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3627发布日期:2018-08-04 16:2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备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传感器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空调装置的室内机。该室内机具有热交换室和机械室。在热交换室中配置有供可燃性制冷剂流动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室的下部配置有用于接收在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并排水的排水盘。排水盘从热交换室的下部向机械室的下部延伸。在机械室的下部且排水盘的附近,配置有检测可燃性制冷剂的传感器。在可燃性制冷剂从热交换器泄漏的情况下,可燃性制冷剂顺着排水盘被引导到机械室的下部,并由传感器检测到。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气体传感器。该气体传感器具有气体检测元件和收纳气体检测元件的框体。为了使室内空气向气体检测元件流入而在框体上形成有多个空气孔。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983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昭63-278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室内机中,传感器配置在排水盘的附近。因此,在从排水盘起的排水路径发生了堵塞等情况下,从排水盘溢出的冷凝水有时会滴下到传感器。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气体传感器中,在框体的顶面形成有空气孔。因此,当水滴下到气体传感器时,水会经由空气孔侵入到框体内。因此,存在如下课题:气体传感器有时会由于淋水而发生故障。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防止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传感器被水淋湿的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其使制冷剂循环;以及室内机,其至少收容所述制冷剂回路的负荷侧热交换器,所述室内机具有:框体;排水盘,其设置于所述框体内,并接收在所述负荷侧热交换器产生的冷凝水;以及制冷剂检测部,其设置于所述框体内且比所述排水盘靠下方,所述制冷剂检测部具有:传感器,其检测制冷剂的泄漏;传感器罩,其从该传感器的前表面侧覆盖所述传感器;以及安装板,其配置在所述传感器的背面侧,所述传感器罩具有:顶部,其配置在所述传感器的上方;以及侧面部,其配置在比所述顶部靠下方且所述传感器的前表面侧或侧面侧,所述顶部具有比所述侧面部向外侧突出的檐部,在所述侧面部形成有将空气导入到所述传感器罩的内部的至少一个第一开口部,在所述安装板形成有供所述顶部的一端插入的缝隙。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传感器被水淋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

图3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检测部99的结构的图。

图6是示出图5的VI-VI截面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传感器200的安装姿势的例子的图。

图8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将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安装基座240的步骤的一例的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剂检测部99的效果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的传感器200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示意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装置。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在包括图1的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构件的尺寸关系、形状等有时与实际不同。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具有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制冷剂回路40具有将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例如室外热交换器)、减压装置6及负荷侧热交换器7(例如室内热交换器)经由制冷剂配管依次连接为环状而成的结构。另外,空调装置具有例如设置于室外的室外机2作为热源单元。并且,空调装置具有例如设置于室内的室内机1作为负荷单元。室内机1与室外机2之间经由延长配管10a、10b连接,所述延长配管10a、10b是制冷剂配管的一部分。

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例如使用HFO-1234yf、HFO-1234ze等微燃性制冷剂或R290、R1270等易燃性制冷剂。这些制冷剂既可以作为单一制冷剂使用,也可以作为混合两种以上而成的混合制冷剂使用。以下,有时将具有微燃级别以上(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2L以上)的燃烧性的制冷剂称为“可燃性制冷剂”。另外,作为在制冷剂回路40中循环的制冷剂,也能够使用R22、R410A等不燃性制冷剂(例如在ASHRAE34的分类中为1)。这些制冷剂例如在大气压下具有比空气大的密度。

压缩机3是压缩吸入的低压制冷剂、使之成为高压制冷剂并排出的流体机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切换制冷剂回路40内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例如使用四通阀。热源侧热交换器5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外送风风扇5f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减压装置6使高压制冷剂减压而成为低压制冷剂。作为减压装置6,例如使用能够调节开度的电子膨胀阀等。负荷侧热交换器7是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热运转时作为散热器(例如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后述的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的热交换。在此,制冷运转是向负荷侧热交换器7供给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运转,制热运转是向负荷侧热交换器7供给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运转。

在室外机2中收容有压缩机3、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热源侧热交换器5及减压装置6。另外,在室外机2中收容有向热源侧热交换器5供给室外空气的室外送风风扇5f。室外送风风扇5f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相向地设置。通过使室外送风风扇5f旋转,从而生成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空气流。作为室外送风风扇5f,例如使用螺旋桨风扇。室外送风风扇5f配置在该室外送风风扇5f生成的空气流中例如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下游侧。

