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63706发布日期:2018-06-01 18:2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热水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水器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热水器产品主要有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和空气能热水器等。其中,热水器领域主要是以传统的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为主导。

进一步的,电热水器按加热功率分为储水式、即热式和速热式三种。其中,储水式热水器和即热式热水器使用较为广泛。其中,储水式电热水器通常设置有用于储水的内胆,其具有功率较小,干净卫生,安全可靠的优点,但使用热水需要一定的预热时间,因此适合人口较少的家庭使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热水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用户对热水器使用要求除了安全可靠的基本要求之外,还提出了小型化设计、节水环保、舒适健康等进一步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热水器进行改进,以较佳地满足用户使用要求,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热水器系统,能够在实现气液混合,以生成微气泡水供用户使用,不仅能节水环保,供水清洁性能强,且整体结构所需占用空间较小,较佳地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热水器系统,包括:

内胆,能够存储预定量的气体和水;

罐体,与所述内胆连接,能够存储预定量的气体和水;所述内胆和罐体能够连通形成储气机构;

增压源,能提供预定压力对所述储气机构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后和所述储气机构的内的水进行混合形成气液混合物;

加热件,能够对内胆和罐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进一步的,所述增压源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种:与内胆连接并且能够对流入内胆内的水提供预定压力的泵、具有预定压力的水。

进一步的,所述内胆与罐体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串联形成所述储气机构,所述增压源能对所述储气机构的内胆内的气体压缩至罐体内提供压力和为在所述储气机构的罐体内进行气体和液体混合提供压力。

进一步的,述罐体上设有能够与内胆存储气体区域连通的输入管和能够与用户终端连通的输出管,所述输入管具有连通所述罐体内的进口,所述输出管具有连通所述罐体的出口。

进一步的,所述进口靠近所述罐体内壁面和/或所述进口处设有射流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射流结构为在所述输入管靠近所述进口处形成的变截面积部。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位于所述内胆中,相应的,所述输入管位于所述内胆中,所述输出管的一端穿出所述内胆;

或者,所述罐体位于所述内胆的外部,所述输入管能与所述内胆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分别与储气机构连接的系统上游管路和与用水终端相连接的下游管路,所述下游管路上还设置有压力调节装置,且所述压力调节装置位于所述罐体下游。

进一步的,所述压力调节装置具有相对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其内部设置有压力调节机构,使所述入口端的压力大于所述出口端的压力。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设置于内胆内,所述输出管伸出所述罐体外的一端与所述下游管路连接;

或者,所述罐体设置于所述内胆的外部,并且设置于所述下游管路上,所述输出管与所述下游管路相连接,所述输入管能与所述内胆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热水器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胆上的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具有伸入所述内胆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管具有伸入所述内胆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端口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端口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热水器系统还包括能与所述储气机构相连通的进气口、供水口及排液口,以及与所述进气口、排液口及供水口连接的若干开关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包括对所述储气机构排水补气的第一状态以及压缩所述储气机构中的气体并在所述储气机构中进行气体和液体相混合的第二状态;相应的,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内胆和罐体分别能够存储预定量的气体和水,并且所述内胆和罐体能连通形成储气机构;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增压源能对所述储气机构中的气体进行压缩,和为所述储气机构内的气体和液体相混合提供压力。

进一步的,所述开关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进气口打开、所述排液口打开、所述供水口关闭;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控制所述进气口关闭、所述排液口关闭、所述供水口打开。

进一步的,还包括:能与所述第一管、第二管、系统上游管路、及罐体连通的第一切换阀;

所述第一切换阀用于改变所述第一管、第二管与所述系统上游管路、及罐体的之间的连通关系,以切换所述热水器系统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状态包括:对所述内胆排水补气的第一子状态和对所述罐体排水补气的第二子状态;

在所述第一子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阀将所述系统上游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连通,且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罐体连通;当达到第一预定液位时切换第一子状态到第二子状态;

在所述第二子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阀将所述系统上游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连通,且所述第一管与罐体连通;当达到第二预定液位时间切换第二子状态到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阀将所述供水口与所述第二管连通,且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罐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切换阀包括与输入管路连接的第一接口,与第二管连通的第二接口,与罐体连通的第三接口,及与第一管连通的第四接口;在第一状态的第一子状态时,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一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

在第一状态的第二子状态时,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

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切换阀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热水器系统还包括检测所述储气机构液位的若干检测装置,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若干检测装置分别用于检测第一预定液位和第二预定液位。

进一步的,还包括:与所述内胆连通的第三管,所述第三管具有伸入所述内胆的第三端口,所述第三端口的高度位于所述内胆的第一预定液位处且低于所述第一端口并高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端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能与所述系统上游管路连通,所述系统还包括能和所述第一管、第三管、以及所述罐体相连通的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用于改变所述第一管、第三管与所述罐体的连通关系,以切换所述热水器系统的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状态包括:对所述内胆排水补气的第一子状态和对所述罐体排水补气的第二子状态;

