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煤两用炉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1266阅读:1439来源:国知局
柴煤两用炉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具,特别涉及一种柴煤两用炉灶。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燃煤炉具中,通常是包括炉身和设置在炉身上的炉台,炉台用于支撑锅具,在炉台的中部设置有与炉身内的炉膛对应的出火口,通过将燃煤等燃料加入炉具中,燃料在炉具的炉膛内燃烧后,热气上升通过设置在炉具上端的出火口,进而加热放置在炉具上的锅具。

在目前的炉具结构中,其通常只包括上述的炉身和炉台结构,由于炉膛的结构限制,在使用时,在炉膛内只能够放置燃煤,而不能够用于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的燃烧,限制了炉具的适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炉具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柴和煤的炉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柴煤两用炉灶,包括有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炉身,所述炉身上端设置有炉台,所述炉台上设置有出火口,所述炉身内设置有炉桥,所述炉桥上可拆卸的设置有煤用炉芯,所述出火口的尺寸大于所述煤用炉芯的外径,所述炉桥上方的所述炉身上设置有加料槽,所述加料槽两端敞开,所述加料槽一端与所述炉身的内部空间连通,另一端伸出炉身。在本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在燃料为煤时,将煤用炉芯设置在炉桥上,即可实现煤的燃烧,当燃料为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时,将煤用炉芯取出,使得炉桥上方具有较大的燃烧空间,即可实现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进而实现了柴煤两用,通过设置加料槽,也方便补充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到炉桥上。

优选的,所述加料槽位于所述炉身外的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封闭该开口的盖板,所述盖板的一侧与所述加料槽的一侧枢轴连接。一方面是使进入炉身内的空气量较少,保证炉桥上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炉身内热气从加料槽排出,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优选的,所述炉身包括上层炉身和下层炉身,所述上层炉身的上端与所述炉台的出火口相配合,所述炉桥设置在所述上层炉身和下层炉身之间。

在本申请中,炉桥设置在上层炉身和下层炉身之间,也就是说,上层炉身内是对应的炉膛位置,而下层炉身内是对于积灰室,所以,将炉身设置为上层炉身和下层炉身,而首先是方便了炉身的制造,简化了炉身的制造难度,另一方面,也减小了炉膛对应炉身的高度,减小炉膛对应的炉身部分的变形风险。

优选的,所述煤用炉芯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耐火层。通过在外壳内设置耐火层,一方面是使煤用炉芯的炉膛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另一方面还减少炉膛辐射出的热量,进而减小炉身外壁的温度,提高炉灶使用的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煤用炉芯的上端所述超出所述出火口。避免炉身结构对煤用炉芯使用的影响,使得在使用煤用炉芯时,厨具的尺寸并不会因为炉身的结构而受到限制。

优选的,所述煤用炉芯的耐火层上端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外缘与所述外壳的内壁相配合。在使用时,煤用炉芯上可以直接放置锅具,设置支撑板,一方面是使得锅具能够得到可靠的支撑,另一方面也保护了耐火层,避免耐火层被锅具划伤。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上侧面上设置有若干支撑块。当锅具需要放在支撑板上时,锅具底部被支撑块支撑,使得煤用炉芯的热气从锅具与支撑板之间的间隙流出,有利于锅具的加热。

优选的,所述底座与所述炉台之间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为若干根,若干根所述连杆绕所述炉身圆周均布。通过设置连杆,使炉身被可靠的夹持在炉台与底座之间,进一步的提高了本申请炉灶的可靠性。

优选的,所述上层炉身下端设置有第一卡箍,所述第一卡箍内设置有第一台阶,所述炉桥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上。进一步的减小了上层炉身因为高温而发生变形的风险,同时,也方便了路桥的安装。

优选的,所述第一卡箍上侧设置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为环状,所述上层炉身的下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起外。通过第一凸起在径向上支撑上层炉身的下端,进一步的防止上层炉身的变形。