在室外机2中,作为制冷剂配管,配置有将制冷运转时成为气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a与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与压缩机3的吸入侧连接的吸入配管11、与压缩机3的排出侧连接的排出配管12、将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与热源侧热交换器5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将热源侧热交换器5与减压装置6连接的制冷剂配管、以及将制冷运转时成为液体侧的延长配管连接阀13b与减压装置6连接的制冷剂配管。延长配管连接阀13a由能够切换开放及关闭的二通阀构成,在其一端安装有接头部16a(例如喇叭管接头)。另外,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由能够切换开放及关闭的三通阀构成。在延长配管连接阀13b的一端安装有抽真空时使用的维护口14a,在另一端安装有接头部16b(例如喇叭管接头),所述抽真空是向制冷剂回路40填充制冷剂的前作业。

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在排出配管12中均流动由压缩机3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在吸入配管11中均流动经过蒸发作用得到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在吸入配管11连接有低压侧的带喇叭管接头的维护口14b,在排出配管12连接有高压侧的带喇叭管接头的维护口14c。维护口14b、14c用于在空调装置的安装时或修理时的试运转时连接压力计来测量运转压力。

在室内机1中收容有负荷侧热交换器7。另外,在室内机1中收容有向负荷侧热交换器7供给空气的室内送风风扇7f。通过使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从而生成通过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空气流。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根据室内机1的形态,使用离心风扇(例如多叶片风扇、涡轮风扇等)、贯流风扇、斜流风扇、轴流风扇(例如螺旋桨风扇)等。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配置在该室内送风风扇7f生成的空气流中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但也可以配置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

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气体侧的室内配管9a,在与气体侧的延长配管10a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a的接头部15a(例如喇叭管接头)。另外,在室内机1的制冷剂配管中的液体侧的室内配管9b,在与液体侧的延长配管10b的连接部设置有用于连接延长配管10b的接头部15b(例如喇叭管接头)。

另外,在室内机1中设置有检测从室内吸入的室内空气的温度的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1、检测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运转时的入口部(制热运转时的出口部)处的液体制冷剂的温度的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2、以及检测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两相制冷剂的温度(蒸发温度或冷凝温度)的热交换器两相管温度传感器93等。这些各温度传感器91、92、93向控制室内机1或整个空调装置的控制部30输出检测信号。

控制部30具有微型计算机(以下,有时称为“微机”。),所述微型计算机具备CPU、ROM、RAM、I/O端口及定时器等。控制部30能够在与操作部26(参照图2)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操作部26接收用户的操作,并向控制部30输出基于操作的操作信号。本例的控制部30基于来自操作部26的操作信号、来自传感器类的检测信号等,控制包含室内送风风扇7f的工作在内的室内机1或整个空调装置的工作。控制部30既可以设置于室内机1的框体内,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2的框体内。另外,控制部30可以由设置于室外机2的室外机控制部和设置于室内机1并能够与室外机控制部进行数据通信的室内机控制部构成。

接着,说明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40的工作。首先,说明制冷运转时的工作。在图1中,实线箭头示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冷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实线所示地切换制冷剂流路,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流动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40。

从压缩机3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过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首先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5。在制冷运转中,热源侧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热源侧热交换器5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外送风风扇5f供给的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制冷剂的冷凝热向室外空气散热。由此,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高压的液体制冷剂流入减压装置6,被减压而成为低压的两相制冷剂。低压的两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b流入室内机1的负荷侧热交换器7。在制冷运转中,负荷侧热交换器7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热交换,从空气吸收制冷剂的蒸发热。由此,流入到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另外,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在制冷剂的吸热作用下冷却。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或两相制冷剂经由延长配管10a及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被吸入到压缩机3。吸入到压缩机3的制冷剂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制冷运转中,反复进行以上循环。

接着,说明制热运转时的工作。在图1中,虚线箭头示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在制热运转中,利用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4如虚线所示地切换制冷剂流路,以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流动的方式构成制冷剂回路40。在制热运转时,制冷剂向与制冷运转时相反的方向流动,负荷侧热交换器7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即,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中,进行在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的热交换,向空气散发制冷剂的冷凝热。由此,由室内送风风扇7f供给的空气在制冷剂的散热作用下加热。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外观结构的主视图。图3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4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图4中的左方示出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室内空间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例示了设置在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的地面上的落地式的室内机1。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各构成构件彼此的位置关系(例如上下关系等)原则上是将室内机1设置成能够使用的状态时的位置关系。

