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设备及其多联室内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884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及其多联室内机系统。



背景技术:

在我国南方地区,春季时节房屋潮湿现象严重,衣物易霉变,尤其对于衣帽间等存放衣物的居室,开启空调除湿功能十分有必要。然而,对于目前的家用多联机而言,单单运行衣帽间的一台空调除湿,既浪费电量,而且室外机长时间低频运行噪音较大,对于压缩机可靠性也有不良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仅靠制冷的方式除湿,除湿效果不理想,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因单开一台空调除湿导致的浪费电量以及除湿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降低除湿时的耗电量、保证除湿效果的多联室内机系统,同时还提供一种含有上述多联室内机系统的空调设备。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联室内机系统,包括:

连接管组,包括液管、气管、连接在所述液管与所述气管之间的第一支管与第二支管及连接支管,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第二支管并联设置;

两个换热器组,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第二支管上;

节流元件,设置于所述液管上;

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及第三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气管上,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上,并位于所述换热器组与所述气管之间,所述第三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管上,并位于所述换热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

压缩机,与所述第二阀门并联设置,所述压缩机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支管与所述第一支管上的所述换热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的另一端通过所述连接支管与所述气管连接;及

节流管路,所述节流管路的一端与所述液管与所述换热器组之间的第一支管连通,所述节流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阀门及所述换热器组之间的第二支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阀门,所述第四阀门设置于所述连接支管上,并位于所述换热器组与所述压缩机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联室内机系统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第四阀门与所述压缩机之间,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压缩机的排气端压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管路为节流毛细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元件为电子膨胀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节流元件为节流毛细管,所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五阀门,所述节流毛细管设置于所述液管上,所述第五阀门设置于所述液管上或所述液管与所述节流管路之间的所述第一支路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联室内机系统还包括两个分液头,两个所述分液头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第二支管上,并位于所述换热器组与所述液管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联室内机系统还包括两个集气管,两个所述集气管分别设置于所述换热器组上,并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支管与所述第二支管和所述气管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管上的所述换热器组靠近所述多联室内机系统的进气口设置,所述第一支管上的所述换热器组靠近所述多联室内机系统的出气口设置。

还涉及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多联室外机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多联室内机系统;

所述多联室内机系统与所述多联室外机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设备及其多联室内机系统,通过节流元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及第三阀门实现制冷、制热或除湿的切换。当多联室内机系统除湿时,节流元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及第三阀门关闭,压缩机运行,压缩机的排气端输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通过连接管路进入第一支管中,通过第一支管上的换热器组换热后,经节流管路节流后进入第二支管中,再通过第二支管上的换热器组换热后经压缩机的吸气端回流至压缩机,完成一个除湿周期的运行。第一支管上的换热器组与第二支管上的换热器组能够分别起到冷凝换热和蒸发吸热的作用,在不对环境温度造成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进行高效除湿,而且,多联室内机系统通过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在两个换热器组之间的自循环实现除湿,有效的解决因单开一台空调除湿导致的浪费电量以及除湿效果差的问题,降低多联室内机系统除湿时的耗电量,提高多联室内机系统的除湿效果,保证多联室内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节省能耗,进而保证空调系统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联室内机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

100-多联室内机系统;

110-连接管组;

111-液管;

112-气管;

113-第一支管;

114-第二支管;

115-连接支管;

120-换热器组;

131-第一阀门;

132-第二阀门;

133-第三阀门;

134-第四阀门;

140-压缩机;

150-压力传感器;

160-分液头;

170-集气管;

180-节流元件;

190-节流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设备及其多联室内机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该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应用于空调设备中,并与多联室外机配合使用,能够实现制冷、制热与除湿的目的,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本实用新型的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不对环境温度造成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进行高效除湿的同时,降低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除湿时的耗电量,有效的解决因单开一台空调除湿导致的浪费电量以及除湿效果差的问题,提高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除湿效果,保证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节省能耗,进而保证空调系统的使用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中,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包括连接管组110、两个换热器组120、节流元件180、阀门组件、压缩机140及节流管路190。连接管组110具有各种管路,用于连接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各个零部件,实现制冷剂的流通。换热器组120用于实现制冷剂的换热,制冷剂能够通过换热器组后实现蒸发吸热和冷凝放热的功能。节流元件180是用来调节制冷剂在液管111中的流量的。阀门组件具有通断的功能,通过阀门组件的通断实现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制冷、制热以及除湿之间切换。连接管组110包括液管111、气管112、连接在液管111与气管112之间的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及连接支管115,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并联设置。液管111与气管112均用于与空调设备的多联室外机连接。而且,两个换热器组120分别设置于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上,气管112与液管111中的制冷剂分别通过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进入对应的换热器组120中,再通过换热器组120进行换热。阀门组件包括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第一阀门131设置于气管112上,第二阀门132设置于第一支管113上,并位于换热器组120与气管112之间,第三阀门133设置于第二支管114上,并位于换热器组120与液管111之间。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的通断使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处于制冷、制热或除湿。当节流元件180与第一阀门131打开时,制冷剂能够在液管111与气管112之间流通;当节流元件180与第一阀门131关闭时,制冷剂不能在液管111与气管112之间流通。当第二阀门132打开时,制冷剂能够在第一支管113与气管112之间流动;当第二阀门132关闭时,制冷剂不能通过第一支管113进入气管112。而且,第三阀门133是用来实现第二支管114与液管111之间的通断的。第三阀门133打开时,液管111与第二支管114中的制冷剂能够流通,第三阀门133关闭后,液管111与第二支管114中的制冷剂不能流通。

