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33695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双介质换热器是采用板式热交换器、壳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等,这些传统热交换器具有设备成本低、易生产的优点,但该种热交换器存在换热效率低、消耗材料多、空间尺寸大、不耐高压等缺点。随着世界各国对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的日益关注,引发了全球空调换热器的小型化、高耐压研究,作为空调系统交换热量的关键部件,传统换热器已不能满足这一趋势。

双介质热交换用的换热器是一种有效两种介质的热交换效果的热交换器。通过两种介质逆向流经紧密贴合的微通道扁管,实现充分换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了一项关于微通道换热器的实用新型,该实用新型的授权公众号为:CN 104422199 A。包括集流管管体,第一集流管设置有沿所述集流管管体纵向延伸的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包括主隔板与副隔板,所述主隔板将所述集流管管体分隔为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副隔板将第二腔体分隔为至少两个相对独立的沿纵向延伸的流通腔,所述第一腔体与至少一个流通腔之间用于分隔的分隔部件的主隔板上设置有分流孔连通该流通腔与第一腔体。但是该实用新型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该实用新型从结构上来看,知识简单的利用了两根集流管进行中的制冷剂进行换热。但是所述制冷剂在所述集流管很容易与集流管内部的液体进行混合从而造成集流管堵塞而无法进行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高效、稳定的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介质A集流管和介质B集流管;两个介质A集流管表面上分别设有介质A入口和介质A出口,所述介质B集流管表面上分别设有介质B入口和介质B出口,所述介质B集流管对立面上装有若干介质B扁管,所述介质A集流管对立面上装有若干介质A扁管,所述两个介质B集流管上的介质B扁管相互镜像交错,所述介质A扁管依次卡合在两个介质B扁管之间。

进一步,所述介质A扁管内部分隔出若干介质A流道,所述介质B扁管内部分隔出若干微通道介质B流道。

更进一步,所述介质B扁管与介质A扁管组合层与传热翅片卡合连接,所述传热翅片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采用全铝材料制成的高效换热器,它通过含有微通道的多根扁管和带有百叶窗的翅片传热,两种介质的扁管紧密钎焊贴合在一起,显著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介质B扁管与介质A扁管组合层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热翅片的侧面视图。

图中:1为介质A扁管、2为介质B扁管、3为介质B集流管、4为介质A集流管、5为介质B出口、6为介质A入口、7为介质A出口、8为介质B入口、9为传热翅片、10为微通道介质B流道、11为介质流道、12为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双介质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介质A集流管和介质B集流管;两个介质A集流管4表面上分别设有介质A入口6和介质A出口7,所述介质B集流管3表面上分别设有介质B入口8和介质B出口5,所述介质B集流管3对立面上装有若干介质B扁管2,所述介质A集流管4对立面上装有若干介质A扁管1,所述两个介质B集流管3上的介质B扁管2相互镜像交错,所述介质A扁管1依次卡合在两个介质B扁管2之间。其中,本实用新型以介质A集流管和介质B集流管为主体,所述介质A集流管4表面上分别设有介质A入口6和介质A出口7,这样可以将介质A从入口6到出口7进行液体直流输送。所述介质B集流管3表面上分别设有介质B入口8和介质B出口5,这样可以将介质B进行直流输送。所述介质B集流管3上设有若干介质B扁管2,所述介质B扁管2与介质B集流管3的连接处设置成弯曲状。这样可以将两个介质B集流管3通过若干介质B扁管2进行镜像卡合。两个介质B集流管3之间的若干介质B扁管2依次上下互叠,中间留有些许空隙。所述介质A集流管4上也设置了若干介质A扁管1。所述介质A集流管4通过若干介质A扁管1卡合在两个介质B集流管3内,所述介质B扁管2与介质B集流管3弯曲状的连接处可以有效的容纳介质A集流管4。所述每个介质A扁管1正好卡合在两个介质B扁管2之间。由于介质A扁管1的介质A的流向与介质B扁管2的介质B的流向相反。

如图2所示,所述介质A扁管1内部分隔出若干介质A流道11,所述介质B 扁管2内部分隔出若干微通道介质B流道10。其中,为了加强换热效果,在所述介质A扁管1内部分隔出若干介质A流道11;所述介质B扁管2内部分隔出若干微通道介质B流道10。设置流道可以有效的增加介质A和介质B与介质A流道11和介质B扁管2的接触面积,强化吸热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介质B扁管2与介质A扁管1组合层与传热翅片9卡合连接,所述传热翅片9与支撑板12固定连接。其中,为了加强装置的散热效果,所述介质B扁管2的表面加插了传热翅片9。所述传热翅片9与介质B扁管2与介质A扁管1组合层卡合连接,因为传热翅片9具有极强的散热能力,当介质B扁管2与介质A扁管1中的介质A将热量集中到介质B扁管2表面上时,所述传热翅片9便快速的将其热量进行传输,进行最终散热。

综上,工作人员将介质A和介质B从介质A集流管4和介质B集流管3的入口除进行输入。在输入过程中,介质A和介质B将以不同的方向各自流入介质A扁管1和介质B扁管2中,运输过程中两种介质相互换热,将热能集中于介质B扁管2的表面上,最终通过传热翅片9进行散热工序。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可以对本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