如图2~图4所示,室内机1具备框体111,所述框体111具有纵长的长方体状的形状。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下部形成有吸入室内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112。本例的吸入口112设置于在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比中央部靠下方且位于地面附近的位置。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上部、即高度比吸入口112高的位置(例如,比框体11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靠上方),形成有向室内吹出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的吹出口113。在框体111的前表面中的、比吸入口112靠上方且比吹出口11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26。操作部26经由通信线与控制部30连接,能够在与控制部30之间相互进行数据通信。在操作部26,通过用户的操作进行空调装置的运转开始操作、运转结束操作、运转模式的切换、设定温度及设定风量的设定等。在操作部26中设置有显示部或语音输出部等作为向用户报知信息的报知部。

框体111为中空的箱体,在框体111的前表面形成有前表面开口部。框体111具备能够拆装地安装于前表面开口部的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均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状的外形。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下部。在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形成有上述吸入口112。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与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方相邻地配置,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在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设置有上述操作部26。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与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上方相邻地配置,并能够拆装地安装于框体111的前表面开口部的上部。在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形成有上述吹出口113。

框体111的内部空间大致分为成为送风部的下部空间115a和位于下部空间115a的上方且成为热交换部的上部空间115b。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由分隔部20分隔。分隔部20具有例如平板状的形状,大致水平地配置。在分隔部20至少形成有成为下部空间115a与上部空间115b之间的风路的风路开口部20a。下部空间115a通过从框体111拆下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而在前表面侧露出,上部空间115b通过从框体111拆下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及第三前表面面板114c而在前表面侧露出。即,设置有分隔部20的高度与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的上端或第二前表面面板114b的下端的高度大致一致。在此,分隔部20既可以与后述的风扇壳体108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与后述的排水盘21一体地形成,也可以与风扇壳体108及排水盘21分体地形成。

在下部空间115a中配置有室内送风风扇7f,所述室内送风风扇7f在框体111内的风路81中产生从吸入口112流向吹出口113的空气的流动。本例的室内送风风扇7f是具备未图示的电机和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多个叶片在周向上例如以等间隔配置的叶轮107的多叶片风扇。叶轮107的旋转轴配置成与框体111的纵深方向大致平行。作为室内送风风扇7f的电机,使用非刷式的电机(例如感应电机或DC无刷电机等)。因此,室内送风风扇7f旋转时不会出现火花。

室内送风风扇7f的叶轮107由旋涡状的风扇壳体108覆盖。风扇壳体108例如与框体111分体地形成。在风扇壳体108的旋涡中心附近,形成有经由吸入口112将室内空气吸入到风扇壳体108内的吸入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08b配置成与吸入口112相向。另外,在风扇壳体108的旋涡的切线方向上,形成有吹出送风空气的吹出开口部108a。吹出开口部108a以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并经由分隔部20的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连接。换言之,吹出开口部108a经由风路开口部20a与上部空间115b连通。吹出开口部108a的开口端与风路开口部20a的开口端之间既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经由管道构件等间接地相连。

另外,在下部空间115a中设置有电气部件箱25,所述电气部件箱25收容有例如构成控制部30的微机、各种电气元件、基板等。

上部空间115b位于在由室内送风风扇7f产生的空气的流动中比下部空间115a靠下游侧的位置。在上部空间115b内的风路81中配置有负荷侧热交换器7。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下方设置有排水盘21,所述排水盘21接收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表面冷凝的冷凝水。排水盘21既可以形成为分隔部20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分隔部20分体地形成并配置在分隔部20上。

与负荷侧热交换器7连接的室内配管9a、9b贯通分隔部20地从上部空间115b向下引出到下部空间115a。将室内配管9a和延长配管10a连接的接头部15a以及将室内配管9b和延长配管10b连接的接头部15b配置在下部空间115a。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及接头部15a、15b在室内机1的左右方向上靠一方(在图3中为靠右)配置。

在下部空间115a的底部附近设置有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制冷剂检测部99。制冷剂检测部99例如检测该制冷剂检测部99周围的空气中的制冷剂浓度并向控制部30输出检测信号。在控制部30中,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部99的检测信号,判定制冷剂的泄漏的有无。作为制冷剂检测部99,使用气体传感器(例如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热线型半导体式气体传感器等)。

制冷剂检测部99例如设置在比负荷侧热交换器7、排水盘21及接头部15a、15b靠下方的位置。在室内机1中有可能发生制冷剂的泄漏的地方是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及接头部15a、15b。因此,在使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在比负荷侧热交换器7及接头部15a、15b靠下方的位置设置制冷剂检测部99,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制冷剂检测部99沿着框体111的内侧壁面中的左侧面、背面或右侧面中的任意面安装。由于在室内机1的安装等时会拆装第一前表面面板114a,所以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框体111的内侧壁面中的前表面以外的面。另外,制冷剂检测部99在室内机1的左右方向上靠另一方(在图3中为靠左)配置,所述另一方是与室内配管9a、9b、延长配管10a、10b及接头部15a、15b的配置位置相反的方向。由此,能够确保延长配管10a、10b的易布线性(日文:取回し性)。另外,在由室内机1的安装工人将室内配管9a、9b与延长配管10a、10b连接后,用隔热件覆盖接头部15a、15b及其周围的配管。然而,根据安装工人安装隔热件时的作业精度的不同,有时会由于在隔热件产生间隙而在接头部15a、15b及其周围的配管发生结露。通过按上述方式配置制冷剂检测部99,即使在接头部15a、15b及其周围的配管发生结露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向制冷剂检测部99的滴水。

