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冬季施工楼层内加温燃烧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59175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冬季施工楼层内加温燃烧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冬季施工楼层内加温燃烧筒。



背景技术:

混凝土筑成后必须保养才能提高其的坚固性,尤其是冬天,气温零度以下时,为保证刚浇筑完的混凝土结构不受冻,在刚浇完混凝土楼层结构空间内需要采取加温措施,目前的加温措施是采用若干个炉子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加温,这种方式因楼层都有层高,且炉子热量局部集中,楼板等截面较薄的上部水平构件根本得不到加热,而这部分更需要进行加温更容易受冻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冬季施工楼层内加温燃烧筒,它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将热量均匀散开,增大加温范围,将热气在热量最小损失的情况下传递至一定高度,实现对截面积更薄、更需要加温的楼板进行加温,促进混凝土强度快速地提高到抗冻临界强度以上,保证混凝土不受冻害,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冬季施工楼层内加温燃烧筒,包括支架,在支架上设有一顶部设有上盖的内筒,在上盖的一侧设有一投煤口,在投煤口处设有投煤盖,在上盖的中部设有一竖直设置的立筒,立筒的下端与内筒内部相连通,上端与一四通管相连,在内筒内的下部设有若干个水平设置的支撑杆,在支撑杆下方的内筒侧壁上设有一侧开门,内筒底部底板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固定条,在相邻两固定条之间均设有一活动条,活动条的两端分别通过一销轴活动设于内筒侧壁上,若干个活动条的同一端的销轴端部分别设有一竖直设置的连杆,连杆的一端与销轴固连,另一端均铰接于同一水平设置的横杆上,在侧开门上方的内筒外套设有外筒,内筒与外筒之间填充有岩棉,在内筒下方的支架上设有一集灰斗,在集灰斗的顶部开口设有防止扬灰的封闭结构。

所述封闭结构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封闭杆,两封闭杆交叉的部位通过一销轴铰接于集灰斗的外侧壁上,销轴一侧的两封闭杆上分别设有一个位于集灰斗的顶部开口上方的半圆形的封闭板,两封闭板闭合后将集灰斗的顶部开口完全遮挡。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将热量均匀散开,增大加温范围,将热气在热量最小损失的情况下传递至一定高度,实现对截面积更薄、更需要加温的楼板进行加温,促进混凝土强度快速地提高到抗冻临界强度以上,保证混凝土不受冻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封闭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上盖,3、内筒,4、投煤盖,5、立筒,6、四通管,7、支撑杆,8、侧开门,9、固定条,10、活动条,11、连杆,12、横杆,13、外筒,14、岩棉,15、集灰斗,16、封闭杆,17封闭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3示,一种冬季施工楼层内加温燃烧筒,包括支架1,在支架1上设有一顶部设有上盖2的内筒3,在上盖2的一侧设有一投煤口,在投煤口处设有投煤盖4,在上盖2的中部设有一竖直设置的立筒5,立筒5的下端与内筒3内部相连通,上端与一四通管6相连,在内筒3内的下部设有若干个水平设置的支撑杆7,在支撑杆7下方的内筒3侧壁上设有一侧开门8,内筒3底部底板包括若干个间隔设置的固定条9,在相邻两固定条9之间均设有一活动条10,活动条10的两端分别通过一销轴活动设于内筒3侧壁上,若干个活动条10的同一端的销轴端部分别设有一竖直设置的连杆11,连杆11的一端与销轴固连,另一端均铰接于同一水平设置的横杆12上,在侧开门8上方的内筒3外套设有外筒13,内筒3与外筒13之间填充有岩棉14,在内筒3下方的支架1上设有一集灰斗15,在集灰斗15的顶部开口设有防止扬灰的封闭结构。

所述封闭结构包括两个交叉设置的封闭杆16,两封闭杆16交叉的部位通过一销轴铰接于集灰斗15的外侧壁上,销轴一侧的两封闭杆16上分别设有一个位于集灰斗15的顶部开口上方的半圆形的封闭板17,两封闭板17闭合后将集灰斗15的顶部开口完全遮挡。

人们打开投煤盖4,向内筒3内加煤,岩棉14保证热量不在低处散失,使含有更多热量的热气通过立筒5传递至一定高度,再由四通管6传到更广的空间对楼板进行加温。需要清理烧尽的煤灰时,将铁钩子从侧开门8插入内筒3,勾搂支撑杆7上方的煤炭使得煤灰落到内筒3的底板上,当煤灰积累到一定量时,通过拉动横杆12使得连杆11连接的活动条10进行翻转,将煤灰落到集灰斗15内。要增加煤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得煤炭燃烧更旺,也可进行上述活动条10的翻转操作。集灰斗15设置封闭结构,是防止集灰斗15内的煤灰扬出污染环境,通过剪刀似设计的交叉设置的封闭杆16,实现两封闭板17的闭合和分离。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