小,流体分配结构600可明显增加平板过滤器3的使用面积,从而提升小型空气净化器的过滤效率,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流体分配结构600不仅适用于气流,同样适用于水流等液态流体或者其他类型流体。

空气净化器

参见图5A和图5B,图5A是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5B是图5A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局部剖视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包括上壳体2与下壳体1组装而成的外壳、安装于外壳内的平板过滤器3和离心风扇5以及流体分配结构600。

下壳体1的底部和侧面开设有进风口10,上壳体2上开设有出风口20。过滤组件为圆柱形的平板过滤器3,平板过滤器3安装于下壳体1内进风口10上方,可以靠近进风口10。离心风扇5安装于上壳体2内。上壳体2内固定有一具有中央通孔的环形间隔壁21,间隔壁21的中央通孔内安装有电机架7。

离心风扇5包括叶轮和电机53,其中电机53安装在电机架7上,叶轮安装于电机53的输出轴上。叶轮具有吸入口50、排出口51和多个叶片52,吸入口50形成于叶轮的底部,吸入口50可以呈环形。上壳体2内叶轮上方还安装有操作部6,操作部6上设有电子器件和操作按钮(图中未示出)等。

为了减小占据空间,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中各部件的安排比较紧凑,例如平板过滤器3至离心风扇5的吸入口50之间的距离只有5-8厘米左右。为了增加平板过滤器3的有效过滤面积,平板过滤器3和离心风扇5之间设置流体分配结构600。

流体分配结构600包括一壳体60、一挡流部和一流体分配部,并且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隔板64、第二隔板65等。壳体60、挡流部、流体分配部、第一隔板64、第二隔板65等可以与本实用新型流体分配结构600中的相应部件相同,这里不再赘述。壳体60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离心风扇5的外壳上,在工艺条件允许情况下,壳体60也可以与离心风扇5的外壳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中,流体分配结构600中的挡流部(挡板61)位于离心风扇的电机53下方。挡流部可以是圆形或圆盘形,挡流部的直径等于吸入口50的内径,或者大于吸入口50内径1~3毫米,挡流部用于阻挡气流通过。在一实施方式中,挡流部具有向壳体60内方向凹入的容置部,该容置部用于容纳电机53下面的凸出部531。容置部有助于降低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器的高度,从而减少空气净化器的体积。

流体分配结构600中的环形板62(流体分配部对)位于离心风扇5的吸入口50下方。环形板62在沿着直径方向的宽度与吸入口50的宽度基本一致。详细来说,环形板62的外径可以等于吸入口50的外径或者大于吸入口50的外径1~5毫米。

本实用新型中,平板过滤器3的直径与板式过滤器至离心风扇5的吸入口50之间的距离之比为7﹕1,当然本实用新型中平板过滤器3的直径与板式过滤器至进风口之间的距离之比不限于7﹕1,该比值还可以是7﹕0.5或者7﹕2等。

参见图6,图6示出图5A所示的空气净化器的气流路径示意图。如图6所示,空气净化器工作时,电机53启动带动离心风扇5旋转产生吸力,在该吸力作用下,外界空气由下壳体1的进风口10进入外壳内;然后经平板过滤器3过滤掉其中的粉尘、细菌、花粉、有毒有害物质后,再依次经、流体分配结构600、离心风扇5的吸入口50和排出口51,最后洁净的空气由上壳体2的出风口20流出。本实用新型中的风扇采用离心风扇,离心风扇的特性是可以提供较大的风压,离心风扇的叶轮转动时,利用离心力将离心风扇内部的空气沿圆周方向甩出去,使外壳内部形成负压;同时,外界空气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依次通过下壳体1上的进气口10、平板过滤器3、流体分配结构600,最后进入离心风扇内部来补充空气,如此形成源源不断的风。

如图6所示,流体分配结构600是提高平板过滤器3使用率的主要结构部件。流体分配结构600设置于离心风扇5与平板过滤器3之间,流体分配结构600中的环形板62对应于离心风扇5的吸入口50。气流能沿着流体分配部600上的通孔620以及流体分配部600与壳体60之间的空间通过该流体分配部600而进入到离心风扇5。环形板62对气流具有阻挡作用,使一部分气流由环形板62与壳体60之间的空间通过,另一部分气流由通孔620通过。由于环形板62与平板过滤器3之间的距离较小,由下壳体1上进风口10进入的气流也可以大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气流从平板过滤器3的外环区域即对应于环形板62外边缘以其以外的区域通过平板过滤器3,再经环形板62与壳体60之间的空间进入离心风扇5;另一部分气流从平板过滤器3的内环区域即对应于环形板62及环形板62内缘以内的区域通过平板过滤器3,再经环形板62上的通孔620进入离心风扇5。因此,对于平板过滤器3来说,无论是外环区域还是内环区域都有气流通过,而不像现有技术那样只有正对着离心风扇5的吸入口50的环形区域有气流通。故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中,平板过滤器3的使用面积大幅增加,使用率显著提高,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的净化空气的效果好,并且无需频繁更换平板过滤器3,使用方便。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实用新型流体分配结构设有第二隔板65时的气流路径,流体分配结构设有第一隔板64时的气流路径与设置第二隔板65时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在流体分配结构设置第二隔板65情况下,内侧环形板(环形板62的位于第二隔板65内侧的部分)与挡板61共同作用,间接改变了其中一部分气流的吸入方向,使该部分气流从平板过滤器3中央区域被吸入;同时,内侧环形板上布置有稀少的通孔620,这部分气流能从这些通孔620通过而进入离心风扇5,这样,相应于第二隔板65内侧的平板过滤器3的中央区域就被充分利用了。

同理,外侧环形板(环形板62的位于第二隔板65外侧的部分)与流体分配结构600的壳体60共同作用(在流体分配结构600不设置壳体60情况下,可借用空气净化器的外壳),间接改变了另一部分气流的吸入方向,使该部分气流从平板过滤器3外周区域被吸入;并且,外侧环形板上同样布置有稀少的通孔620,这部分气流能从这些通孔620以及环形板62与壳体60之间的空间通过而进入离心风扇5,这样,相应于第二隔板65外侧的平板过滤器3的外周区域就被充分利用了。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器中,流体分配结构600能显著地提高平板过滤器3的使用面积,从而空气净化器的过滤效率得以大幅度提升。

在流体分配结构600不设置第二隔板65情况下,由挡板61与壳体60或者空气净化器的外壳共同作用,也可以改变气流的吸入方向,同样能提高平板过滤器3的使用面积,从而大幅度提升空气净化器的过滤效率。

以上实施方式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或“下”,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用语“一个”、“一”、“所述”和“至少一个”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组成部分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组成部分等“第一”、“第二”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字限制。

应可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文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实用新型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文公开和限定的本实用新型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文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实用新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