另外,制冷剂检测部99设置在下部空间115a内、且与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的高度相同或比其低且与框体111的底面部111a的高度相同或比其高的高度范围内(参照图4)。在此,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位于比框体111的底面部111a靠上方的位置。在本例中,整个制冷剂检测部99配置在上述高度范围内。但是,只要制冷剂检测部99中的至少传感器元件201(后述)配置在上述高度范围内,则制冷剂检测部99的一部分也可以设置在比上述高度范围靠上方的位置。在下部空间115a的底部,在上述高度范围内形成有上方开口的小容积的凹部。在使用大气压下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泄漏的制冷剂的极小部分不流出到框体111外而滞留在该凹部中。因此,通过在该凹部内设置制冷剂检测部99,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此外,由于滞留在该凹部中的制冷剂量为极少量,且在该凹部中没有电气部件等火源,所以不用担心意外着火。

接着,说明室内机1的工作。当驱动室内送风风扇7f时,从吸入口112吸入室内空气。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负荷侧热交换器7而成为调节空气,并从吹出口113吹出到室内。

例如,在室内送风风扇7f停止的状态下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钎焊部及接头部15a、15b等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控制部30基于来自制冷剂检测部99的检测信号,检测制冷剂的泄漏。控制部30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开始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由此,由于能够使泄漏的制冷剂扩散,所以能够抑制制冷剂浓度在室内局部地变高。因此,即使在使用可燃性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室内送风风扇7f的转速不限于在正常运转中使用的转速,也可以是即使制冷剂泄露量最大也能够使制冷剂充分地扩散的专用转速。室内送风风扇7f的旋转时间可以是如下时间:即使有可能封入到空调装置的最大制冷剂量以形成可燃浓度的最小泄漏速度连续泄漏,也能够使所有制冷剂扩散的时间。

另外,控制部30也可以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使用设置于操作部26的显示部、语音输出部等向用户报知发生了制冷剂的泄漏这一情况。并且,控制部30也可以在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的情况下进行压缩机3的强制停止或起动禁止。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检测部99的结构的图。在图5中,一并示出制冷剂检测部99的主视图(a)和仰视图(b)。图6是示出图5的VI-VI截面的剖视图。在图6中,也示出安装制冷剂检测部99的框体111侧的安装基座240的结构。图5(a)的纸面近前侧、图5(b)的上侧及图6的右侧分别表示传感器200的前表面侧。图5(b)的纸面里侧、图5(b)的下侧及图6的左侧表示传感器200的背面侧。在以下说明中,有时将传感器200的前表面侧及传感器200的背面侧仅称为“前表面侧”及“背面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框体111的内侧壁面中的背面侧(即后面板),所以传感器200的前表面侧的方向及背面侧的方向与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的方向及背面侧的方向分别一致。但是,根据制冷剂检测部99的安装位置的不同,有时传感器200的前表面侧的方向及背面侧的方向与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的方向及背面侧的方向分别不一致。

如图5及图6所示,制冷剂检测部99具有传感器200、配置在传感器200的背面侧的安装板220及从前表面侧覆盖传感器200并与安装板220一起包围传感器200的传感器罩230。制冷剂检测部99具有传感器200、安装板220及传感器罩230一体地组件化而成的结构。以下,有时将制冷剂检测部99称为传感器组件。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安装基座240,所述安装基座240设置于框体111的内侧壁面中的背面侧。

传感器200具有传感器元件201(参照图7)、安装有传感器元件201的基板210及收容传感器元件201的圆筒状的筒状容器202。在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安装基座240的状态下,基板210以基板面与铅垂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竖立地配置。传感器元件201安装于基板210的前表面侧。筒状容器202以轴向与基板210垂直的方式固定于基板210的前表面侧。筒状容器202的作为轴向一端侧的背面侧与基板210的前表面抵接。在筒状容器202的作为轴向另一端侧的前表面侧,形成有将空气导入到筒状容器202的内部的开口部203(第二开口部的一例)。传感器200以筒状容器202的轴向处于水平且开口部203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安装。为了防止异物侵入到筒状容器202内,也可以在开口部203设置网眼部204(参照图7)。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传感器200的安装姿势的例子的图。在图7(a)所示的例子中,与图5及图6所示的结构同样地,以开口部203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安装传感器200。在图7(b)所示的例子中,以开口部203朝向铅垂下方的方式安装传感器200。在图7(c)所示的例子中,以开口部203朝向铅垂上方的方式安装传感器200。

