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口转换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1289阅读:7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口转换装置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风口转换装置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室内空调器的送风口和回风口是无法进行转换的,即室内气流只能进行单一的循环,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送风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使室内送风口和回风口互相转换的风口转换装置及空调器,实现室内气流循环的多样化。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风口转换装置,包括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的风道切换机构,所述箱体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与该箱体内部连通的送风管道、回风管道,相对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与该箱体内部连通的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通过所述风道切换机构可切换的与所述送风管道连通。

所述风道切换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一端可切换的与送风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一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二管道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一端通过该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做同步平移运动而可切换的与送风管道连通。

所述风道切换机构还包括第一平移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平移机构带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做同步平移运动。

所述第一平移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所述第一导轨设置在送风管道位于箱体上的风口的一侧,第二导轨设置在第一管道位于箱体上的风口的两侧,第三导轨设置在第二管道位于箱体上的风口的两侧,所述第一齿条设置在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上,且所述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一导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二导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三导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

所述风道切换机构包括一可拉伸变形的软管,所述软管的一端与送风管道位于箱体上的风口固定连接,所述软管的另一端可切换的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连通。

所述软管的另一端通过做平移运动而可切换的与第一管道、第二管道连通。

所述风道切换机构还包括第二平移机构,通过所述第二平移机构带动软管另一端做平移运动。

所述第二平移机构包括第二齿轮、第二齿条和第四导轨,所述第四导轨设置在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位于箱体上的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二齿条设置在软管另一端上,且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第四导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啮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风口转换装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风道切换机构来使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可切换的与送风管道连通,从而实现室内送风口和回风口可以互相转换,使得室内气流循环的多样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风口转换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风口转换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风口转换装置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风口转换装置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例中提出的风口转换装置,该风口转换装置安装在管道空调室外侧。该风口转换装置包括箱体10和设置在箱体10内的风道切换机构,箱体10的一侧面上设置有与该箱体10内部连通的送风管道11、回风管道12,相对的另一侧面上设置有与该箱体10内部连通的第一管道13、第二管道14。送风管道11与风机系统连通,回风管道12与室外连通。第一管道13和第二管道14与室内连通。第一管道13、第二管道14通过风道切换机构可切换的与送风管道11连通。

如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风道切换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管21、第二连接管22和第一平移机构,第一连接管21为直的,第二连接管22为斜的。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的一端通过第一平移机构带动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做同步平移运动而可切换的与送风管道11连通。参考图1,当第一连接管21的一端与送风管道11连通时,第一连接管21的另一端与第一管道13连通。参考图2,当第二连接管22的一端与送风管道11连通时,第二连接管22的另一端与第二管道14连通。

第一平移机构包括第一齿轮23、第一齿条24、第一导轨25、第二导轨26和第三导轨27,第一齿轮23、第一齿条24和第一导轨25各具有一个,第二导轨26和第三导轨27各具有一对。第一导轨25设置在送风管道11位于箱体10上的风口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为右侧),第二导轨26设置在第一管道13位于箱体10上的风口的两侧(本实施例中为左右两侧),第三导轨27设置在第二管道14位于箱体10上的风口的两侧。第一导轨25、第二导轨26和第三导轨27通过螺钉,或者焊接方式固定在箱体10内表面上。第一齿条24设置在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的一端上,且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的一端(本实施例中为下端)与第一导轨25滑动配合,第一齿轮23与第一齿条24啮合,优选第一齿条24与第一连接管21、第二连接管22为一体成型。第一连接管21的另一端(本实施例中为上端)与第二导轨26滑动配合,第二连接管22的另一端(本实施例中为上端)与第三导轨27滑动配合。第一齿条24、第一导轨25、第二导轨26和第三导轨27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一齿轮23转动带动第一齿条24平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同步沿第一导轨25、第二导轨26和第三导轨27前后移动。

