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对流式钢制导热油烘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36109阅读:607来源:国知局
平衡对流式钢制导热油烘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装置,具体的说,是涉及到一种平衡对流式钢制导热油烘缸。



背景技术:

导热油烘缸是一种以导热油为热传导媒介,运行系统简单,不需要水处理设备、凝结水排出和回收装置;安全性好,导热油在常压下可以达到400℃,而使用蒸汽烘缸蒸汽压力通常要达到0.5MPa,因此导热油烘缸的技术要求显著降低;投资少,由于热油系统简单,使原有与蒸汽供热相关的配套设施,如水处理设备、除尘设备、给水设备等投入大幅减少,且在低压下运行,所以比蒸汽供热系统造价低,投资少,可比蒸汽系统节约投资1/3左右,导热油设备可广泛应用于造纸、印染、食品、化工等行业。

但传统导热油烘缸由于导热油是从烘缸表面的夹层的一端进入从夹层的另一端出,从而导致烘缸表面两端存在2-3℃的温差,烘缸表面温度不均匀,极大的限制了导热油的应用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衡对流式钢制导热油烘缸,该装置采用的是导热油烘缸表面夹层中的相邻热交换管中的导热油以平衡对流的方式流动,从而保证整个烘缸表面温度均匀,使得导热油烘缸表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使得导热油烘缸应用空间更为广阔。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平衡对流式钢制导热油烘缸,包括导热油烘缸缸体,所述烘缸缸体的圆周面内设置有夹层,所述夹层内设置有多根贯穿夹层左右两端的第一热交换管和第二热交换管,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左侧为进口端,右侧为出口端,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左侧为出口端,右侧为进口端。

进一步说明,所述烘缸缸体的左端设有进油口,右端设有出油口,所述烘缸缸体内设有开口朝左的第二轴向进油管,所述第二轴向进油管的左端圆周面外围设有开口朝左的第一轴向进油管,所述第一轴向进油管的右端安装有多根连接第一轴向进油管与第一热交换管进口端的第一径向进油管,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出口端连接有第一径向出油管,所述第一径向出油管的另一端与烘缸缸体的出油口连接。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径向进油管为10-20根。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二轴向进油管的右端端面为封闭的,所述第二轴向进油管靠近右端端面的圆周面上安装有多根连接第二热交换管进口端与第二轴向进油管的第二径向进油管,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出口端连接有第二径向出油管,所述第二径向出油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轴向出油管左端连接,所述第二轴向出油管的右端与烘缸缸体的出油口连接。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二径向进油管为10-20根。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为银、铜、铝、钢中任意一种材料所制成。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为银、铜、铝、钢中任意一种材料所制成。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轴向进油管进口端外部连接有第一控制阀门。

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二轴向进油管进口端外部连接有第二控制阀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导热油缸表面夹层相邻设置第一热交换管和第二热交换管,第一热交换管和第二热交换管中的导热油以平衡对流的方式流动,从而保证整个烘缸表面温度均匀,使得导热油烘缸表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使得导热油烘缸应用空间更为广阔。

附图说明

图1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经过第一热交换管的导热油的流动示意图。

图2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经过第二热交换管的导热油的流动示意图。

图3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导热油烘缸俯视示意图。

图4用于说明图1中的B-B剖面示意图。

图5用于说明图2中的A-A剖面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 1-烘缸缸体 2-第一热交换管 3-第二热交换管 4-第二轴向进油管 5-第一轴向进油管 6-第一径向进油管 7-第一径向出油管 8-第二径向进油管 9-第二径向出油管 10-第二轴向出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应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以图1、图2、图3为方向参考,图1、图2、图3中的左侧为烘缸缸体的左端,右侧为烘缸缸体的右端。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平衡对流式钢制导热油烘缸,包括导热油烘缸缸体1,烘缸缸体1的圆周面内设置有夹层,夹层内设置有多根贯穿夹层左右两端的第一热交换管2和第二热交换管3,第一热交换管2与第二热交换管3可以间隔平行等间距或不等间距设置,第一热交换管2的左侧为进口端,右侧为出口端,第二热交换管3的左侧为出口端,右侧为进口端。优选的,第一热交换管2为银、铜、铝、钢中任意一种材料所制成,导热效果好。第二热交换管3为银、铜、铝、钢中任意一种材料所制成,导热效果好。采用以上结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热交换管2和第二热交换管3中的导热油以平衡对流的方式流动,从而保证整个烘缸表面温度均匀,使得导热油烘缸表面温差控制在0.5℃以内,使得导热油烘缸应用空间更为广阔。

进一步说明,烘缸缸体1的左端设有进油口,右端设有出油口,烘缸缸体1内设有开口朝左的第二轴向进油管4,第二轴向进油管4的左端圆周面外围设有开口朝左的第一轴向进油管5,第一轴向进油管5的右端安装有多根连接第一轴向进油管5与第一热交换管2进口端的第一径向进油管6,第一热交换管2的出口端连接有第一径向出油管7,第一径向出油管7的另一端与烘缸缸体1的出油口连接。优选的,第一径向进油管6可以为10根、15根或20根,这样以少数的第一径向进油管6供应第一热交换管2的需要的导热油,可使得烘缸缸体1内部的剩余空间大,制作工艺简单,减轻烘缸缸体1重量,节约制作成本。第一径向出油管7数量可以跟第一径向进油管6的数量一致。

进一步说明,第二轴向进油管4的右端端面为封闭的,第二轴向进油管4靠近右端端面的圆周面上安装有多根连接第二热交换管3进口端与第二轴向进油管4的第二径向进油管8,优选的,第二径向进油管8可以为10根,15根或20根,这样以少数的第二径向进油管8供应第二热交换管3的需要的导热油,可使得烘缸缸体1内部的空间大,制作工艺简单,减轻烘缸缸体1重量,节约制作成本。第二热交换管3的出口端连接有第二径向出油管9,第二径向出油管9的另一端与第二轴向出油管10左端连接,第二轴向出油管10的右端与烘缸缸体1的出油口连接。第二径向出油管9数量可以跟第二径向进油管8的数量一致。

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导热油由烘缸进油口进入,一路从第一轴向进油管5经第一径向进油管6、第一热交换管2、第一径向出油管7和烘缸缸体1的出油口,另一路导热油从第二轴向进油管4经第二径向进油管8、第二热交换管3、第二径向出油管9、第二轴向出油管10和烘缸缸体1的出油口,采用这种两个入口同时进入,可使得导热流在第一热交换管2和第二热交换管3内的以平衡对流的方式流动,这样可以以较低的导热油流速获得均匀且较高的烘缸表面温度。由于导热油的流速低,所使用的油泵的工作功率降低,从而可以节省耗能。

进一步说明,第一轴向进油管5进口端外部连接有第一控制阀门,第二轴向进油管4进口端外部连接有第二控制阀门。采用第一控制阀门和第二控制阀门可以分别控制第一轴向进油管5和第二轴向进油管4内的导热油的流速。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平衡对流式钢制导热油烘缸进行了阐述,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