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3851发布日期:2018-08-04 16:23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除湿机是一种用于进行空气温度和湿度调节的空调设备,它具有热泵的特点,既能利用蒸发器的制冷量对空气进行冷却除湿,又利用冷凝器放出来的热量加热含湿量降低的空气,具备调温调湿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对各种温湿度要求的场合。

目前,现有的除湿机蒸发器和冷凝器大多并排放在一起,空气先经过蒸发器使空气中的水分冷凝成液态水,随着蒸发器的持平流到接水盘中,空气温度降低再经过冷凝器吸热,冷凝器的换热量大小对整机能效有重大影响,而冷凝器的换热量主要有两个影响因素:风量和换热面积,由于结构方面的限制,冷凝器不能做的太大,所以在换热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只能加大经过冷凝器的风量,但是现有的除湿机蒸发器部件和冷凝器部件进风面积一样,但是从性能上来讲,一般冷凝器的换热面积和所需的风量都要大于蒸发器,现有的除湿机采用的技术就是加厚冷凝器部件,但是效率差,能效低,风量并不能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除湿机,旨在增大冷凝器的换热量,提高整机能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除湿机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与所述进风口间隔设置的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有连通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风道;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风道内,将气流由所述进风口引入所述风道内,并将所述风道内的气流由所述出风口吹出,所述风机临近所述出风口设置;

除湿组件,所述除湿组件设于所述风道内,且所述除湿组件覆盖所述进风口设置;及

补风组件,所述补风组件的两端分别与除湿组件的两端围合形成一安装腔,所述风机容纳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安装腔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所述补风组件覆盖所述进风口。

优选的,所述除湿组件包括除湿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除湿冷凝器和蒸发器覆盖所述进风口设置,且所述蒸发器设于除湿冷凝器和壳体之间,所述除湿冷凝器的进风面积与所述蒸发器的进风面积相同,所述补风组件的两端分别与除湿冷凝器的两端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

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筒体以及盖合于所述筒体上端的端盖,所述筒体的周壁形成有所述进风口,所述端盖形成有所述出风口。

优选的,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于所述筒体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风机,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风机,所述第一部分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格栅,所述第二部分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格栅,且所述第一格栅在第一部分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格栅在第二部分的密度。

优选的,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内的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容纳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压缩机和所述风机于所述筒体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除湿机还包括与除湿组件和所述补风组件连接的底座组件,所述底座组件包括底座和与底座连接的固定件,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固定件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设有固定件的一端还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对应所述蒸发器设置,且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固定件间隔设置。

优选的,所述底座组件还包括水箱,所述底座设有安装槽,所述水箱容纳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壁设有与接水盘连通的开孔,所述接水盘与所述水箱通过所述开孔连通。

优选的,所述除湿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周缘与所述除湿组件和所述补风组件远离所述底座组件一端连接,所述风机固定于所述安装板。

优选的,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设于安装板周缘的多个支撑板,所述多个支撑板与所述安装板共同围合形成一安装空间,且多个支撑板的自由端与所述底座组件连接,所述除湿组件和所述补风组件容纳于所述安装空间。

优选的,所述风机为轴流风机;且/或,所述补风组件为补风冷凝器。

本实用新型的除湿机通过设置补风组件,将补风组件的两端分别与除湿组件的两端围合形成一安装腔,风机设于安装腔,且安装腔与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风机转动,除湿机开始工作时,由于补风组件与除湿组件的两端连接,冷媒先经过补风组件,再经过除湿组件,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壳体,然后经过除湿组件和补风组件共同进行除湿,除湿后的空气达到室温时通过出风口吹出,而冷媒由补风组件流向除湿组件相当于有一个梯度换热过程,空气经过除湿组件和补风组件时,相当于增大风量,换热效率高,从而提高了整机能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除湿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除湿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除湿机的部分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除湿机一纵截面的剖示图;

图5为图3中除湿机一横截面的剖示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除湿机100。

请参考图1和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除湿机100,包括:

壳体10,所述壳体10设有进风口11和与所述进风口11间隔设置的出风口12,所述壳体10内形成有连通所述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的风道13;

风机20,所述风机20设于所述风道13内,将气流由所述进风口11引入所述风道13内,并将所述风道13内的气流由所述出风口12吹出,所述风机20临近所述出风口12设置;

除湿组件30,所述除湿组件30设于所述风道13内,且所述除湿组件30覆盖所述进风口11设置;及

补风组件40,所述补风组件40的两端分别与除湿组件30的两端围合形成一安装腔50,所述风机20容纳于所述安装腔50,所述安装腔50与所述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连通,所述补风组件40覆盖所述进风口11。

