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灶架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0085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炉灶架及燃气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炉灶架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可以吸收利用炉灶向四周散发的热量的炉灶架,即在炉灶架内设有存水的蓄水腔,在一些餐馆等需要长时间使用炉灶的厨房,在进行烹饪食物的同时,炉灶散发的热量可以逐渐对四周的蓄水腔进行加热,蓄水腔里的热水不但可以很好的用来刷洗餐具,一些菜品的制作也会需要有一定温度的热水,因此,自带有蓄水腔的炉灶架很受人们的欢迎。

然而,现有技术中提供的炉灶架的侧壁一般只是垂直的平面结构,炉灶与蓄水腔的解除面积只相当于竖直的侧面的面积,导致热量吸收的效率较低;此外,现有技术还在炉灶散发周围的热量辐射不到的高度也设有蓄水腔(比如炉灶放置区的四周),导致蓄水腔容量过大,使得受热面积相对于蓄水腔总面积占比更少,使蓄水腔内的水升温很慢,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炉灶架及燃气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带有蓄水腔的炉灶架对炉灶散发的热量的利用率低下或者价格昂贵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炉灶架,包括基座、炉灶支撑板和支撑所述基座的若干支撑脚;

所述基座为顶部开口结构,所述基座的底面设有所述炉灶支撑板,若干所述支撑脚等间距的的固定在所述基座或炉灶支撑板上;

所述基座设有中空部分,所述基座的中空部分包括炉灶放置区和加热区,所述加热区位于所述炉灶放置区的上方,所述加热区四周的侧壁内部为中空的蓄水腔,所述顶部开口位置处间隔设有若干内凹斜面,所述内凹斜面与中空部分的侧壁之间形成的角度为钝角,相邻所述内凹斜面之间设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块。

进一步的,所述炉灶支撑板与所述基座的底面焊接固定,所述炉灶支撑板上均匀设有用于通风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区四周的侧壁外侧设有隔热层;

所述隔热层为不锈钢制成,所述隔热层的顶面与所述基座的顶面平齐,所述隔热层的底面位于所述加热区和所述炉灶放置区的交界处所在的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层可拆卸的固定在所述加热区侧壁的外侧,且所述隔热层包裹所述基座的三分之一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炉灶放置区的侧壁由长方形的钢板组成,所述钢板的为短边的两端相互焊接固定;

所述钢板上设有方便与外部燃气管与放置在炉灶放置区内的炉灶连接的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脚的一端与所述基座通过螺栓连接固定,所述支撑脚的另一端上设有方便移动的脚轮。

进一步的,还包括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设置在所述蓄水腔的底部并与所述蓄水腔相连通,所述排水管上设有控制管道开闭的第一球阀。

进一步的,还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

所述进水管设置在所述蓄水腔的侧壁上,所述进水管一端与所述蓄水腔连通,另一端与自来水管连通,所述进水管上设有控制管道开闭的第二球阀;

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蓄水腔的侧壁上;

所述出水管与所述蓄水腔连接处距所述蓄水腔底部的高度大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蓄水腔连接处距所述蓄水腔底部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高于所述基座的顶面,且所述出水管的出水方向正对于所述基座的加热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炉灶以及如上述所述的炉灶架;

所述炉灶设置在所述炉灶架的炉灶放置区内,并通过连接孔与外部的燃气管相连。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炉灶架和燃气灶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炉灶架,具体的包括基座、炉灶支撑板和支撑基座的若干支撑脚,其中,炉灶支撑板固定在基座的底面,用于支撑炉灶,基座与炉灶支撑板共同形成的内凹的中空部分具体分为炉灶放置区和加热区,加热区为炉灶发出的火焰所分布的区域,在炉灶工作时,只有加热区处的侧壁才能吸收到热量,位于加热区下方的炉灶放置区的四周侧壁显然可吸收的热量很少,同时,也只有加热区四周的侧壁的内部设有中空的蓄水腔,而不在炉灶放置区四周也设有蓄水腔,这样,相对的减少了蓄水腔的总蓄水空间,也减少了内部的水向外界散热的速度,且在蓄水腔受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蓄水腔内的 水能够在炉灶工作时,升温速度更快,更有效率的完成设置蓄水腔想要达到的功能。