压缩机140与第二阀门132并联设置,压缩机140的一端通过连接支管115与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的一端连接,压缩机140的另一端通过连接支管115与气管112连接。节流管路190的一端连接于液管111与换热器组120之间的第一支管113,节流管路190的另一端连接第三阀门133及换热器组120之间的第二支管114。也就是说,节流管路190在换热器组120远离压缩机140的一端连通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压缩机140是用来实现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除湿的主要动力部件。节流管路190是用来降低制冷剂的压力的,以使制冷剂在能够在两个换热器组120上分别进行冷凝换热和蒸发吸热。第三阀门133关闭的目的是避免除湿时第一支管113中的制冷剂不从节流管路190进入第二支管114而从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在与液管111的连接端处连通进入,避免制冷剂因不存在压力变化导致的换热器组120不能进行蒸发吸热的过程。这样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除湿时,第一支管113上换热器组120冷凝换热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之间的节流管路190进入第二支管114,保证第二支管114上换热器组120的换热效果,进而保证除湿效果。较佳地,节流管路190为节流毛细管,当然,还可为其他能够实现节流降压功能的部件。而且,节流元件180可以为电子膨胀阀,通过电子膨胀阀再控制制冷剂流量的同时实现液管111的通断;当然,节流元件也可为节流毛细管,此时,阀门组件还包括第五阀门,此时,节流毛细管设置在液管111上,以控制液管111上制冷剂的流量,同时配合第五阀门实现液管111的通断。需要说明的是,第五阀门设置在液管111上或者液管与节流管路190之间的第一支管113上都能够满足使用要求。

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制冷或制热时,第三阀门133打开,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是并行的,节流管路190不起作用。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除湿时,节流管路190工作,此时,第三阀门133关闭,第一支管113上换热器组120冷凝换热后的制冷剂需经过节流管路190节流后进入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蒸发吸热。

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除湿时,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关闭,此时,连接支管115、第一支管113、节流管路190与第二支管114之间能够形成回路,压缩机140运行,压缩机140的排气端送出的制冷剂通过连接支管115进入到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经换热器组120进行冷凝换热后经第一支管113进入节流管路190节流后进入第二支管114中,并通过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蒸发吸热,并通过第二支管114进入气管112并回流至压缩机140的吸气端,完成一个除湿运行周期。需要说明的是,当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除湿时,多联室外机无需开启,只需要单独开启压缩机140即可实现除湿操作,通过压缩机140的排气端排出的制冷剂在两个换热器组120之间的自循环实现除湿,这样能够避免单独除湿需要开启多联室外机的情况发生,降低空调设备在单独除湿时的能耗,节省耗电量,同时除湿时避免使用多联室外机还能提高多联室外机的可靠性,保证空调系统的使用性能。而且,由于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冷凝换热,第二支管114的换热器组120进行蒸发吸热,这样能够在不会环境温度造成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进行高效除湿,提高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除湿效果。较佳地,压缩机140可以为定频压缩机140。

当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制热时,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与第二阀门132均开启,且压缩机140停止运行,从多联室外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流经气管112,并分别通过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分别进入其上的换热器组120,经由两个换热器组120换热后,再通过对应的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将换热后的制冷剂汇集到液管111中流回多联室外机。当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制冷时,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与第二阀门132均开启,且压缩机140停止运行,从多联室外机排出制冷剂经液管111分别通过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分别进入其上的换热器组120,经由两个换热器组120换热后,再通过对应的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将换热后的制冷剂汇集到气管112中流回多联室外机。

