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厂低温除尘热力系统中的烟气再热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4861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厂低温除尘热力系统中的烟气再热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厂低温除尘热力系统中的烟气再热管组件。



背景技术:

我国环境保护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其中燃煤电厂的污染物排放量十分巨大。近年来随着燃煤电站装机容量不断增加,排放污染物的总量增加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兴起的低低温除尘技术是解决排污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以湿法脱硫+湿式电除尘+热媒水烟气热量回收-烟气再热装置技术为主,其中热媒水烟气热量回收-烟气再热装置就是整个除尘系统中的热力系统。在热力系统中,烟气再热管组是重要的热量回收和烟尘清除部件。

燃煤锅炉的烟气中带有大量的飞灰,在烟气冲刷受热面时,就会对受热面造成磨损。目前,最常用的防磨措施是在受热面之前加装钢管(防磨管)抵挡冲刷,将部分固体颗粒物挡在钢管区域,使得带有余温的烟气与内部的换热管交换热量。现有的防磨管为钢管,在防磨的同时也会与烟气交换热量,将低了烟气温度,不利于余温的回收。现有技术急需一种能提高余温回收效果的电厂低温除尘热力系统中的烟气再热管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提高余温回收效果的电厂低温除尘热力系统中的烟气再热管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电厂低温除尘热力系统中的烟气再热管组件,包括连接框架和设置在连接框架内的再热管组,所述再热管组由多根换热管组成,所述再热管组的进风侧还设置有整流防磨管组,所述整流防磨管组由多根整流防磨管组成,所述整流防磨管包括内支撑钢管和外陶瓷管,所述内支撑钢管两端与连接框架连接,所述外陶瓷管套接在内支撑钢管外部。

通过使用本申请所述的再热管组件,将防磨管设置为内部钢制,外部陶瓷的结构,在防磨的同时,较小了与烟气的热换,保留了热量与后道的再热管组热换,提高了余温回收效果。

作为优选的,所述外陶瓷管与内支撑钢管之间设置有保温棉层,所述保温棉层在外陶瓷管与内支撑钢管之间的空隙中间隔设置且呈环形。这样的设计,在利用外陶瓷管隔热的性能之外,在外陶瓷管与内支撑钢管之间设置保温棉层,进一步隔绝了热量向支撑钢管传递,在保证隔热效果的前提下,将保温棉层间隔设置且呈环形,可以节省材料。

作为优选的,所述外陶瓷管上开设有烟气整流槽,所述烟气整流槽为环形槽或者开口槽。这样的设计,在外陶瓷管防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外陶瓷管的调整烟气流向的作用,特别是整流槽的设计,使得烟气在槽体的导向下,更加容易形成稳定,流向规律的风向。

作为优选的,所述烟气整流槽包括位于外陶瓷管端部的环形斜槽和位于外陶瓷管中部的环形直槽;所述环形斜槽由两条弧形斜槽连通而成,所述环形斜槽的倾斜方向相对于进风向偏外陶瓷管中部倾斜;所述两个弧形斜槽相对于外陶瓷管轴线对称。

这样的设计,在烟气对外陶瓷管冲刷时,在外陶瓷管的两端,烟气在环形斜槽的导向作用下向外陶瓷管的中部汇聚,在外陶瓷管的中部,向再热管组调整为稳定,流向规律的风向;这样调整的有益效果在于,处于外陶瓷管的两端的烟气,在后期的热换中部分与接触的连接框架交换而使得热量损失,为了降低这样的损失,将烟气尽量调整至中部的再热管组位置,与中部的再热管组进行充分的热换,减少热量损失,提高热换效果。

烟气整流槽设计为环形的效果在于,当环形直槽和环形斜槽的一侧长期受冲刷而沉积烟灰时或者长期使用受损时,可以将外陶瓷管旋转180度,使得原先背对烟气风向的一侧与烟气接触受冲刷,这样可以提高外陶瓷管整体的使用效率。两个弧形斜槽相对于外陶瓷管轴线对称可以在外陶瓷管180度旋转之后依然保持原先的整流方向和效果。

作为优选的,所述环形斜槽与环形直槽衔接区域,环形斜槽的倾斜角度渐变过渡。这样的设计更加利于形成稳定,流向规律的风向。

作为优选的,所述环形斜槽分布长度与整个烟气整流槽分布长度比例小于20%。这样的设计利于将余热集中于中部的再热管组交换热量。

作为优选的,所述内支撑钢管两端连接有卡块,所述外陶瓷管与卡块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这样的设计,在外陶瓷管上沉积烟灰太多,堵塞烟气整流槽而导致整流效果减低时,通过外部震动装置,将外陶瓷管沿轴向震动,将积灰震动清洗与外陶瓷管脱离,保持整流和防磨效果。缓冲弹簧起到震动中的缓冲保护作用。

作为优选的,所述内支撑钢管两端通过卡块与连接框架卡接,所述连接框架上设置有与卡块配合的卡槽,所述卡槽再水平方向上成排设置,所述卡槽在竖直方向上成列设置,所述卡槽与卡槽在竖直方向上预留有更换空间,所述更换空间高度大于卡块的厚度。

这样的设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将位于最内侧的内支撑钢管换至最外侧,使得每个外陶瓷管的冲刷磨损程度达到平均水平,提高设备的整体使用寿命。

这样的设计,所述换热管表面设置有换热鳍片。这样的设计利于提高换热管的热换效率。

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使用本申请所述的再热管组件,将防磨管设置为内部钢制,外部陶瓷的结构,在防磨的同时,减小了与烟气的热换,保留了热量与后道的再热管组热换,提高了余温回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整流防磨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烟气整流槽分布示意图(烟气方向垂直纸面向内);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图3中烟气整流槽的展开示意图;