优选的是,传感器200以如图7(a)所示开口部203朝向水平方向或如图7(b)所示开口部203朝向下方的方式安装。在此,下方不仅包括铅垂下方,也包括斜下方。由此,能够防止异物或水侵入到筒状容器202内。另外,在密度比空气大的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制冷剂从框体111的底部起逐渐积存。因此,通过以开口部203朝向水平方向或下方的方式安装传感器200,能够尽早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返回图5及图6,安装板220具有长方形的金属板的上端及下端分别向背面侧折弯而成的构造。安装板220具有安装基板210的平板部221、相对于平板部221向背面侧弯曲成锐角的上端部222(卡定部的一例)及相对于平板部221向背面侧弯曲成直角的下端部223。在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安装基座240的状态下,平板部221以与铅垂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平板部221经由多个支承构件224支承基板210。在平板部221中的比支承基板210的部分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供后述的顶部231的一端插入的缝隙225。

传感器罩230具有:配置在传感器200的上方的顶部231、配置在比顶部231靠下方且传感器200的前表面侧及侧面侧的侧面部232、以及配置在传感器200的下方的底面部233。在侧面部232中包括配置在传感器200的前表面侧的前表面部232a、配置在传感器200的右侧面的右侧面部232b及配置在传感器200的左侧面的左侧面部232c。传感器罩230从传感器200的背面侧以外的5个方向覆盖传感器200。由此,传感器罩230与配置在传感器200的背面侧的安装板220一起从全部方向包围传感器200。传感器罩230例如由树脂形成。

顶部231具有:比前表面部232a向外侧(即前表面侧)突出的檐部231a、比右侧面部232b向外侧(即右侧)突出的檐部231b及比左侧面部232c向外侧(即左侧)突出的檐部231c。顶部231以越向成为檐部231a的前端的一方的端部231d侧、高度变得越低的方式倾斜。在顶部231的另一方的端部231e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堰部235。堰部235及端部231e插入到安装板220的缝隙225,并位于比安装板220靠背面侧的位置。

为了确保泄漏制冷剂的检测性,在前表面部232a形成有将空气导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的多个开口部234a(第一开口部的一例)。同样地,在右侧面部232b形成有多个开口部234b(第一开口部的一例)。在底面部233形成有多个开口部234c(第一开口部的一例)。开口部234a、234b、234c分别具有缝隙状的开口形状。在顶部231没有形成将空气导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的开口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部232中的成为接头部15a、15b侧的面的前表面部232a及右侧面部232b分别形成有开口部234a、234b。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从接头部15a、15b的泄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部232中的成为框体111的侧壁侧的面的左侧面部232c没有形成开口部,但也可以在左侧面部232c形成开口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部232(在本例中,前表面部232a及右侧面部232b)和底面部233中的每一个分别形成有开口部。因此,能够防止空气或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滞留在传感器罩230的内部。例如,在密度比空气大的泄漏制冷剂从底面部233的开口部234c流入到传感器罩230内的情况下,能够使存在于传感器罩230内的空气或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侧面部232的开口部234a、234b流出。由此,能够防止制冷剂的泄漏的检测延迟。

开口部234a、234b、234c各自的开口面积合计得到的总开口面积比筒状容器202的开口部203的开口面积大。从防止水侵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的观点来看,优选开口部234a、234b、234c的总开口面积较小。但是,当开口部234a、234b、234c的总开口面积较小时,泄漏制冷剂的检测性有时会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开口部234a、234b、234c的总开口面积比开口部203的开口面积大,所以能够在防止水侵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的同时,防止泄漏制冷剂的检测性的降低。

另外,在底面部233形成有向下开口的插通孔236。在插通孔236中插通有与基板210连接的引线211。从插通孔236引出的引线211由设置于安装板220的引线支承部226支承,并且朝向设置于比制冷剂检测部99靠上方的位置的电气部件箱25向上延伸。引线211在插通于插通孔236的部分与由引线支承部226支承的部分之间具有以向下方凸起的方式弯曲成U字形的弯曲部211a。弯曲部211a位于比插通孔236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水顺着引线211侵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

