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074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空气清洁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文公开了一种空气清洁器(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空气清洁器是吸入并净化污染的空气然后排放经净化的空气的设备。例如,空气清洁器可包括将外部空气引入空气清洁器的吹风机和能够过滤例如灰尘、细菌的过滤器。

通常,空气清洁器被构造为净化例如家庭或办公室的室内空间。根据现有技术的空气清洁器,其问题是:由于其容量有限,因此其对整个室内空间内的空气的净化也有限。因此,空气清洁器周围的空气被净化,然而远离空气清洁器的空间中的空气则没被净化。

为了解决该问题,努力改善空气清洁器中设置的风扇的性能。然而,风扇产生的噪声随着风扇的吹送量增大而逐渐增大。因此,存在产品的可靠性降低的问题。最后,使用者必须移动空气清洁器以便净化期望空间中的空气,从而带来了不便。

关于现有技术的空气清洁器公开在2012年7月3日公布的题为“airconditioner(空气清洁器)”的韩国公开文献kr10-2012-0071992中,其通过援引由此并入。根据该文献,空气清洁部件(例如风扇和过滤器)安装在空气清洁器的主体的具有大体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内部。吸气端口形成在空气清洁器的主体的侧部和下部,排气端口形成在空气清洁器的主体的上部。

根据该构造,因为被污染的空气从有限的方向,即从相对于空气清洁器的侧向和下方吸入,而存在吸入能力变小的问题。长方体形状的壳体的拐角部提供与吸入空气干涉的结构阻挡。

另外,由于经净化的空气不流向远离空气清洁器的空间而仅空气清洁器周围的空气被净化,所以存在空气净化功能有限的问题。即在空气清洁器中净化的空气仅沿一个方向排放,即仅向上排放。此外,因为空气清洁器的主体中仅设置一个吹风扇,所以存在吹送能力受限的问题。

附图说明

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似的元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4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吹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风扇和第一引导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引导肋的立体图;

图7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吹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吹送装置的一部分和分隔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9和图10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二吹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1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二吹送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流动调整装置和联接到该流动调整装置的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示出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三空气引导件与第二排放引导件的联接状态的视图;

图15是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16是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17是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的驱动部和固定部的立体分解图;

图18是示出了设置在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中的第二齿条与第二齿轮之间的链接状态的视图;

图19到图21是示出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图22到图24是示出图1的空气清洁器中的空气流动状态的视图;

图25和图2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视图;

图27和图28是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视图;以及

图29和图30是根据再一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示例性附图详细地描述实施例。关于指代附图中的部件的附图标记,应注意的是,只要可能,相同的部件可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即使它们在不同的附图中被示出。而且,在实施例的描述中,当公知的相关构造或功能的特定描述被视为可引起对本发明的有歧义的描述时,这样的描述可被省略。

而且,在实施例的描述中,当描述部件时,如第一、第二、a、b、(a)、(b)或者相似的术语可在此使用。每个这样的术语并不用于限定对应部件的本质、规则或顺序,而是仅用于将对应的部件与其他部件进行区分。在描述任何部件“连接”或“联接”到另一部件的情况下,该部件可直接地或间接地连接或联接到另一部件。然而,将理解的是,另一部件可在这些部件之间“连接”或“联接”。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立体图。参照图1,根据该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10可包括:吹送装置或吹风机100和200,其产生气流;以及流动调整装置或调整器300,其改变吹送装置100和200产生的气流的排放方向。吹送装置100和200可包括产生第一气流的第一吹送装置100和产生第二气流的第二吹送装置200。

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沿竖直方向设置。例如,第二吹送装置200可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侧上或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侧处。在该情况下,第一气流是从空气清洁器10的下侧吸入的室内空气流,而第二气流是从空气清洁器10的上侧吸入的室内空气流。

空气清洁器10可包括构成其外观的壳体101和201。即,壳体101和201可包括构成第一吹送装置100的外观的第一壳体101。第一壳体101可具有圆筒形。第一壳体101的上部可具有比其下部更小的直径。换言之,第一壳体101可具有截头圆锥形状。

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分别称为“第一空气清洁模块或清洁器100”和“第二空气清洁模块或清洁器200”,因为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在需清洁的空间中执行清洁空气的功能。第一吹送装置100可称为“下部空气清洁模块或清洁器”或“下部模块或清洁器”,因为第一吹送装置100设置在空气清洁器10的下部,而第二吹送装置200可称为“上部空气清洁模块或清洁器”或“上部模块或清洁器”,因为第二吹送装置200设置在空气清洁器10的上部。流动调整装置300可称为“流动调整模块或调整器300”或“流动控制模块300”。

第一壳体101可包括第一分离部101a,构成第一壳体101的两个零件在此处组装和拆卸。第一壳体101可还包括铰接部或铰链,该铰接部设置在第一分离部101a的相对位置。这两个零件能够绕铰接部相对地旋转。

当这两个零件中的至少一个零件旋转时,第一壳体101可打开,并且与空气清洁器10分离。锁定装置或锁定件可设置在这两个零件联接的部分,即,与铰接部相对的一侧。锁定装置可包括锁定突出部或磁体或联接件。第一吹送装置100的部件可通过打开第一壳体101来更换或维修。

第一壳体101可包括沿径向吸入空气的第一吸入部或吸入口102。第一吸入部102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通孔,该通孔穿过第一壳体10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可设置多个第一吸入部102。

多个第一吸入部102可沿着第一壳体101的外圆周表面以圆周方向均匀地设置,使得空气吸入可沿相对于第一壳体101的任何方向执行。换言之,空气可相对于沿竖直方向延伸并经过第一壳体101的内心的中心线以360度方向吸入。

因此,空气的吸入量可借助具有圆筒形的第一壳体101以及沿着第一壳体101的外圆周表面形成的多个第一吸入部102而增加。对吸入的空气的流阻可通过避免具有边缘或边缘部的立方体形状(如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清洁器的情况)而减小。

通过第一吸入部102吸入的空气可从第一壳体101的外圆周表面大体沿径向流动。方向可限定如下。参照图1,竖直方向可称为轴向,而横向可称为径向。轴向可对应于以下将描述的第一风扇160和第二风扇260的中心轴线方向,即,风扇的电机轴方向。径向可指代垂直于轴向的方向。圆周方向可指代当绕轴向旋转形成的并且具有以径向的距离为旋转半径的虚拟圆方向。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包括基部20,基部20设置在第一壳体101的下侧并且被放置在地面上。基部20可位于与第一壳体101的下端部或端部向下间隔开。基部吸入部或吸入口103可形成在第一壳体101与基部20之间的空间中。

通过基部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气可向上流经设置在基部20的上侧上或基部20的上侧处的吸入格栅110的吸入口112(见图2)。换言之,第一吹送装置100可包括多个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室内空间的下部中的空气可通过多个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被容易地引入到第一吹送装置100。因此,空气的吸入量可增加。

第一排放部或排出口105可形成在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部。第一排放部105可形成在第一吹送装置100中设置的第一排放引导装置或引导件190(见图8)的第一排放格栅195上。第一排放引导件190可形成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端部或端部的外观。通过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可沿轴向向上流动。

壳体101和201可包括形成第二吹送装置200的外观的第二壳体201。第二壳体201可具有圆筒形。第二壳体201的上部可具有小于其下部的直径。换言之,第二壳体201可具有截头圆锥形。

第二壳体201可包括两个部件和铰接部后铰链,它们能够通过第二分离部201a组装或拆开。第二壳体201可类似于第一壳体101可打开。第二壳体201可与第一壳体101相同或类似,因此已省略重复的描述。第二吹送装置200的内部部件可通过打开第二壳体201而更换或维修。

第二壳体201的下端部或端部的直径可小于第一壳体101的上端部或端部的直径。因此,关于壳体101和201的大体形状,壳体101和201的下部横截面积可形成为大于上部横截面积。因此,空气清洁器10可被稳定地支撑在地面上。

第二壳体201可包括将空气沿径向吸入其中的第二吸入部或吸入口202。第二吸入部202可包括穿过第二壳体201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通孔。可设置多个第二吸入部202。

