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型换气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940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净化型换气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室外新空气输入室内、并将室内空气回风导出至室外的换气设备,特别是一种能够用于空气净化的净化型换气机。



背景技术:

随着空气污染日趋加剧,雾霾天气增多,空气品质急速下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生存的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对室内的空气品质尤为重视。相应地,为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人们开始使用换气机来对室内的空气进行通风和换气处理。现有技术中的换气机普遍存在着过滤效率低、空气处理后洁净度等级不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污染物过滤性能的净化型换气机。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净化型换气机。所述净化型换气机包括壳体、送风机及送风过滤器;

所述壳体具有容腔,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送风口,所述送风口用于向室内送风;

所述送风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腔内,以将进入所述容腔内的新风进行过滤;

所述送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腔内,且与所述送风口连通设置;所述送风机设置为吸入经所述送风过滤器过滤之后的新风并将新风输送至所述送风口。

优选地,所述送风过滤器为高效过滤器。

优选地,所述的净化型换气机还包括新风通道及新风过滤器;

所述壳体具有容腔;

所述新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容腔内,以用于传输新风;

所述壳体的另一侧上设置有新风口,所述新风口与所述新风通道连通设置;

所述新风过滤器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内,以用于过滤新风。

优选地,所述的净化型换气机还包括活性炭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腔内,且所述活性炭过滤器、所述送风过滤器及所述送风机依次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净化型换气机还包括静电过滤器,所述静电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腔内,且所述静电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所述送风过滤器及所述送风机依次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净化型换气机还包括回风通道及回风过滤器;

所述回风通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腔内;

所述壳体的一侧上设置有回风口,所述回风口与所述回风通道连通设置。

所述回风过滤器设置在所述回风通道,以用于过滤室内回风。

优选地,所述新风过滤器和/或所述回风过滤器为初效板式过滤器。

优选地,所述的净化型换气机还包括排风口及排风机;

所述排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另一侧上;

所述排风机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腔内,所述排风机与所述排风口连通设置。

优选地,所述的净化型换气机还包括全热交换芯体;

所述全热交换芯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腔内。

优选地,所述的净化型换气机还包括静电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

所述新风过滤器、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所述静电过滤器、所述活性炭过滤器及所述送风过滤器沿着新风从所述新风口流入并从所述送风口导出的传输路径依次设置;

所述回风过滤器、所述全热交换芯体沿着回风从所述回风口流入并从所述排风口导出的传输路径依次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净化型换气机过滤性能强、过滤后的空气质量等级高,能够有效抑制进入室内的空气污染物,特别是抑制PM2.5颗粒污染物、细菌及气态污染物浓度。同时,所述净化型换气机具有对PM2.5、TVOC等可吸入颗粒物以及空气中的异味过滤除臭效率高、空气处理后洁净度等级高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净化型换气机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的净化型换气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净化型换气机100。所述净化型换气机100包括壳体1、送风机5及送风过滤器11。所述壳体1具有容腔(图中未标号)。所述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送风口13。所述送风口13用于向室内送风。所述送风过滤器11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容腔内,以将进入所述容腔内的新风进行过滤。所述送风机5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容腔内,且与所述送风口13连通设置。所述送风机5设置为吸入经过所述送风过滤器11过滤之后的新风并将该新风输送至所述送风口13,从而通过所述送风口13将新风送至室内。

为了增强过滤效果,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送风过滤器11为高效过滤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高效过滤器与初效过滤器相对。高效过滤器主要用于捕集0.5um以下的颗粒灰尘及各种悬浮物,作为各种过滤系统的末端过滤。采用超细玻璃纤维纸作滤料,胶板纸、铝箔板等材料折叠作分割板,新型聚氨酯密封胶密封,并以镀锌板、不锈钢板、铝合金型材为外框制成。初效过滤器主要用于过滤5μm以上尘埃粒子。

需要说明的地,在实用新型中所提及的“一侧”与“另一侧”相对。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一侧”指的是右侧,“另一侧”指的是左侧。

所述净化型换气机100还包括新风通道18、新风过滤器7及新风口15。所述新风口15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一侧上。所述新风通道18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容腔内,且与所述新风口15连通设置。所述新风过滤器7设置在所述新风通道18内,以用于过滤进入所述换气机100内的新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为钣金壳体。