优选的,所述上层炉身的上端部分设置有若干的进风孔。通过设置进风孔,并且下侧炉身设置在底座上,使得炉桥处的空气并不充分,进而使燃料在炉桥上第一次燃烧得到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上升到进风孔处时,与外部空气混合实现第二次燃烧,通过两次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在燃料为煤时,将煤用炉芯设置在炉桥上,即可实现煤的燃烧,当燃料为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时,将煤用炉芯取出,使得炉桥上方具有较大的燃烧空间,即可实现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进而实现了柴煤两用,通过设置加料槽,也方便补充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到炉桥上。

附图说明

图1为炉灶设置有桌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炉灶设置有桌板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炉灶拆除桌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炉灶拆除桌板、炉台和护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积灰盒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炉灶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1-底座,2-上层炉身,3-下层炉身,4-炉台,5-出火口,6-支撑部件,7-环板,8-封盖,9-耐火层,10-加强件,11-排烟管,12-桌板,13-加强筋,14-支撑件,15-炉桥,16-第一卡箍,17-第一台阶,18-第一凸起,19-第二凸起,20-第二卡箍,21-第三凸起,22-第四凸起,23-进风孔,24-凹陷,25-出灰口,26-积灰盒,27-封板,28-手柄,29-加料槽,30-挡灰板,31-煤用炉芯,32-外壳,33-支撑板,34-支撑块,35-连杆,36-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如图1-7所示:

适用于大尺寸锅具的炉灶,包括底座1和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炉身,所述炉身上端设置有炉台4,所述炉台4上设置有出火口5,所述炉台4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部件6,所述支撑部件6为上下两端敞开的空心筒状结构,所述支撑部件6环绕于所述出火口5外围,所述支撑部件6的内壁与所述出火口5的边缘隔开。

本实施例的炉灶,在炉台4上设置了支撑部件6,支撑部件6的内壁与出火口5边缘隔开,也就是说,支撑部件6与锅具配合的位置位于锅具直接放置在出火口5上被支撑位置的外围,所以扩大了锅具被加热的面积,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炉灶可以适用于尺寸大于出火口5尺寸的锅具;而且,由于支撑部件6为筒状结构,当锅具放置在支撑部件6上之后,锅具的下端也不会封闭出火口5,所以,可以使出火口5稳定燃烧,保证炉灶对锅具的可靠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6的内壁直径大于所述炉身的外径。传统炉灶,其通常受炉身尺寸和出火口5尺寸的限制,而本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使得本实施例的炉灶可以适用于锅底尺寸大于炉身尺寸的锅具,进一步的扩大了本实施例炉灶的适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6的上端可拆卸的设置有盖板。在支撑部件6上端可拆卸的设置盖板,在不需要加热锅具时,用盖板封闭支撑部件6上端,降低炉身内燃料的燃烧速度,节约燃料。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板包括有若干圆环状的环板7,各个所述环板7沿径向向外依次套接,最外侧的环板7外缘设置在所述支撑部件6上。盖板包括若干圆环状的环板7,在对于尺寸小于支撑部件6的锅具时,可以采用一个或者几个环板7套设,在中部形成一个与锅具相适应的加热口,使得,本实施例的炉灶还可以适用于较小尺寸的锅具的加热,如此,进一步的扩大了本实施例炉灶的适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最内侧的所述环板7内缘上可分离的设置有封盖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封盖8上设置有通孔。通过封盖8和环板7的配合可以将支撑部件6的上端开口完全封闭,在不需要加热锅具时,降低燃料的燃烧速度,而在封盖8上设置通孔,方便使用工具,比如弯钩,将封盖8取下,然后逐个取下其他环板7。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件6的内侧设置有耐火层9。通过设置耐火层9,一方面提高支撑部件6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避免支撑部件6外壁过烫而烫伤使用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6的上端设置有加强件10,所述加强件10的内缘与最外侧的所述环板7外缘相配合。通过设置加强件10,加强件10可以采用铸铁等高强度、耐高温的材料制得,对支撑部件6起到保护作用,降低支撑部件6变形的风险,也减锅具对小支撑部件6的磨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件10覆盖在所述支撑部件6和耐火层9上。使加强件10能够可靠的保护支撑部件6和耐火层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6上设置有排烟管11,所述排烟管11与所述支撑部件6的内部空间接通。在支撑部件6上设置排烟管11,使得出火口5的火焰能够顺畅的进入到支撑部件6的内部空间中,实现对锅具的高效加热。