在所述第一子状态下,所述第二切换阀将所述第三管与所述罐体相连通;当达到第一预定液位时切换第一子状态到第二子状态;

在所述第二子状态下,所述第二切换阀将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罐体相连通,且所述第三管与所述罐体断开;当达到第二预定液位时切换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切换阀将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罐体相连通。

进一步的,当所述第一子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三管限定所述内胆的液体排至所述第一预定液位,相应的,所述热水器系统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二预定液位的检测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切换阀包括与第一管连通第一阀口,与第三管连通的第二阀口,及与所述罐体连通的第三阀口;

在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子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断开,所述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

在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二子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连通,和/或所述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

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和第三阀口连通。

进一步的,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胆与所述罐体之间的温度调节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温度调节机构为第二切换阀,所述第二切换阀包括与所述供水口相连通的第四端口,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切换阀的第一阀口、第四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并且根据预设温度调节第一阀口、第四阀口与第三阀口的开度比例。

进一步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系统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和/或流量监测装置;

当所述热水器系统压力达到预定压力时,和/或当所述热水器系统流量达到预定流量时,所述增压源启动。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所述的热水器系统通过将在内胆中存储预定量的气体,并且将内胆和罐体进行组合,当内胆与罐体连通时能形成储气机构,所述储气机构内用于制备微气泡水的气体包括内胆中存储的预定量的气体和罐体中的气体以及内胆与罐体之间的连接管路之间的气体。由于该储气机构借助了内胆以及内胆与罐体之间的管路进行储气,因此,所述罐体的体积可以大大缩小,从而使得该热水器系统整体结构所需占用空间较小,对安装位置要求低,能够实现在满足用户正常的微气泡水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较佳地节约用户的室内空间的目的。

此外,所述内胆中存储的预定量的气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节,当用户用水量较大时,可以将内胆中存储的气体的量调节得大些,当用户用水量较小时,可以将内胆中存储的气体的量调节得小些,从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一种热水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热水器系统中气液混合的状态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热水器系统中气液混合的状态示意图;

图3A是一种压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另一种压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第一管的变截面积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4B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管的变截面积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4C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又一种第一管的变截面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D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又一种第一管的变截面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二种热水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三种热水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四种热水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第五种热水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罐体1、进气口11、排液口12、供水口13、加热件20、内胆2、泵3、第一管21、第一端口210、第二管22、第二端口220、第三管23、第三端口230、压力调节装置4、第一切换阀5、第一接口51、第二接口52、第三接口53、第四接口54、第二切换阀6、第一阀口61、第二阀口62、第三阀口63、第四阀口64、开口211、温度调节装置7、第一压力检测装置81、第二压力检测装置82、流量传感器83、输入管31、变截面积部311、进口310、输出管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水器系统,能够在实现气液混合,以生成微气泡水供用户使用,不仅能节水环保,供水清洁性能强,且整体结构所需占用空间较小,较佳地满足了用户的各种需求。

请结合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热水器系统可以包括:内胆2;与所述内胆2连接的罐体1,增压源和加热件20。所述内胆2能够存储预定量的气体和水,所述罐体1能够存储预定量的气体和水;所述内胆2能与所述罐体1连通形成储气机构;所述增压源与储气机构连接,所述增压源能对所述储气机构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和为所述储气机构内的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时提供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胆2可以用于装水,或者装气,或者水与气的混合物等。所述内胆2整体上可以为中空的圆柱型壳体。当然,所述内胆2还可以为其他形状,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此外,根据所述内胆2的安装方式分类,所述内胆2可以为横式内胆2也可以为竖式内胆2等,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所述内胆2还可以设置有能对内胆2中的水加热的加热件20。具体的,所述加热件20的形式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的不同而不同,本申请中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例如,当所述热水器为储水式电热水器时,所述加热件20可以为电加热棒。所述电加热棒一端可以固定在内胆2上,另一端向内胆2的水中延伸。所述电加热棒与内胆2中的水接触,其电加热产生的热能传递给内胆2中的水后,能将内胆2内的水加热。