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连接管21、第二连接管22两端的侧面上设置凸起,而第一导轨25、第二导轨26和第三导轨27上具有与凸起相适配的凹槽,凹槽沿三个导轨的整个长度延伸,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通过凸起在凹槽内滑动而沿导轨平移。凸起也可以换为滚轮。

箱体10内在位于第一齿条24的移动方向上设置有用来限制第一齿条24移动位置的第一定位挡块28,在第二连接管22的下端与送风管道11连通时,该第一定位挡块28与第一齿轮23相抵。第一定位挡块28通过螺钉,或者焊接方式固定在箱体10内表面上。

第一种实施例中风口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如图1,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中第一连接管21的下端与送风管道11连通,第一连接管21的上端与第一管道13连通,而第二连接管22的上端与第二管道14为分离状态。来自风机系统的空气依次流经送风管道11和第一连接管21后,从第一管道13流入室内,而经室内循环过后的空气从第二管道14进入,依次流经箱体10和回风管道12后排到室外。当需要转换风口时,第一齿轮23转动带动第一齿条24平动,进而带动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同步沿着第一导轨25、第二导轨26和第三导轨27向后移动,使第一连接管21的下端与送风管道11分离,第一连接管21的上端与第一管道13分离。如图2,直至向后移动到第二连接管22的下端与送风管道11连通,第二连接管22的上端与第二管道14连通,变为图2所示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中,来自风机系统的空气依次流经送风管道11和第二连接管22后,从第二管道14流入室内,而经室内循环过后的空气从第一管道13进入,依次流经箱体10和回风管道12后排到室外,从而使得室内送风口和回风口互相转换了,改变了室内气流循环方式,实现多样化的送风需求。

送风管道、回风管道、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方形,也可以为其它形状。

如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中提出的风口转换装置,第二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不同之处为:风道切换机构包括一可拉伸变形的软管31和第二平移机构,软管31的两端都采用硬质材料制成,软管31的一端(本实施例中为下端)与送风管道11位于箱体10上的风口固定连接(可以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软管31的另一端(本实施例中为上端)通过做平移运动而可切换的与第一管道13、第二管道14连通。

第二平移机构包括第二齿轮32、第二齿条33和第四导轨34,第四导轨34具有一个。第四导轨34设置在第一管道13和第二管道14位于箱体上的风口的一侧(本实施例中为后侧),第二齿条33设置在软管31另一端上,且软管31的另一端与第四导轨34滑动配合,第二齿轮32与第二齿条33啮合。第二齿轮32转动带动第二齿条33平动,进而带动软管31沿第四导轨34左右移动。

箱体10内在位于第二齿条33的移动方向上设置有用来限制第二齿条33移动位置的第二定位挡块35,软管31的上端与第二管道14连通时,该第二定位挡块35与第二齿轮32相抵。

第二种实施例中风口转换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如图3,第一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中软管31的上端与第一管道13连通。来自风机系统的空气依次流经送风管道11和软管31后,从第一管道13流入室内,而经室内循环过后的空气从第二管道14进入,依次流经箱体10和回风管道12后排到室外。当需要转换风口时,第二齿轮32转动带动第二齿条33平动,进而带动软管31的上端沿着第四导轨34向左移动,使软管31的上端与第一管道13分离。如图2,直至向左移动到软管31的上端与第二管道14连通,变为图2所示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二工作状态中,来自风机系统的空气依次流经送风管道11和软管31后,从第二管道14流入室内,而经室内循环过后的空气从第一管道13进入,依次流经箱体10和回风管道12后排到室外,从而使得室内送风口和回风口互相转换了,改变了室内气流循环方式,实现多样化的送风需求。

软管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方形,也可以为其它形状。

以上两种实施例都是通过风道切换机构来使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可切换的与送风管道连通,从而使得室内送风口和回风口可以互相转换,实现了室内气流循环的多样化。而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两种实施例中的风口转换装置。

以上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可以做出多种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