多个第二吸入部202可沿着第二壳体201的外圆周表面以圆周方向均匀地形成,使得空气吸入可沿相对于第二壳体201的任何方向均匀地执行。换言之,空气可相对于竖直方向延伸并经过第二壳体201的内心的中心线沿360度的方向吸入。

因此,空气的吸入量可利用具有圆筒形的第二壳体201以及沿着第二壳体201的外圆周表面形成的多个第二吸入部202而增加。吸入空气的流阻能够通过避免具有边缘部的立方体形状(如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清洁器的情况)而减小。通过第二吸入部202吸入的空气可大体沿径向从第二壳体201的外圆周表面流动。

空气清洁器10可包括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100与第二吹送装置200之间的分隔装置或分隔件400。利用分隔装置400,第二吹送装置200可被定位成与第一吹送装置100的上侧间隔开。关于分隔装置400的描述将参照附图在以下进行描述。

流动调整装置300可被设置在第二吹送装置200的上侧。第二吹送装置200的空气流路可与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空气流路连通。经过第二吹送装置200的空气可经由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空气流路、通过第二排放部或排出口305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305可设置在流动调整装置300的上端部。

流动调整装置300可移动。即,流动调整装置300可在如图1中所示的平躺状态(第一位置),或者如图19到图21中所示的倾斜状态(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图2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2中的线iii-iii'截取的剖视图。图4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吹送装置的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风扇和第一引导件的构造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引导肋的立体图。图7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吹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参照图2-图4,根据实施例的第一吹送装置100包括基部20和可设置在基部20的上侧上或基部20的上侧处的吸入格栅110。基部20可包括:基部主体21,其可被放置在地面上;以及基部伸出部或突出部22,其从基部主体21向上伸出,并且吸入格栅110被放置在基部伸出部22上。

基部主体21和吸入格栅110可借助基部伸出部22彼此间隔开。基部20与吸入格栅110之间可包括形成空气的吸入空间的基部吸入部103。吸入格栅110可包括:格栅主体111,具有大体环形;以及吸入口112,可形成或设置在格栅主体111的边沿部或边沿上,或形成或设置在格栅主体的边沿部或边沿处。多个吸入口112可设置成沿着边沿部彼此间隔开。多个吸入口112可与基部吸入部103连通。

可通过吸入口112和基部吸入部103吸入的空气可穿过第一过滤构件或过滤器120。换言之,空气可第一过滤器120的外圆周表面被引入到其内部或内侧,该第一过滤器120具有圆筒形。即,第一过滤器120可具有圆筒形的过滤空气的过滤表面。

吸入格栅110可包括杠杆支撑部或支撑件113和凹槽部或凹槽114,杠杆支撑部或支撑件113形成格栅主体111的上表面并支撑杠杆装置或杠杆142,而凹槽部或凹槽114从外圆周表面沿格栅主体111的径向或向内方向凹入。凹槽部113可提供下文描述的把手144能够在其中移动的空间。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包括杠杆装置142,该杠杆装置142可设置在吸入格栅110的上侧上或上侧处,并且可以由使用者操作。杠杆装置142可包括杠杆主体143,该杠杆主体143可具有大体环形形状且可旋转。

杠杆主体143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杠杆伸出部或突出部145,其可设置在杠杆主体143的边沿部或边沿上或设置在杠杆主体143的边沿部或边沿处。杠杆伸出部145可从杠杆主体143的边沿部的上表面沿向上方向伸出。多个杠杆伸出部145可被设置,并且可具有倾斜表面,以便使下文描述的支撑装置或支撑件140沿向上或向下方向移动。

把手144可设置在杠杆主体143的外圆周表面中或者设置在杠杆主体143的外圆周表面处。使用者可抓握把手144,然后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杠杆主体143。

支撑第一过滤构件120的支撑装置140可设置在杠杆装置142的上侧上或杠杆装置142的上侧处。杠杆装置142可支撑支撑装置140的下表面。支撑装置140可包括可与杠杆伸出部145接触的支撑伸出部或突出部(未示出)。支撑伸出部可从支撑装置140的下表面向下伸出,且多个支撑伸出部可对应于多个杠杆伸出部145的数量而设置。支撑伸出部可包括倾斜表面。

当杠杆主体143旋转时,杠杆伸出部145可与杠杆主体143一起旋转。当杠杆伸出部145的上部与支撑伸出部的下部接触时,杠杆主体143可向上推支撑装置140。当支撑装置140向上移动时,第一过滤器120处于联接到第一吹送装置100的状态。

另一方面,当杠杆伸出部145的下部与支撑伸出部的上部接触时,支撑装置140可向下移动。当支撑装置140向下移动时,第一过滤器120可处于与第一吹送装置100分离的状态(释放状态)。

第一吹送装置100还可包括形成第一过滤器120的安装空间的第一过滤框架130。即,第一过滤框架130可包括形成第一过滤框架130的下部的第一框架131和形成第一过滤框架130的上部的第二框架132。

第一框架131可具有大体环形形状,其一部分可为切口。具有第一框架131的环形形状的内部空间可形成穿过第一过滤框架130的空气流路的至少一部分。

杠杆装置142和支撑装置140可被定位在第一框架131的内圆周表面侧上或定位在第一框架131的内圆周表面侧处。可供放置第一过滤构件120于其上的支座表面可被包括在支撑装置140的上表面中。把手空间部或空间131a可由第一框架131的切割部限定,杠杆装置142的把手144可在把手空间部或空间131a中操作。把手144可被定位在把手空间部131a上或被定位在把手空间部131a中,因此,可沿顺时针方向操作或沿逆时针方向操作。

第二框架132可被定位成沿向上方向与第一框架131间隔开。第二框架132可具有大致环形。第二框架132的环形的内部空间可形成经过第一过滤框架130的空气流路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框架132的上部可支撑第一风扇罩150(之后将描述)。

第一过滤框架130可还包括第一过滤支撑部或支撑件135,其从第一框架131向上延伸到第二框架132。第一框架131和第二框架132可借助第一过滤支撑部135彼此间隔开。可设置多个第一过滤支撑部135,并且多个第一过滤支撑部135沿圆周方向设置,且因此可连接到第一框架131和第二框架132的边沿部。

第一过滤器120的安装空间可由多个第一过滤支撑部135、第一框架131以及第二框架132限定。第一过滤器120可拆卸地安装在安装空间上或安装空间中。第一过滤器120可具有圆筒形,且空气可通过第一过滤器120的外圆周表面被引入。如空气中的细灰尘的杂质可在经过第一过滤器120时被过滤。

空气可从任何方向被引入圆筒形的第一过滤器120。因此,过滤空气的面积可增大。

安装空间可具有与第一过滤器120的形状对应的圆筒形。第一过滤器120在安装过程中被可滑动地引向安装空间。相反,在分离过程中第一过滤器120可从安装空间可滑动地取出。

即,当把手144在第一过滤器120被放置在支撑装置140的上表面上的状态下操作时,第一过滤器件120可进入释放位置,并且第一过滤器120向下移动。第一过滤器120可沿径向滑动到外部并且可与安装空间分离。

相比之下,在与安装空间分离的状态下,第一过滤器120可沿径向滑向安装空间的内部,并且可被支撑在支撑装置140的上表面上,因此可通过把手144的操作而被放置成向上紧密接触。此时,第一过滤器120可处于联接位置。第一支撑部盖136可与第一过滤支撑部135联接。

第一吹送装置100可还包括第一风扇罩150,其可被设置在第一过滤器120的出口侧上或第一过滤器120的出口侧处。第一风扇160可被容置在第一风扇罩150的内部空间152中。第一风扇罩150可被第一过滤框架130支撑。

将引入的空气引导到第一风扇罩150的内部或内侧的第一风扇引入部151被包括在第一风扇罩150的下部中。这可防止当第一过滤器120与第一过滤框架130分离时例如使用者的手指等插入第一风扇罩150中。

