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5614发布日期:2018-09-04 21:3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央空调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可以调节风向的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冷热源系统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组成。采用液体气化制冷的原理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的冷负荷;制热系统为空气调节系统提供所需热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

制冷系统是中央空调系统至关重要的部分,其采用种类、运行方式、结构形式等直接影响了中央空调系统在运行中的经济性、高效性、合理性。空调用制冷技术属于普通制冷范围,主要是采用液体汽化制冷法(主要是利用液体汽化过程要吸收比潜热,而且液体压力不同,其沸点也不同,压力越低,沸点越低)。根据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转移的不同方式,可分为:蒸气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

中央空调系统中主要包括中央空调主机、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冷却塔、风机盘管机组和空气处理机。其中风机盘管机组简称风机盘管。它是由小型风机、电动机和盘管(空气换热器)等组成的空调系统末端装置之一。盘管管内流过冷冻水或热水时与管外空气换热,使空气被冷却,除湿或加热来调节室内的空气参数。它是常用的供冷、供热末端装置。

按结构形式可分为:立式、卧式、壁挂式、卡式等,其中立式又分立柱式和低矮式;按安装方式可分为明装和暗装;按进水方位,分为左式和右式。壁挂式风机盘管机组全部为明装机组,其结构紧凑、外观好,直接挂于墙的上方。卡式(天花板嵌入式)机组,比较美观的进、出风口外露于顶棚下,风机、电动机和盘管置于顶棚之上,属于半明装机组。明装机组都有美观的外壳,自带进风口和出风口,在房间内明露安装。暗装机组的外壳一般用镀锌钢板制作。

目前,一般风机盘管机组外端口并未设置风向调节的构件,因此中央空调在工作的期间,排风的风向保持固定不变,在短时间内对室内冷气的传送分配不具灵活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风机盘管机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其可以调节中央空调排风的风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其包括箱体壳,设置于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外围,其内部形成容置空间;换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箱体壳的容置空间内部,并固定在所述箱体壳的内侧壁上;以及,排风组件,与所述换热组件进行连接,包括排风口和调节组件。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还包括,进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包括风机和进风管;所述风机固定于所述箱体壳的内壁,并与所述进风管的其中一端进行连接,同时所述进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组件相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外壳、进风接头和排风接头;所述进风接头与所述进风管的一端进行连接,所述排风接头与所述排风组件进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换热组件的内部设置有两道隔板,且所述隔板将所述换热组件的内部划分为第一过渡段、第二过渡段和换热段三个分段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分别位于所述换热组件内部的两端位置,而所述换热段位于两者的中间位置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过渡段和第二过渡段之间通过换热管进行连接,并形成连通,所述换热管分布于所述换热段的空间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换热段沿纵向方向等间距排布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的边缘贴合于所述换热组件外壳的内壁,且边缘的其中一侧切除有一个缺口;所述引流板穿插在所述换热管之间,且按照缺口的朝向进行等间距的交错排布,并在所述换热段的内部形成迂回的“S”形流通路径;所述换热段分别与所述进风接头和排风接头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换热组件的两端外侧还分别设置有进液接头和排液接头,且分别与内部的第二过渡段和第一过渡段形成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排风口的外端口位置,其包括导流件、连接轴和驱动件;所述导流件通过所述连接轴固定在所述排风口的外端口两侧壁上,且所述驱动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导流件的侧边进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排风口内还设置有一道滤网,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调节组件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排风组件中的调节组件进行翻转调节,可以为热转换之后的气体形成指定的导流通道,使得气流能够按照所需方向进行排放,使得换热气流更容易疏散和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第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内部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组件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管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第二个实施例所述的引流板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排风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第三个实施例所述的调节组件结构示意图及连接详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包括箱体壳100,设置于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外围,其内部形成容置空间M;换热组件200,设置于箱体壳100的容置空间M内部,并固定在箱体壳100的内侧壁上;以及,排风组件300,与换热组件200进行连接,包括排风口301和调节组件302。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包括箱体壳100、换热组件200和排风组件300。其中,箱体壳100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外部防护的作用。箱体壳100整体为空心的箱形结构,位于本实用新型主体的外围,内部具有容置空间M,用于放置其他功能部件。

