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游泳池加热恒温系统及其空气能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3363发布日期:2018-07-18 01:28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游泳池系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游泳池加热恒温系统及其空气能热泵。



背景技术:

现有的游泳池系统中通常使用空气能热泵进行加热,现有技术中专利授权号为CN205843041U的专利公布了一种游泳池热泵机组,其通常设置在室外,在其壳体上设有多个通气孔便于壳体内的热泵与空气进行冷热交换,但是在大雨天或者台风天时,风雨较大雨水容易从通气孔进入壳体内对壳体内的电器元件造成破坏,并且如今环境污染严重,雨水中酸性成分较高,对热泵的破坏也更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能热泵,具有防止雨水侵蚀,提高使用寿命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能热泵,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后两侧设有空气交换窗,所述空气交换窗上设有多个通风孔,所述空气交换窗的左右两侧设有向上延伸的滑槽,所述空气交换窗外设有防风板,所述防风板面向空气交换窗的一面固定有两个与滑槽配合的滑轨,所述壳体的左右两侧设有上定位口和下定位口,所述防风板的侧面设有固定口,所述固定口通过连接块与上定位口或下定位口连接,所述连接块为匚形,当固定口与下定位口连接时,防风板将空气交换窗封闭,当固定口与上定位口连接时,防风板与空气交换窗错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正常情况下,通过连接块将固定口与上定位口连接,使得防风板位置固定,此时防风板与空气交换窗错开,便于空气流动,当雨天时,滑动防风板,通过连接块将固定口与下定位口连接,使得空气交换窗被防风板遮挡,雨水不易进入壳体内部,对壳体内的热泵造成损坏,提高了空气能热泵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风板包括固定有滑轨的下挡板和与下挡板铰接的上活动板,所下挡板远离壳体的一侧固定有下导风块,下导风块的上端高于下挡板的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下挡板上移使得固定口与上定位口对应时,可将上活动板向壳体上端翻转,从而使得防风板的高度降低,减少受风面积,防止大风将空气能热泵刮倒,在固定口与下定位口连接时,上活动板受到下导风块和空气交换窗的限制,使其不易前后翻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圆角。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拉下挡板时,上活动板能沿着圆角回归竖直状态,使得下挡板下移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并且上活动板回归竖直状态更加轻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活动板远离壳体的一侧固定上导风块,所述上活动板与下挡板平行时,上导风块下端与下导风块抵接,所述上导风块和下导风块远离壳体的一面球形面,所述上导风块和下导风块通过连接组件紧密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导风块和下导风块远离壳体的一面球形面,使得防风板将空气交换窗遮蔽后,风会被上导风块和下导风块向周围导出,使得空气能热泵的受风强度减小,使得空气能热泵不易大风刮倒。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导风块的侧壁上开设有自上导风块下端向上延伸的上凹槽,所述下导风块的侧壁上开设有自下导风块上端向下延伸的下凹槽,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在上凹槽内的转动座,所述转动座上铰接有锁盖,所述锁盖靠近上凹槽的一端铰接有环形的锁扣,所述下凹槽内固定有与锁扣配合的卡钩,所述锁扣可卡入卡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锁扣卡入卡钩内,并向上翻转锁盖,使得上导风块与下导风块连接紧密,使得上导风块受到大风刮时不易前后摇动与下导风块和空气交换窗撞击,降低噪音的同时,防止下导风块和空气交换窗因与上导风块撞击而磨损。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导风块和上导风块内部空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导风块和上导风块内部空心能够减轻下导风块和上导风块的重量,便于移动下导风块和上导风块。

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游泳池加热恒温系统,具有游泳池加热系统中的空气能热泵能够防止被风雨入侵,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游泳池加热恒温系统,包括上述的空气能热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空气能热泵能够使得空气能热泵不易受到雨水侵蚀,提高游泳池加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防风板的上下滑动来开启或关闭空气交换窗,使得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打开空气交换窗,使得空气能热泵正常工作,在下雨时,可利用防风板将空气交换窗关闭,避免雨水进入空气能热泵内,防止雨水对空气能热泵的内部零件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凸显实施例一中防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爆炸示意图图;