第一风扇160可被放置在第一风扇引入部151的上侧上或第一风扇引入部151处。例如,第一风扇160可包括离心风扇,其沿轴向引入空气,然后沿径向将空气排放到上部。即,第一风扇160可包括:毂161,第一风扇电机(即离心风扇电机)165的旋转轴165a联接到其上;护罩162,其以与毂161分离的状态布置或设置;以及多个叶片163,布置或设置在毂161与护罩162之间。第一风扇电机165可联接到第一风扇160的上侧。

毂161可具有碗形,其直径向下逐渐减小。毂161可包括:轴联接部,旋转轴165a联接到其上;以及第一叶片联接部161b,其从轴联接部161a向上倾斜延伸。护罩162可包括下端部或下端,在下端部上或下端部处形成护罩吸入口162a,经过第一风扇引入部151的空气被吸入该护罩吸入口中;以及第二叶片联接部162b,其从下端部向上延伸。

每个叶片163的第一表面可联接到毂161的第一叶片联接部161b,而其第二表面可联接到护罩162的第二叶片联接部。多个叶片163可布置或设置为沿毂161的圆周方向间隔开。

每个叶片163可包括:前边缘163a,其形成引入空气的侧端部或侧端;以及后边缘163b,其形成输出空气的侧端部或侧端。穿过第一过滤器120的空气可在空气向上流动时通过第一风扇引入部151被引入到第一风扇罩150。沿第一风扇160的轴向流动的空气被引入到第一前边缘163a并且经由叶片163输出到后边缘163b。对应于空气的流向,后边缘163b可向上相对于轴向向外倾斜地延伸,从而使得通过后边缘163b输出的空气能够沿径向流动到上侧。

参考图5,第一吹送装置100可还包括第一空气装置或引导件170,该第一空气引导件通过联接到第一风扇160的上侧来引导穿过第一风扇160的空气的流动。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可包括:外壁171,具有圆筒形;以及内壁172,其位于外壁171的内侧上或外壁171的内侧处并且具有圆筒形。外壁171可布置或设置为围绕内壁172。空气流经的第一空气流路172a在外壁171的内圆周表面与内壁172的外圆周表面之间形成。

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可包括布置或设置在第一空气流路172a上或第一空气流路172a中的引导肋175。引导肋175可从内壁172的外圆周表面延伸到外壁171的内圆周表面。多个引导肋175可布置或设置为彼此间隔开。多个引导肋175可引导经由第一风扇160向上引入到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第一空气流路172a的空气。

引导肋175可从外壁171和内壁172的下部向上倾斜延伸。例如,引导肋175形成为圆弧形(rounded),并且因此引导空气以使空气可向上倾斜地流动。

即,参照图6,引导肋175可包括肋主体175a,该肋主体向上延伸形成圆弧形。肋主体175a可包括:正升压表面175b,其面向空气流靠近的方向;以及负升压表面175c,其与正升压表面175b相对。正升压表面175b可具有凹形,而负升压表面175c可具有凸形。

肋主体175a可包括:前边缘175d,其形成引入空气的侧端部或侧端;以及后边缘175e,其形成排放空气的侧端部或侧端。前边缘175d形成为圆弧形,并且从正升压表面175b朝向负升压表面175c弯曲。根据该构造,经由前边缘175d引入的一部分空气可被引导到正升压表面175b,而剩余的空气可被引导到负升压表面175c。流动到负升压表面175c的空气经过多个伸出部175f。

多个伸出部175f可从负升压表面175c伸出,并且可从前边缘175d向后边缘175e延伸。伸出部175f可具有机翼的形状,该机翼的伸出高度可从前边缘175d到后边缘175e逐渐降低。由于多个伸出部175f在负升压表面175c上形成,防止负升压表面175c产生涡流,因此空气可容易向上流。

后边缘175e可具有锯齿形,该锯齿形的峰和谷沿径向重复。根据该构造,空气从后边缘175e输出(即,空气从峰和谷彼此之间输出)产生时间差,因此减少噪音的产生。

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可还包括电机容置部173,该电机容置部173从内壁172延伸到下侧,且因此容置第一风扇电机165。电机容置部173可具有碗形,其直径向下逐渐减小。电机联接部166可设置在第一风扇电机165的一侧上或第一风扇电机165的一侧处,以将第一风扇电机165固定到第一空气引导件170。

电机容置部173的形状可对应于毂161的形状。电机容置部173可插入到毂161中。

第一风扇电机165可被支撑到电机容置部173的上侧。第一风扇电机165的旋转轴165a可从第一风扇电机165向下延伸,并且通过电机容置部173的下表面部联接到毂161的轴联接部161a。

图8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吹送装置的一部分和分隔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参照图2、图3和图8,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一吹送装置100还可包括第二空气引导装置或引导件180,该第二空气引导件180可联接到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上侧,并且将已穿过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空气引导到第一排放引导件190。

第二空气引导件180可包括:第一引导壁181,其可具有大体圆筒形;以及第二引导壁182,可位于第一引导壁181的内部处,并且具有大体圆筒形。第一引导壁181可布置或设置为围绕第二引导壁182。

在第一引导壁181的内圆周表面与第二引导壁182的外圆周表面之间可形成供空气流经的第二空气流路185。流过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第一空气流路172a的空气可向上流动通过第二空气流路185。

与第一空气引导件170联接的紧固引导件183可设置在第二引导壁182的下部。紧固引导件183可延伸到第二引导壁182的下侧。

预定的紧固构件可联接到紧固引导件183,并且该紧固构件可联接到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紧固肋178。紧固肋178可从电机容置部173的上表面向上伸出。可设置多个紧固引导件183和多个紧固肋178。

第二空气引导件180还可包括腿部支撑部或支撑件187,该腿部支撑部从第一引导壁181的内圆周表面延伸到第二引导壁182的外圆周表面并支撑下文将描述的腿部410。腿部支撑部187可包括可支撑腿部410的下表面的上表面。可以设置多个腿部支撑部187。

第一空间部或空间184可形成在具有圆筒形的第二引导壁182的内部中或内部处,至少一部分的pcb装置或pcb500可被容纳在第一空间部或空间184中。pcb装置500的pcb驱动部或驱动器520的至少一部分可定位在第一空间部184上或第一空间部184中。

第一吹送装置100还可包括第一排放引导装置或引导件190,其可被布置或设置在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上侧上或上侧处,即,空气相对于空气流流动的出口侧,并引导排放到空气清洁器10的外部的空气。第一排放引导件180可包括在其大体中心部形成第二空间部或空间194的第一排放主体191。例如,第一排放主体191可具有环形。

pcb装置500的至少一部分可容纳在第二空间部194中。例如,pcb装置500的pcb驱动部520的至少一部分可位于第二空间部194中。第二空间部194可形成在第一空间部184的上侧上或上侧处,并且形成安装空间部或空间,其中pcb装置500可连同第一空间部184一起设置。

第一排放主体191可包括第一排放格栅195。可设置多个第一排放格栅195,并且可在多个第一排放格栅195之间形成第一排放部或出口105,其中,空气从该第一排放部或出口105的空气可被排放到外面。多个第一排放格栅195可布置或设置在第二空气流路185的上侧上或第二空气流路185的上侧处,并且已经穿过第二空气流路185的空气可流到第一排放格栅195侧,且可通过第一排放部105排放。

第一排放主体191可包括可插入腿部410中的腿部插入部或插入件196。腿部插入部196可形成在多个第一排放格栅195中的两个之间。多个腿部插入部196可对应于腿部410的数量设置。腿部410可插入腿部插入部196中,延伸到下侧,因此可安置在腿部支撑部187中。

pcb装置500可设置在第一排放引导件190的上侧上或第一排放引导件190的上侧处。pcb装置500可包括主pcb510和供电以驱动主pcb510的pcb驱动部520。主pcb510和pcb驱动部520可通过布线电连接。主pcb510可被定位在pcb驱动部520的上侧上或pcb驱动部520的上侧处。

pcb装置500还可包括保护pcb驱动部520的壳组件531、533和535。壳组件531、533和535可包括:第一壳体531,其中pcb驱动部520可被安置在该第一壳体中;第二壳体535,覆盖pcb驱动部520的上侧;以及绝缘构件或绝缘体533,可设置在pcb驱动部520与第二壳体535之间。