而且,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还包括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分别电连接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两个换热器组120及压缩机140。多联机系统处于所需的工作模式时,控制装置控制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压缩机140执行对应的动作,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通过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及第二阀门132实现制冷模式、制热模式与除湿模式之间的切换。这样,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进行除湿时,两个换热器组120能够分别起到冷凝换热和蒸发吸热的作用,在不对环境温度造成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进行高效除湿,而且,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通过压缩机140排出的制冷剂在两个换热器组120之间的自循环实现除湿,有效的解决因单开一台空调除湿导致的浪费电量以及除湿效果差的问题,降低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除湿时的耗电量,提高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除湿效果,保证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运行的可靠性,节省能耗,进而保证空调系统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阀门组件还包括第四阀门134,第四阀门134设置于连接支管115上,并位于换热器组120与压缩机140之间。第四阀门134是用来实现连接支管115与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之间的通断的,而且,第四阀门134与控制装置电连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四阀门134的通断。第四阀门134关闭能够避免换热器组120与压缩机140之间的制冷剂流动。当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除湿时,第四阀门134打开,此时压缩机140排气端排出的制冷剂能够经连接支管115进入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中进行换热。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制冷或制热时,第四阀门134关闭,避免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中的制冷剂进入压缩机140中。通过第四阀门134保证制冷剂的有效流动,保证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工作效果。较佳地,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第三阀门133及第四阀门134均为电磁阀,当然,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第三阀门133及第四阀门134也可为其他能够实现通断的阀门。

再进一步地,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靠近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进气口设置,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靠近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出气口设置。房间中的空气进入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进行换热时,空气先与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换热,再与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换热,这样能够保证空气冷却在升温,保证房间内的温度适宜,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还包括两个分液头160,两个分液头160分别设置于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上,并位于换热器组120与液管111之间。分液头160用于汇集的制冷剂。进一步的,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还包括两个集气管170,两个集气管170分别设置于换热器组120上,并分别通过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和气管112连接。通过集气管170汇集的制冷剂,便于进入或者流出换热器组120。为了便于描述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各个零部件的位置关系,通过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制冷运行时的流向介绍各零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制冷运行时,制冷剂从液管111端进入,经过节流元件180后,分成两路分别进入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流向第一支管113和第二支管114上的分液头160,分液头160与液管111之间设置第五电磁阀,第一支管113的分液头160与第二支管114的分液头160之间通过节流毛线管连接,第一支管113在分液头160之后还设置换热器组120,第二支管114在分液头160之后还设置换热器组120,制冷剂经换热器组120换热后,汇集到第一支管113的集气管170及第二支管114的集气管170上,与集气管170连接的第一支管113上设置第二阀门132,与集气管170连接的连接支管115上设置第四阀门134,与集气管170连接的第一支管113和第二支管114管路汇总为气管112,在气管112上设置第一阀门131。而且,连接支管115连接压缩机140后与第一支管113和第二支管114的汇集点和第一阀门131中段旁接。

通常,多联室外机对应多个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运行,使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共享多联室外机运行制冷或制热模式,当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处于除湿模式时,该多联室内机系统100与其余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独立运行。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工作模式如下:

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具有制冷模式,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打开,第四阀门134关闭。当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通过共享的多联室外机运行制冷模式时,多联室外机的制冷剂通过节流元件180节流后,分到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的分液头160上,然后分别进入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蒸发吸热制冷的换热过程,换热后制冷剂分别汇集到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上的集气管170中,然后再次汇集经气管112回到多联室外机。

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具有制热模式,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打开,第四阀门134关闭。当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通过共享的多联室外机运行制热模式时,多联室外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流经气管112,分到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的集气管170上,然后分别进入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冷凝换热制热的换热过程,换热后制冷剂分别汇集到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上的分液头160中,然后再次汇集经液管111回到多联室外机。

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具有除湿模式,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关闭,第四阀门134打开。当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通运行独立除湿模式时,压缩机140开始运行,从压缩机140的排气管112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过开启的第四阀门134后,流向第一支管113上的集气管170,经过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冷凝换热后,制冷剂变成高压低温液态状态,并汇集到第一支管113上的分液头160中,经过节流管路190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支管114上的分液头160中,在经过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蒸发吸热后,制冷剂变成低温低压气态状态,然后汇集到第二支管114的集气管170上,最后流向压缩机140的吸气端,完成一个除湿周期的运行。由于第一支管113上换热器组120的冷凝换热与第二支管114上换热器组120的蒸发吸热的效果,能够在不会环境温度造成太大影响的前提下对室内空间进行高效除湿,保证除湿效果。

