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式均温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9828阅读:923来源:国知局
液冷式均温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与散热装置有关,特别涉及一种液冷式均温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蒸汽腔(Vapor Chamber,又称为均温板)与水冷结构的组合,例如中国台湾公告第M500919号专利,其揭露了一均温板与一罩壳结合的技术,藉由该罩壳来罩设于该均温板而形成水冷腔,该案主要是在均温板的表面延伸多个导热柱,而使得导热柱伸入至水冷腔,藉以增加该均温板与该水冷腔内的水的接触面积,达到更佳的散热效果。

然而,前述专利的水冷腔是藉由罩壳结合于均温板的一侧面所形成,因此位于该水冷腔内的水仅能与该均温板的一侧面接触,申请人认为这种程度的接触方式还有改善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乃在于提供一种液冷式均温板,其主要是将均温板制成管状,并使容纳液体的空间设计成为穿过均温板的架构,而使得液体可以流经均温板的管状内表面,而达到大面积接触均温板的效果,进而提升液体带走热能的散热效果。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式均温板,其包含有:

一内管,两端封闭,该内管一端设有一入口,而另一端则设有一出口;

一外管,套设于该内管外壁,且该外管与该内管之间形成环绕该内管的一容置空间,该外管的两端密封结合于该内管,而使该容置空间呈密闭状;

一内管毛细结构,设于该内管外表面而位于该容置空间内;

一外管毛细结构,设于该外管内表面而位于该容置空间内;

多个支撑毛细结构,位于该内管毛细结构与该外管毛细结构之间,且接触于该内管毛细结构与该外管毛细结构,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彼此间相隔预定距离而使该容置空间不被切分成两个以上不相通的空间;以及

一作动液,注入于该容置空间中。

上述的液冷式均温板,其中该内管呈圆管打扁状,该外管呈圆管打扁状,且该外管在横断面的形状上与该内管相对应。

上述的液冷式均温板,其中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呈条状。

上述的液冷式均温板,其中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依该内管的横剖方向排列。

上述的液冷式均温板,其中该内管的两端突出于该外管,该外管的两端以其内壁焊接结合于该内管的外表面。

上述的液冷式均温板,其中该入口及该出口分别位于该内管的两端突出于该外管的部分。

上述的液冷式均温板,其中该内管毛细结构以及该外管毛细结构由铜粉烧结或织网所构成,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则由铜粉烧结所构成。

上述的液冷式均温板,其中该内管及该外管延伸呈长形。

上述的液冷式均温板,其中该内管及该外管的组合具有至少一弯曲部位。

藉此,可使得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形成管状的均温板架构,并使该内管内部的空间成为穿过该均温板架构的状态,而使得液体可以流经该内管,而达到大面积接触该均温板架构的效果,进而提升液体带走热能的散热效果。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构件组合图,显示移除外管及外管毛细结构的状态;

图3是沿图1中3-3剖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1中4-4剖线的剖视图;

图5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图6类似图4,而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种实施态样。

其中,附图标记

10液冷式均温板

11内管 12入口 14出口

21外管 22容置空间 31内管毛细结构

35外管毛细结构 39支撑毛细结构

91固定件 92注液管 94出液管

A弯曲部位 H发热源 V均温板架构

21’外管 211’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所在,兹举以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后,其中: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液冷式均温板10,主要由一内管11、一外管21、一内管毛细结构31、一外管毛细结构35、多个支撑毛细结构39以及一作动液(图中未示)所组成,其中:

该内管11,两端封闭,该内管11一端设有一入口12,而另一端则设有一出口14。在实施上,该内管11呈圆管打扁状,且该入口12及该出口14均呈突出于该内管11的管状物。

该外管21,套设于该内管11外壁,且该外管21与该内管11之间形成环绕该内管11的一容置空间22,该外管21的两端密封结合于该内管11,而使该容置空间22呈密闭状。在实施上,该外管21呈圆管打扁状,而在横断面的形状上与该内管11相对应;再者,该内管11的两端突出该外管21的两端,且该入口12及该出口14位于该内管11的两端突出于该外管21的部分,该外管21的两端以其内壁焊接结合于该内管11的外表面;此外,该内管11及该外管21在制造上可制成方形或长形,于本实施例中是以长形为例,且该内管11及该外管21的组合具有多个弯曲部位A,该多个弯曲部位A可配合安装空间来设计,使得安装上更为灵活。