第一壳体531和第二壳体535可保护pcb驱动部520,且可由不可燃材料制成,以便防止设置在空气清洁器10内部的其他部件受到pcb驱动部520中产生的热量而起火。例如,第一壳体531或第二壳体535可以由钢材料制成。

绝缘构件533可设置在pcb驱动部520的上表面处。绝缘构件533可保护pcb驱动部520,并防止从pcb驱动部520泄漏的电流传递到另一部件,即,进行绝缘功能。例如,绝缘构件533可由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制成。

pcb装置500还可包括pcb盖540,该pcb盖540可设置在第二壳体535的上侧中或第二壳体535的上侧处。pcb盖540可覆盖第二空间部194的上侧,因此,在第一空间部184和第二空间部194与第一排放部105之间的连通可能被阻塞。因此,可通过pcb盖540防止从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被引入到第一空间部184和第二空间部194。

pcb盖540可包括具有帽形的盖主体541。盖主体541可借助帽形容易地遮蔽第一空间部184和第二空间部194的上侧。

第一通孔544可形成在盖主体541上,设置在空气清洁器10的内部或内侧上或空气清洁器10的内部或内侧处的布线或电气配线可穿过该第一通孔544。第一通孔544可形成在盖主体541的上表面部或表面的大体中心部上,或形成在盖主体541的上表面部或表面的大体中心部处。

电气配线可为布线束。布线或电气配线可包括连接主pcb510和pcb驱动部520的布线,或连接需要电连接的部件(诸如风扇电机和显示装置或显示器)的线路。

第一腿部凹槽546可形成在盖主体541的外圆周表面上或外圆周表面处。第一腿部凹槽546可具有从盖主体541的外圆周表面凹入的形状,且可被构造成使得腿部410的至少一部分可插入第一腿部凹槽546中。多个第一腿部凹槽546可对应于腿部410的数量设置。

pcb装置500还可包括pcb支撑部或支撑件550,其可设置在pcb盖540的上侧上或pcb盖540的上侧处,且主pcb510可联接到pcb支撑部或支撑件550。pcb支撑部550可具有大体盘形,并且可朝向其下部逐渐变窄。主pcb510可由pcb支撑部550的上表面551支撑。

固定pcb支撑部550的固定突出部555可包括在pcb支撑部550的上表面中或pcb支撑部550的上表面上。预定的紧固构件可联接到固定突出部555。紧固构件可将主pcb510和固定突出部555彼此联接。

与第一通孔544连通且可供布线或电气配线穿过的第二通孔554可形成在pcb支撑部550的大体中心部处。当pcb支撑部550和pcb盖540联接时,第二通孔554和第一通孔544可沿竖直方向彼此对准。布线或电气配线可穿过对准的第一通孔544和第二通孔554。

第二腿部凹槽556可形成在pcb支撑部550的边沿部或边沿上或pcb支撑部550的边沿部或边沿处,腿部410的至少一部分可插入该第二腿部凹槽556中。腿部410可通过第一腿部凹槽546和第二腿部凹槽556联接到pcb盖540和pcb支撑部550、穿过第一排放引导件190的腿部插入部196,因此可由第二排放引导件180的腿部支撑部187支撑。

pcb装置500还可包括杠杆支撑装置或支撑件560,其可联接到腿部410的上侧并支撑第二吹送装置200的杠杆装置242。杠杆支撑装置560可具有大体环形形状。杠杆支撑装置560可包括第三空间部或空间564,其可限定pcb支撑部550和主pcb510可被定位的安装空间。第三空间部564可形成在杠杆支撑装置560的大体中心部。

杠杆支撑装置560还可包括腿部联接部562,其可联接到腿部410的上部。杠杆联接部562可设置在杠杆支撑装置560的边沿部或边沿上或杠杆支撑装置560的边沿部或边沿处,多个腿部联接部562可对应于腿部410的数量设置。换言之,腿部410的上端部分或端部可联接到腿部联接部562,且下端部分或端部可由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腿部支撑部187支撑。

杠杆支撑装置560还可包括阻挡部561,通过该阻挡部561可阻挡通过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引入第二吹气装置200。阻挡部561可理解为杠杆支撑装置560的具有环形形状的主体部。

分隔装置400可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100与第二吹送装置200之间。分隔装置400可包括将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彼此分隔开的腿部410。

分离空间可通过腿部410被限定在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之间。在圆周方向上可设置彼此间隔开的多个腿部410。腿部410可从分离空间的下部朝向上部即在轴向方向上延伸。

从第一吹送装置100排放的空气,即从第一排放引导件190的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可容易地流过分离空间。

分隔装置400还可包括阻挡壁430,该阻挡壁430可安装或设置在多个腿部410之间并且沿径向方向(即横向方向)延伸。分离空间可被阻挡壁430分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

从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可经由阻挡壁430的下侧的下部空间被排放到空气清洁器10的外部。可借助阻挡壁430防止从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被引入到第二吹送装置200侧。

pcb装置500可被布置或设置在分离空间中,分离空间可由分隔装置400分隔,因此,可被理解为分隔装置400的构造。

图9和图10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二吹送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11是图1的清洁器的第二吹送装置的剖视图。

参照图2、图3、图9到图11,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包括支撑装置或支撑件240、杠杆装置或杠杆242、第二过滤器220、第二过滤框架230、第二风扇罩250和第二风扇260。该构造与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100中的类似,重复的内容已被省略。下面,将描述该构造。

支撑装置240可设置成通过操作把手(可设置在杠杆装置242上)而在上侧和下侧之间移动,从而支撑第二过滤器220。当支撑装置240移动到上侧时,第二过滤器220可处于联接到第二吹送装置200的状态。相反,当支撑装置240移动到下侧时,第二过滤器220可处于与第二吹送装置200分离的状态(释放状态),即,处于释放状态。

如第一吹送装置100的杠杆装置142和支撑装置140所示,杠杆装置242可包括杠杆伸出部,且支撑装置240可包括支撑伸出部。支撑装置240可通过彼此相互作用的杠杆伸出部和支撑伸出部而向上或向下移动。对第一吹送装置100进行了详细描述。

第二过滤器220可具有圆筒形。通过第二壳体201的第二吸入部202吸入的空气可通过穿过第二过滤器220的外圆周表面而在第二过滤器220的内部流动。换言之,第二过滤器220可具有圆柱形并且可具有过滤空气的过滤表面。

第二过滤框架230可包括:第一框架231,其形成第二过滤框架230的下部并形成一把手空间部或空间231a;第二框架232,形成第二过滤框架230的上部;第二过滤支撑部或支撑件235,朝向第二框架232沿向上方向延伸;以及第二支撑盖236,覆盖第二过滤支撑部235。第二过滤构件220和第二过滤框架230可以与第一吹送装置100的第一过滤构件120和第一过滤框架130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了重复的内容。

第二吹送装置200还可包括传感器装置或传感器290。传感器290可包括检测空气中的灰尘的量的灰尘传感器291a和检测空气中的气体的量的气体传感器291b。传感器290还可包括覆盖传感器291a和291b的至少一侧的传感器盖295。例如,传感器291a和291b可由第二过滤框架230的第二框架232支撑。

第二风扇罩250可包括第二风扇容纳部252,第二风扇260可被容纳在该第二风扇容纳部252中。第二风扇罩250可包括第二风扇引入部251,其可设置在第二风扇罩250的下部上或第二风扇罩250的下部处,且可引导空气引入第二风扇罩250的内部或内侧。

第二风扇260可包括:毂261,第二风扇电机265(可为离心风扇电机)的旋转轴265a联接到其上;护罩262,其可与毂261间隔开;以及多个叶片263,其可设置在毂261与护罩262之间。第二风扇罩250和第二风扇260可与第一吹送装置100的第一风扇罩150和第一风扇160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了重复公开。

第二吹送装置200还可包括去除或消毒空气中的异味颗粒或气味的离子发生器258。离子发生器258可联接到第二风扇罩250,并能够对第二风扇罩250的内部流动的空气起作用。