具体的,壳体10为四面腔体结构,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其中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相对平行设置,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平行设置,且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分别首尾连接,进风口11设于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出风口12设于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围成的开口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补风组件40为补风冷凝器41,除湿组件30与补风组件40围合形成一安装腔50,该安装腔50为与壳体10相对应的四面腔体结构,使得空气通过进风口11迅速与除湿组件30与补风组件40接触,本实施例优选除湿组件30与壳体10的三个侧面上的进风口11对应,补风组件40与壳体10的一个侧面上的进风口11对应。除湿组件30与补风组件40分开设置的原因在于,由于除湿机100开始工作时,冷媒先全部经过补风冷凝器41之后再流向除湿组件30,补风组件40主要对55~60摄氏度的冷媒进行降温,因此,补风组件40会高于除湿组件30的温度,因为除湿组件30是对25~26摄氏度的冷媒进行降温,如果将除湿组件30和补风组件40设置为一体的话,补风组件40的温度高于除湿组件30的温度,如此两者会发生传热,进而影响到除湿组件30的换热效率。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除湿机100通过设置补风组件40,将补风组件40的两端分别与除湿组件30的两端围合形成一安装腔50,风机20设于安装腔50,且安装腔50与所述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连通。风机20转动,除湿机100开始工作时,由于补风组件40与除湿组件30的两端连接,冷媒先经过补风组件40,再经过除湿组件30,空气通过进风口11进入壳体10,然后经过除湿组件30和补风组件40共同进行除湿,除湿后的空气达到室温时通过出风口12吹出,而冷媒由补风组件40流向除湿组件30相当于有一个梯度换热过程,空气经过除湿组件30和补风组件40时,相当于增大风量,换热效率高,从而提高了整机能效。

请参考图3和图4,所述除湿组件30包括除湿冷凝器31和蒸发器32,所述除湿冷凝器31和蒸发器32覆盖所述进风口11设置,且所述蒸发器32设于除湿冷凝器31和壳体10之间,所述除湿冷凝器31的进风面积与所述蒸发器32的进风面积相同,所述补风组件40的两端分别与除湿冷凝器31的两端围合形成所述安装腔50。

具体的,除湿冷凝器31和蒸发器32内设有冷媒循环管路,除湿冷凝器31和蒸发器32覆盖进风口11设置,其中除湿冷凝器31的进风面积与所述蒸发器32的进风面积相同,且蒸发器32较除湿冷凝器31更为靠近进风口11,这样,由进风口11进入的空气可依次经过蒸发器32,空气在蒸发器32上冷凝,结成水露,被除过湿的空气再经过除湿冷凝器31和补风组件40吸收热量后,经过风道13由出风口12吹出,完成除湿过程(请参考图4和5,图中箭头所示方向为空气流向)。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单独设置补风组件40有以下优点:(1)、补风组件40的面积可以随意控制,自动调节除湿冷凝器31所需的换热面积;(2)、相当于除湿冷凝器31的风量大于蒸发器32的风量;(3)、从冷媒换热角度讲,在大风量的作用下,有效加强除湿冷凝器31的换热效率,提升整机能效;(4)、从系统内部换热角度讲,在有补风冷凝器41的系统中,若补风冷凝器41流路与系统本身的除湿冷凝器31进行串联时,压缩机出口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应优先进入补风冷凝器41中与环境温度空气进行热量交换,再进一步地进入到除湿冷凝器31中与经过蒸发器32冷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以确保整体冷量的利用率,避免浪费。

本实施例中,除湿冷凝器31和蒸发器32覆盖设有进风口11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中的任意相邻三面,补风组件40覆盖设有进风口11的其中一侧面。另外,补风组件40、除湿冷凝器31和蒸发器32均可设置若干换热翅片,以增大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0包括筒体14以及盖合于所述筒体14上端的端盖15,所述筒体14的周壁形成有所述进风口11,所述端盖15形成有所述出风口12。

本实施例中,进风口11沿筒体14的周向分布,其中,进风口11为由若干间隔分布的栅格形状。出风口12设置于筒体14上端的端盖15,并将风机20临近出风口12设置,如此,在风机20的驱动下,除湿机100外部的空气可由环绕筒体14周壁的各个方向进入内部,并经过蒸发器32、除湿冷凝器31和补风组件40的作用后,经过风道13,由除湿机100上端的出风口12吹出,由于设置了补风组件40,从而增大进风量,从而大大提升了除湿效果,提升了除湿效率。

此外,可以理解的,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壳体10设置为横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或者多边形的腔体结构。