该内管毛细结构31,设于该内管11外表面而位于该容置空间22内。

该外管毛细结构35,设于该外管21内表面而位于该容置空间22内。

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39,位于该内管毛细结构31与该外管毛细结构35之间,且接触于该内管毛细结构31与该外管毛细结构35,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39彼此间相隔预定距离而使该容置空间22不被切分成两个以上不相通的空间。于本实施例中,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39呈条状,并且依该内管11的横剖方向排列,而可以保持该内管11与该外管21之间的距离,亦即维持该容置空间22的不致变形。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39于本实施例中虽以条状为例,然而,可理解的是,其形状亦可为其他形状,例如柱状,而并不以条状为限。

该作动液,注入于该容置空间22中。由于该作动液吸附于该内管毛细结构31、该外管毛细结构35以及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39中,因此难以在图中表示,于本案中即不在图中表示。

于本实施例中,该内管毛细结构31、该外管毛细结构35以及该多个支撑毛细结构39以由铜粉烧结而成为例。然而,该内管毛细结构31以及该外管毛细结构35亦可为铜质织网所构成,并不以铜粉烧结为限。

藉由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架构,可知该内管11与该外管21联合前述的毛细结构31,35,39组合形成了一均温板(Vapor Chamber)架构V,因此于本实用新型中,这个均温板架构V即呈管状,而该内管11内部用来容纳液体的空间即成为穿过该均温板架构V的通道,而使得液体可以流经该均温板架构V的管状内表面(即该内管11的内表面),而达到使液体大面积接触均温板的效果,进而提升液体带走热能的散热效果。至于现有均温板的工作原理及所能达成的均温导热效果,由于是已知技术,因此不再赘述。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例的主要架构,接下来说明本实施例的使用状态。

由于本案的外管21及内管11的组合是为长形且有多个弯曲部位A,因此可用来与多个发热源H(本例中以电脑的中央处理器CUP为例)结合,来达到同时对多个发热源H进行散热的效果。

请参阅图5,在使用前,先将该外管21藉由多个固定件91固定于多个发热源H上,且藉由等弯曲部位A来达到安装位置上的配合;此外,将一注液管92连接于该入口12,以及将一出液管94连接于该出口14。在使用时,藉由该注液管92将液体(例如水)注入至该内管11内,该液体即流过该内管11而由该出口14向外排出。藉此,该多个发热源H所产生的热能即藉由该内管11与该外管21之间的均温板架构V(参阅图3或图4)来达到快速导热的均温效果,热能即可快速的传递到该内管11的表面,该液体流经该内管11的过程中,即会将该内管11表面的热能带走,进而达到液体冷却的散热效果。

此外,就前述液体冷却的效果而言,还须说明的一点是,由于传统没有使用均温板的液冷装置,在依序对多个发热源进行散热时,通常是依液体的流向造成第一个发热源的散热效果最好而最后一个发热源的散热效果最差,此乃由于液体在吸收发热源的热能之后,会逐渐升温,导致对最后一个发热源而言,其可吸收的热能最少。本实用新型不会有这个问题,由于本实用新型本身形成了均温板架构H,因此,在依序对多个发热源进行散热动作时,乃是藉由该均温板架构H进行均温,同时也进行液体冷却的动作,因此不会有前述的依液体流向而有先遇到的发热源散热效果佳而后遇到的发热源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该外管21与该内管11的组合,并不一定需要设置该弯曲部位A,而是依需求来设置,此外,均温板架构V的制造方式中,例如焊接、烧结、除气、注入工作液、密封除气管等技术,由于属于现有技术,且应为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所应熟知的技术,因此于本实用新型中不再赘述。

此外,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该外管21’,并不限于由圆管打扁的形态,而亦可由二板体211’相焊接而成。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