安装基座240具有长方形的金属板的上部及下部分别折弯成Z字形而成的构造。上部侧的两处折弯部与安装板220的上端部222同样地折弯成锐角。由此,在安装基座240形成有向上且以框体111侧(后面板侧)的高度变低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241(被卡定部的一例)。安装基座240经由例如通过点焊形成的多个焊接部242固定于框体111的内侧壁面中的背面侧。

在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安装基座240的状态下,安装基座240的倾斜面241与安装板220的上端部222的下表面面接触。由此,在倾斜面241与上端部222之间形成面密封。另外,在安装基座240,使用螺钉243等紧固构件来固定安装板220。

图8是示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将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安装基座240的步骤的一例的图。如图8(a)所示,制冷剂检测部99在安装于安装基座240之前具有传感器200、安装板220及传感器罩230一体地组件化而成的结构。如图8(b)、(c)所示,制冷剂检测部99以安装板220的上端部222的下表面与安装基座240的倾斜面241面接触的方式临时挂在安装基座240。由此,能够相对于框体111定位制冷剂检测部99。另外,由于上端部222相对于平板部221弯曲成锐角,所以上端部222卡定于安装基座240。因此,能够防止临时挂住的制冷剂检测部99从安装基座240落下。其后,使用螺钉243等紧固构件,将临时挂在安装基座240上的制冷剂检测部99固定于安装基座240。

图9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制冷剂检测部99的效果的图。在图9中,用虚线箭头示出滴下到制冷剂检测部99的水的路径的例子。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感器200的上方设置有传感器罩230的顶部231。在顶部231没有形成开口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水从制冷剂检测部99的上方滴下,也能够防止配置在顶部231的下方的传感器200淋湿。

如图9所示,例如,滴下到顶部231上的水250在顶部231上向檐部231a侧流下,并从成为檐部231a的前端的端部231d滴下。另外,滴下到比安装板220的平板部221靠背面侧的位置的水251在上端部222及倾斜面241上向背面侧流下,并向图9的纸面近前侧或里侧排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部231具有比前表面部232a及右侧面部232b向外侧突出的檐部231a、231b。从檐部231a、231b的前端滴下的水不会顺着前表面部232a及右侧面部232b流下。因此,水不进入到开口部234a、234b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水从檐部231a、231b的前端滴下,也能够防止传感器200淋湿。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部231的端部231e,在比安装板220靠背面侧的位置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堰部235。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防止顺着框体111落下的水滴进入到传感器罩23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通孔236设置于传感器罩230的底面部233,并且从插通孔236引出的引线211在比插通孔236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弯曲部211a。因此,即使水滴顺着引线211流下,该水滴也会在弯曲部211a向下方滴下。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顺着引线211流下的水滴不会从插通孔236侵入到传感器罩230内,所以能够防止制冷剂检测部99淋湿。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检测部99沿着框体111的内侧壁面中的左侧面、背面或右侧面中的任意面安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有些水积存在框体111的底部,也能够防止制冷剂检测部99淋湿。

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检测部99设置在框体111的下部空间115a的底部且与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的高度相同或比其低的高度范围内的凹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制冷剂检测部99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传感器罩230中的成为接头部15a、15b侧的面的前表面部232a及右侧面部232b分别形成有开口部234a、234b。因此,能够利用制冷剂检测部99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从接头部15a、15b的泄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34a、234b、234c各自的开口面积合计得到的总开口面积比筒状容器202的开口部203的开口面积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防止水侵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的同时,防止泄漏制冷剂的检测性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传感器200以开口部203朝向水平方向或下方的方式安装。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尽早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另外,由于能够防止异物或水侵入到传感器200内,所以能够防止泄漏制冷剂的检测性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制冷剂检测部99固定于安装基座240之前将安装板220的上端部222卡定于安装基座240的倾斜面241,从而能够将制冷剂检测部99临时挂在安装基座24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将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框体111时的作业性。

实施方式2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装置。制冷剂检测部99的传感器200使用的气体传感器不仅检测制冷剂的泄漏,也有可能误检测从室内机1的外部吸入到室内机1内的异常气体(制冷剂气体以外的气体)。异常气体包括丙烷或杀虫剂等。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有能够防止误检测异常气体的构造。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传感器200的结构的剖视图。此外,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在传感器200的筒状容器202的内部且开口部203与传感器元件201之间,设置有吸附并除去异常气体的微粒吸附过滤器301。在本实施方式中,微粒吸附过滤器301设置于网眼部204与传感器元件201之间,所述网眼部204设置于开口部203。微粒吸附过滤器301例如使用硅胶或活性炭等多孔质物质。通过在开口部203与传感器元件201之间设置微粒吸附过滤器301,从而吸入到室内机1内的异常气体在到达传感器元件201之前被微粒吸附过滤器301吸附。由此,异常气体难以到达传感器元件201,所以能够降低由传感器200误检测到异常气体的可能性。

