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出雾装置及具有该出雾装置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91952发布日期:2018-12-08 05:46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出雾装置及具有该出雾装置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出雾装置及具有该出雾装置的空调。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利用空调调节身体所处环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但在冬天使用空调制热时,屋内空气会变得干燥,使人感到不适。

基于此,现有的一些空调在传统空调内部增加有加湿器,不过现在市场上具有加湿功能的空调一般是加湿器与传统空调的简单叠加。例如一种具体常用的实现方式为:将具有独立出雾加湿功能的加湿器设置于空调内部,加湿器的出雾口设置在空调的出风口位置处,空调风即可实现将雾气吹出。但这种简单的功能叠加方式存在以下问题:独立设置的加湿器出雾高度难以控制,而加湿器的出雾高度决定加湿效果,如此使得空调的加湿效果不佳。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出雾装置及具有该出雾装置的空调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出雾装置,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

一种出雾装置,包括基座以及风道形成部,所述基座包括基座顶壁、基座底壁以及连接所述基座顶壁、基座底壁周边的基座侧壁,所述基座顶壁、基座底壁上下间隔设置且与所述基座侧壁共同围成一供水雾化成雾气的雾化腔;所述风道形成部自所述基座底壁向所述基座顶壁方向延伸并穿过所述基座顶壁,所述风道形成部中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风道,所述风道具有位于所述雾化腔下侧的进风端及位于所述雾化腔上侧的出风端,所述风道形成部具有设于所述风道周边的风道壁;所述雾化装置还具有与所述雾化腔连通的风道进风口及风道出雾口,所述风道进风口与所述风道的进风端连通供风进入所述雾化腔,所述风道出雾口与所述风道的出风端连通供所述雾化腔内雾气排出。

进一步,所述基座顶壁周边向上延伸形成有围边,所述围边、所述基座顶壁以及所述风道壁在所述基座顶壁上方共同围设形成供储水的储水槽。

进一步,所述雾化装置还具有与所述雾化腔连通的边部出雾口,所述边部出雾口位于所述围边内侧。

进一步,所述储水槽内设置有若干与所述雾化腔连通的溢水口,所述溢水口所在水平面的高度高于所述基座顶壁的上表面所在水平面的高度,且低于所述边部出雾口所在水平面的高度。

进一步,所述风道壁包括两相对设置的后壁及前壁,所述风道出雾口位于所述基座顶壁的上方且包括若干形成于所述后壁上的第一风道出雾口及若干形成于所述前壁上的第二风道出雾口,所述第一风道出雾口通过设置于所述后壁外的第一通道与所述雾化室顶部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出雾口通过设置于所述前壁外的第二通道与所述雾化室顶部连通。

进一步,所述风道形成部位于所述基座顶壁与所述基座底壁之间的一段设置有供所述进风端风进入的引风槽,所述引风槽内部设置有风道进风口,所述引风槽通过所述风道进风口与所述雾化腔内部连通。

进一步,所述雾化腔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供水雾化的雾化器。

进一步,所述储水槽内部自所述基座顶壁上表面向上突伸形成有若干凸台,所述溢水口在所述凸台中间上下贯穿形成。

进一步,所述雾化腔通过设置于所述围边内部的夹层通道连通至所述边部出雾口,所述边部出雾口在所述围边上设置为连续的开口或若干断续的开口。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以上所述的出雾装置,所述风道内沿所述风道出风方向平行的设置有若干隔板,所述隔板朝所述风道出风方向延伸的设置有若干散热板,所述风道中的风自所述散热板之间吹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所涉及的风道与雾化腔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实现融合,利用风道中的风将雾化腔中的雾气送出,可同时实现制热和加湿功能;另外,由于雾化腔中的雾气由风道中进入的风吹出,通过调节风力大小即可有效的实效出雾装置的出雾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出雾装置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中a-a′位置处的剖面立体图;

图3所示为风道出雾口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边部出雾口位置处的截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1中b-b′位置处的剖面立体图;

图6所示为图1中c-c′位置处的剖面立体图;

图7所示为图1中d-d′位置处的剖面立体图;

图8所示为图1中e-e′位置处的剖面立体图;

图9所示为储水槽内设置有安装板的剖面立体图;