换热组件200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组件,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循环流动的冷冻水或热水与外界空气换热,是直接产生冷风和热风的主要构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外界动力源将自然风吹向流通有冷冻水(或热水)的水管,实现热交换,最终再从出口排出实际所需的热气流(或冷气流)。换热组件200整体为桶状,其设置在箱体壳100的容置空间M内,且被固定在箱体壳100内部的侧壁上。

排风组件300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疏导和排出热交换之后的气流,并调节气流风向的作用。排风组件300主体设置在箱体壳100的壳体上,在内部与换热组件200进行连接,并通向外界空间,实现将换热组件200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空间进行连通。进一步的,排风组件300包括排风口301和调节组件302,其中,排风口301用于疏导和排出热交换之后的气流,而调节组件302用于调节气流的风向。调节组件302设置在排风口301的外端口位置。

参照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主体结构还包括进风组件400,进风组件400包括风机401和进风管402。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风组件400具有从外界鼓进气流,将空气通入换热组件200的作用。进风组件400主要包括有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为风机401和进风管402。其中,风机401用于向结构内鼓进空气,其为从动的流体机械,风机401的动力来源主要源于与其相连的低噪声电机,电机带动风机进行旋转,实现向内部排送气体的目的。风机401被固定在箱体壳100的内壁,并与进风管402的其中一端进行连接。进风管402为管状结构,用于疏导和传送由风机401导入的气体,并将风机401导入的气体传送到换热组件200的内部,因此,进风管402为中间的连接构件,其一端与风机401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组件200进行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换热组件200包括外壳201、进风接头202和排风接头203;进风接头202与进风管402的一端进行连接,排风接头203与排风组件300进行连接。

进一步的,外壳201为换热组件200外部的防护壳体,其整体为桶状,内部具有一定的空间。进风接头202用于通入空气气流,由上述可知:进风管402与换热组件200进行连接,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进风管402通过进风接头202与换热组件200的内部空间进行连接。也即,进风组件400与换热组件200之间的连接体现在:进风组件400的进风管402与换热组件200的进风接头202之间的连接。外界的空气自风机401的鼓入和进风管402的传送,输送至进风接头202,最后通入外壳201内部。与此相对应的,排风接头203用于排出气流。外界鼓入的空气经过换热组件200内部的热转换之后,成为具备实际所需温度的气流,并通过排风接头203输出换热组件200。因此,排风接头203与排风组件300进行连接。气体换热之后从换热组件200的内腔通过排风接头203输送到排风组件300,并经过排风组件300排放到室内环境中。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组件200的内部设置有两道隔板204,且所述隔板204将所述换热组件200的内部划分为第一过渡段G-1、第二过渡段G-2和换热段G-3三个分段空间。

具体的,由上述可知,换热组件200的外壳201内部具有一定的空间,同时,在其内部的空间内设置两道隔板204,隔板204整体为板状,边缘贴合换热组件200的内侧壁,并将此空间分为三个分段的空间,分别为第一过渡段G-1、第二过渡段G-2和换热段G-3。其中,第一过渡段G-1和第二过渡段G-2分别位于换热组件200内部的两端位置,而换热段G-3位于两者的中间位置处。

进一步的,第一过渡段G-1和第二过渡段G-2之间通过换热管205进行连接,并形成连通,换热管205分布于所述换热段G-3的空间内。换热管205用于流通冷冻水,形成水循环,促进热交换,其为空心直杆状。

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换热管205具有多根,均匀分布于换热段G-3的空间内,且所有换热管205彼此平行。换热管205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过渡段G-1和第二过渡段G-2,并将第一过渡段G-1和第二过渡段G-2之间形成连通,冷冻水可以直接从第二过渡段G-2流经换热管205通向第一过渡段G-1。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过渡段G-1、第二过渡段G-2和换热管205三者组成的连通路径用于传输冷冻水。而与此相对的,换热管205排除换热管205的其余空间用于流通气体。气体流通在密集排布的换热管205之间可以顺利进行热交换。