为了增强过滤效果,所述净化型换气机100还包括活性炭过滤器10。所述活性炭过滤器10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容腔内,且所述活性炭过滤器10、所述送风过滤器11及所述送风机5依次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性炭过滤器10采用与冷触媒复合在一起。活性炭滤网中填充改性活性炭、纳米矿晶及分子筛、能有效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异味,对苯系物、氨等尤为有效;冷触媒海绵对有害物质进行化学吸附,边吸附边分解,将甲醛、TVOC等有害物质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并能有效的杀灭细菌。

为了进一步提升过滤效果,所述净化型换气机100还包括静电过滤器9。所述静电过滤器9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容腔内,且所述静电过滤器9、所述活性炭过滤器10、所述送风过滤器11及所述送风机5依次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静电过滤器9的工作原理在于:空气中的飘尘、污染物随气流通过高压电场-工作电压大于10000V-被电离,荷电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极性相反的集尘板-工作电压大于7000V-上运动,并被捕杀吸附在集成板上。进而达到除尘灭菌的作用。可有效捕捉小于0.01um的气溶胶及更小的微粒。过滤干净的空气进入下一级空气过滤器。

所述净化型换气机100还包括回风通道19及回风过滤器8。所述回风通道9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容腔内。所述壳体1的一侧上设置有回风口14。所述回风口14与所述回风通道19连通设置。所述回风过滤器8设置在所述回风通道19内,以用于过滤室内回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过滤器7、所述回风过滤器8为初效板式过滤器。所述新风过滤器7、回风过滤器6包括滤料及铝合金框架;所述滤料设置在所述铝合金框架上,所述滤料采用无纺布折叠制成。进一步地,所述新风过滤器7、回风过滤器6为G4级别的初效板式铝合框架过滤器:采用铝合金框架制作,强度高,滤料由优质可清洗白色无纺布折叠制成,过滤器面积大,容尘量大,低阻力,可水洗,能够有效防止空气中的大颗粒粉尘进入机体。

所述换气机100还包括排风口16及排风机6。所述排风口16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另一侧上。所述排风机6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容腔内,所述排风机1与所述排风口16连通设置。所述排风口16用于将室内回风排出。

所述换气机100还包括全热交换芯体3。所述全热交换芯体3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容腔内。全热交换芯体3安装在全热交换器支架4上,并且支架5与钣金壳体1的内壁固定,在全热交换芯体3的进风侧分别安装有新风初效板式过滤器7和回风板式初效过滤器8,室内回风从回风口经室内回风通道由排风机吸入钣金壳体内,室外新风从新风口经新风通道由送风机吸入钣金壳体1内,两股气流分别经过初效板式过滤器过滤后再进入全热交换芯体通道内,并在全热交换芯体内部通过隔板发生热交换效果,换热完成后室内空气经排风口排到室外,新风再经高效过滤器过滤后由送风口送到室内。由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得到最为充分的热质交换,使进入室内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降到最低,降低了空调等设备对室内空气的能耗,节约耗电量,同时也保证送入室内的空气清新、洁净。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获得最佳的过滤、净化性能,所述新风过滤器7、所述全热交换芯体3、所述静电过滤器9、所述活性炭过滤器10及所述送风过滤器11沿着新风从所述新风口15流入并从所述送风口13导出的传输路径依次设置。所述回风过滤器8、所述全热交换芯体3沿着回风从所述回风口14流入并从所述排风口16导出的传输路径依次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具有两条相交的对角线。如图2示出的壳体1的俯视图中,该两条相交的对角线即如该壳体1的矩形正投影的两条对角线。所述新风口15与所述送风口10沿所述壳体1的其中一条对角线设置在该壳体1的不同侧。在如图1中,也即是所述新风口15设置在壳体1的左上角,所述送风口13设置在壳体1的右下角。所述排风口16与所述回风口14沿所述壳体1的另一条对角线设置在该壳体的不同侧。在图2中,也即是所述排风口16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左下角,所述回风口14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右上角。

为了便于检修及更换相应的部件,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检修门17。所述检修门17可打开及闭合的设置,从而打开、闭合所述壳体1的容腔。所述全热交换芯体3、新风过滤器7、回风过滤器6及送风过滤器13可更换地设置,从而延长所述换气机100的使用寿命、提高过滤性能。所述壳体1上还设置有箱体吊架7,从而便于实现安装。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供电箱12,以用于给所述换气机100供电。所述壳体1的容腔内还贴附设置有保温消音材料层2,从而起到保温及隔音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不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的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都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