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085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窗式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窗式空调器正常运行时,用户通过左右拨动面板上出风口处的风门拉杆以控制出风口上挡板的开闭,进而控制换新风口的开闭。在需要引入新风时打开新风口,在出风静压的作用下,新风随循环风一起进入室内,进而实现换新风功能。然而,在现有技术中,从挡板处引入的新风未经室内换热器冷却便直接进入室内,导致室内制冷量不足,房间长时间得不到冷却,用户的舒适性受到很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窗式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窗式空调器换新风后室内用户舒适度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室外侧换热结构;室内侧换热结构,室内侧换热结构内设置有新风通道和内部换热器,新风通道内的新风通过内部换热器换热后排入室内。

进一步地,室内侧换热结构与室外侧换热结构通过隔板相隔开,隔板上设置有新风通道的新风入口。

进一步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引导板,设置在室内侧换热结构内,引导板具有与新风入口连通的导风通道,新风入口和导风通道构成新风通道。

进一步地,新风入口位于隔板的上端,且引导板位于室内侧换热结构的顶部。

进一步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用于改变新风流向的挡板,位于导风通道的出风端,以使从导风通道内吹出的新风流向内部换热器。

进一步地,挡板为折弯形的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挡板的横截面为l形。

进一步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操作件,与引导板连接,且引导板相对于隔板的位置可调节,通过操作操作件以使导风通道与新风入口的位置改变以调节新风通道的通风量。

进一步地,挡板与引导板连接,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操作件,与挡板连接,且引导板相对于隔板的位置可调节,通过操作操作件以使导风通道与新风入口的位置改变以调节新风通道的通风量。

进一步地,室内侧换热结构具有面板,操作件的操作端可滑动地设置在面板上。

进一步地,操作件的操作端为拨杆,面板上设置有导向槽,拨杆穿设在导向槽内并可沿着导向槽滑动,以实现引导板的滑动。

进一步地,新风入口为多个,多个新风入口间隔设置,导风通道为多个,多个导风通道间隔设置,通过操作操作件,导风通道与新风入口完全错开或完全导通或部分导通。

进一步地,各新风入口的孔截面积与各导风通道的通道截面积相等,且相邻两个新风入口之间的距离等于或者大于导风通道的通道截面积。

进一步地,新风入口为孔状结构。

进一步地,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过滤装置,设置在导风通道的进风端处。

进一步地,室内侧换热结构具有面板,面板具有进风口和排风口,室内的风通过进风口进入室内侧换热结构内并与新风汇合后流向内部换热器,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室内侧换热结构的离心风机,离心风机位于内部换热器的下游位置处,换热后的风经离心风机流向排风口。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窗式空调器包括室外侧换热结构及室内侧换热结构。其中,室内侧换热结构内设置有新风通道和内部换热器,新风通道内的新风通过内部换热器换热后排入室内。这样,当用户需要窗式空调器进行换新风时,从新风通道进入的新风经过内部换热器换热后排入室内,进而保证了室内侧换热结构的换热效果,提高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窗式空调器的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a处放大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室内侧换热结构的新风通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室内侧换热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的引导板、挡板与操作件装配后的侧视图;

图6示出了图5中的引导板、挡板与操作件装配后的后视图;

图7示出了图5中的引导板、挡板与操作件装配后的主视图;

图8示出了图3中的导风通道与新风入口完全导通时的透视图;

图9示出了图1中的导风通道与新风入口完全错开时的透视图;

图10示出了图1中的导风通道与新风入口部分导通时的透视图;

图11示出了图3中的隔板的主视图;以及

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隔板的俯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室外侧换热结构;20、室内侧换热结构;21、新风通道;22、内部换热器;23、面板;231、导向槽;232、进风口;233、排风口;30、隔板;31、新风入口;40、引导板;41、导风通道;50、挡板;60、操作件;70、过滤装置;80、离心风机;90、上盖板;100、蜗壳。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窗式空调器换新风后室内用户舒适度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窗式空调器。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窗式空调器包括室外侧换热结构10及室内侧换热结构20。其中,室内侧换热结构20内设置有新风通道21和内部换热器22,新风通道21内的新风通过内部换热器22换热后排入室内。

