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4754阅读:941来源:国知局
燃气灶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燃气灶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燃气灶具在使用过程中,火焰的顶部直接加热锅底。而当火焰接触锅底的同时,也对周围环境及灶具或灶膛具有加热作用,造成热能的浪费,同时使得厨房内温度升高,使厨房内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恶化,而且,降低了灶具和灶膛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燃气灶余热回收装置,装置兼具支撑和余热回收功能,改善了工作环境,避免了热量浪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燃气灶余热回收装置,包括至少四个锅撑,其特征在于:装置还包括圆环状的底座和环形的换热腔,所述底座内径与炉盘尺寸匹配并水平放置在炉盘外周位置处,所述换热腔由金属材料加工而成,位于底座正上方且两者之间安装有腰鼓形状的支撑筒,所述支撑筒上端与换热腔内侧下端连接,支撑筒下端与底座内侧边缘连接且在支撑筒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气孔,所述换热腔还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锅撑均匀水平安装在换热腔内侧上部。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腔截面呈直角三角形且斜边向内凹陷使得环形的换热腔内侧呈碗状,增加了传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所述换热腔内侧呈圆周分布设有若干椭圆形的铜圈且铜圈的一半伸入到换热腔空腔内,利用铜导热系数高的特性,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在所述换热腔空腔内下部设有一根环形的布水管且布水管与进水管导通,出水管位于换热腔外侧壁上方,提高进水均匀性。

进一步地,所述布水管位于换热腔空腔内靠近内侧壁的最下方,经布水管加入的水会沿着换热腔内侧壁流动,可提高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燃气灶具在使用过程存在热量浪费同时使得厨房内温度升高,厨房内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恶化,降低了灶具和灶膛的使用寿命的问题,重新设计了一种兼有支撑和余热回收功能的燃气灶余热回收装置,由底板、支撑筒、换热腔和锅撑等组成,一方面可以对锅具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另一方面由于支撑筒和环形的换热腔的阻隔作用使得火焰直接向周围环境释放热量,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延长了灶具和灶膛的使用寿命并且应为在支撑筒上设置了气孔,不会影响火焰燃烧过程。最后,由于采用换热腔和铜圈进行热交换,利于预热加热水,可以用洗碗等,预热回收利用,避免了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技术方案的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1和2所示,燃气灶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四个锅撑1。装置还包括圆环状的底座2和环形的换热腔3,所述底座2内径与炉盘尺寸匹配并水平放置在炉盘外周位置处,所述换热腔3位于底座2正上方且两者之间安装有腰鼓形状的支撑筒4,所述支撑筒4上端与换热腔3内侧下端连接,支撑筒4下端与底座2内侧边缘连接且在支撑筒4侧壁上开设有若干气孔41,所述换热腔3还连接有进水管5和出水管6,锅撑1均匀水平安装在换热腔3内侧上部。

所述换热腔3截面呈直角三角形且斜边向内凹陷使得环形的换热腔3内侧呈碗状。

在所述换热腔3内侧呈圆周分布设有若干椭圆形的铜圈7且铜圈7的一半伸入到换热腔3空腔内。

在所述换热腔3空腔内下部设有一根环形的布水管8且布水管8与进水管5导通,出水管6位于换热腔3外侧壁上方。

所述布水管8位于换热腔3空腔内靠近内侧壁的最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为:

锅具置于锅撑1上。调节进水管5的进水量,冷水从布水管8均匀释放出后并沿着换热腔3内侧壁流动并进行热量交换。再者,铜圈7将火焰释放的热量也传递到换热腔3内并与水进行热交换。被加热的水从出水管6放出可以用于洗碗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