所述内胆2上可以设置有第一管21和第二管22。所述第一管21具有伸入所述内胆2的第一端口210,所述第二管22具有伸入所述内胆2的第二端口220。所述第一管21、第二管22分别与所述内胆2相连通,其中一根可以用于进水,另一根可以用于出水。其中,所述第一端口210与所述第二端口220所在高度可以不同,例如,所述第一管21对应的第一端口210的高度可以高于所述第二端口220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罐体1可以用于装水,或者装气,或者水与气的混合物。所述罐体1能与所述内胆2相连通。所述罐体1的形状可以为中空的圆柱型,其具有相对的顶端和底端。所述顶端、底端可以设置有圆弧过渡。所述罐体1在使用位置下,其顶端在上、底端在下。当然,所述罐体1的形状还可以为其他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所述罐体1上设有能够与内胆2存储气体区域连通的输入管31和能够与用户终端连通的输出管31,所述输入管31具有连通所述罐体1内的进口,所述输出管31具有连通所述罐体1的出口。

如图2A至2B所示,所述罐体1上可以设置有一个输入管31,即设置有至少一个进口。其中一个进口可以通过管路与所述内胆2相连通,以便能供内胆2中的气体或水中的至少一种进入所述罐体1。当所述罐体1上设置有一个进口时,所述进口既可以用于流通气体,也可以用于流通液体。当所述罐体1上设置有多个进口时,每个进口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一个用于进气,一个用于进水等。此外,所述罐体1上的输出管的个数可以为至少一个,相应的,出口个数也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当所述出口的个数为一个时,其能与排液口12或用水终端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具有位置差,所述进口的位置高于出口的位置,从而使得所述进口伸入所述罐体1内,且高于所述罐体1内的液位,所述出口低于所述罐体1内的液位。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气液混合的效果,在进口靠近所述罐体1内壁面和/或所述进口处可以设置设有射流结构,该射流结构可以将输入管31中导入的流体的进行增压,从而使罐体1中的气体与液体进行气液混合时达到较佳的混气效果。

请参阅图4A至图4D,所述射流结构可以为在所述输入管31靠近所述进口310处形成的变截面积部311。

如图4A所示,所述变截面积部311可以为在所述输入管31的进口310处形成的椭圆形开口。

或者,如图4C所示,所述变截面积部311可以为在所述输入管31的进口310处形成的孔径小于所述输入管31管体孔径的圆形开口。

或者,如图4B所示,所述变截面积部311可以为在所述输入管31的进口310处形成的十字型开口。

或者,如果4D所示,所述进口310为封闭端,所述变截面积部311可以为在所述输入管31靠近所述进口310的管壁上形成的多个开孔。

此外,所述变截面积部311还可以其他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胆2能与所述罐体1连通形成储气机构,所述储气机构用于存储用于制备微气泡水所用的气体。具体的,所述储气机构除了包括能相互连通的内胆2和罐体1,还可以包括用于连接所述内胆2和罐体1的管路。

具体的,所述内胆2与罐体1可以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串联,当向所述储气机构中进行排水补气后,所述内胆2中可以存储有预定量的气体。具体的该预定量的气体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求而设定,一般的,当用水量需求较大时,所述内胆2中存储的预定量的气体可以相对多些,甚至可以是全胆都存储气体;当用水量需求较小,所述内胆2中存储的预定量的气体可以相对少些,具体的,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定量的限定。在优选的情况下,利用内胆2中存储的气体结合罐体1内的气体制备的微气泡水可以满足用户一次使用量即可。当向所述储气机构中进行排水补气时,在所述内胆2补气完成后,继而可以对所述罐体1进行补气。其中,在对所述罐体1进行补气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内胆2与罐体1之间连接管路的排水补气。

当对所述储气机构完成排水补气后,可以利用增压源将所述储气机构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具体的,可以将内胆2内预定量的气体压缩至罐体1内,并为所述储气机构罐体1内的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提供压力,以便制备得到微气泡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增压源能对所述储气机构内的气体进行压缩,和为所述储气机构的内的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提供压力。具体的,所述增压源可以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泵3、具有预定压力的液体。其中,所述泵3可以为水泵,当所述水泵开启运行时,所述水泵可以为流经其的水增压,同时也可以为与其连通的罐体1增压,即在制备微气泡水时,所述水泵能提供气体和水进行混合时所需的压强。此外,所述水泵也可以作为热水器系统水循环的动力装置。一般的,热水器系统中可以设置有水泵以提供水循环的动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增压源为水泵时,其可以利用热水器系统中现有的水泵,而不用再单独增设水泵,从而有利于节约成本,节省整个热水器系统的空间,优化产品结构。当然,所述增压源还可以为其他能够提供压力的增压装置的形式,具体的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此外,所述增压源还可以为具有预定压力的液体,例如带有一定压力的水,当该具有压力的水流向所述储气机构时,其可以将储气机构中的气体压缩,并且压力水与压缩的空气相冲撞时可以较好地实现气液混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水器系统可以包括:对所述储气机构排水补气的第一状态以及压缩所述储气机构中的气体并在所述储气机构中进行气体和液体相混合的第二状态;相应的,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内胆2和罐体1能连通形成储气机构;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增压源能对所述储气机构中的气体进行压缩,和为所述储气机构内的气体和液体相混合提供压力。