在该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传感器装置290和离子发生器258仅设置在第二吹送装置200中,但是传感器装置和离子发生器也可安装或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中或第一吹送装置上。例如,传感器装置可设置到第一吹送装置的第一过滤框架130或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的第一过滤框架130上,且离子发生器可安装或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的第一风扇罩中或第一吹送装置的第一风扇罩上。

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包括第三空气引导装置或引导件270,其通过联接到第二风扇260的上侧而引导已经穿过第二风扇260的空气流。第三空气引导件270可包括具有圆筒形的外壁271和位于外壁271内、并具有圆筒形的内壁272。第一空气流路272a可形成在外壁271的内圆周表面与内壁272的外圆周表面之间,空气可流过该第一空气流路272a。

第三空气引导件270可包括引导肋275,该引导肋275可布置或设置在第一空气流路272a上或第一空气流路272a中。引导肋275可从内壁272的外圆周表面延伸到外壁271的内圆周表面。

第三空气引导件270还可包括从内壁272沿向下方向延伸的电机容纳部273,因此,该电机容纳部可容纳第二风扇电机265。电机容纳部273可具有直径可以朝向下侧逐渐减小的碗形。

第二风扇电机265可联接到第二风扇260的上侧,并因此可向第二风扇260提供驱动力。电机联接部266可设置在第二风扇260的一侧上或第二风扇260的一侧处,电机联接部266可将第二风扇电机265固定到第三空气引导件270。

第三空气引导件270的外壁271、内壁272、引导肋275和电机容纳部273可与第一空气引导件170的相同或相似,因此,重复的内容已被省略。第二风扇电机265和电机联接部266可与第一风扇电机165和电机联接部166相同或类似,因此重复的内容已被省略。

第三空气引导件270可包括引导流动调整装置300的运动的引导件276和277。引导件276和277可包括第一齿条276和轴引导凹槽277,它们可以包括在电机容纳部273中。

第一齿条276可链接到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第一齿轮360。第一齿条276可设置在电机容纳部273的内圆周表面上或内圆周表面处,且可沿着圆周方向的设定曲率设置。第一齿条276的长度可以是基于链接到第一齿轮360的距离设定的长度。

流动调整装置300可沿侧向方向、即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齿轮360可围绕流动调整装置300的旋转轴354沿着预定旋转半径旋转。

轴引导凹槽277可为引导第一齿轮260旋转的凹槽,且可延伸成具有预定曲率的圆弧形。例如,轴引导凹槽277可在圆周方向呈圆弧形。换言之,轴引导凹槽277可具有弧形形状。

第一齿轮360的第一齿轮轴362可插入轴引导凹槽277中。在第一齿轮360的旋转过程中,第一齿轮轴362可沿着轴引导凹槽277移动。

第二吹送装置200可包括第二排放引导装置或引导件280,其可安装或设置在第三空气引导件270的上侧上或第三空气引导件270的上侧处,并引导已经通过第三空气引导件270的空气流。第二排放引导件280可具有大体环形形状,该第二排放引导件的内部可以是空的。即,第二排放引导件280可包括:排放外壁281,其可形成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外圆周表面;以及排放内壁282,其形成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内圆周表面,且其具有圆筒形。

排放外壁281可围绕排放内壁282。供已经过第三空气引导件270的空气流经的排放流路可形成在排放外壁281的内圆周表面与排放内壁282的外圆周表面之间。排放流路可被定位于设置有引导肋275的空气流路的上侧上或上侧处。

第二排放引导件280还可包括第二排放格栅288,其可布置或设置在排放流路上或排放流路中。第二排放格栅288可从排放内壁282的外圆周表面延伸到排放外壁281的内圆周表面。

第二排放引导件280还可包括可联接到排放内壁282的旋转引导板283。旋转引导板283可从排放内壁282的内圆周表面朝向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内侧中心延伸。

旋转引导板283可包括轴插入部284,其可在流动调整装置300的侧向方向上提供旋转中心。旋转轴354可插入轴插入部284中。轴插入部284可被定位于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内部中心部分。旋转引导板283可为支撑轴插入部284的支撑板。

旋转引导板283还可包括轴承凹槽285。可设置在流动调整装置300上的第一轴承353可插入到轴承凹槽285中。轴承凹槽285可以是引导第一轴承353的运动并且可延伸成具有预定曲率的圆弧形的凹槽。例如,轴承凹槽285可形成为沿圆周方向的圆弧形。换言之,轴承凹槽285可具有弧形形状。在流动调整装置300沿侧向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第一轴承353可通过插入到轴承凹槽285中而移动,因此允许在流动调整装置300旋转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减小。

图12是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流动调整装置和联接到该流动调整装置的部件的立体分解图。图13是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的立体图。图14是示出图1的空气清洁器的第三空气引导件与第二排放引导件之间的联接状态的视图。图15是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的剖视图。

图12到图15是示出用于引导流量调整装置300的侧向旋转的结构的图。流动调整装置300可包括第三风扇罩310,第三风扇330可被容纳在该第三风扇罩310中。第三风扇罩310可具有大体环形形状。

第三风扇罩310可包括形成其外观的罩壳体310a。罩壳体310a可以是固定构造。罩主体311和312可旋转地设置在罩壳体310a的内部。换言之,罩壳体310a可围绕罩主体311和312。

即,罩主体311和312可包括罩外壁311和罩内壁312,罩外壁311可具有外圆周表面和圆筒形,罩内壁312可被定位于罩外壁311的内部且具有圆筒形。罩外壁311可围绕罩内壁312。空气在罩流动路径314中流动,该罩流动路径可在罩外壁311的内圆周表面与罩内壁312的外圆周表面之间形成。

覆盖第三风扇330的上侧并且遮蔽空气流的遮蔽部或屏蔽件313可设置在罩内壁312的下部上或罩内壁312的下部处。罩内壁312和遮蔽部313可彼此联接并具有大体u形形状。

第三风扇330可安装或设置在安装空间中,该安装空间可形成在第三风扇罩310的内部上或内部处。第三风扇罩310可包括排放格栅315,其形成第二排放部或出口305,穿过第三风扇330的空气可通过该第二排放部或出口305排放。排放格栅315可具有大体环形形状,并且可联接到罩流路314的上侧。穿过罩流路314的空气可经由排放格栅315的第二排放部305排放到空气清洁器10的外部。在空气清洁器10中,因为第二排放部305可与第一吹送装置100的第一排放部105一起设置,所以排放吹送量可提高,并且可沿着各个方向排放空气。

顶盖395可被安装或设置在罩内壁312的上侧上或罩内壁312的上侧处。可显示空气清洁器10的操作信息的显示装置或显示器可设置在顶盖395上。显示pcb318可安装或设置在顶盖395的下侧空间上或下侧空间处。换言之,罩内壁312、遮蔽部313和顶盖395可形成封闭空间,且显示pcb318可安装或设置在封闭空间中。

第三风扇330可包括轴流式风扇,该第三风扇330可被安装或设置在第三风扇罩310的内部。即,可操作第三风扇330,以轴向地排放轴向引入的空气。换言之,经由第二风扇260、第三空气引导件270的第一空气流路272a以及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排放流路沿向上方向流向第三风扇330的空气可从第三风扇330排放,因此,可通过第二排放部305排放到外部,第二排放部305可位于第三风扇330的上侧上或第三风扇330的上侧处。

第三风扇330可包括毂331和多个叶片333,该毂331具有轴联接部,第三风扇电机335的旋转轴336可被联接到该轴联接部,多个叶片333沿圆周方向被联接到毂331。第三风扇电机335可联接到第三风扇330的下侧,且可布置或设置在第三电机罩337的内部上或第三电机罩337的内部处。

第一风扇电机165和第二风扇电机265可相对于空气清洁器10的纵向方向串联布置或设置。第二风扇电机265和第三风扇电机335可相对于空气清洁器10的纵向方向串联布置或设置。总之,第一风扇电机165、第二风扇电机265和第三风扇电机335或第一风扇160、第二风扇260和第三风扇330的旋转轴可沿纵向方向被定位在相同的轴线上。