图4是图2在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凸显上导风块和下导风块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凸显实施例二中的五个空气能热泵与游泳池的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凸显实施例二中的第二空气能热泵至第五空气能热泵与厨卫系统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2、空气交换窗;3、通风孔;4、滑槽;5、滑轨;6、防风板;7、下挡板;8、上活动板;9、下导风块;10、上定位口;11、下定位口;12、固定口;13、圆角;14、上凹槽;15、转动座;16、锁盖;17、锁扣;18、下凹槽;19、卡钩;20、上导风块;21、游泳池;22、泳池进水管;23、泳池出水管;24、第一热泵进水管;25、第二热泵进水管;26、第三热泵进水管;27、第四热泵进水管;28、第五热泵进水管;29、第一空气能热泵;30、第二空气能热泵;31、第三空气能热泵;32、第四空气能热泵;33、第五空气能热泵;34、热泵进水阀;35、第一热泵出水管;36、第二热泵出水管;37、第三热泵出水管;38、第四热泵出水管;39、第五热泵出水管;40、泳池热水循环泵;41、热泵出水阀;42、集水管;43、地暖出水管;44、地暖出水阀;45、地暖系统;46、地暖进水管;47、地暖进水阀;48、第一连接管;49、厨卫进水管;50、厨卫进水阀;51、厨卫出水管;52、第二连接管;53、厨卫系统;54、第一控制阀;55、第二控制阀;56、第三控制阀;57、第四控制阀;58、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公布了一种空气能热泵,如图1、图2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1的前后两侧固定有空气交换窗2,在空气交换窗2上设有多个通风孔3,空气交换窗2的左右两侧设有向上延伸的滑槽4,在空气交换窗2外设有防风板6,防风板6大于空气交换窗2,防风板6面向空气交换窗2的一面固定有两个与滑槽4配合的滑轨5。

如图1、图2、图3所示,防风板6包括下挡板7和铰接下挡板7上方的上活动板8,滑轨5固定在下挡板7上,下挡板7远离壳体1的一侧固定有下导风块9,下导风块9的上端高于下挡板7的上端使得上活动板8无法向壳体1外侧转动。在壳体1的左右两侧设有上定位口10和下定位口11,在下挡板7的侧面设有固定口12,固定口12通过连接块58与上定位口10或下定位口11连接,连接块58为匚形,从而实现对下挡板7进行固定。当固定口12与上定位口10连接时,下挡板7的下端与空气交换窗2上端平齐,当固定口12与下定位口11连接时,下挡板7下端与空气交换窗2下端平齐,防风板6将空气交换窗2遮蔽,使得雨水不易进入壳体1内部,并且在将下挡板7上移至固定口12与下定位口11对应的过程中,可将上活动板8向壳体1顶端推动,使得上活动板8翻转至与壳体1顶端或与另一侧的上活动板8抵接,从而降低空气能热泵的受风面积,防止空气能热泵被风刮倒,并且在壳体1上端的左右两侧设有圆角13,使得下拉下挡板7时,上活动板8能沿着圆角13回归竖直状态,从而使得下挡板7下移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并且上活动板8回归竖直状态更加轻松。

如图2、图3所示,在上活动板8远离壳体1的一侧固定上导风块,当上活动板8与下挡板7平行时,上导风块下端与下导风块9抵接,并且上导风块和下导风块9远离壳体1的一面为球形面,当风吹到上导风块20和下导风块9上时,能够使得将风向四周导出,从而使得上导风块20和下导风块9受到风吹时,不易使空气能热泵倾倒,提高了空气能热泵使用时的安全。

如图2、图4所示,在上导风块20的侧壁上开设有自上导风块20下端向上延伸的上凹槽14,上凹槽14内固定有转动座15,转动座15上铰接有锁盖16,锁盖16靠近上凹槽14的一端铰接有环形的锁扣17,在下导风块9的侧壁上开设有自下导风块9上端向下延伸的下凹槽18,在下凹槽18内固定有与锁扣17配合的卡钩19,将锁扣17卡入卡钩19内,并向上翻转锁盖16,即可使得上导风块20与下导风块9连接,从而使得上活动板8保持水平。