具体的,热水器系统在使用时的第一状态为对储气机构排水补气的排水补气状态,通过对储气机构进行排水补气,以将制备微气泡所需的气体补充入所述热水器系统的储气机构中。热水器系统在使用时的第二状体为压缩所述储气机构中的气体并在所述储气机构中进行气液混合的气液混合状态。

其中,所述气液混合时,可以在将内胆2中的预定量气体压缩至所述罐体1中,然后在在所述增压源作用下的水能通过所述进口喷入所述罐体1中与罐体1中的气体相混合,所述罐体1中进行气液混合,以制备得到微气泡水供给用户终端。

如图2B所示,具体的,所述罐体1具有相对的顶端和底端,所述罐体1在使用时一般顶端在上,底端在下。所述罐体1中设置有自所述底端向顶端伸入的管体,所述进口由所述管体靠近所述顶端的端口形成。使用时,当所述罐体中储存有气体时,在增压源增压作用下的压力水通过所述管体向上喷出,首先与罐体中的气体发成初步接触,达到一定的溶气效果;进一步的与罐体靠近顶端的内壁发生碰撞后压力水向各个方向扩散,形成液滴、液膜并向水下冲击时卷入空气,实现较好的二次溶气。由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压力水能撞击罐体的内壁后再与气体发生二次溶气,相对而言,气溶效率较高,从而缩短微气泡制备的时间。

当然,也可以将所述罐体1中的气体压缩至内胆2中,然后在所述内胆2中进行气液混合;或者可以分别在所述内胆2和罐体1中进行气液混合,具体的,气液混合的方式和混合的位置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所述热水器系统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储气机构下游的压力调节装置4。

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可以设置在整个热水器系统的下游位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用于将储气机构至其本身之间的压力维持在预定的范围内。具体的,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的形式可以为压力调节阀中的一种,例如自力式压力调节阀,例如释气装置等,也可为液压压力控制阀,例如溢流阀,也可以为压力可以控制的电子膨胀阀、热力膨胀阀等,或者还可以为其他形式,具体的,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的控制原理可以根据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的具体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3A,例如在沿着流体流动的方向上,设置有至少一级变孔径结构,该压力调节装置4包括一个中空的管体,其管体内设置有至少一个节流部件。该节流部件可以为孔径小于该管体内径的结构。此外,在所述节流板上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上可以依次开设有开孔个数依次增多的流通孔,使得整体上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上,流通截面积逐级增大。流体流经该节流机构时,由于流通截面积突然变小,其流体的压力会相应增大,从而能实现压力维持的功能。

请参阅图3B,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还可以设置有流通截面积变化的背压弹簧,或者其他节流机构,本申请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其中,所述预定压力为储气机构中气液混合所需的压力,有利于微气泡的生成和维持。例如,当所述增压源为水泵,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内胆2的上游,当所述水泵开启运行时,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能将所述水泵至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之间的压力维持在0.2兆帕以上。当通过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控制所述水泵至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之间的压力在0.2兆帕以上时,所述预定压力为内胆2中气液混合所需的压力,有利于微气泡的生成和维持。具体的,一方面当所述压力在在0.2兆帕以上时,有利于更多的空气溶解在水中,形成溶度较大的微气泡水;另一方面,有利于所述微气泡水在管路中流动时,维持微气泡水的状态,防止水中的气泡逐渐变大。

当然,所述预定压力的范围也并不限于上述列举,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技术精髓的启示下,还可以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达到的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所述热水器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热水器系统压力的压力检测装置。

当在所述罐体1中进行气液混合时,所述压力检测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罐体1内的压力是否达到预定工作压力的第一压力检测装置81和用于检测所述罐体1内的压力是否低于预定保压压力的第二压力检测装置82。

其中,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81和第二压力检测装置82可以设置在所述罐体1连通的管路上,例如可以设置在所述罐体1至所述压力调节装置4之间的管路上。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81和第二压力检测装置82可以与控制器电性连接。当所述第一压力检测装置81检测到的所述罐体1的压力达到预定工作压力时,此时所述控制器才可能控制所述热水器系统进入气液混合的第二状态,进行气液混合。当所述第而压力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所述罐体1的压力低于保压压力时,所述控制器能控制所述热水器系统停止气液混合的第二状态,从而能够保证该热水器系统能够稳定地制备微气泡水。

所述微气泡是指尺寸在几个或者几十个微米的气泡。微气泡的表面在水中带有微弱的负电荷,能够吸附油脂、蛋白质等物质,从而将它们带离皮肤和毛发等。当使用带微气泡的微气泡水进行洗浴时,每分钟有大量的微小气泡可以深入到毛发根部等原本难以清理的部位,将堆积在这里的,例如皮脂、油脂等污垢彻底清除。