进一步的,还在基座的顶部开口处间隔设置有若干的内凹斜面,内凹斜面与中空部分的侧壁之间形成的角度为钝角,相邻内凹斜面之间设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块。此时,加热区的总面积包括中空部分处竖直侧壁表面积的同时,还包括设置内凹斜面形成的三角柱体形的两个顶面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使加热区的总受热面积变大,使蓄水腔内的水升温更快,也增加了炉灶架对热量的利用率。

更甚者,在锅具等放置在基座的顶面上进行加热的同时,火焰可能会通过内凹斜面冒出基座的顶面,进而对基座的部分顶面也进行加热,进一步的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炉灶架还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燃气灶与上述炉灶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支撑腿的炉灶架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A;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支撑腿的炉灶架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无支撑腿的炉灶架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标:1-基座;2-炉灶支撑板;3-蓄水腔;4-内凹斜面;5-加热区;6-炉灶放置区;7-隔热层;8-进水管;9-出水管;10-排水管;11-连接孔;12-通孔;13-第一球阀;14-第二球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炉灶架,包括基座1、炉灶支撑板2和支撑基座1的若干支撑脚;基座1为顶部开口结构,基座1的底面设有炉灶支撑板2,若干支撑脚等间距的的固定在基座1或炉灶支撑板2上;基座1设有中空部分,基座1的中空部分包括炉灶放置区6和加热区5,加热区5位于炉灶放置区6的上方,加热区5四周的侧壁内部为中空的蓄水腔3,顶部开口位置处间隔设有若干内凹斜面4,内凹斜面4与中空部分的侧壁之间形成的角度为钝角,相邻内凹斜面4之间设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炉灶架,具体的包括基座1、炉灶支撑板2和支撑基座1的若干支撑脚,其中,炉灶支撑板2固定在基座1的底面,用于支撑炉灶,基座1与炉灶支撑板2共同形成的内凹的中空部分具体分为炉灶放置区6和加热区5,加热区5为炉灶发出的火焰所分布的区域,在炉灶工作时,只有加热区5处的侧壁才能吸收到热量,位于加热区5下方的炉灶放置区6的四周侧壁显然可吸收的热量很少,同时,也只有加热区5四周的侧壁的内部设有中空的蓄水腔3,而不在炉灶放置区6四周也设有蓄水腔3,这样,相对的减少了蓄水腔3的总蓄水空间,也减少了内部的水向外界散热的速度,且在蓄水腔3受热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使蓄水腔3内的水能够在炉灶工作时,升温速度更快,更有效率的完成设置蓄水腔3想要达到的功能。

进一步的,还在基座1的顶面与基座1的中空部分出间隔设置有若干的内凹斜面4,内凹斜面4与中空部分的侧壁之间形成的角度为钝角,相邻内凹斜面4之间设有用于支撑锅具的支撑块。此时,加热区5的总面积包括中空部分处竖直侧壁表面积的同时,还包括设置内凹斜面4形成的三角柱体形的两个顶面和一个侧面的面积,使加热区 5的总受热面积变大,使蓄水腔3内的水升温更快,也增加了炉灶架对热量的利用率。

更甚者,在锅具等放置在基座1的顶面上进行加热的同时,火焰可能会通过内凹斜面4冒出基座1的顶面,进而对基座1的部分顶面也进行加热,进一步的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满足人们的需求。

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炉灶架还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便宜的特点。

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炉灶架的中空部分仍为竖直的筒形结构,虽然有顶部边缘设置的内凹斜面4,在锅具放置在基座1的顶面上时,锅具与基座1之间形成的缝隙还是很小,不能满足内部炉灶燃烧需要的氧气,现有的,人们经常通过在顶面上设置支架来支撑锅具,以方便提供充足的氧气,然而这种方式也容易导致火焰透过支架的缝隙散出,造成热量的浪费。

因此,本实施例在炉灶支撑板2上均匀设有用于通风的通孔12,以方便为炉灶的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此时,在保证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热量能够主要集中在加热区5,在主要对锅具加热的同时,绝大部分被蓄水腔3吸收,更大的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

此外,炉灶支撑板2设有通孔12,还方便对炉灶架的清洗。

进一步的,炉灶支撑板2可以焊接固定在基座1的底面上,保证其可以支撑炉灶即可。

或者,炉灶支撑板2也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可拆卸的固定在基座1的底面上,便于在炉灶支撑板2被腐蚀或因其他原因损坏时便于更换。