具体的,请再次参考图1,所述进风口11包括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11,所述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11于所述筒体14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部分110靠近所述风机20,所述第二部分111远离所述风机20,所述第一部分110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格栅1101,所述第二部分111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格栅1111,且所述第一格栅1101在第一部分110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格栅1111在第二部分111的密度。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部分110靠近所述风机20,风机20对第一部分110的抽风量明显大于远离所述风机20的第二部分111,为了使得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11进风量均匀,提高整机能效,将第一格栅1101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格栅1111的密度,来达到进风量均匀的效果。

请参考图3和图4,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设于所述风道13内的压缩机60,所述压缩机60容纳于所述安装腔50,所述压缩机60和所述风机20于所述筒体14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本实施例中,压缩机60和所述风机20容纳于所述安装腔50,压缩机60和风机20于筒体14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如此设置,能有效利用除湿机100内部空间,使得除湿机100的整体结构布局更加紧凑,在包装及运输大批量的整机时,节省了大量空间,减少运输成本。

另外,补风组件40、除湿冷凝器31和蒸发器32分别连接于冷媒循环管路中,需要说明的是,冷媒循环管路包括压缩机60、节流装置、以及用于连接各部件的管路,冷媒经过压缩机60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的冷媒(此时冷媒理论上为气体)流向补风组件40,高温高压的冷媒在补风组件40上面初步降温之后流向除湿冷凝器31再次降温,然后冷媒经过节流装置(此时冷媒理论上为液体)再流向蒸发器32,冷媒在蒸发器32上与空气进行热量传递,冷媒吸热使空气凝露,冷媒也由液体转换为气体,冷媒经过蒸发器32换热之后再次流向压缩机60,完成一次冷媒循环过程。

请再次参考图3和图4,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与除湿组件30和所述补风组件40连接的底座组件70,所述底座组件70包括底座71和与底座71连接的固定件72,所述压缩机60与所述固定件72连接。

本实施例中,由于压缩机60具有一定重量,将压缩机60安装于安装腔50内时,直接安装会带来操作上的不便,通过设置底座71,将压缩机60先与底座71通过固定件72固定,然后再将压缩机60容纳于安装腔50内,操作方便,且压缩机60结构稳固,不轻易移动。

具体地,请参考图2和图5,所述底座71设有固定件72的一端还设有接水盘73,所述接水盘73对应所述蒸发器32设置,且所述接水盘73与所述固定件72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组件70还包括水箱74,所述底座71设有安装槽710,所述水箱74容纳于所述安装槽710,所述安装槽710的槽壁设有与接水盘73连通的开孔711,所述接水盘73与所述水箱74通过所述开孔711连通。

本实施例中,接水盘73相对于所述蒸发器32设置,并通过开孔711与水箱74连通。通过将接水盘73与蒸发器32相对设置,使得该接水盘73可以承接有蒸发器32流下的冷凝水,再将该冷凝水导流至水箱74内,如此,使得冷凝水能较好地导流至水箱74内。该水箱74内可设有液位检测装置,该液位检测装置与除湿机100的主控器连接,当该液位检测装置检测到水箱74内的水位达到预设阈值时,传递报警信号到主控器,主控器发出提示音或提示信息。如此,可提醒用户是否要将水箱74中的水导流出。水箱74中的水导流出的方式可为两种:一种是在底座71设置让位口(未图示),该让位口上设置有活动门(未图示),水箱74对应该让位口设置。通过将活动门打开,将自让位口水箱74取出,然后将水倒掉即可。另一种为设置出水管,在该出水管上设置阀门,通过阀门来控制水的流出。本实施例优选采用让位口的方式(如图3所示)。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底座71优选容纳于壳体10,以保证整体结构的美观。

请再次参考图3,所述除湿机100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0内的安装组件80,所述安装组件80包括安装板81,所述安装板81的周缘与所述除湿组件30和所述补风组件40远离所述底座组件70一端连接,所述风机20固定于所述安装板81。

具体的,请参考图3,所述安装组件80还包括设于安装板81周缘的多个支撑板82,所述多个支撑板82与所述安装板81共同围合形成一安装空间,且多个支撑板82的自由端与所述底座组件70连接,所述除湿组件30和所述补风组件40容纳于所述安装空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安装板81,安装板81的周缘与所述除湿组件30和所述补风组件40远离所述底座组件70一端连接,优选风机20设于安装板81的正中,安装方便。本实施例优选支撑板83设有三个,三个支撑板83将安装板固定在底座组件70与除湿组件30及补风组件40之间。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安装版81与支撑板83之间通过螺钉或卡扣或其他方便拆装的固定连接方式进行组装,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地,风机20为轴流风机。轴流风机相较于正反两面设置的离心风机,具有可360度吸风的优点,吸附空气范围广,送风距离远,可有效增大除湿机100的有效工作面积,提升工作效率。此外,轴流风机还具有功耗低、散热快、噪音低、节能环保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