当用户需要窗式空调器进行换新风时,从新风通道21进入的新风经过内部换热器22换热后排入室内,进而保证了室内侧换热结构20的换热效果,提高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内部换热器22为蒸发器,能够进行新风及室内循环风的冷却。

如图4、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室内侧换热结构20与室外侧换热结构10通过隔板30相隔开,隔板30上设置有新风通道21的新风入口31。上述设置能够保证室内侧换热结构20与室外侧换热结构10的运行互不影响,且使得窗式空调器的结构布局更加简单、合理。

具体地,一般状态下,室内侧换热结构20进行室内风的循环冷却,即室内风经由蒸发器冷却后再排入室内,进而进行室内风的循环冷却,保证室内的清凉度。当用户需要换新风时,新风从新风入口31进入新风通道21,与室内循环风一起经由内部换热器22的冷却后排入室内。这样,虽然混入了室外的新风,却仍然能够保证室内的清凉度,提升室内舒适度,进而提高了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引导板40。引导板40设置在室内侧换热结构20内,引导板40具有与新风入口31连通的导风通道41,新风入口31和导风通道41构成新风通道21。这样,引导板40的上述设置能够保证从新风入口31进入的新风顺畅地通过内部换热器22的冷却后排入室内,进而提高窗式空调器的换新风工作可靠性。

具体地,当用户需要换新风时,新风从新风入口31进入导风通道41内,之后与室内循环风一起经由内部换热器22的冷却后排入室内,进而使得换新风操作更加简便。

如图4、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新风入口31位于隔板30的上端,且引导板40位于室内侧换热结构20的顶部。这样,上述设置能够保证新风从室内侧换热结构20内部的上方进行流动,为了保证新风不会在其他结构上产生涡流而影响新风的顺畅流通,则只需将室内侧换热结构20内部结构的高度降低即可。上述设置使得室内侧换热结构20的加工更加容易,也保证进入新风通道21的新风不会发生涡流,降低窗式空调器的工作噪声,进而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引导板40为平板状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引导板40也可以其他结构,且自身能够进行新风的换向。可选地,引导板40为l型结构,被换向后的新风经过内部换热器22冷却后排入室内。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挡板50。挡板50用于改变新风流向,位于导风通道41的出风端,以使从导风通道41内吹出的新风流向内部换热器22。这样,引导板40与挡板50连接在一起,使得从导风通道41吹出的新风发生换向,之后经过内部换热器22的冷却后排入室内。

可选地,挡板50为折弯形的板状结构。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挡板50的横截面为l形。具体地,l形结构的一个面与引导板40垂直设置,对从导风通道41的出风端吹出的新风进行遮挡,l形结构的另一个面与引导板40平行设置,对被遮挡后的新风进行导向,之后,新风与进入室内侧换热结构20的室内风进行混合并一起通过内部换热器22的冷却后排出至室内。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及装配,且防止新风在出风端发生涡流,进而使得新风在室内侧换热结构20内部的流动更加顺畅。

如图4至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挡板50与引导板40连接,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操作件60。操作件60与挡板50连接,且引导板40相对于隔板30的位置可调节,通过操作操作件60以使导风通道41与新风入口31的位置改变以调节新风通道21的通风量。上述设置方便用户进行换新风操作,即通过操作操作件60即可实现窗式空调器的换新风功能的开启或者关闭,提高窗式空调器的可操作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操作件与引导板连接,引导板自身具有换向功能,不需要设置挡板,且引导板相对于隔板的位置可调节,通过操作操作件以使导风通道与新风入口的位置改变以调节新风通道的通风量。上述设置方便用户进行换新风操作,即通过操作操作件即可实现窗式空调器的换新风功能的开启或者关闭,提高窗式空调器的可操作性,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室内侧换热结构20具有面板23,操作件60的操作端可滑动地设置在面板23上。通常,面板23与窗体平行设置,正对着用户,进而方便用户操作操作端,方便用户进行换新风操作。