流动调整装置300还可包括流动引导部或引导件320,其可联接到第三风扇罩310的下侧,且因此将经过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空气引导到第三风扇罩310。流动引导件320可包括引入格栅325,其可引导空气进入到第三风扇罩310。引入格栅325可在向下方向上具有凹形。

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第二排放格栅288的形状可对应于引入格栅325的形状形成向下凹入的形状。引入格栅325可安置在第二排放格栅288的上侧上或第二排放格栅288的上侧处。通过这种构造,引入格栅325可被第二排放格栅288稳定地支撑。

流动调整装置300还可包括旋转引导装置或引导件350,该旋转引导装置或引导件350可安装或设置在流动引导件320的下侧上或流动引导件320的下侧处,因此,引导流动调整装置300的侧向方向上的旋转和竖直方向上的旋转。侧向方向上的旋转可被称为“第一方向旋转”,竖直方向上的旋转可被称为“第二方向旋转”。

旋转引导件350可包括:引导主体351,其可联接到流动引导件320;第一引导件,其引导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第一方向旋转;以及第二引导件,其引导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第二方向旋转。引导主体351可包括:下表面部或表面351a,第一引导件和第二引导件可安装或设置在该下表面部或表面351a上;以及边沿部或边沿351b,其可设置到下表面部351a的边缘或设置在下表面部351a的边缘处并可朝向下侧突出。

第一引导件可包括产生驱动力的第一齿轮电机363和可旋转地联接到第一齿轮电机363的第一齿轮360。例如,第一齿轮电机363可包括步进电机,其旋转角度可容易地控制。

第一齿轮360可联接到第一齿轮电机363的电机轴363a。第一引导件可包括第一齿轮轴362,该第一齿轮轴362从第一齿轮360沿向下方向延伸,即,朝向空气引导件270或第二排放引导件280延伸。

第一齿轮360可被齿轮连接到第三空气引导件270的第一齿条276。多个齿轮齿可形成在第一齿轮360和第一齿条276中。当第一齿轮电机363被驱动时,第一齿轮360可旋转,并因此链接到第一齿条276。第三空气引导件270可以是固定构造,因此,第一齿轮360可以是可移动的。

第三空气引导件270的轴引导凹槽277可引导第一齿轮360的运动。即,第一齿轮轴362可插入轴引导凹槽277。第一齿轮轴362可在第一齿轮360的旋转过程中沿着轴引导凹槽277移动。

第一引导机构还可包括旋转轴354,其可以是流动调整装置300的旋转中心。第一齿轮360和第一齿轮轴362可沿着围绕旋转轴354设定的旋转半径旋转。设定的旋转半径可被称为“第一旋转半径”。

第一齿条276和轴引导凹槽277可具有与流动调整装置300的旋转量或旋转角度相对应的长度。旋转轴354可被包括在引导主体的下表面部351a中。即,旋转轴354可从下表面部351a沿向下方向突出。旋转轴354可插入到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轴插入部284中,且可在轴插入部284中旋转。

换言之,当第一齿轮360旋转时,第一齿轮轴362和第一齿轮360围绕旋转轴354沿圆周方向旋转。旋转轴354可在轴插入部284中旋转。因此,流动调整装置300可沿第一方向旋转,即围绕纵向或轴向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引导件还可包括轴承353和355,轴承353和355易于沿第一方向旋转流动调整装置300。轴承353、355可减小在流动调整装置300的旋转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

轴承353和355可包括设置在引导主体351的下表面部351a中的第一轴承353。例如,第一齿轮电机363可包括滚珠轴承。第一引导机构还可包括从下表面部351a沿向下方向突出的轴承支撑部或支撑件354,从而支撑轴承353。

轴承支撑部354可具有设定或预定的长度,因此允许第一轴承353设置在与旋转引导板283接触的位置。旋转引导板283可包括其中可插入第一轴承353的轴承凹槽285。在流动调整装置300沿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第一轴承353可在插入到轴承凹槽285的同时移动。

第一轴承353可沿着围绕旋转轴354设定的旋转半径旋转。这个设定的旋转半径可被称为“第二旋转半径”。第二旋转半径可小于第一旋转半径。换言之,从旋转轴354到第一轴承353的距离可小于从旋转轴354到第一齿轮轴362的距离。

总之,当第一齿轮轴362沿着轴引导凹槽277移动时,第一轴承353可沿着轴承凹槽285移动。为了第一轴承353和第一齿轮轴362的平滑移动,轴引导凹槽277的设定或预定曲率以及轴承凹槽285的设定或预定曲率可以相同。

轴承353和355还可包括第二轴承355。第二轴承355可旋转地安装或设置在边沿部351b上。边沿部351b可形成轴承插入部351c,第二轴承355可联接到轴承插入部351c。可提供多个第二轴承355。

第二轴承355可与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排放内壁282接触,即,排放内壁282的内圆周表面可形成第二轴承355的接触表面。流动调整装置300可通过第二轴承355围绕旋转轴354沿着排放内壁282的内周面旋转而容易沿第一方向旋转。

图16是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17是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的驱动部和固定部的立体分解图。图18是示出了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中设置的第二齿条与第二齿轮之间的链接状态的视图。图19到图21是示出图12的流动调整装置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16到图18,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二引导件可包括固定引导件352,其可固定到引导主体351。中心轴354可设置在固定引导件352的下表面中。

固定引导件352可包括第一引导表面352a,其可引导旋转引导件350沿第二方向的旋转。第一引导表面352a可对应于旋转引导件350的旋转路径而向上侧呈圆弧形。

固定引导件352还可包括第一引导轴承359,其可通过被设置成与旋转引导件350接触来减小在旋转引导件350旋转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第一引导轴承359可被定位到第一引导表面352a的一侧或被定位在第一引导表面352a的一侧处。

固定引导件352还可包括第二齿轮插入部352b,第二齿轮365可被插入该第二齿轮插入部352b中,用于旋转引导件350的旋转。第二齿轮插入部352b可形成在第一引导表面352a的一侧上或第一引导表面352a的一侧处。例如,第二齿轮插入部352b可具有使第一引导表面352a的至少一部分切除的形状。第二齿轮365可被定位在第一引导表面352a的下侧或者在第一引导表面352a的下侧处,且第二齿轮365的至少一部分可被构造为通过第二齿轮插入部352b而伸出到第二齿轮插入部352b的上侧。

第二引导机构还可包括第二齿轮电机367,其可联接到第二齿轮365并提供驱动力。例如,第二齿轮电机367可包括步进电机。第二引导件还可包括从第二齿轮电机367延伸到第二齿轮365的第二齿轮轴366。当第二齿轮电机367被驱动时,第二齿轮轴366和第二齿轮365可一起旋转。

第二引导件还可包括旋转引导件370,其可设置在固定引导件352的上侧上或固定引导件352的上侧处。旋转引导件370可联接到流动引导件320的下侧。

即,旋转引导件370可包括主体371,其可由固定引导件352支撑。主体371可包括可沿着第一引导表面352a移动的第二引导表面372。第二引导表面372可为对应于第一引导表面352a的曲率的圆弧形。

旋转引导件370还可包括第二引导轴承375,其可通过与固定引导件352接触而减小在旋转引导件370旋转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第二引导轴承375可被定位在第二引导表面372的一侧上或被定位在第二引导表面372的一侧处。

旋转引导件370还可包括可链接到第二齿轮365的第二齿条374。多个齿轮齿可形成在第二齿轮365和第二齿条374上,且第二齿轮365和第二齿条374可通过多个齿轮齿彼此啮合。

参照图19到图21,示出了流动调整装置300沿第二方向旋转到倾斜的“第二位置”的状态。相比之下,在图15的状态中示出了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罩主体311和312平躺的位置,即“第一位置”。

当第二齿轮电机367旋转时,旋转引导件370通过第二齿轮365和第二齿条374的链接而沿竖直方向旋转。因此,流动调整装置300根据旋转引导件370的运动沿第二方向进行旋转。图19到图21是示出流量调整装置300沿向上方向旋转的状态的视图。