此外,所述微气泡水还具有独特的杀菌的作用。具体的,所述微气泡水的杀菌过程包括吸引与杀灭两个过程,所述微气泡带有静电,其可以吸附水体中的细菌与病毒;然后,随着气泡的破裂,于气泡周围激发大量的自由基及破裂所产生的超高温高压,把吸附的细菌病毒杀死。上述杀灭的过程是一个完全的物理杀灭过程与常规的消毒杀菌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相对于常规的化学杀菌而言更环保健康。

本申请所述的热水器系统通过将在内胆2中存储预定量的气体,并且将内胆2和罐体1进行组合,当内胆2与罐体1连通时能形成储气机构,所述储气机构内用于制备微气泡水的气体包括内胆2中存储的预定量的气体和罐体1中的气体以及内胆2与罐体1之间的连接管路之间的气体。由于该储气机构借助了内胆2以及内胆2与罐体1之间的管路进行储气,因此,所述罐体1的体积可以大大缩小,从而使得该热水器系统整体结构所需占用空间较小,对安装位置要求低,能够实现在满足用户正常的微气泡水使用需求的同时能够较佳地节约用户的室内空间的目的。

此外,所述内胆2中存储的预定量的气体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进行适应性调节,当用户用水量较大时,可以将内胆2中存储的气体的量调节得大些,当用户用水量较小时,可以将内胆2中存储的气体的量调节得小些,从而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胆2与罐体1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串联,所述增压源能对所述储气机构的内胆2内的气体压缩至罐体1内提供压力和为所述储气机构罐体1内的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时提供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胆2与罐体1在沿着流体流动方向上相串联形成所述储气机构,流体包括:水或气能进入所述内胆2后通过内胆2与罐体1之间的管路进入所述罐体1中。当所述内胆2和罐体1串联组成的储气机构完成排水补气后,所述增压源能对所述储气机构的内胆2内的气体压缩至罐体1内提供压力和为所述储气机构罐体1内的气体和液体进行混合时提供压力。其中,相对于单纯依靠罐体1进行溶气的方式而言,可以将罐体1的体积大大缩小。例如,当需要6升的气体时,可以将4升甚至更多的气体存储在内胆2中。当进行气液混合时,将该内胆2中的气体压缩进该罐体1中进行气液混合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水器系统还可以包括能与所述储气机构相连通的进气口11、供水口13及排液口12。其中,所述进气口11用于流通向所述储气机构供给的气体,所述供水口13用于流通向所述储气机构供给的水,所述排液口12用于将所述储气机构补气时将其内部预定的水排出。其中,所述进气口11、供水口13、排液口12的设置位置和个数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例如,所述进气口11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所述排液口12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或多个。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口11可以设置在所述内胆2的上游,所述排液口12可以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下游。

当所述热水器系统进行排水补气时,通过所述进气口11可以将气依次补充入内胆2中和罐体1中;通过所述排液口12可以将所述内胆2和罐体1中的水依次从所述排液口12中排出。其中,所述进气口11的个数可以为一个,所述排液口12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从而使得整体上所述热水器系统的减少了不必要的开口,优化了结构,从而降低了成本;同时也可以尽可能减少后续气液混合时压力的泄漏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口11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所述第一进口设置在所述内胆2的上游,所述第二进口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上游;所述排液口12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第一出口设置在所述内胆2的下游,所述第二出口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下游。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口11的个数可以为多个,例如所述进气口11可以包括第一进口和第二进口,其中,所述第一进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内胆2的上游,用于向所述内胆2供气;所述第二进口可以设置在所述罐体1的上游,用于向所述罐体1供气。所述排液口12的个数也可以为多个,例如所述排液口12可以包括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其中所述第一出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内胆2的下游,用于将所述内胆2中预定量的水排出,所述第二出口可以设置在所所述罐体1的下游,用于将所述罐体1中的水排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水器系统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储气机构排水补气量的检测件,与所述检测件电性连接的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且用于控制所述进气口11、排液口12及供水口13通断的开关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装置、所述检测件与所述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器可以根据所述检测件获取的电信号,控制所述开关装置的开闭从而实现所述进气口11、排液口12和供水口13的通断。其中,所述开关装置可以为能够控制管路连通或断开的电磁阀的形式,例如可以为气动开关阀或电动开关阀等,具体的,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具体的,所述开关装置包括多个电磁阀,其能在在第一状态时,控制所述进气口11打开、所述排液口12打开、所述供水口13关闭;在第二状态时,控制所述进气口11关闭、所述排液口11关闭、所述供水口13打开。