如图5所示,下导风块9和上导风块20内部空心,可以减轻下导风块9和上导风块20的重量,使得下导风块9和上导风块20移动时更加轻松。

具体工作过程:在下雨时,将下挡板7向下滑动,使得固定口12与下定位口11通过连接块58连接,并将锁扣17与卡钩19配合,从而使得上活动板8保持竖直,从而使得不易晃动,使得上导风块20受到大风刮时不易前后摇动与下导风块9和空气交换窗2撞击,降低噪音的同时,防止下导风块9和空气交换窗2因与上导风块20撞击而磨损。从而使得空气交换窗2被封闭,雨水不易进入,在正常情况下,将锁扣17与卡钩19分离,然后滑动下挡板7,当固定口12与上定位口10对应时,将两者通过连接块58连接,在将下挡板7上移过程中,将上活动板8向壳体1顶端推动,使得上活动板8翻转,从而降低空气能热泵的受风面积,防止空气能热泵被风刮倒。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布了一种游泳池加热系统,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包括游泳池21、游泳池21上连接有泳池进水管22和泳池出水管23,在泳池出水管23上依次连接有第一热泵进水管24、第二热泵进水管25、第三热泵进水管26、第四热泵进水管27和第五热泵进水管28,第五热泵进水管28连接在泳池出水管23的尾端,第一热泵进水管24与第一空气能热泵29连接,第二热泵进水管25与第二空气能热泵30连接,第三热泵进水管26与第三空气能热泵31连接,第四热泵进水管27与第四空气能热泵32连接,第五热泵进水管28与第五空气能热泵33连接,这五根热泵进水管均连接有热泵进水阀34,第一空气能热泵29、第二空气能热泵30、第三空气能热泵31、第四空气能热泵32和第五空气能热泵33均为实施例一中的空气能热泵,使用该空气能热泵能够使得空气能热泵不易受到雨水侵蚀提高游泳池加热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一空气能热泵29连接有第一热泵出水管35,第二空气能热泵30连接有第二热泵出水管36,第三空气能热泵31连接有第三热泵出水管37,第四空气能热泵32连接有第四热泵出水管38,第五空气能热泵33连接有第五热泵出水管39,在五个热泵出水管上均连接有泳池热水循环泵40和热泵出水阀41。第一热泵出水管35与泳池进水管22连接,第二热泵出水管36、第三热泵出水管37、第四热泵出水管38和第五热泵出水管39依次连接在集水管42上。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在第一热泵进水管24上的热泵进水阀34和第一空气能热泵29之间连接有地暖出水管43,地暖出水管43上设有地暖出水阀44,地暖进水管46另一端与地暖系统45连接,并且地暖系统45上连接有地暖进水管46,地暖进水管46连接在第一热泵出水管35上,并位于第一热泵出水管35上的热泵出水阀41和泳池热水循环泵40之间,地暖进水管46上设有地暖进水阀47,当关闭第一热泵出水管35上的热泵出水阀41和第一热泵紧水管热泵进水阀34,热泵与泳池进水管22和泳池出水管23断开,此时开启地暖进水阀47和地暖出水阀44并开启泳池热水循环泵40,即可对地暖系统45中的水进行加热。

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第五热泵出水管39与集水管42连接处连接有第一连接管48,第一连接管48与泳池进水管22连接,在第一连接管48与泳池进水管22的连接处连接有厨卫进水管49,厨卫进水管49上连接有厨卫进水阀50,在第五热泵进水管28和集水管42的连接处连接有厨卫出水管51,厨卫进水管49和厨卫出水管51和厨卫系统53连接,第四热泵出水管38与集水管42连接处连接有第二连接管52,第二连接管52与泳池进水管22连接,第二连接管52上连接有第一控制阀54。第四热泵进水管27和第五热泵进水管28之间的泳池出水管23上连接有第二控制阀55,在第四热泵出水管38和第五热泵出水管39之间的集水管42上连接有第三控制阀56,在第一连接管48和第二连接管52之间的泳池进水管22上连接有第四控制阀57。

具体工作过程:在游泳池加热初期五个热泵进水管上的热泵进水阀34开启、五个热泵出水管上的热泵出水阀41和热水循环泵开启,并且开启第二控制阀55、第三控制阀56和第四控制阀57,同时关闭地暖出水阀44和地暖进水阀47以及厨卫进水阀50,此时游泳池21出水管的水进入到五个空气能热泵中加热,通过第一空气能热泵29的加热的水直接进入到泳池进水管22中,通过第二空气能热泵30、第三空气能热泵31、第四空气能热泵32和第五空气能热泵33加热的水进入到集水管42中并通过第一连接管48进入到泳池进水管22中,实现对泳池的加热。

当泳池加热一段时间温度较高后,关闭第一热泵进水管24上的热泵进水阀34和第一热泵出水管35上的热泵出水阀41使得游泳池21的水与第一空气能分离,此时开启热水箱出水阀和热水箱进水阀,使得第一空气能用于对地热系统中的水进行加热,起到节约资源合理利用的作用。并且也可关闭第二控制阀55、第三控制阀56和第四控制阀57,开启第一控制阀54,使得第五空气能热泵33不再接受泳池出水管23供水,且第五空气能热泵33加热后的水由第四控制阀57限制无法进入泳池进水管22,同时开启厨卫进水阀50,使得厨卫系统53中的水进入到第五空气能热泵33进行加热,经过加热的水通过厨卫出水管51进入厨卫系统53,而第二热泵出水管36,第三热泵出水管37、第四热泵出水管38的水经过集水管42收集后通过第二连接管52进入到泳池进水管22中,实现对泳池的加热,以此达到第一空气能热泵29对地热系统供热,第五空气能热泵33对厨卫系统53供热,第二空气能热泵30、第三空气能热泵31和第四空气能热泵32对游泳池温度进行维持的状态,使得资源合理分配,起到节约资源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