当第三风扇电机335运转时,第三风扇330被驱动,且从第二排放引导件280排放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引入到风扇罩310的内部。引入的空气可穿过第三风扇330并可通过第二排放部305排放到外部。通过第二排放部305排放的空气可指向上侧和前侧。术语“前侧”可指第二排放部305引导空气的方向。

在流动调整装置300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可进行沿第一方向的旋转。如上所述,可通过第一齿轮360和第一齿条276的链接来进行沿第一方向的旋转。

根据该操作,从空气清洁器10排放的空气不是简单地沿向上方向引导,而是也可沿向前方向引导,因此,空气流可从空气清洁器10被引导到相对较远的空间。由于附加第三风扇330设置在流动调整装置300中,所以可增加被排放的空气的吹送力。另外,由于流动调整装置300能够沿第一方向进行旋转,所以空气可被排放到空气清洁器10的前侧,因此,气流可被朝向相对大的室内空间提供。

流动调整装置300可根据空气清洁器10的运转模式而被选择性地操作。如图1和图15所示,在空气清洁器10以普通操作模式(第一操作模式)操作的情况下,流动调整装置300处于平躺的第一位置。可通过驱动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形成多个单独的空气流。

换言之,当操作第一吹送装置100时,空气的吸入由第一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进行,且空气借助穿过第一过滤器120和第一风扇160通过第一排放部105排放。当第二吹送装置200运转时,空气的吸入由第二吸入部202和基部吸入部103进行,且空气借助穿过第二过滤器220和第二风扇260经由第三风扇330排放。空气可通过第二排放部305沿向上方向排放。此时,第三风扇330可关闭。当然,第三风扇330可被驱动以通过第二排放部305强力排放空气流。

相比之下,如图19到图21所示,在空气清洁器10以流动转换模式(第二操作模式)操作的情况下,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罩主体311和312可向上突出。流动转换模式中的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的操作可与普通模式下的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的操作相同。

第三风扇330可运转,且因此,已经穿过第二风扇260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引入第三风扇罩310中。引入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可在穿过第三风扇330时朝向空气清洁器10的前侧排放。在流动调整装置300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中,空气流可沿向上方向引导。

为了方便描述,上述部件可被限定如下。

第一过滤器120和第二过滤器220均可被称为“过滤器”,第一过滤框架130和第二过滤框架230均可被称为“过滤框架”,过滤风扇罩150和第二风扇罩250可被称为“风扇罩”,且第一风扇160和第二风扇260均可被称为“风扇”。

图22到图24是示出图1的空气清洁器中的空气流动状态的视图。首先,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一吹送装置100的操作的空气流动。当第一风扇160被驱动时,室内空气通过第一吸入部102和基部吸入部103被吸入第一壳体101的内部。吸入的空气穿过第一过滤器120,空气中的异物可在该过程中被过滤。在空气穿过第一过滤器120的过程中,空气可沿第一过滤器120的径向被吸入、过滤,然后沿向上方向流动。

已经穿过第一过滤构件120的空气可在穿过第一风扇160的同时沿径向方向向上侧流动,并在穿过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和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同时沿向上方向稳定地流动。穿过第一空气引导件170和第二空气引导件180的空气可经过第一排放引导件190,并沿向上方向流过第一排放部105。通过第一排放部105排放的空气可由分隔板430引导,该分隔板430可被定位在第一排放引导件190的上侧处,并因此可被排放到空气清洁器10的外部。

当第二风扇260被驱动时,室内空气可通过第二吸入部202被吸入第二壳体201的内部,被吸入的空气可穿过第二过滤器220,且在该过程中,空气中的异物可被过滤。在空气穿过第二过滤器220的过程中,空气可沿第一过滤器120的径向方向被吸入、过滤,然后沿向上方向流动。

已经穿过第二过滤器220的空气可在穿过第二风扇160时沿径向方向上流动到上侧,并且在穿过第三空气引导件270和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同时沿向上方向稳定地流动。已经穿过第三空气引导件270和第二排放引导件280的空气可经由流动调整装置300通过第二排放部305排放。

流动调整装置300可通过第二引导件沿竖直方向旋转。例如,如图22和图23所示,当流动调整装置300处于第一位置时,从流动调整装置300排放的空气可沿向上方向流动。相比之下,当流动调整装置300处于第二位置时,从流动调整装置300排放的空气可沿向前方向向上侧流动。从空气清洁器10排放的空气的吹送量可增加,且净化的空气可被流动调整装置300从空气清洁器10供应到较远的位置或空间。

即,当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第三风扇330被驱动时,从第二排放引导件280排放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可被引入到第三风扇罩310的内部。引入的空气可穿过第三风扇330,然后可通过第二排放部305排放到外部。

流动调整装置300可被第一引导件沿侧向方向旋转到第二位置。例如,在流动调整装置300沿向前方向指向上侧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排放部305排放的空气可沿向前方向朝向上侧流动。相比之下,在流动调整装置300将空气沿向后方向引导到上侧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排放部305排放的空气可沿向后方向流到上侧。

通过该操作,由于从空气清洁器10排放的气流不单沿向上方向引导,而是沿向前方向引导,所以气流可从空气清洁器10被引导到相对远的空间。因为附加的第三风扇330可设置在流动调整装置300中,所以排放空气的吹送力可被增加。

图25和图2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视图。参照图25和图26,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10a可包括单个吹送装置200'和流动调整装置300'。当与前述实施例相比时,空气清洁器10a可包括第二吹送装置200和流动调整装置300,而没有第一吹送装置100。

单个吹送装置200'可包括:基部20',可被放置在地面上;以及吸入格栅110',其可被设置在基部20的上侧处并具有吸入口112'。基部20'和吸入格栅110'可与第一吹送装置100的基部20和吸入格栅110相同或相似,因此省略了重复的内容。

单个吹送装置200'可包括可被设置在吸入格栅110'的上侧处的过滤器220'、风扇260'、风扇电机265'、风扇罩250'、空气引导装置或引导件270'和排放引导装置或引导件280'。空气清洁器10a可包括流动调整装置300',其可具有排放部或出口305'。流动调整装置300'可包括第三风扇330'和第三风扇电机335'。

单个吹送装置200'和流动调整装置300'可与前述实施例的第一吹送装置200和流动调整装置300相同或相似。在室内空间的尺寸不大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包括单个吹送装置和流动调整装置的空气清洁器,可获得足够的空气清洁能力。

关于前述实施例描述的pcb装置可设置在基部20'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用于安装pcb装置的附加空间,因此,可提高空气清洁器的空间利用率。

图27和图28是根据又一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视图。参照图27和图28,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10b可包括单个吹送装置100'。当与图1的实施例相比时,空气清洁器10b可包括没有第二吹送装置200和流动调整装置300的第一吹送装置100。

单个吹送装置100'可包括;基部20″、具有吸入部或入口112'的吸入格栅110'、过滤器120'、风扇160'、风扇罩150'、空气引导装置或引导件170'和具有排放部或出口105'的排放引导装置或引导件190'。

单个吹送装置100'可与图1的实施例的第一吹送装置100相同或相似,因此,重复的内容已被省略。在室内空间的尺寸不大的情况下,通过操作可包括单个吹送装置的空气清洁器,可获得足够的空气净化能力。

图1的实施例中描述的pcb装置可设置在基部20″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用于安装pcb装置的附加空间,因此,可提高空气清洁器的空间利用率。

图29和图30是根据再一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的视图。参照图29和图30,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10c可包括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当与图1的实施例相比时,空气清洁器10c可包括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而没有流动调整装置300。

分隔板430″可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100″与第二吹送装置200″之间,其分隔分别在第一吹送装置100″和第二吹送装置200″中产生的气流。空气清洁器10c可包括:第一圆弧形部431″,其可设置在分隔板430″的下侧处,并沿径向方向向外延伸成圆弧形;以及第二圆弧形部432″,其可设置在分隔板430″的上侧处并沿径向方向向内延伸成圆弧形。