实施例2,如图1-7所示:

桌面可更换的炉灶,包括有底座1和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炉身,所述炉身上端设置有炉台4,所述炉台4上设置有出火口5,所述炉台4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部件6,所述支撑部件6上可拆卸的设置有桌板12,所述桌板12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桌板12通过其上的通孔套设在所述支撑部件6的外壁上。本实施例的炉灶,在支撑部件6上可拆卸的设置桌板12,在需要时,可以安装上桌板12,桌板12可以用于盛放餐具或者食材,方便炉灶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桌板12与所述支撑部件6之间的间隙内可拆卸的设置有紧固圈(图中未视)。首先是紧固圈可以封闭支撑部件6与桌板12之间的间隙,使桌板12稳固而不发生晃动,另一方面,由于紧固圈也起到支撑桌板12的作用,减小了桌板12内侧因受热而发生变形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桌板12的上侧面与所述支撑部件6的上端平齐。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桌板12的外缘为圆形。本实施例的桌板12外缘还可以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等多种形状和尺寸,根据用于需要而选配,进一步的方便用户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桌板12为木质材料、铁质材料、石质材料或者钢化玻璃材料制得。本实施例的桌板12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进行选择,进一步的方便的用于的选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桌板12下侧面设置有加强筋13。首先是提高了桌板12的结构强度,同时也减小了桌板12因为受热而发生变形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6的外壁上设置有支撑件14,所述桌板12的加强筋13设置在所述支撑件14上,所述加强筋13与所述支撑件14之间为可拆卸的连接。通过支撑件14与加强筋13的连接,提高了桌板12安装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4为若干个,若干个所述支撑件14绕所述支撑部件6圆周均布,所述加强筋13为若干个,每一根加强筋13对应的设置在一个支撑件14上,所述加强筋13沿所述支撑部件6的径向设置。使得支撑件14能够可靠的支撑桌板12,同时,也使得加强筋13能够均匀的对桌板12进行加强,进一步的提高桌板12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13上设置有螺柱,所述螺柱对应的所述支撑件14上设置有通孔。方便桌板12的安装和拆卸。

实施例3,如图1-7所示:

一种柴用炉灶,包括有底座1和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炉身,所述炉身上端设置有炉台4,所述炉台4上设置有出火口5,所述炉身内设置有炉桥15,所述炉身包括上层炉身2和下层炉身3,所述上层炉身2的上端与所述炉台4的出火口5相配合,所述上层炉身2的下端设置在所述下层炉身3上,所述炉桥15设置在所述上层炉身2和下层炉身3之间。通过将炉身设置为上层炉身2和下侧炉身,并设置炉桥15,在使用时,将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放置在炉桥15上,即可实现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的燃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炉身2的直径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形成中空的圆台状。由于上层炉身2直径由下至上逐渐缩小,当在炉桥15上放置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后,燃料燃烧时,形成的火焰和可燃气体在向上流动过程中逐渐汇集,形成较高的浓度可燃气体,进而提高了出火口5处燃烧的强度,进一步的方便用户烹饪过程中需要强力火焰的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炉身2下端设置有第一卡箍16,所述第一卡箍16内设置有第一台阶17,所述炉桥15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一台阶17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箍16上侧设置有第一凸起18,所述第一凸起18为环状,所述上层炉身2的下端套设在所述第一凸起18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箍16下侧设置有第二凸起19,所述第二凸起19为环状,所述下层炉身3的上端套设在所述第二凸起19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炉身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卡箍20,所述第二卡箍20的下侧设置有第三凸起21,所述第三凸起21为环状,所述上层炉身2的上端套设在所述第三凸起21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箍20的上侧设置有第四凸起22,所述第四凸起22为环状,所述炉台4套设在所述第四凸起22外。

