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水器的防触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59585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水器的防触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触电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热水器的防触电装置。



背景技术:

防电墙就是利用了水本身所具有的电阻(如国标规定自来水在15℃时电阻率应大于1300Ω.cm),通过对电热水器内通水管材质的选择(绝缘材料),管径和距离的确定形成“隔电墙”,当电热水器通电工作时,加热内胆的水即使有电,也会在通过“隔电墙”时被水本身的电阻衰减掉而达到将电隔离的目的,使热水器进出水两端达到几乎为零的电压和0.02mA/kw以下的极微弱电流,为了保证电热水器在使用时,不会发生触电事故,通常会在出水管上安装防电墙,保障使用安全;但防电墙由于其内的密封条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老化腐蚀现象,出现漏水的情况,起不到电流衰减的作用,如果使用者观察不到,很容易发生危险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热水器的防触电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热水器的防触电装置,包括第一安装盖和第二安装盖,所述第一安装盖和第二安装盖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第一安装盖和第二安装盖相背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安装管和第二安装管,所述第一安装盖上设有曲折孔,所述曲折孔与第一安装管相通,所述第二安装盖靠近第一安装盖的一侧设有螺旋导水槽,所述螺旋导水槽的内端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第二安装管相通,所述螺旋导水槽的外端通过曲折孔与第一安装管相通,所述螺旋导水槽的槽口外设有螺旋放置槽,所述螺旋放置槽内设有氟橡胶密封管,所述螺旋放置槽的外端设有缺口,所述第二安装盖的一侧设有检测盒,所述检测盒中设有检测试剂,所述氟橡胶密封管的外端通过缺口伸入检测盒中。

优选地,所述氟橡胶密封管中设有钢丝层。

优选地,所述检测试剂为无水硫酸铜试剂。

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一安装管与热水器的出水管连接,使水依次通过第一安装管、曲折孔、螺旋导水槽、通孔和第二安装管,当出现漏电情况时,因水中含有杂质,此时水变为导体,同时水也具有一定的电阻,当水经过回折的螺旋导水槽时,利用水的电阻作用,使水中的电衰减,最终从第二安装管流出的水只有几乎为零的电压和极其微弱的电流,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如果经过长期使用,氟橡胶密封管因老化而出现破损后,水会沿管道流入检测盒中,并与无水硫酸铜试剂反应,使无水硫酸铜试剂由白色变为蓝色,使用者通过颜色的变化可知道设备能否继续使用,从而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通过各结构间的配合,使用者不仅可以利用此设备预防漏电的发生,还能了解,设备功能是否正常,双重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热水器的防触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二安装盖顶视图;

图3为图1中A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中:1第一安装盖、2第二安装盖、3第一安装管、4第二安装管、5螺旋导水槽、6氟橡胶密封管、7检测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电热水器的防触电装置,包括第一安装盖1和第二安装盖2,第一安装盖1和第二安装盖2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安装盖1和第二安装盖2相背的一侧分别设有第一安装管3和第二安装管4,第一安装盖1上设有曲折孔,曲折孔与第一安装管3相通,第二安装盖2靠近第一安装盖1的一侧设有螺旋导水槽5,螺旋导水槽5的内端设有通孔,通孔与第二安装管4相通,螺旋导水槽5的外端通过曲折孔与第一安装管3相通,螺旋导水槽5的槽口外设有螺旋放置槽,螺旋放置槽内设有氟橡胶密封管6,采用氟橡胶制作,使氟橡胶密封管6具有较好的腐蚀性,螺旋放置槽的外端设有缺口,第二安装盖2的一侧设有检测盒7,检测盒7中设有检测试剂,检测试剂为无水硫酸铜试剂,遇水变蓝色,从而判断氟橡胶密封管6是否损坏,氟橡胶密封管6的外端通过缺口伸入检测盒中,氟橡胶密封管6中设有钢丝层,增强氟橡胶密封管6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中,将第一安装管3与热水器的出水管连接,使水依次通过第一安装管3、曲折孔、螺旋导水槽5、通孔和第二安装管4,当出现漏电情况时,因水中含有杂质,此时水变为导体,同时水也具有一定的电阻,当水经过回折的螺旋导水槽5时,利用水的电阻作用,使水中的电衰减,最终从第二安装管4流出的水只有几乎为零的电压和极其微弱的电流,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如果经过长期使用,氟橡胶密封管6因老化而出现破损后,水会沿管道流入检测盒7中,并与无水硫酸铜试剂反应,使无水硫酸铜试剂由白色变为蓝色,使用者通过颜色的变化可知道设备能否继续使用,从而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