进一步的,考虑炉灶架的尺寸以及对蓄水腔3的存水量,本实施例设置的炉灶架中包裹形成蓄水腔3的侧壁厚度不会过厚,在保证便 于传热的同时,还需要避免位于基座1外侧的侧壁不会散热过快或者因为蓄水腔3内的水温过热而易烫伤使用者的情况。本实施例还在加热区5四周的侧壁外侧设有隔热层7。

具体的,隔热层7在保证隔热的同时,还需要耐高温的特性,本实施例设置隔热层7与基座1的材料相同,即为不锈钢制成,考虑到隔热层7的成本问题,设置隔热层7为空心结构,且隔热层7的顶面与基座1的顶面平齐,隔热层7的底面位于加热区5和炉灶放置区6的交界处所在的平面,空心结构的设置使隔热层7隔热性能更好。

隔热层7可以与基座1一体成型,也可以相互组装成为一体,隔热层7可以焊接固定在基座1上,也可以可拆卸的固定在基座1上,如螺栓连接等。

如图3所示,在考虑蓄水腔3内的水很容易达到高温的情况下,只需考虑防止发生烫伤事故即可,不需要再考虑散热对温度的影响,此时,只需在基座1正对使用者的一侧设置隔热层7即可,即隔热层7只包裹基座1的三分之一区域即可,进一步的减少炉灶架的使用成本。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设置炉灶放置区6的侧壁由长方形的钢板组成,钢板的为短边的两端相互焊接固定,并与蓄水腔3一体固定,钢板围成的空心圆柱体主要起到支撑上方的蓄水腔3和防止外界灰尘进入炉灶安置区作用。

此外,在钢板上还需要设有方便与外部燃气管与放置在炉灶放置区6内的炉灶连接的连接孔11,连接孔11设置在正对使用者的一侧,具体的,是位于使用者右手边的一侧,方便在不使用炉灶时,关掉设置在燃气管上的控制开关。

进一步的,支撑脚的一端与基座1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以便于炉灶架的组装和拆卸,此外,支撑脚的另一端上还设有方便移动的脚轮,以方便炉灶架的移动。

具体的,本实施例设置四个支撑脚,且相邻的两个支撑脚上设有定向轮,另外两个相邻的两个支撑脚则设有万向轮,且定向轮和万向轮上均设有刹车装置,进一步的保证炉灶架的移动的灵活性和固定时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考虑炉灶架为不锈钢等金属制成,长时间与水接触,不可避免的对基座1造成腐蚀,影响基座1的使用寿命,因此,本实施例还包括排水管10,排水管10设置在蓄水腔3的底部并与蓄水腔3相连通,排水管10上设有控制管道开闭的第一球阀13。

进一步的,同样参照图4,还包括进水管8和出水管9,具体的,进水管8设置在蓄水腔3的侧壁(也可以位于蓄水腔3的底部)上,进水管8一端与蓄水腔3连通,另一端与自来水管连通,进水管8上设有控制管道开闭的第二球阀14;出水管9设置在蓄水腔3的侧壁(也可以位于蓄水腔3的顶部)上。

此外,需要保证出水管9与蓄水腔3连接处距蓄水腔底部的高度大于进水管8与蓄水腔3连接处距蓄水腔底部的高度。

本实施例设置的蓄水腔3的使用原理如下:打开第二球阀14,自来水管通过自身的压力向蓄水腔3内注水,直至水注满蓄水腔3并从出水管9流出,关闭第二球阀14,在对蓄水腔3加热后,由于热水较轻,热水首先位于蓄水腔3的上半部分,需要使用蓄水腔3内的热水时,打开第二球阀14,在自来水管的压力下,蓄水腔3的热水经由出水管9排出。

即只需通过第二球阀14即可控制蓄水腔3内的水的排出,且蓄水腔3内水一直是充满状态,保证能够一直被加热,方便而又灵活。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设置出水管9的出水口高于基座1的顶面,且出水管9的出水方向正对于基座1的加热区5,以便于直接向放置在炉灶架上的锅具进行注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炉灶以及上述所述的炉灶架,炉灶设置在炉灶架的炉灶放置区6内,并通过连接孔11与外部的燃气管相连。

燃气灶与上述炉灶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