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即热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97421阅读:6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即热式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即热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热饮料系统热交换器分为两种,一种为旧的储水式锅炉,预热等待时间长,耗能,易结水垢等,近于被淘汰,已经逐渐被即热式热交换器替代,即热式即常温水在通过发热体时即达到预定温度,节能,高效,用户体验好,结垢度低。

现有热饮料系统热交换器炉体一般都由上下两部分通过螺钉连接在一起,且炉体在生产过程中已经设置好了体积大小和内部元件分布的格局,为了方便安装,这种炉体的大小通常很大,且为了达到即热的快速,通常体型较大,故而在小体积设备上的应用较少,且即热对于温度的控制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体积小、精度高的一种新型即热式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即热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型的炉体,呈螺旋状沿炉体内周面从上而下绕设的水管以及在水管的内侧且沿水管的延伸方向同样以螺旋状绕设的电热管,所述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露出于炉体的侧壁,所述电热管的两接线端子也分别对应水管的进水端和出水端露出于炉体的侧壁,出水端所在一侧的炉体侧壁上设有向炉体内部延伸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上安装有感温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间隔设置于出水端的上方,所述第一凹槽的延伸方向与出水端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炉体的侧壁上设有上下延伸的第二凹槽,且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凹槽上安装有过热安全保护元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的体型小巧,便于安装,且将通入水管内的常温水通过电热管加热达到预定温度,且加热快速,即预热时间短,热交换效率高,达到节能的效果,且通过感温元件和保护元件的精确配合,使设备对温度的控制更精准。本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器可应用于小体积的咖啡机、固体饮料设备等热饮料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即热式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即热式热交换器的剖视图;

图3为图2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新型即热式热交换器,包括一体成型的炉体100、呈螺旋状沿炉体100的内周面从上而下绕设的水管200以及在水管200内侧且沿水管200的延伸方向同样以螺旋状绕设的电热管300,水管200的进水端210和出水端220露出于炉体100的侧壁,电热管300的两接线端子也分别对应水管的进水端210和出水端220露出于炉体100的侧壁;出水端220所在一侧的炉体100侧壁上设有向炉体100内部延伸的第一凹槽110,第一凹槽110上安装有感温元件,感温元件靠近出水端220设置,用于测量出水端220的温度,使感温元件能更准确的测出出水端220的水温。

本实施例中的炉体100是在确定水管200和电热管300的位置后通过压铸的方式将水管200和电热管300一并作为嵌件压铸成一体,这样使水管200和炉体100更紧密,使得炉体100的体积可以根据水管200和电热管300的大小而随意更改成更加紧凑的形式,大大缩小了炉体100的体积,水管200的进水端210和出水端220上均设有过滤机构,通常为过滤网,使得水管200内的水更纯净。

上述的第一凹槽110间隔设置于出水端220的上方,所述第一凹槽110的延伸方向与出水端220平行,第一凹槽110的设置位置充分利用了炉体100空间,在不增加炉体体积的情况下,开设第一凹槽,节省了炉体的用料成本。

上述的炉体100侧壁上设有上下延伸的第二凹槽120,且第二凹槽120与第一凹槽110在炉体的周向上间隔设置,第二凹槽120上安装有过热安全保护元件,当感温元件检测到出水端的温度超过热饮料系统的预定温度时,设备的系统控制过热安全保护原件自动切断电热管的加热,起到保护设备的作用。

上述的炉体100中心处沿上下方向贯通设有用于固定炉体的安装槽130,且为了节省炉体100的成本,安装槽130的底面槽口直径要大于顶面槽口的直径。

本实施例的热交换器将通入水管内的常温水通过电热管加热达到预定温度,且加热快速,即预热时间短,热交换效率高,达到节能的效果,且炉体的体积大小可根据水管和电热管的螺旋分布而变换,尤其能实现小体积的生产,且通过感温元件测得温度更准确,感温元件和保护元件的精确配合,使设备对温度的控制更精准。本实施例中的热交换器可应用于小体积的咖啡机、固体饮料设备等热饮料系统,且方便安装。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