图10所示为出雾装置上方设置有散热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10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12所示为出雾装置下方设置有风机及第一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空调的主体架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空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14所示,其为本发明的一些较佳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此处先对图1中剖面位置a-a′、b-b′、c-c′、d-d′、e-e′的具体含义进行解释,多个剖面结构的剖面所在方向均垂直于图1中所示的x-y平面,箭头所示方向指的是需要展示的剖面方向。具体,a-a′所在剖面经过第一风道出雾口24,b-b′所在剖面经过第二风道出雾口25,c-c′所在剖面位于风道的侧部,d-d′所在剖面经过风道且靠近c-c′所在剖面,e-e′所在剖面经过风道且垂直于a-a′、b-b′、c-c′、d-d′所在剖面。

结合图1、图2所示,其展示的是本发明出雾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出雾装置包括基座以及风道形成部2,其中基座包括基座顶壁11、基座底壁12以及连接基座顶壁11、基座底壁12周边的基座侧壁13,基座顶壁11、基座底壁12上下间隔设置且与基座侧壁13共同围成一供水雾化成雾气的雾化腔1;风道形成部2自基座底壁12向基座顶壁11延伸并穿过基座顶壁11,风道形成部2中间形成有上下贯通的风道(图中未标示)。具体而言,雾化腔1为一长方体形态的空腔,风道形成部2的设置方向与基座底壁12垂直且形成于基座底壁12的中间区域,风经过风道从雾化腔1的下方吹至雾化腔1的上方。当然,本实施例中的雾化腔1具体形状以及风道形成部2相对基座的具体位置只是一种较优实施方式,其并不作为本发明的唯一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雾化腔1可以设置为圆柱体形态风道;风道形成部2与基座也可以是其它位置关系,例如,风道形成部2位于基座底壁12靠近侧边的位置处。

本实施例中的风道具有位于雾化腔1下侧的进风端21及位于雾化腔1上侧的出风端22,风道形成部2具有设于风道周边的风道壁,换而言之,风道壁之间围设的空间即形成风道。结合图2、图3、图6、图7,雾化装置具有与雾化腔1连通的风道进风口23及风道出雾口,风道进风口23与风道的进风端21连通供风进入雾化腔1,风道出雾口与风道的出风端22连通供雾化腔1内雾气排出。

参考图3、图7所示,风道形成部2位于基座顶壁11与基座底壁12之间的一段设置有供进风端21风进入的引风槽20。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风道壁包括后壁26、前壁27及连接后壁26、前壁27的两侧壁(图中未标示),风道即由后壁26、前壁27及两侧壁共同围设形成;在风道形成部位2靠近进风端21的位置处,引风槽20分别形成于后壁26、前壁27上,引风槽20具有朝向进风端21的敞口且其两端分别抵接至两侧壁,风道进风口23即设置于引风槽20内部,引风槽20通过风道进风口23与雾化腔1内部连通。

结合图6、图7所示,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风道进风口23设置于引风槽20的端部位置,即设置于风道壁的两侧壁上。由进风端21吹入风道内部的风,一部分直接经过风道由出风端22排出,另一部分进入引风槽20内部经风道进风口23进入雾化腔1内部。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引风槽20的具体结构可作适当调整,风道进风口23也可以设置于引风槽20内部的其它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出雾口位于基座顶壁11的上方,即风道出雾口位于基座顶壁11所在水平面之上;风道出雾口包括若干形成于后壁26上的第一风道出雾口24及若干形成于前壁27上的第二风道出雾口25。结合图1、图2、图3、图5、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风道出雾口包括两个第一风道出雾口24及一个第二风道出雾口25,两个第一风道出雾口24及一个第二风道出雾口25在图1中所示y方向上相对错开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出雾口24通过设置于后壁26外的第一通道240与雾化室1顶部连通,第二风道出雾口25通过设置于前壁外的第二通道250与雾化室1顶部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进风口23与风道出雾口均依附于风道壁形成,但风道进风口23与风道出雾口设置于不同的风道壁上,如此可以保证进入雾化室1内部的风不会直接由风道出雾口排出,而是在雾化室1内部与雾气充分混合后再从风道出雾口排出,从而有效提高出雾装置的出雾效果。