较佳地,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150,压力传感器150设置于第四阀门134与压缩机140之间,具体的,压力传感器150是位于第四阀门134与压缩机140的排气端之间的,压力传感器150用于检测压缩机140的排气端压力。压力传感器150是用来保证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除湿时的制冷剂含量,以保证有足够的制冷剂实现循环,进而保证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除湿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压力传感器150是位于压缩机140的排气端与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之间的,这样能够便于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制冷模式时直接转到除湿模式。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压力传感器150也可设置在压缩机140的吸气端与气管112之间,并通过配备对应的零部件,也可实现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制热模式时直接转到除湿模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仅以除湿模式是通过制冷模式转换为例进行说明。当多联室内机系统100从制冷运行模式转为初始运行模式时,控制装置先控制第一阀门131和第二阀门132关闭,第四阀门134及第三阀门133打开,且该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节流元件180开到最大,其余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节流元件180关闭,此时多联室外机低频运行,当压力传感器150检测到压缩机140的排气管112的实际压力值小于预设压力值时,多联室外机一直低频运行,此时多联室外机将制冷剂从液管111源源送入;直至压力传感器150检测到压缩机140的排气管112的实际压力值达到预设压力值时,多联室外机停机,且节流元件180关闭,第三阀门133关闭,多联室内机系统100按照除湿模式运行进行除湿。较佳地,预设压力值可以为单独的数值,也可为数值范围。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控制方法,通过该方法应用上述实施例中的多联室内机系统100,使得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处于不同的工作模式。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具有除湿模式,多联室内机系统100配合多联室外机后还能使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能够在制热模式、制冷模式及除湿模式之间切换。

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处于制冷模式,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打开,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第四阀门134关闭。液管111中的制冷剂分别流入连接管组110的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并通过换热器组120换热后汇集于气管112中。具体的,多联室外机的制冷剂通过节流元件180节流后,分到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的分液头160上,然后分别进入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蒸发吸热制冷的换热过程,换热后制冷剂分别汇集到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上的集气管170中,然后再次汇集经气管112回到多联室外机。

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处于制热模式,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打开,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第四阀门134关闭。气管112中的制冷剂分别流入连接管组110的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并通过换热器组120换热后汇集于液管111中。具体的,多联室外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流经气管112,分到第一支管113与第二支管114的集气管170上,然后分别进入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冷凝换热制热的换热过程,换热后制冷剂分别汇集到第一支管113及第二支管114上的分液头160中,然后再次汇集经液管111回到多联室外机。

在本实施例中,多联室内机系统的控制方法仅以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除湿控制方法为例进行说明。多联室内机系统100运行除湿模式时,包括如下步骤:

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关闭;

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压缩机140启动运行;

压缩机140的排气端输出的制冷剂先经过连接管路110的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冷凝换热;

随后制冷剂流经第一支管113进入节流管路190进行节流降压;

制冷剂进入经过连接管路110的第二支管114的换热器组120蒸发吸热;

制冷剂经第二支管114进入气管112后,回流至压缩机140的吸气端。

具体的,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关闭,第四阀门134打开,压缩机140开始运行,从压缩机140的排气管112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经过开启的第四阀门134后,流向第一支管113上的集气管170,经过第一支管113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冷凝换热后,制冷剂变成高压低温液态状态,并汇集到第一支管113上的分液头160中,经过节流管路190节流降压后进入第二支管114上的分液头160中,在经过第二支管114上的换热器组120进行蒸发吸热后,制冷剂变成低温低压气态状态,然后汇集到第二支管114的集气管170上,最后流向压缩机140的吸气端,完成一个除湿周期的运行。

进一步地,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节流元件180、第一阀门131、第二阀门132及第三阀门133关闭的步骤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阀门131与第二阀门132关闭,压力传感器150检测压缩机140的排气端的实际压力值;

若实际压力值达到预设压力值时,节流元件180与第一阀门131关闭。

具体为,第一阀门131与第二阀门132关闭,第四阀门134关闭时,压力传感器150检测压缩机140的排气端的实际压力值也就是说,通过压力传感器150检测压缩机140的排气端的实际压力值,这样能够保证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除湿时能够具有足够的制冷剂循环量,进而保证除湿效果。当压力传感器150检测到压缩机140的排气管112的实际压力值小于预设压力值时,多联室外机一直低频运行,此时多联室外机将制冷剂从液管111送入,以增加制冷剂的量;直至压力传感器150检测到压缩机140的排气管112的实际压力值达到预设压力值时,多联室外机停机,且节流元件180关闭,第三阀门133关闭,多联室内机系统100按照除湿模式运行进行除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多联室外机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多联室内机系统100与多联室外机连接。较佳地,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并联设置共享多联室外机,以实现制冷制热运行;除湿时,各个多联室内机系统100独立运行,以节省能耗。本实用新型的空调设备通过单独的压缩机140实现多联室内机系统100在除湿时的运行,避免通过开启多联室外机实现除湿,降低消耗的电量,节省能耗,同时,通过两个换热器组120实现冷凝换热与蒸发吸热保证不会对室内温度赵成太大影响,提高除湿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的记载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