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热交换型新风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2713发布日期:2018-06-30 05:1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全热交换型新风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物品及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全热交换型新风器。



背景技术:

窗式新风器目前市场上款型有很多,但是基本上没有窗框一体设计的,都需要在安装时对窗户进行改装以便于将新风器主体镶嵌或固定在窗户上。

在窗户上附加新风设备的安装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很“鸡肋”的做法——受限于窗式新风器体积小、新风功能弱的特点,附加在窗户上的很明的设备也会让很多人在审美上无法接受。因此,窗式新风器作为窗户上的附带产品不应该显得非常突兀,应该隐藏于窗户本体之中。

然而,将新风设备镶嵌于窗框内的做法看似是一种一举两得的举措,但实际施行时却存在很多技术为题,例如,不方便维修、外观不美观等。

就现有市场上的窗式新风产品而言,由于体积限制大多数产品不能实现双向流新风系统全热交换功能。仅能够实现单向流新风或双向流新风。少数带热交换功能的窗式新风产品为追求换热效果都使用铝合金热交换芯体,不能实现排湿功能,这称之为显热交换。而且这些产品正面宽度通常达150-200mm,体积比较大。

综上,急需提供一种能够方便维修及具有良好的全热交换功能的窗框新风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全部或部分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热交换型新风器,其包括:上部模块、中部模块、下部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上部模块、中部模块与下部模块设置于窗框的外壳内,其中,所述上部模块与所述中部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中部模块与下部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上设置有第一豁口以及第二豁口,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第三豁口以及第四豁口。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模块、中部模块及下部模块均容置于模块式机壳内,所述模块式机壳内还容置有空气过滤装置,所述空气过滤装置上设置有透气孔,所述模块式机壳上还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以及第四开口,所述空气过滤装置、上部模块、中部模块以及下部模块为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型新风器所安装的窗框外壳上开设有能够连通室内部分及室外部分的腔体,用于容置所述空气过滤装置、上部模块、中部模块及下部模块,所述腔体靠近室内部分及室外部分处设置有两个正面板,所述两个正面板上分别开设有进风孔与排风孔,所述进风孔与所述排风孔处设置有滤网。

进一步地,所述上部模块包括进风鼓风机、用于固定进风鼓风机的风机固定构件以及空气隔离板,所述空气隔离板将鼓风机腔体区隔成进风腔体及排风腔体,所述进风腔体及排风腔体的密闭性极佳。

进一步地,所述进风鼓风机与所述风机固定构件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模块为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全热交换芯体为六角形全热交换芯体。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芯体内部的进风及排风按照“X”字形路径传递。

进一步地,所述下部模块包括排风鼓风机、用于固定排风鼓风机的风机固定构件以及空气隔离板,所述空气隔离板将鼓风机腔体区隔成进风腔体及排风腔体,所述进风腔体及排风腔体的密闭性极佳。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鼓风机与所述风机固定构件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窗框外壳为铝合金断桥结构,所述铝合金断桥结构采用双层壳体加单马牙口结构的设计。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为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可以设置于窗框上,也可以设置于墙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全热交换型新风器设置于窗框的中梃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全热交换型新风器,通过将全热交换型新风器安装于窗框外壳内,解决了现有的新风器在安装时需要固定或镶嵌在窗户上的缺陷,改善了室内环境;并且,还能利用室内、室外空气的温差、湿差,通过能量回收良好的环能特性,达到节能换气的目的,不仅换气效果佳,而且节能性显著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型新风器还能与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完美结合,兼顾了使用性、外观性和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窗框外壳的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窗框外壳的另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新风器的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新风器的另一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及上部模块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芯体运作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部模块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窗框外壳的俯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窗框外壳

110 腔体

120 中梃

130 正面板

140 进风孔

150 排风孔

160 室内部分

170 室外部分

180 双层壳体

190 单马牙口

200 顶板

210 模块式机壳

220 空气滤芯插槽

230 空气滤芯

240 新风进风口

300 上部模块

310 污风进风口

320 进风鼓风机

330 风机固定构件

340 空气隔离板

350 第一隔离板

360 第一豁口

370 第二豁口

400 全热交换芯体

410 第二隔离板

420 第三豁口

430 第四豁口

500 下部模块

510 新风排风口

520 污风排风口

530 排风鼓风机

540 风机固定构件

550 空气隔离板

560 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产生的有益效果。

请参见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爆炸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型新风器,其包括上部模块300、中部模块、下部模块500以及控制模块,较佳的,所述控制模块为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有线或无线控制所述全热交换型新风器的工作,所述控制器可以设置于窗框外壳上,也可以设置于墙体上,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所述上部模块300、中部模块与下部模块500设置于窗框外壳100内,其中,所述上部模块300与所述中部模块之间设置有第一隔离板350,所述第一隔离350上设置有第一豁口360以及第二豁口370,所述中部模块与下部模块500之间设置有第二隔离板410,所述第二隔离板410上设置有第三豁口420以及第四豁口430,所述窗框外壳100将空间分为室内部分160与室外部分170,现对各个部件的结构及功能详述如下。