可选地,操作件60的操作端位于面板23的上端。上述设置使得操作端避让面板23上的进风口232及排风口233,方便用户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操作件6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可选地,操作件60也可以设置在室内侧换热结构20的上盖板90或者侧壁上。上述设置使得操作件60的设置位置更加灵活,方便用户操作。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操作件60的操作端为拨杆,面板23上设置有导向槽231,拨杆穿设在导向槽231内并可沿着导向槽231滑动,以实现引导板40的滑动。这样,用户通过拨动拨杆实现引导板40的滑动,使得导风通道41能够与新风入口31实现连通或者不连通状态的切换,进而实现了窗式空调器换新风功能的开启或者关闭。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和装配,同时方便用户操作。

如图4、6、8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新风入口31为多个,多个新风入口31间隔设置,导风通道41为多个,多个导风通道41间隔设置,通过操作操作件60,导风通道41与新风入口31完全错开或完全导通或部分导通。当导风通道41与新风入口31完全导通时,最大新风量为720mm3,与现有技术中的51.2mm3相比,较大程度的增加了最大新风量,提高了窗式空调器的换新风量,提高换新风效率。

具体地,用户通过拨动拨杆能够实现导风通道41与新风入口31的完全错开或完全导通或部分导通,能够灵活地控制新风量,进而满足不同人群对新风量的不同需求。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各新风入口31的孔截面积与各导风通道41的通道截面积相等,且相邻两个新风入口31之间的距离等于或者大于导风通道41的通道截面积。上述设置能够保证导风通道41与新风入口31能够具有完全错开、完全导通及部分导通三个工作状态,进而能够控制新风量,并满足不同用户的新风量要求。

如图8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新风入口31为孔状结构。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

可选地,新风入口31为矩形孔。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入口31的形状及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新风入口31为圆形、正方形或者其他形状,使得窗式空调器具有不同的最大新风量,进而满足不同用户需要。

如图6、8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过滤装置70。过滤装置70设置在导风通道41的进风端处。这样,进入室内的新风经过过滤装置70的过滤后进入新风通道21,有效地避免了大颗粒粉尘和灰尘等杂质通过新风入口31进入室内,防止室内环境发生污染。

需要说明的是,过滤装置7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可选地,过滤装置70设置在新风入口31处,只要能够保证对进入新风通道21的新风进行过滤即可。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室内侧换热结构20具有面板23,面板23具有进风口232和排风口233,室内的风通过进风口232进入室内侧换热结构20内并与新风汇合后流向内部换热器22,窗式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室内侧换热结构20的离心风机80,离心风机80位于内部换热器22的下游位置处,换热后的风经离心风机80流向排风口233。

具体地,通常情况下,室内风通过进风口232进入室内侧换热结构20的内部,通过内部换热器22的冷却后在离心风机80的作用下从排风口233排入室内,则完成室内循环风的冷却。当需要换新风时,用户通过拨动面板23上方的拨杆来控制新风入口31的打开或者关闭。如图9所示,当拨杆处于面板23的最左端时,引导板40的导风通道41与新风入口31完全错开,此时,新风入口31处于完全关闭状态,室内送风全部为循环风;如图8所示,当拨杆处于面板23的最右端时,引导板40的导风通道41与新风入口31完全导通,那么,新风入口31处于完全打开状态,此时送入室内的新风量最大,为室内循环风与新风的混合风。如图10所示,当拨杆处于导向槽231中间的任一位置时,引导板40的导风通道41与新风入口31部分导通,即新风入口31部分打开。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窗式空调器中,室内侧换热结构20还包括蜗壳100,蜗壳100围绕离心风机80设置。具体地,经过内部换热器22冷却后的新风与室内风的混合风在离心风机80的作用下,通过蜗壳100从排风口233排入室内。上述设置能够对室内侧换热结构20内部的气流进行导向,使得气流的流动更加稳定、顺畅,减少涡流和由于涡流产生的噪声。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当用户需要窗式空调器进行换新风时,从新风通道进入的新风经过内部换热器换热后排入室内,进而保证了室内侧换热结构的换热效果,提高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