第一圆弧形部431″可将从第一吹送装置100″排放的空气沿径向引导到外部。能够被使用者抓握以便移动空气清洁器10c的抓握空间部或空间可形成在第二吹送装置200″与第二圆弧形部432″之间的空间中。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改进被吸入到空气清洁器的空气的吸入容量。特别地,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通过包括从空气清洁器的圆周方向指向其内部的吸入流路和使空气被引入空气清洁器的上部和下部的吸入流路,能够充分地吸入室内的人周围的空气,而不管室内的人是坐着还是站着。

此外,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将从空气清洁器排出的空气沿各方向排出,并且将排出的空气送到远距离。特别地,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通过产生沿空气清洁器的向上方向、向前方向以及侧向方向的排放气流,而能够将空气容易地向房间中人的周围空间排放空气,而不管室内的人是坐着还是站着。

另外,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能够使从空气清洁器排放的空气被容易地引导到空气清洁器的外部,并能够防止排放的空气被再次引入空气清洁器。另外,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提高吹送能力的空气清洁器。并且,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中设置空气引导引导件,空气引导件被设置为在使用离心风扇的情况下,使穿过离心风扇的空气向上流向出口,从而增加吹送能力。

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提高过滤器的净化能力,并且其中容易地执行过滤器的更换。本文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清洁器,其中过滤器可被容易地安装,而不需要额外地设置用于将过滤器安装在空气清洁器的内部的安装空间。

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的空气清洁器可包括圆柱形壳体和沿着壳体的外圆周表面形成的吸入口。空气清洁器可包括产生空气流的多个吹送装置。

多个吹送装置可包括可竖直布置的第一吹送装置和第二吹送装置,且分隔装置或分隔件可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与第二吹送装置之间,从而使流经第一吹送装置和第二吹送装置的空气彼此阻挡。分隔装置可包括腿部,该腿部能够确保第一吹送装置的排放空间和到腿部的阻挡壁。

多个吹送装置可包括过滤构件或过滤器,其可分离且可滑动地联接到并支撑在过滤框架上以滑动,并可通过把手的操作转换成联接状态。过滤构件可具有圆筒形。

多个吹送装置可包括产生空气流的涡轮风扇。多个吹送装置可包括空气引导装置或引导件,其将穿过涡轮风扇的空气引导到排放口。空气引导装置可包括多个引导肋,其可沿空气引导装置的圆周方向布置,并引导穿过涡轮风扇的空气沿轴向方向流动。伸出部或突起可被包括在引导肋的表面上。

pcb组件可被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与第二吹送装置之间的分隔空间中,或设置在支撑多个吹送装置的基部的内部空间中。

可包括流动调整装置,该流动调整装置可安装或设置在多个吹送装置的一侧上或多个吹送装置的一侧处,并转换穿过多个吹送装置的空气中的空气流的至少一部分。流动调整装置可包括轴流式风扇,其沿轴向吸入空气,然后沿轴向排放空气。流动调整装置可包括使轴流式风扇沿竖直方向或侧向方向旋转的旋转引导装置或引导件。

旋转引导装置可包括使轴流式风扇沿侧向方向旋转的第一齿轮组件。旋转引导装置可包括使轴流式风扇沿竖直方向旋转的第二齿轮组件。

在空气清洁器的普通操作模式中,流动调整装置可移动到第一位置,且在第一位置中,轴流式风扇可被定向在平躺状态,即轴流式风扇的轴向是竖直方向的状态。在空气清洁器的流动转换模式中,流动调整装置可移动到第二位置,且在第二位置,轴流式风扇可处于直立状态,即轴流式风扇的轴向方向向前方倾斜的状态。

根据本文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吸入部可沿着圆筒形壳体的外圆周表面形成,并且在空气吸入过程中壳体不会产生结构阻挡,所以吸入能力能够改善。特别地,吸入部上可包括多个孔,并且因为多个孔可均匀地形成在壳体的整个外圆周表面上,所以吸入流路(指向空气清洁器的内部)可相对于空气清洁器以360度方向形成。最终,空气的吸入面积能够增大,并且房间中人的周围的空气能够被充分地吸入,而不论人在房间中是坐着或站着。

吸入部可包括:第一吸入部或吸入口,其可设置在第一壳体内;第三吸入部或吸入口,其可设置在第二壳体内;以及第二吸入部或吸入口,其可设置在基部侧,且因此能够沿轴向从壳体的下部设置到壳体的上部。因此,室内空间的吸入能力可增大,因为室内空间的下部处的空气和室内空间的相对于空气清洁器的相对较高位置处的空气能够被吸入到空气清洁器。

另外,向上排放空气能够通过第二吹送装置来引导,并且向前排放空气能够通过流动调整装置来引导,该流动调整装置可设置在第二吹送装置的上侧上或上侧处。在流动调整装置的旋转的过程中能够引导空气沿侧向排放。最终,由于空气可被引导为相对于空气清洁器沿各方向排放,并且排放空气流动能够形成到距空气清洁器很长距离处,所以室内空间的空气清洁功能能够被改进。排放空气流能够容易朝向室内的人的周围空间产生,而不管室内的人是坐着还是站着。

另外,由于沿侧向方向或径向方向延伸的阻挡壁可被设置在分隔装置中,以在第一吹送装置与第二吹送装置之间进行分隔,所以可阻止通过第一吹送装置排放的空气再次被引入第二吹送装置。通过第一吹送装置排放的空气可被阻挡壁引导到空气清洁器的外部。

因为可设置多个吹送装置,所以空气清洁器的吹送能力可提高。此外,因为可设置用于增加空气清洁器的吹送能力的离心式风扇和可被设置在离心式风扇的出口侧上或出口侧处的空气引导装置,所以可沿径向流经离心式风扇的空气能够容易向上导向排放部。

因为通过第一吹送装置和第二吹送装置可产生彼此独立的空气流动,所以可防止空气流动之间彼此干扰的现象。因此,可提高空气流动能力。

因为空气能够从过滤器外面的所有方向通过以圆筒形设置的过滤器被引入到过滤构件的内部,所以吸入面积可增大。因此,过滤器的空气清洁能力能够提高。

因为过滤器能够沿径向朝向或远离过滤框架滑动,所以过滤构件的组装和拆卸能够容易地执行。

因为吹风扇可包括沿轴向吸入空气且然后沿径向排出空气的涡流风扇,所以吹送量能够增加。流动损失能够减小且噪声能够降低,因为包括引导肋的空气引导件可设置在涡流风扇的出口侧中或出口侧处。涡旋的产生能够减少并且朝向排放部的空气流动能够被平稳地执行,因为伸出部可设置在引导肋中。

因为pcb组件可以设置在第一吹送装置和第二吹送装置之间的分隔空间中,或者设置在支撑吹送装置的基部的内部空间中,所以可改进空间利用率。从空气清洁器排放的空气可被排放较长距离,因为空气可通过被设置在吹送装置的一侧上的转换空气流的流动调整装置朝向前侧排放。

因为流动调整装置的运动可由第一齿轮组件和第二齿轮组件引导,所以流动调整装置的操作可平稳地进行。另外,即使使用者不确认空气清洁器的显示装置,由于流动调整装置的位置可根据空气清洁器的操作模式而改变,所以使用者可直观地确认空气清洁器的当前操作模式。

在本说明书中任何提及“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括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说明书中各处出现的这种短语未必都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当结合任何实施例描述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时,被认为是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认知范围内使这些特征、结构或特性与其他实施例产生关联。

尽管已经参考多个说明性实施例描述了实施例,但应理解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许多其他修改和实施例,它们将落入本公开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更具体地,在本说明书、附图和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主题组合布置的部件和/或布置进行各种变化和修改是可能的。除了部件和/或布置的变化和修改之外,替代物使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也将是显而易见的。

本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示例性实施例”等的引用均意味着关于该实施例描述的一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点包含于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说明书中多处出现的这类短语并非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另外,在关于任何实施例描述一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点时,应认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能力在多个其他实施例中有效应用这样的特征、结构、或特点。

尽管已参考多个说明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设想出的许多其他修改和实施例仍将落在本公开的原理的精神和范围内。更具体地说,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针对本发明的零部件和/或组合设置、附图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产生各种各样的变例和修改方案。除了零部件和/或设置的变例和修改外,多种替代性用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