具体的,所述检测件可以为下述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流量检测件、液位检测件。

其中,当所述检测件为流量检测件时,具体的该流量检测件可以为能够获取管路中流量信息的流量传感器83。该流量传感器83可以设置在所述内胆2上游的供水管路上。当所述控制器获取该流量传感器83的流量信号后,结合时间信号可以确定出流体的流量,进而判断出内胆2中是否已经达到需要达到的预定液位,若达到则向所述开关装置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改变开关装置的开闭状态。

当所述检测件为液位检测件时,具体的该液体检测件可以为能够获取内胆2中液位信号的液位计。该液位计设置所述内胆2中,可以用于获取内胆2中的液位信号并将该液位信号提供给控制器。控制器可以根据该液位信号确定出内胆2中的液位,并判断该液位是否已经达到需要达到的预定液位,若达到则向所述开关装置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改变开关装置的开闭状态。

此外,当注入的气体流量为已知的流量值时,所述检测件还可以为能对输入储气机构内的气体时间进行统计的计时器。当然,所述检测件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技术精髓的启示下,还可以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达到的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如图1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水器系统还可以包括能与所述第一管21、第二管22、系统上游管路、及罐体1连通的第一切换阀5。其中,所述系统上游管路位于所述内胆2的上游,且能与所述进气口11、供水口13相连通。所述第一切换阀5用于改变所述第一管21、第二管22与所述系统上游管路、罐体1的连通关系,以切换所述热水器系统的工作状态。

所述热水器系统的工作状态可以包括对所述储气机构排水补气的第一状态以及压缩所述储气机构中的气体并在所述储气机构中进行气体和液体相混合的第二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状态可以包括:对所述内胆2排水补气的第一子状态和对所述罐体1排水补气的第二子状态。

在所述第一子状态下,所述开关装置控制所述进气口11、排液口12打开,控制所述供水口13关闭,同时所述第一切换阀5将所述进气口11与所述第一管21连通且所述第二管22与所述罐体1连通;气体能依次通过所述进气口11、所述第一管21进入并存储在所述内胆2中。

当控制器接收到检测件检测到的表示所述内胆2中补气完成,液位下降到预定液位时,给所述第一切换阀5发出控制信号,使得所述热水器系统进入对罐体1排水补气的第二子状态。

在所述第二子状态下,所述第一切换阀5将所述进气口11与所述第二管22连通且所述第一管21与所述罐体1连通,气体能依次通过所述进气口11、所述第二管22及所述内胆2进入并存储在所述罐体1中。当所述罐体1中完成排水补气后,所述热水器系统可以进入气液混合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状态的启动可以由用户打开用水终端后触发,也可以通过其他触发信号触发,例如,可以是在所述罐体1中完成排水补气后的预定时长后,或者可以是表示罐体1中的液位为零时,或者可以根据学习用户的用水习惯,在用户需要用水之前的预定时长前。此外,所述热水器系统进入所述第二状态的触发条件还可以为其他,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开关装置控制所述进气口11和排液口12关闭,控制所述供水口13关闭,同时所述第一切换阀5将所述供水口13与所述第二管22连通且所述第一管21与所述罐体1连通,所述增压源为所述热水器系统提供预设工作压力。

当所述内胆2与所述罐体1沿着流体方向顺次连通时,所述热水器系统在工作时,可以依次对内胆2、罐体1进行排水补气。其中对所述内胆2进行排水补气时,可以将所述第一管21作为进气管,所述第二管22作为排水管。其中,所述第一管21伸入内胆2中的第一端口210的高度高于内胆2的预定液位。该预定液位与所述内胆2中需要补入的气体量或需要排出的水量相对应。当内胆2中补入的气体量到达该预定液位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切换阀5进行切换,使得第二管22与进气口11相连通,通过所述第二管22进行进气;使得所述第一管21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从进气口11进入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管22进入所述内胆2中,与内胆2中的水接触后,通过所述第一管21的第一端口210通入所述罐体1中,使得罐体1中的水排出,并充满空气。在此过程中,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的内胆2的气体能够与所述内胆2中的水进行混合,使得内胆2中的水融入一定的气体。

进一步的,当完成对所述储气机构的排水补气之后,可以将所述第二管22与供水口13相连通,向所述内胆2中进行供压力水。压力水通过第二管22进入所述内胆2中后,可以将内胆2预定液位以上的气体进行压缩进罐体1中。当液位到达所述第一管21的第一端口210后,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管21的第一端口210将混有气的水压进所述罐体1中,进行气液混合,以制备微气泡水,供给用户终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切换阀5可以包括与系统上游管路连通的第一接口51,与第二管22连通的第二接口52,与罐体1连通的第三接口53,及与第一管21连通的第四接口54。具体的,所述第一切换阀5可以为四个接口之间能够两两组合连通的四通阀,当然,所述第一切换阀5还可以其他阀的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切换阀5的第一接口51和第四接口54连通,第二接口52和第三接口53连通。此时,所述第一管21远离所述第一端口210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接口54相连通,所述第二管22远离所述第二端口2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52相连通。气体能够通过进气口11进入所述系统上游管路、第一切换阀5的第一接口51至第四接口54,通过所述第一管21进入所述内胆2中,通过所述第二管22将内胆2中的水依次通过第一切换阀5的第二接口52至第三接口53、罐体1至排液口12排出。