结合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基座顶壁11周边向上延伸形成有围边30,本实施例中,基座顶壁11周边具有四条围边30。围边30、基座顶壁11以及风道壁在基座顶壁11上方共同围设形成供储水的储水槽3。雾化装置在雾化过程中需要提供水,储水槽3即可储存并提供水源。

在本实施例中,雾化装置还具有与雾化腔连通的边部出雾口31,边部出雾口31位于围边30内侧。结合图2、图4所示,雾化腔1通过设置于围边30内部的夹层通道310连通至边部出雾口31,边部出雾口31在围边30上设置为连续的开口;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边部出雾口31在围边30上设置为若干断续的开口。边部出雾口31可以仅设置于一部分围边30内侧,也可设置于全部围边30内侧。

本发明中的储水槽3内设置有若干与雾化腔1连通的溢水口32,溢水口32所在水平面的高度高于基座顶壁11的上表面所在水平面的高度,且低于边部出雾口31所在水平面的高度。结合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溢水口32紧贴风道壁的两侧壁设置,具体而言,储水槽3内自基座顶壁11上表面向上突伸形成两个凸台320,两个凸台320分别紧贴风道壁两侧壁,溢水口32在凸台320中间上下贯穿形成。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凸台320可以不依附风道壁形成,其具体数量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

在出雾装置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储水槽3内装有水,当水位高度高于凸台320的高度,水自溢水口32进入雾化腔1内部。

在本发明中,雾化腔1内部设置有至少一个雾化器10,由溢水口32流入雾化腔1内部的水经雾化器10可实现雾化。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以下对以上实施例所涉及的出雾装置具体运行过程进行描述:出雾装置工作时,雾化器10工作,由溢水口32流入雾化腔1内部的水由雾化器10雾化。进风端21的部分风经风道进风口23进入雾化腔1内部推动雾气向风道出雾口及边部出雾口31移动。其中,由风道出雾口出来的雾气进入风道内部,并由风道内部的风从出风端22吹出;由边部出雾口31吹出的雾气直接排出到储水槽3上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出雾装置的出雾调节能力,出雾装置的风道出雾口及边部出雾口31开口大小设置为可调节形式。

在以上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包括以上的出雾装置,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风道内沿风道出风方向平行的设置有若干隔板28,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风道壁中的后壁26与前壁27平行,若干隔板28夹设于后壁26、前壁27之间并与后壁26、前壁27平行。结合图10所示,隔板28朝风道出风方向延伸的设置有若干散热板4,风道中的风自散热板4之间吹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散热板4一般设置为铝板等容易导热的板材,出风端22吹出空调的风将能量传递给散热板4,散热板4以辐射的方式向外辐射能量,该能量的传递过程相对传统的直接吹风更加温和,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另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散热板4可以设置为各种组合形态,例如:若干散热板4设置为如图10中所示的山峰形态,用户正视空调时,散热板4的组合形态可以增强用户视觉享受。而且基于本发明中出雾装置的设计结构,在出雾装置工作时,雾气环绕于“山峰形态”的散热板4之间,其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效果。

以下参考图9、图11、图12、图13、图14所示,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结构进一步作阐述。

空调还具有设置于储水槽3内部用于固定散热板4的固定板组件5,固定板组件5与风道壁、基座顶壁11配合,以实现对散热板4的固定。

在出雾装置的进风端21位置处设置有往风道内部吹风的第一风机6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风机61为离心风机,第一风机61与进风端21结合处设置有栅格网610,第一风机61的侧部设置有第一换热器71,第一风机61将经第一换热器71换热后的空气吹入风道内部。

在第一风机61和第一换热器71的下部还隔离的设置有第二风机62和第二换热器72,第二风机62将经第二换热器72换热处理后的空气排出室外。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空调还设置有用以容纳第一风机61、第一换热器71、第二风机62、第二换热器72及出雾装置的壳体9。

另外,结合图4所示,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围边31的内侧设置有光源90,光源优选为长条状形态,长条状形态的光源90设置于边部出雾口31的上边沿,壳体9上边缘朝储水槽3的内部方向卷折以对光源90形成保护,由于光源90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空调使用过程中的视觉体验效果。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