在上述的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卡箍16和第二卡箍20,使得上层炉身2和下侧炉身之间被可靠的连接,而且在径向上被良好的支撑,使得上层炉身2和下侧炉身被加固,减小了炉身因受热的变形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层炉身2的上端部分设置有若干的进风孔23。通过设置进风孔23,并且下侧炉身设置在底座1上,使得炉桥15处的空气并不充分,进而使燃料在炉桥15上第一次燃烧得到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上升到进风孔23处时,与外部空气混合实现第二次燃烧,通过两次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若干的所述进风孔23绕所述炉身圆周均布,相邻进风孔23之间隔开设置。使得圆周方向上的各个位置进风均匀,进而保证出火口5处的火焰均匀,提高炉灶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层炉身3的下端对应的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凹陷24,所述下层炉身3的底部设置在所述凹陷24内。一方面是使得下层炉身3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稳固,另一方面也使得下层炉身3的下端被限制在凹陷24内,减小了下层炉身3受热而发生变形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陷24对应的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出灰口25,所述出灰口25的下方设置有积灰盒26,所述积灰盒26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灰口25处设置挡灰板30,所述挡灰板30上连接有手柄28,所述手柄28伸出所述底座1外。所述手柄28驱动所述挡灰板30封闭所述出灰口25,或者是所述出灰口25敞开。在需要出灰时,通过手柄28移动挡灰板30,使出灰口25敞开,方便炉身内的燃料灰烬落出,而在燃料燃烧时,挡灰板30封闭出灰口25,减少炉身内空气的进入量,保证炉桥15上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形成可燃气体。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炉桥15上方的所述炉身上设置有加料槽29,所述加料槽29两端敞开,所述加料槽29一端与所述炉身的内部空间连通,另一端伸出炉身。方便补充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到炉桥15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料槽29位于所述炉身外的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封闭该开口的封板27,所述封板27的一侧与所述加料槽29的一侧枢轴连接。一方面是使进入炉身内的空气量较少,保证炉桥15上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炉身内热气从加料槽29排出,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实施例4,如图1-7所示:

一种煤用炉灶,包括有底座1和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炉身,所述炉身上端设置有炉台4,所述炉台4上设置有出火口5,所述炉身包括上层炉身2和下层炉身3,在所述上层炉身2和下层炉身3之间还设置有炉桥15,所述炉桥15上可拆卸的设置有煤用炉芯31,所述煤用炉芯31包括外壳32和设置在所述外壳32内的耐火层9,所述出火口5的尺寸大于所述煤用炉芯31的外径。煤用炉芯31设置在炉桥15上,在使用时,煤放置在煤用炉芯31内即可,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大小,不同规格的煤用炉芯31,提高本实施例炉灶的使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煤用炉芯31的上端所述超出所述出火口5。避免炉身结构对煤用炉芯31使用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煤用炉芯31的耐火层9上端设置有支撑板33,所述支撑板33的外缘与所述外壳32的内壁相配合。在使用时,炉芯上可以直接放置锅具,设置支撑板33,一方面是使得锅具能够得到可靠的支撑,另一方面也保护了耐火层9,避免耐火层9被锅具划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33的上侧面上设置有若干支撑块34。当锅具需要放在支撑板33上时,锅具底部被支撑块34支撑,使得煤用炉芯31的热气从锅具与支撑板33之间的间隙流出,有利于锅具的加热。