当到达预定液位时,所述第一切换阀5的第一接口51和第二接口52连通,第三接口53和第四接口54相连通。此时,所述第二管22远离其第二端口220的一端和第二接口52相连通;所述第一管21远离其第一端口210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接口54相连通。气体能够通过进气口11进入所述系统上游管路、第一切换阀5的第一接口51至第二接口52,通过所述第二管22进入所述内胆2中,然后通过所述第一管21将气体通过第一切换阀5的第四接口54至第三接口53至罐体1,同时将罐体1中的水从排液口12排出。

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切换阀5的第一接口51和第二接口52连通,第三接口53和第四接口54连通。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时,所述第一切换阀5的接口连通关系可以维持不变。供水口13的水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管22进入所述内胆2中,并通过所述第一管21将内胆2中的气体压入所述罐体1中,并通过所述第一管21将水压入所述罐体1中,以便与罐体1中的气体进行气液混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气液混合时,充分利用了内胆2中以及内胆2与罐体1连接的管路中存储的气体,再加上内胆2中的水在给内胆2补气时气与水冲撞融入了一定的气体,因此,相对于单纯的利用罐体1进行储气进行气液混合的方式而言,能够大大缩小罐体1的体积,从而节约成本和使得整个热水器系统小型化。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胆2中可以设置有用于控制内胆2中液位的液位限定机构。

具体的,所述液位限定机构可以为单独设置在所述内胆2中的第三管23,所述第三管23具有伸入内胆2中的第三端口230,所述第三端口230的位置与内胆2中的预定液位相齐平。或者,所述液位限定机构还可以为设置在所述内胆2的第一管21上的一个开口,所述开口的位置与内胆2中的预定液位相齐平。当然,所述液位限定机构的形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技术精髓的启示下,还可以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达到的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当设置所述液位限定机构后,可以通过所述液位限定机构直接控制所述内胆2中的补气量和排水量,此时可以省略检测件的设置。其中,所述液位限定机构可以为单独设置在所述内胆2中的第三管23,切该第三管23伸入内胆2中的端口位置在预顶液位处,或者可以是在所述第一管21上开设一开口,该开口的位置位于预定液位处,或者还可以为其他能控制所述内胆2排水补气时的液位的结构,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4或图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热水器系统还可以包括:与所述内胆2连通的第三管23,所述第三管23具有伸入所述内胆2的第三端口230,所述第三端口230的高度位于所述内胆2的预定液位处且低于所述第一端口210并高于所述第二端口2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设置有伸入内胆2的第三端口230的第三管23限定所述内胆2中的补气量和排水量。具体的,所述第三端口230的高度位于所述内胆2的预定液位处且低于所述第一端口210并高于所述第二端口2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管22可以与所述供水口13连通。所述系统还可以包括能和所述第一管21、第三管23以及所述罐体1相连通的第二切换阀6。所述第二切换阀6用于改变所述第一管21、第三管23与所述罐体1的连通关系,以切换所述热水器系统的工作状态。

所述热水器系统的包括的工作状态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具体的,可以包括对储气机构排水补气的第一状态和气液混合的第二状。其中,所述第一状态可以包括:对所述内胆2排水补气的第一子状态和对所述罐体1排水补气的第二子状态。

其中,在所述第一子状态下,所述第二切换阀6将所述第三管23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气体能依次通过所述进气口11、所述第二管22进入并存储在所述内胆2中。在所述第二子状态下,所述第二切换阀6将所述第一管21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气体能依次通过所述进气口11、所述第二管22和第一管21进入并存储在所述罐体1中。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切换阀6将所述第一管21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供水口13中的水能够通过所述第二管22进入内胆2,将所述内胆2中的气体压缩进入罐体1中,并将压力水注入罐体1中,进行气液混合,以制备微气泡水,供给用户终端。

