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1337阅读:845来源:国知局
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悬浮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空调机组用于调节室内温度,其中的室内机组为用户的使用终端,在现有技术中,一台室外机组能够连接一台室内机组,难以满足多变的用户需求,若需增加室内机组,则需要相应地增加室外机组,使得空调系统结构复杂,安装耗费时间、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其使得空调系统能够适应多变的用户需求且结构紧凑,从而节省安装时间、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包括相互连接的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室外机组包括相互连接的磁悬浮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室内机组的数量至少为两台,每台室内机组包括一条换热支路,各条换热支路相互并联,各条换热支路均包括第二换热器。

具体地,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包括四通阀,四通阀连接在第一换热器与磁悬浮压缩机之间,通过切换四通阀的导通模式,能够将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切换至制冷/制热模式。

具体地,每条换热支路均包括第二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连接在第二换热器处于制冷模式下的输入端。

具体地,室外机组包括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一电子膨胀阀连接在第一换热器处于制冷模式下的输出端。

具体地,室外机组包括过冷器,过冷器连接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之间。

具体地,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包括旁通支路,旁通支路的输入端连接在第一换热器处于制冷模式下的输出端,旁通支路的输出端连接在磁悬浮压缩机的输入端,旁通支路从输入端到输出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电子膨胀阀和所述过冷器。

具体地,磁悬浮压缩机为无级调载压缩机,室外机组包括用于控制磁悬浮压缩机的控制器,控制器与磁悬浮压缩机连接。

具体地,各个室内机组均包括用于检测室内温度的回风探头,回风探头与控制器连接,回风探头的检测值反馈到控制器。

具体地,室外机组包括用于检测室外温度的温度探头,温度探头与控制器连接,温度探头的检测值反馈到控制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包括相互连接的室内机组和室外机组,室外机组包括相互连接的磁悬浮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室内机组的数量至少为两台,每台室内机组包括一条换热支路,各条换热支路相互并联,各条换热支路均包括第二换热器。室内机组的数量可以根据使用实际灵活改变,从而满足多变的用户需求。另外,通过一个室外机组就能够匹配多个室内机组,使得系统机构紧凑,节省安装时间、成本。

室外机组包括控制器,磁悬浮压缩机为无级调载压缩机。室内机组设有回风探头;室外机组设有温度探头,以检测、反馈实时温度并计算出机组输出冷量能力。控制器根据各个回风探头所检测的室内温度以核算机组实际所需的冷量,并且根据温度探头所检测的室外温度以核算机组实际能够提供的冷量,继而控制器反馈磁悬浮压缩机,从而将磁悬浮压缩机调节为无级加载或卸载状态,从而实现节能,提高空调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室外机组包括过冷器,过冷器连接在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之间。过冷器的冷却作用减少了制冷剂在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前因系统管路过长造成提前气化蒸发,也减少了制冷剂在该处产生的闪发气体,从而为第一电子膨胀阀/第二电子膨胀阀创造更好的节流条件,提高了系统制冷/制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的系统图;

图2为图1中室外机组部分的系统图;

图3为图1中室内机组部分的系统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磁悬浮压缩机、 2.针阀、

31. 高压开关、 32. 低压开关、

4. 四通阀、 51. 第一换热器、

52.风扇、 6. 干燥过滤器、

7. 单向阀、 8. 第一电子膨胀阀、

9. 过冷器、 10. 筛网过滤器、

11. 液管截止阀、 121. 第二换热器、

122.送风机、 13. 汽管截止阀、

14.汽液分离器、 15. 第三电子膨胀阀、

16. 第二电子膨胀阀、 17. 分液头。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系统图如图1所示。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的系统包括在分界线A左边的室内机组部分及在分界线A右边的室外机组部分。室外机组包括磁悬浮压缩机1和控制器(图未示),磁悬浮压缩机1为无级调载压缩机。室内机组设有回风探头(图未示);室外机组设有温度探头(图未示),以检测、反馈实时温度。控制器根据各个回风探头所检测的室内温度以核算机组实际所需的冷量,并且根据温度探头所检测的室外温度以核算机组实际能够提供的冷量,继而控制器反馈磁悬浮压缩机1,从而将磁悬浮压缩机1调节为加载或卸载状态,从而实现节能,提高空调机组的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有制冷和制热两种工作模式,具体如下:

制冷模式:制冷剂从磁悬浮压缩机1的右端输出,依次通过针阀2和高压开关31。其中,针阀2用于调节气流量,高压开关31能够避免制冷剂的气压高于系统所能承受的上限。继而,制冷剂通过四通阀4流进第一换热器51。在第一换热器51和风扇52的作用下,制冷剂冷凝放热,温度降低。继而,制冷剂依次通过干燥过滤器6和单向阀7(第一电子膨胀阀8与单向阀7并联,第一电子膨胀阀8处于截止状态)后,分流成旁通支路和制冷循环支路。

旁通支路: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15、过冷器9、汽液分离器14。其中,第三电子膨胀阀15使制冷剂节流蒸发从而带走过冷器9的热量;汽液分离器14用于将制冷剂中的气体和液体分离。继而,制冷剂依次通过低压开关32和针阀2后,流进磁悬浮压缩机1,继而再次回流到制冷系统中。其中,低压开关32用于防止系统压力过低。

制冷循环支路:制冷剂依次通过过冷器9、相互并联的筛网过滤器10和干燥过滤器6后,再通过液管截止阀11,进入室内机组部分。室内机组部分包括三台室内机组,各台室内机组分别对应一条换热支路。在各条换热支路中,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6、分液头17和第二换热器121。其中,第二电子膨胀阀16使制冷剂节流、降压,减少了系统损失,保证制冷效果。分液头17用于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充分均匀地混合;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121内蒸发吸热,从而制冷,送风机122将冷风吹送。制冷剂通过各条换热支路后,汇集到一路,继而依次通过汽管截止阀13、四通阀4、汽液分离器14、低压开关32和针阀2后,流进磁悬浮压缩机1,完成制冷循环。

根据客户的需要,室内机组的数量可以拓展至8台或以上。由于室内机组数量较多,系统管路较长。在现有技术中,系统管路较长会导致制冷剂在节流(在膨胀阀进行)前提前蒸发,影响制冷效果.针对此问题,本实施例的制冷循环支路设有过冷器9。过冷器9的冷却作用减少了制冷剂在通过第二电子膨胀阀16前的蒸发量,也减少了制冷剂在该处产生的闪发气体,从而为第二电子膨胀阀16创造更好的节流条件,提高了系统制冷效率。

制热模式:制冷剂从磁悬浮压缩机1的右端输出,依次通过针阀2、高压开关31、四通阀4和汽管截止阀13后,进入室内机组部分,继而分流到三条所述换热支路。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二换热器121、分液头17和第二电子膨胀阀16后汇集到一路。其中,制冷剂在第二换热器121中液化放热,从而制热,送风机122将热风吹送。汇集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液管截止阀11、相互并联的筛网过滤器10和干燥过滤器6。继而,制冷剂通过过冷器9后,分流成旁通支路和制热循环支路。其中,过冷器9减少制冷剂在后续环节(在第一电子膨胀阀8)节流前的蒸发量,从而创造了更好的节流条件,提高了制热效率。

旁通支路: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三电子膨胀阀15、过冷器9、汽液分离器14、低压开关32和第二针阀2后,流进磁悬浮压缩机1,继而再次回流到制热系统中。同样地,第三电子膨胀阀15使制冷剂节流蒸发从而带走过冷器9的热量。

制热循环支路:制冷剂依次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8(单向阀7处于截止状态)、干燥过滤器6和第一换热器51。其中,第一电子膨胀阀8使制冷剂节流、降压,减少了系统损失,保证制热效果。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51和风扇52的作用下蒸发吸热。继而,制冷剂依次通过四通阀4、汽液分离器14、低压开关32和针阀2后,流进磁悬浮压缩机1,完成制热循环。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磁悬浮多联式空调机组采用磁悬浮压缩机1,制冷系统无需添加冷冻油,使得机组的可靠性增加,另外,还使得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121的换热管内部无油膜附着,从而提高第一换热器51和第二换热器121的换热效率。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