在本实施例中,若干的支撑块34绕所述煤用炉芯31圆周均布。制得支撑块34能够可靠的支撑锅具。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与所述炉台4之间连接有连杆35。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杆35为若干根,若干根所述连杆35绕所述炉身圆周均布。通过设置连杆35,使炉身被可靠的夹持在炉台4与底座1之间,进一步的提高了本实施例炉灶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与所述炉台4之间还设置有护板36,所述护板36环绕在所述炉身外围,所述护板36与所述炉身之间隔开设置。提高炉灶使用的安全性,避免用户的烫伤。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护板36上设置有若干的开口。方便炉身上进风孔23进风。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14上设置有排烟口,所述排烟口上连接有排烟管11。

实施例5,如图1-7所示:

柴煤两用炉灶,包括有底座1和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炉身,所述炉身上端设置有炉台4,所述炉台4上设置有出火口5,所述炉身内设置有炉桥15,所述炉桥15上可拆卸的设置有煤用炉芯31,所述出火口5的尺寸大于所述煤用炉芯31的外径,所述炉桥15上方的所述炉身上设置有加料槽29,所述加料槽29两端敞开,所述加料槽29一端与所述炉身的内部空间连通,另一端伸出炉身。在本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中,在燃料为煤时,将煤用炉芯31设置在炉桥15上,即可实现煤的燃烧,当燃料为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时,将煤用炉芯31取出,使得炉桥15上方具有较大的燃烧空间,即可实现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的燃烧,进而实现了柴煤两用,通过设置加料槽29,也方便补充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到炉桥15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料槽29位于所述炉身外的开口上设置有用于封闭该开口的封板27,所述封板27的一侧与所述加料槽29的一侧枢轴连接。一方面是使进入炉身内的空气量较少,保证炉桥15上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炉身内热气从加料槽29排出,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本实施例中,所述炉身包括上层炉身2和下层炉身3,所述上层炉身2的上端与所述炉台4的出火口5相配合,所述炉桥15设置在所述上层炉身2和下层炉身3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煤用炉芯31包括外壳32和设置在所述外壳32内的耐火层9。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煤用炉芯31的上端所述超出所述出火口5。避免炉身结构对煤用炉芯31使用的影响。

本实施例中,煤用炉芯31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2中的煤用炉芯31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中,炉身结构与实施例3中的炉身结构相同。

实施例6,如图1-7所示:

适用于大尺寸锅具的柴煤两用炉灶,包括有底座1和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炉身,所述炉身上端设置有炉台4,所述炉台4上设置有出火口5,所述炉台4上设置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部件6,所述支撑部件6为上下两端敞开的空心筒状结构,所述支撑部件6环绕于所述出火口5外围,所述支撑部件6的内壁与所述出火口5的边缘隔开,所述炉身内设置有炉桥15,所述炉桥15上可拆卸的设置有煤用炉芯31。

本实施例的适用于大尺寸锅具的柴煤两用炉灶,由于在炉台4上设置支撑部件6,并且在炉身内设置炉桥15,在炉桥15上可拆卸的设置煤用炉芯31,在使用过程中,用户需要用猛火进行炒菜等烹饪时,将煤用炉芯31取下,直接在炉桥15上放置柴或者其他生物质燃料,然后将较大的锅具,如炒锅放置在支撑部件6上,即可进行炒菜等烹饪工作;而在需要长时间稳定加热,比如采用较小尺寸的蒸锅或炊壶煮饭或者热水时,将煤用炉芯31放置在炉桥15上,在煤用炉芯31内加入燃煤,然后再将蒸锅或炊壶直接放置在煤用炉芯31上端即可,如此实现了柴用炉灶和煤用炉灶有机的结合,不仅节约了厨房空间,也节约了用户的使用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炉桥15上方的所述炉身上设置有加料槽29,所述加料槽29两端敞开,所述加料槽29一端与所述炉身的内部空间连通,另一端伸出炉身。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件6上可拆卸的设置有桌板12。

本实施例中,支撑部件6与实施例1中的支撑部件6结构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桌板12与实施例2中的桌板12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中,煤用炉芯31结构与实施例4中的煤用炉芯31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中,炉身结构与实施例3中的炉身结构相同。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