微粒吸附过滤器301不仅吸附异常气体,也吸附制冷剂气体。然而,即使设置有微粒吸附过滤器301,也不会影响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精度。其理由如下。

在使用R32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判定制冷剂的泄漏时的制冷剂浓度的阈值例如是与R32的LFL(14.4vol%)的1/4相当的3.6wt%左右,是百分之几的数量级。与此相对,异常气体(例如丁烷或丙烷)的浓度通常为100~1000ppm(0.01~0.1%)左右,是比制冷剂浓度的阈值小一位数或几位数的数量级。因此,即使以防止异常气体的误检测的程度的吸附率由微粒吸附过滤器301吸附异常气体及制冷剂气体,也不会影响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精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网眼部204与传感器元件201之间设置有微粒吸附过滤器301,但也可以在微粒吸附过滤器301与传感器元件201之间设置有网眼部204。另外,在图10所示的传感器200的安装姿势下,与图7(c)同样地开口部203朝向铅垂上方,但传感器200也可以与图7(a)或图7(b)同样地以开口部203朝向水平方向或下方的安装姿势来进行安装。

实施方式3

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空调装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与实施方式2同样地具有能够防止误检测异常气体的构造。图11是示意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1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图。此外,对于具有与实施方式1或2相同的功能及作用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所示,在室内机1的吸入口112设置有吸附并除去异常气体的微粒吸附过滤器302。微粒吸附过滤器302例如使用活性炭或硅胶等多孔质物质。通过设置微粒吸附过滤器302,从而室内机1的外部的异常气体难以进入到室内机1的内部。由此,异常气体难以到达传感器元件201,所以能够降低由传感器200误检测到异常气体的可能性。另外,根据与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理由同样的理由,即使设置有微粒吸附过滤器302,也不会影响制冷剂泄漏的检测精度。

在吸入口112,也可以与微粒吸附过滤器302独立地设置集尘用过滤器。即,微粒吸附过滤器302既可以代替设置于吸入口112的一般的集尘用过滤器而设置,也可以在一般的集尘用过滤器之外设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微粒吸附过滤器302设置于吸入口112,但微粒吸附过滤器302只要设置于从吸入口112到传感器200的空气的路径上即可。

在室内机1的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期间,从吹出口113向室内吹出空气。因此,即使万一可燃性制冷剂泄漏到室内,泄漏的可燃性制冷剂也会由于吹出的空气而在室内扩散。由此,能够抑制在室内形成可燃浓度区域。然而,由于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期间,不向室内吹出空气,所以不能使泄漏制冷剂在室内扩散。因此,正是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期间才需要泄漏制冷剂的检测。

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期间,异常气体有可能不仅从吸入口112,也从吹出口113进入到室内机1内。因此,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期间,有可能由传感器200误检测到从吹出口113进入到室内机1内的异常气体。为了防止该误检测,也可以在吹出口113设置与微粒吸附过滤器302相同的微粒吸附过滤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空调装置的停止期间的异常气体的误检测。

但是,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期间,异常气体不会从吹出口113进入到室内机1内。因此,也可以基于室内送风风扇7f的工作,相对于吹出口113拆装微粒吸附过滤器。例如,也可以在室内机1设置装拆机构,所述装拆机构构成为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停止期间将微粒吸附过滤器安装于吹出口113,在室内送风风扇7f的运转期间从吹出口113拆下微粒吸附过滤器。