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切换阀6包括与第一管21连通第一阀口61,与第三管23连通的第二阀口62,及与所述罐体1连通的第三阀口63。具体的,所述第二切换阀6可以为三个阀口能两两组合连通的三通阀,此外,所述第二切换阀6可以与缩水第一切换阀5相同,为四通阀等。当然,所述第二切换阀6还可以为其他阀的形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子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61和第三阀口63断开,以防止注入内胆2中的气体依次通过所述第一管21、罐体1、排液口12向外泄出。同时,所述第二阀口62与第三阀口63连通,以便所述第三管23能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同时所述开关装置控制进气口11和排液口12打开,供水口13关闭。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管22进入所述内胆2,并将内胆2中预定量的水通过所述第三管23排至所述罐体1,经过所述排液口12排出。

在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二子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61和第三阀口63连通,以便所述第一管21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从所述进气口11进入的气体通过所述第二管22进入所述内胆2,并将气体通过所述第一管21注入所述罐体1中,从而将罐体1中以及内胆2与罐体1之间的连接管路中也充满气体。与此同时,所述第二阀口62可以与所述第三阀口63相连通,以便所述第三管23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此时,从所述第二管22进入所述内胆2中的气体可以从所述第三管23进入所述罐体1中。

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的第二子状态时,至少要保证所述第一管21、第三管23中的至少一根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以便将气体注入罐体1中同时将罐体1中的水排出。当对罐体1排水补气时,所述第一管21、第三管23同时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可以提供排水补气的效率。

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阀口61和第三阀口63连通,以便通过所述第一管21将内胆2中的气体压缩至所述罐体1中,另外,也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管21将压力水注入所述罐体1中,以便进行气液混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热水器系统在所述内胆2与所述罐体1之间还可以设置有温度调节机构。所述温度调节机构的入口侧一方面能与所述供冷水的供水口13相连通,另一方能够与所述内胆2的出水端相连通,其出口侧与所述罐体1相连通。也就是说,所述温度调节机构可以通过调节所述入口侧进入的冷水和内胆2提供的热水的比例,向所述罐体1提供温度适宜的水制备微气泡水,当用户打开用水终端时,可以直接获得温度适宜浓度较高的微气泡水。也就是说,避免了因内胆2中温度过高,造成微气泡水的温度过高,进一步为了获得温度适宜的微气泡水而向微气泡水中直接掺入冷水,造成微气泡水的稀释的问题。

请参阅图6,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调节机构可以为第二切换阀6,所述第二切换阀6还可以包括与所述内胆2上游管路相连通的第四阀口64,在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切换阀6的第一阀口61、第四阀口64与第三阀口63连通,并且根据预设温度调节第一阀口61、第四阀口64与第三阀口63的开度。

在本实施中,可以利用所述第二切换阀6实现温度调节的功能。具体的,所述第二切换阀6还可以包括与所述内胆2上游管路相连通的第四阀口64。当在第二状态下,所述供水口13打开后,从供水口13进入的水可以通过所述内胆2上游管路进入所述第四阀口64,从而进入与该第四阀口64相连通的罐体1中。

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第二切换阀6的第二阀口62也与所述第三阀口63相连通。所述第一阀口61用于向所述罐体1提供内胆2中的热水,所述第四阀口64用于向所述罐体1提供供水口13流入的冷水。其中,所述热水器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设置有预设温度,所述预设温度为用户期望用水终端流出的温度。此时,所述热水器系统的控制器可以根据所述内胆2中的水温和供水口13提供的水温确定热水与冷水的混合比例,从而确定所述第二切换阀6的第一阀口61、第四阀口64与所述第三阀口63的开度比例,以保证用水终端流出温度适宜的微气泡水。

请参阅图7,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21还具有伸入所内胆2的开口211,所述开口211位于所述内胆2的预定液位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液位限定机构可以为所述具有所述开口211的第一管21。所述开口小于所述第一管21的第一端口210,具体的,所述开口211的流通面积与所述第一端口210的流通面积可以在预定的比例范围以内。

使用时,可以通过所述第二管22向所述内胆2中进行注气排水。当液位到达所述开口211位置时,持续注气一段时间,可以将气体和少量的水注入所述罐体1中,使得所述罐体1中充满气体。然后关闭进气口11和排液口12,打开供水口13,水通过所述第二管22注入所述内胆2中,并能通过所述第一管21的第一端口210将气压入所述罐体1中,并且后续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端口210和开口向所述罐体1中注入压力水,实现气液混合,以制备得到微气泡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有温度调节装置7,所述温度调节装置7可以设置在所述内胆2与所述罐体1之间,其具体的连通关系以及实现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参照上述实施方式,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8,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罐体1可以位于所述内胆2中,相应的,所述输入管31位于所述内胆2中,所述输出管32的一端穿出所述内胆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罐体1可以位于所述内胆2中,此时相应的,所述输入管31、罐体1与输出管32组成的串联机构可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管21的功能。

上述实施方式除了能够实现制备微气泡水的功能外,整体上结构紧凑,可以节约出罐体1所占用的空间,进一步缩小了热水器系统所需占用的空间。

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