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层格栅带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47808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层格栅带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流通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层格栅带调节阀。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建设的高速发展,高楼大厦大量拔地而起,使得中央空调系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的送风口,采用百叶风口后面配制风量调节阀的组合结构,以达到改变通风系统送风量之目的。现有两种风口调节阀,其一例如公告号为CN2596260Y的中国专利《空调风口人字阀》,公开了一种通过在活动叶片一侧套接齿轮,通过齿轮之间的啮合,实现对主动齿轮转动后,即能够将其余叶片同时驱动,实现阀门的启闭。

另一种为例如附图4所公开的调节阀,在阀体内壁滑移设置一滑移板,同时在滑移板上设置有能够驱动叶片转动的滑槽,最后通过对设置在滑移板上的推板进行推移,实现叶片的转动。但是作为操作端的推板是固定在滑移板上的,任何人都能够对该滑移板进行推动,因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事故发生,例如未知调节阀的关闭后,依旧使空调系统持续运行后造成的损坏,所以有必要对操作端进行必要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层格栅带调节阀,具有只能通过专用工具才能控制操作端来使叶片转动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单层格栅带调节阀,包括框型阀体、两端转动连接在所述阀体两侧壁上的叶片、滑移设置在所述阀体一侧壁上的调节板,所述调节板上设置有能够将所述调节板滑移的轨迹输出成所述叶片的转动轨迹的转换件,所述阀体在设置有所述调节板的侧壁上设置有一转动杆件,所述转动杆件的一端设置有能够将所述转动杆件的转动轨迹输出成所述调节板的滑移轨迹的控制件,所述转动杆件的另一端设置有供工具插接定位后驱动所述转动杆的操作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阀体一侧还设置有一转动杆件,在转动杆件前端设置的控制件实现将调节板在侧壁上实现滑移,该调节板在滑移时,能够带动叶片发生转动,实现对调节阀的启闭进行控制。转动杆件的外端还设置有操作端供工具插接,使得当需要对调节阀进行启闭时,需要采用工具插接进入到操作端后,才能发生转动。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直接控制推板来启闭相比,本方案中的阀体只能通过专业人员才能够进行操作,避免了普通人员对于该阀体的误操作,提高了调节阀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动杆件包过固定在所述阀体上的侧壁上的固定管、插接且轴向定位于所述固定管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杆前端的外周壁连接所述控制件,所述驱动杆的后端设置所述操作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杆通过一固定管实现定位在侧壁上,同时通过对操作端的转动,以实现对控制件的驱动,实现对调节板的驱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件包括偏心固定在所述驱动杆前端的插接杆、固定在所述调节板上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供所述插接杆插接的U型槽,所述U型槽的长度大于所述插接杆的外壁离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接杆的一端偏心设置在驱动杆的前端,同时另一端插接在固定在调节板上的限位板内设置的U型槽内;使得当驱动杆发生转动时,插接杆从驱动杆的一侧转动到驱动杆的另一侧,此时插接杆在U型槽内发生位移,与此同时限位板与插接杆径向定位,使得限位板被该插接杆带动,最终实现调节板在阀体侧壁上的滑移,U型槽补偿插接杆在转动时所产生的高度位移,避免插接杆与限位板发生卡位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操作端为设置在所述驱动杆的多棱边槽孔,所述槽孔的底壁设置有十字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端上设置有多棱边槽孔,实现工具总共一些多棱边杆件的插接,以实现对驱动杆的转动;另一方面在槽孔的底壁设置十字槽也能够供操作人员通过螺丝刀进行对驱动杆的转动,扩大操作工具的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杆与所述固定管之间连接有一橡胶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杆与固定管之间设置的橡胶圈实现驱动杆与固定管之间的相对固定,同时当驱动杆收到的驱动力大于与橡胶圈之间的摩擦力时,能够发生转动,其实状态两者不会发生转动,确保叶片的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换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叶片上的转动盘、开设在所述调节板上的直槽、所述转动盘上偏心设置有插接于所述直槽上的定位杆;所述直槽延伸方向与所述调节板的滑移方向相互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板上设置的直槽用于控制转动盘上的定位杆的位置,其工作原理与控制件的调整原理相同,从而实现当调节板发生位移时,叶片能够发生转动,从而实现阀体的启闭。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板的两侧壁滑移设置在所述阀体的侧壁上设置的限位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板两侧通过限位槽定位在阀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体在所述叶片上方设置有格栅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格栅的设置能够避免较大物体对叶片造成冲击而破坏叶片的结构,确保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操作工具对操作端的共同使用,使得阀体上的叶片才能发生启闭,避免了处理工作人员之间的人员超差误操作,确保控制阀的安全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调节阀撤除格栅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阀体;2、格栅带;3、叶片;4、调节板;5、转换件;6、转动杆件;7、控制件;8、操作端;9、安装轴;10、限位槽;11、转动盘;12、直槽;13、通槽;14、定位杆;15、固定管;16、驱动杆;17、橡胶圈;18、十字槽;19、插接杆;20、限位板;21、U型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单层格栅带调节阀,参照图1,包括一框型阀体1,阀体1的前端设置有由多条平行设置的格栅所组成的格栅带2,后端设置有多块两端与阀体1转动连接的叶片3,格栅带2的设置防止大体异物对叶片3造成破坏。通过该叶片3的转动,当叶片3两端与相邻的叶片3的一端接触时,阀体1实现隔断,当叶片3之间相互平行时,阀体1实现开启。