如以上说明地,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具备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40和至少收容制冷剂回路40的负荷侧热交换器7的室内机1。室内机1具有框体111、设置于框体111内并接收在负荷侧热交换器7产生的冷凝水的排水盘21及设置于框体111内且比排水盘21靠下方的制冷剂检测部99。制冷剂检测部99具有检测制冷剂的泄漏的传感器200和从传感器200的前表面侧覆盖传感器200的传感器罩230。传感器罩230至少具有配置在传感器200的上方的顶部231、配置在比顶部231靠下方且传感器200的前表面侧或侧面侧的侧面部232(例如前表面部232a、右侧面部232b)。顶部231具有比侧面部232向外侧突出的檐部231a、231b。在侧面部232形成有将空气导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的至少一个开口部234a、234b。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传感器200的上方设置有顶部231,所以即使水从上方滴下,也能够防止传感器200淋湿。另外,由于从檐部231a、231b的前端滴下的水不会顺着前表面部232a及右侧面部232b流下,所以不进入到开口部234a、234b内。因此,即使水从檐部231a、231b的前端滴下,也能够防止传感器200淋湿。因此,能够防止因淋水导致的传感器200的故障,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空调装置的安全性。另外,由于能够经由开口部将空气导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所以能够确保泄漏制冷剂的检测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顶部231以越向檐部231a侧、高度变得越低的方式倾斜。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滴下到顶部231的水向檐部231a侧流下,并从檐部231a的前端滴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制冷剂检测部99还具有配置在传感器200的背面侧的安装板220,在安装板220形成有供顶部231的一端(例如端部231e)插入的缝隙225。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利用顶部231接收沿着比缝隙225靠上方的安装板220流下的水滴,所以能够防止水侵入到安装板220的前表面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在顶部231的一端且比安装板220靠背面侧的位置形成有向上延伸的堰部235。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顺着框体111落下的水滴侵入到安装板220的前表面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在安装板220的上部设置有卡定部(例如上端部222),所述卡定部通过安装板220向背面侧弯曲成锐角而形成,并与设置于框体111的被卡定部(例如安装基座240的倾斜面241)卡定。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将制冷剂检测部99临时挂在框体111(例如安装基座240),所以能够提高将制冷剂检测部99安装于框体111时的作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传感器罩230的底面部233形成有供与传感器200连接的引线211插通的插通孔236,引线211在比插通孔236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向下方凸起的弯曲部211a。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水顺着引线211侵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框体111形成有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112和配置在比吸入口112靠上方且向室内吹出从吸入口112吸入的空气的吹出口113,制冷剂检测部99设置在与吸入口112的开口下端112a的高度相同或比其低的高度范围内。

根据该结构,在框体111内的上述高度范围内形成有上方开口的小容积的凹部。泄漏的制冷剂的极小部分不流出到框体111外而滞留在该凹部中。因此,通过在框体111内的上述高度范围内设置制冷剂检测部99,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制冷剂的泄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传感器200具有传感器元件201、安装传感器元件201的基板210及收容传感器元件201的筒状容器202,筒状容器202的轴向一端侧与基板210的表面抵接,在筒状容器202的轴向另一端侧形成有将空气导入到筒状容器202的内部的开口部203,传感器200以开口部203朝向水平方向或下方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尽早检测制冷剂的泄漏,并且能够防止异物或水侵入到传感器200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形成于传感器罩230的开口部234a、234b、234c的总开口面积比传感器200的开口部203的开口面积大。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防止水侵入到传感器罩230的内部的同时,防止泄漏制冷剂的检测性的降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在筒状容器202的内部中的开口部203(第二开口部的一例)与传感器元件201之间设置有微粒吸附过滤器301。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误检测到制冷剂气体以外的异常气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也可以是,在框体111形成有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吸入口112,并在吸入口112设置有微粒吸附过滤器302。

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误检测到制冷剂气体以外的异常气体。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内机1,以落地式的室内机为例列举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天花板组件型、天花板嵌入型、吊顶型、壁挂型等其他室内机。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能够相互组合地实施。

附图标记的说明

1室内机,2室外机,3压缩机,4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5热源侧热交换器,5f室外送风风扇,6减压装置,7负荷侧热交换器,7f室内送风风扇,9a、9b室内配管,10a、10b延长配管,11吸入配管,12排出配管,13a、13b延长配管连接阀,14a、14b、14c维护口,15a、15b、16a、16b接头部,20分隔部,20a风路开口部,21排水盘,25电气部件箱,26操作部,30控制部,40制冷剂回路,81风路,91吸入空气温度传感器,92热交换器液管温度传感器,93热交换器两相管温度传感器,99制冷剂检测部,107叶轮,108风扇壳体,108a吹出开口部,108b吸入开口部,111框体,111a底面部,112吸入口,112a开口下端,113吹出口,114a第一前表面面板,114b第二前表面面板,114c第三前表面面板,115a下部空间,115b上部空间,200传感器,201传感器元件,202筒状容器,203开口部,204网眼部,210基板,211引线,211a弯曲部,220安装板,221平板部,222上端部,223下端部,224支承构件,225缝隙,226引线支承部,230传感器罩,231顶部,231a、231b、231c檐部,231d、231e端部,232侧面部,232a前表面部,232b右侧面部,232c左侧面部,233底面部,234a、234b、234c开口部,235堰部,236插通孔,240安装基座,241倾斜面,242焊接部,243螺钉,250、251水,301、302微粒吸附过滤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