图6为卡槽分布示意图。

图中:1、连接框架;2、再热管组;3、换热管;4、整流防磨管组;5、整流防磨管;6、内支撑钢管;7、保温棉层;8、环形斜槽;9、环形直槽;10、弧形斜槽;11、卡块;12、缓冲弹簧;13、卡槽;14、外陶瓷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电厂低温除尘热力系统中的烟气再热管组件,包括连接框架1和设置在连接框架1内的再热管组2,所述再热管组2由多根换热管3组成,所述再热管组2的进风侧还设置有整流防磨管组4,所述整流防磨管组4由多根整流防磨管组4成,所述整流防磨管5包括内支撑钢管6和外陶瓷管14,所述内支撑钢管6两端与连接框架1连接,所述外陶瓷管14套接在内支撑钢管6外部。

所述外陶瓷管14与内支撑钢管6之间设置有保温棉层7,所述保温棉层7在外陶瓷管14与内支撑钢管6之间的空隙中间隔设置且呈环形。

所述外陶瓷管14上开设有烟气整流槽,所述烟气整流槽为环形槽或者开口槽。

所述烟气整流槽包括位于外陶瓷管14端部的环形斜槽8和位于外陶瓷管14中部的环形直槽9;所述环形斜槽8由两条弧形斜槽10连通而成,所述环形斜槽8的倾斜方向相对于进风向偏外陶瓷管14中部倾斜;所述两个弧形斜槽10相对于外陶瓷管14轴线对称。

所述环形斜槽8与环形直槽9衔接区域,环形斜槽8的倾斜角度渐变过渡。

所述环形斜槽8分布长度与整个烟气整流槽分布长度比例小于20%。

所述内支撑钢管6两端连接有卡块11,所述外陶瓷管14与卡块11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12。

所述内支撑钢管6两端通过卡块11与连接框架1卡接,所述连接框架1上设置有与卡块11配合的卡槽13,所述卡槽13再水平方向上成排设置,所述卡槽13在竖直方向上成列设置,所述卡槽13与卡槽13在竖直方向上预留有更换空间,所述更换空间高度大于卡块11的厚度。

所述换热管3表面设置有换热鳍片。

实施例1

一种电厂低温除尘热力系统中的烟气再热管组2件,包括连接框架1和设置在连接框架1内的再热管组2,所述再热管组2由多根换热管3组成,所述再热管组2的进风侧还设置有整流防磨管组4,所述整流防磨管组4由多根整流防磨管组4成,所述整流防磨管5包括内支撑钢管6和外陶瓷管14,所述内支撑钢管6两端与连接框架1连接,所述外陶瓷管14套接在内支撑钢管6外部。

所述外陶瓷管14与内支撑钢管6之间设置有保温棉层7,所述保温棉层7在外陶瓷管14与内支撑钢管6之间的空隙中间隔设置且呈环形。

在使用时,烟气携带大量的固体颗粒向整流防磨管组4冲刷,由于整流防磨管5包括内支撑钢管6和外陶瓷管14,外陶瓷管14低导热性和耐磨的性能可以防磨,同时,保留烟气中的热量,较小了与烟气的热换,保留了热量与后道的再热管组2热换,提高了余温回收效果。

内支撑钢管6保障了支撑强度,保温棉层7保障了隔热效果,同时对内支撑钢和外陶瓷管14的接触配合起到缓冲作用。

实施例2

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外陶瓷管14上开设有烟气整流槽,所述烟气整流槽为环形槽或者开口槽。

所述烟气整流槽包括位于外陶瓷管14端部的环形斜槽8和位于外陶瓷管14中部的环形直槽9;所述环形斜槽8由两条弧形斜槽10连通而成,所述环形斜槽8的倾斜方向相对于进风向偏外陶瓷管14中部倾斜;所述两个弧形斜槽10相对于外陶瓷管14轴线对称。

所述环形斜槽8与环形直槽9衔接区域,环形斜槽8的倾斜角度渐变过渡。

所述环形斜槽8分布长度与整个烟气整流槽分布长度比例小于20%。

在烟气与烟气整流槽接触后,在槽体的导向下被调整流动方向,在烟气对外陶瓷管14冲刷时,在外陶瓷管14的两端,烟气在环形斜槽8的导向作用下向外陶瓷管14的中部汇聚,在外陶瓷管14的中部,向再热管组2调整为稳定,流向规律的风向;当环形直槽9和环形斜槽8的一侧长期受冲刷而沉积烟灰时或者长期使用受损时,可以将外陶瓷管14旋转180度,使得原先背对烟气风向的一侧与烟气接触受冲刷,这样可以提高外陶瓷管14整体的使用效率。两个弧形斜槽10相对于外陶瓷管14轴线对称可以在外陶瓷管14180度旋转之后依然保持原先的整流方向和效果。

实施例3

对实施例2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内支撑钢管6两端连接有卡块11,所述外陶瓷管14与卡块11之间设置有缓冲弹簧12。

所述内支撑钢管6两端通过卡块11与连接框架1卡接,所述连接框架1上设置有与卡块11配合的卡槽13,所述卡槽13再水平方向上成排设置,所述卡槽13在竖直方向上成列设置,所述卡槽13与卡槽13在竖直方向上预留有更换空间,所述更换空间高度大于卡块11的厚度。

所述换热管3表面设置有换热鳍片。

在使用时,按照冲刷受损的程度,由内至外逐步严重,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当最外部的外陶瓷管14受损后,可以将最内部的外陶瓷管14调换至最外部;调换时,需要将卡块11与卡槽13分离然后再调整配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