每块叶片3上还设置有一安装轴9(参照图1),安装轴9两端插接定位在阀体1的两块相对的侧壁上,实现叶片3与侧壁的转动。叶片3本体两侧弯折设置形成加强筋,一方面增强叶片3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当相邻叶片3靠近时,弯折倾斜设置的叶片3能够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叶片3所形成的密封性。

继续参照图1,在安装有叶片3的任一一侧的侧壁上设置有调节板4,调节板4两侧同向弯折设置,同时定位在该侧壁上设置限位槽10内,实现调节板4在侧壁上的滑移连接,同时在调节板4上还开设有一通槽13,供叶片3上的安装轴9插接,同时确保调节板4能够在侧壁上发生滑移时不会与安装轴9发生碰撞。

参照图2,在叶片3的安装轴9上还固定有一转动盘11,该转动盘11和设置在调节板4上的直槽12组成一转换件5,实现调节板4滑移时,叶片3能够发生转动。其中转动盘11的外壁凸设有一定位杆14,定位杆14偏心设置在转动盘11的外侧上。该定位杆14前端还插接在调节板4上的直槽12上,直槽12与通槽13的延伸方向或调节板4的滑移方向相互垂直,当调节板4发生滑移时,直槽12能够控制定位杆14以安装轴9为轴心线发生转动,从而带动叶片3的转动。

本方案中,相邻的直槽12延伸方向相反,使得叶片3转动时,能够相对转动,叶片3呈对开型。

参照图2,在设置有调节板4的侧壁上还设置有一转动杆件6,转动杆件6靠近调节板4的一端设置有控制件7,另一端设置的操作端8,操作人员通过对操作端8的转动,带动转动杆件6的转动,最后通过前端设置的控制件7实现对调节板4的滑移进行控制。

参照图4,其中转动杆件6包括焊接在侧壁上的固定管15、以及插接在该固定管15上的柱形驱动杆16,驱动杆16与固定管15之间通过一橡胶圈17的形变实现两者的轴向固定,以及当受到较大外力时,能够发生相对转动。驱动杆16上设置的操作端8为呈多棱边的槽孔,优选呈六棱边,该空槽可供六角扳手插接,同时该槽孔的底壁上还设置有十字槽18(参照图2),还可以供一字或十字的螺丝刀进行插接。当通过工具对作为操作端8的槽孔操作时,驱动杆16能够相对于固定管15发生转动。

参照图3和图4,驱动杆16前端设置的控制件7包括连接在驱动杆16上的插接杆19和焊接在调节板4端面上的限位板20。其中限位板20中部开设置有U型槽21可以供插接杆19插接,插接杆19的另一端焊接在驱动杆16的外壁上,与驱动杆16偏心设置。上述U型槽21的长度需大于插接杆19外壁与侧壁之间的最大距离,以保证插接杆19能够随着驱动杆16的转动而对限位板20进行驱动,从而带动调节板4的位移。

阀体1的具体启闭过程:

通过操作工具插接到操作端8时,驱动驱动杆16转动,驱动杆16前端设置的插接杆19发生转动,插接杆19由于被限位板20限位,使得插接杆19的前端被迫在限位板20上的U型槽21发生高度的移动,另一方面由于插接杆19的水平位置也发生位移,使得插接杆19能够驱动限位板20发生位移,由于限位板20与调节板4的固定连接,实现调节板4在阀体1上的滑移。

当调节板4发生位移时,调节板4上设置的直槽12同时发生位移,使得能够带动插接在直槽12上的定位杆14发生位移,同时由于定位杆14偏心设置在叶片3的转动盘11上,使得定位杆14位移时,能够沿着转动盘11的圆心做圆周运动,从而实现对叶片3的驱动。

操作完成后将操作工具拔出即可。

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