请参见图1及图4,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型新风器较佳的设置于窗框外壳100的中梃120内,所述中梃120凸出于室外部分170,但根据实际情况可做变换,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上部模块300、中部模块及下部模块500均容置于模块式机壳210内,较佳的,所述中部模块为全热交换芯体400,并且,模块式机壳210内还容置有空气过滤装置——空气滤芯230,所述空气滤芯230上部覆盖有顶板200,所述空气滤芯230、上部模块300、全热交换芯体400以及下部模块500为一体设置,所述模块式机壳210上设置有第一开口、第二开口、第三开口以及第四开口,较佳的,所述第一开口为新风进风口240,所述第二开口为污风进风口310,所述第三开口为新风排风口510,所述第四开口为污风排风口520,即,所述新风进风口240与污风排风口520设置在模块式机壳210处于室外的部分,所述污风进风口310与新风排风口510设置在模块式机壳210处于室内的部分,具体的,所述新风进风口240设置在空气过滤装置上,所述污风进风口310设置在上部模块300上,所述新风排风口510与所述污风排风口520设置在下部模块500上,但根据实际情况可做变换,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所述全热交换型新风器所安装的窗框外壳100上开设有能够连通室内部分160及室外部分170的腔体110,用于容置模块式机壳210,从而容置所述空气滤芯230、上部模块300、全热交换芯体400及下部模块500,所述腔体110靠近室内部分160及室外部分170处设置有两个正面板130,所述两个正面板130上分别开设有进风孔140与排风孔150,所述进风孔140与所述排风孔150处设置有滤网,所述滤网用于过滤空气中的杂质。

请参见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及上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空气滤芯230与所述上部模块300之间设置有透气孔;所述上部模块300包括进风鼓风机320、用于固定进风鼓风机320的风机固定构件330以及空气隔离板340,所述空气隔离板340将鼓风机腔体区隔成进风腔体及排风腔体,所述进风腔体以及排风腔体的密闭性极佳,所述上部模块300下部设置有第一隔离板350,所述第一隔离板350上设置有第一豁口360以及第二豁口370,较佳的,所述进风鼓风机330与所述风机固定构件340之间设置有减震装置,所述减震装置为减震胶套,但根据实际情况可做变换,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

请参见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芯体的运作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全热交换芯体400内部的进风以及排风交叉进行,具体的,所述进风及排风按照“X”路径传递,但根据实际情况可做变换,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进而,通过全热交换芯体400利用室内、室外空气的温差和湿差,通过能量回收良好的换能特性,达到节能换气的目的,较佳的,所述全热交换芯体400为六角形全热交换芯体,所述全热交换芯体400的下部设置有第二隔离板410,所述第二隔离板410上设置有第三豁口420以及第四豁口430。

请参见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下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第二隔离板410用于隔离全热交换芯体400与下部模块500,所述下部模块500包括排风鼓风机530、用于固定排风鼓风机530的风机固定构件540以及空气隔离板550,所述空气隔离板550将鼓风机腔体区隔成进风腔体及排风腔体,所述进风腔体以及排风腔体的密闭性极佳,所述下部模块500下部设置有底板560。

具体实施时,室外的空气进入室内的过程,室外的空气先通过正面板130上的进风孔140及新风进风口240到空气滤芯230,以供过滤空气,过滤完成的空气通过空气滤芯230下部的透气孔进入上部模块300内的进风腔体内,再通过进风鼓风机320的运作,从第一隔离板350上的第一豁口360进入全热交换芯体400,所述全热交换芯体400内的进风沿斜向交叉进行传递(按图6中所示),具体的按照“X”路径传递,其中,所述全热交换芯体400利用室内、室外空气的温差、湿差通过能量回收,达到节能换气,从而,再从全热交换芯体400通过第二隔离板410上的第三豁口420进入下部模块500内的进风腔体,最终从新风排风口510及正面板130上的排风孔150进入室内。

室内的空气排出的室外的过程,室内的空气先通过正面板130上的进风孔140及污风进风口310,进入上部模块300内的排风腔体,进而从第一隔离板350上的第二豁口370进入全热交换芯体400,所述全热交换芯体400内的排风沿斜向交叉进行传递(按图6中所示),具体的,按照“X”路径进行传递,其中,所述全热交换芯体400利用室内、室外空气的温差、湿差通过能量回收,达到节能换气,从而,再从全热交换芯体400通过第二隔离板410上的第四豁口430进入下部模块500内的排风腔体,再通过排风鼓风机530的运作,最终从污风排风口520及正面板130上的排风孔150排出到室外。

请参见图9及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窗框外壳的俯视图和局部结构放大图,如图所示,用于容置全热交换型新风器的窗框外壳100为铝合金断桥结构,所述铝合金断桥结构采用双层壳体180加单马牙口190结构的设计,解决了单层铝合金壳体在生产中无法实现断桥胶条穿接的技术难题,双层壳体还大大加强了铝合金外壳的隔热性能,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单马牙口190是指铝合金断桥型材穿插胶条的咬合槽结构,但根据实际情况可做变换,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本实用新型的窗框外壳的铝合金结构设计,能与断桥铝合金门窗型材完美结合,兼顾了使用性(保持铝合金门窗的断桥性)、外观性(外壳正面宽度仅为110mm)以及维护性(正面板拿开后可轻松将新风器整体拆卸,便于维护与清洗)。

本实用新型中,当所述上部模块300、全热交换芯体400以及下部模块500出现故障,需要清洗或维修时,仅需将正面板130取下,并将腔体110内的各部件去除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模块化的结构设计不仅能够保证全热交换型新风器安装时不影响窗户本身的外观,也大大便利了全热交换型新风器后期的维护工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将全热交换型新风器安装于窗框外壳内,解决了现有的新风器在安装时需要固定或镶嵌在窗户上的缺陷,改善了室内的环境。

2、通过全热交换型新风器模块化设计,方便了新风器在安装后的维修与清洗工作。

3、本实用新型的窗框外壳采用双层壳体加单马牙口结构的设计,解决了单层铝合金壳体在生产中无法实现断桥胶条穿接的技术难题,双层壳体还大大加强了铝合金外壳的隔热性能。

4、本实用新型的全热交换芯体能够利用室内、室外空气的温差和湿差,通过能量回收良好的换能特性,达到节能换气的目的,不仅换气效果佳,而且节能显著性也得到了提高。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利用上述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相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动与修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