较佳的,换热段G-3沿纵向方向等间距排布有引流板206,引流板206用于形成迂回的气体流通路径,增加气体与换热管205的接触时间,促进热交换的充分进行。引流板206整体的边缘贴合于所述换热组件200外壳201的内壁,但其边缘的其中一侧切除有一个缺口,以保证气体能够在缺口中流通。

进一步的,引流板206穿插在所述换热管205之间,且按照缺口的朝向进行等间距的交错排布,即每布置一个引流板206,其缺口方向和位置相应的变换一次,因此可以在所述换热段G-3的内部形成迂回的“S”形流通路径。在本实用新型中,换热段G-3分别与进风接头202和排风接头203连通。

进一步的,换热组件200的两端外侧还分别设置有进液接头207和排液接头208,且分别与内部的第二过渡段G-2和第一过渡段G-1形成连通。

具体的,进液接头207用于连接外界的水管,其与第二过渡段G-2直接连通。进液接头207从外界引进冷冻水,传输至第二过渡段G-2,经过换热管205流进第一过渡段G-1。同时,排液接头208与第一过渡段G-1直接连通,用于连接外界的水管,排出来自进液接头207的冷冻水。

参照图7,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二个实施例的是:调节组件302设置在排风口301的外端口位置,其包括导流件302a、连接轴302b和驱动件302c。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包括箱体壳100、换热组件200和排风组件300。其中,箱体壳100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外部防护的作用。箱体壳100整体为空心的箱形结构,位于本实用新型主体的外围,内部具有容置空间M,用于放置其他功能部件。

换热组件200为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组件,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循环流动的冷冻水或热水与外界空气换热,是直接产生冷风和热风的主要构件。在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外界动力源将自然风吹向流通有冷冻水(或热水)的水管,实现热交换,最终再从出口排出实际所需的热气流(或冷气流)。换热组件200整体为桶状,其设置在箱体壳100的容置空间M内,且被固定在箱体壳100内部的侧壁上。

排风组件300在本实用新型中具有疏导和排出热交换之后的气流,并调节气流风向的作用。排风组件300主体设置在箱体壳100的壳体上,在内部与换热组件200进行连接,并通向外界空间,实现将换热组件200的内部空间与外界空间进行连通。进一步的,排风组件300包括排风口301和调节组件302,其中,排风口301用于疏导和排出热交换之后的气流,而调节组件302用于调节气流的风向。调节组件302设置在排风口301的外端口位置。

参照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同于第一个实施例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机组的主体结构还包括进风组件400,进风组件400包括风机401和进风管402。

在本实用新型中,进风组件400具有从外界鼓进气流,将空气通入换热组件200的作用。进风组件400主要包括有两个组成部分,分别为风机401和进风管402。其中,风机401用于向结构内鼓进空气,其为从动的流体机械,风机401的动力来源主要源于与其相连的低噪声电机,电机带动风机进行旋转,实现向内部排送气体的目的。风机401被固定在箱体壳100的内壁,并与进风管402的其中一端进行连接。进风管402为管状结构,用于疏导和传送由风机401导入的气体,并将风机401导入的气体传送到换热组件200的内部,因此,进风管402为中间的连接构件,其一端与风机401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组件200进行连接。

其中,导流件302a用于引导和改变风向,其整体为板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有多个,并层叠分布于排风口301的外端口。导流件302a通过连接轴302b固定在排风口301的外端口两侧壁上,具体的,连接轴302b为圆杆状,穿插在导流件302a的一端,且连接轴302b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排风口301的外端口两侧壁,两侧高度一致,导流件302a整体可以绕着连接轴302b进行翻转。

进一步的,驱动件302c通过连接件302d与导流件302a的侧边进行连接。每个导流件302a的侧边都设置有一个连接件302d,用于铰接驱动件302c。其中,驱动件302c为杆状,由于其通过连接件302d与导流件302a进行传动连接,因此当沿着驱动件302c的纵向推拉驱动件302c,将会带动所有驱动件302c进行实时翻转,以达到控制风向的作用。

较佳的,排风口301内还设置有一道滤网303,滤网303设置于调节组件302的内侧,用于对空间的简单净化和清洁。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实用新型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